近现代史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6.03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三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3.1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衰弱,美国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宣告结束;亚、非、拉美国家民族意识崛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启示。
(2)国内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尊孔复古思潮甚嚣尘上。
2.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性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1917.1,蔡元培)和《新青年》;(4)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5)三个层面:提倡新民主,反对旧民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6)其他重要知识点A 1918.5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势力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上的准备。
局限性:(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根源;(2)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缺乏改造实践性;(3)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2 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1)新的时代条件: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又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三章辛亥革命简答题: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壮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统治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了。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清末“新政”实行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1.目的:(1)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2)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3)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4)拉拢资产阶级改良派。
2.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
宣布实行“新政”。
主要内容有:(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颁布《商律》。
三、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什么?其纲领是什么?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简述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全国低价,按价收买,避免两级分化、贫富悬殊。
评价:进步性:(1)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
(2)它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革命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迫切愿望。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外患: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开始: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预备立宪”并没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危机。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创始人——孙中山时间——1905地点——美国檀香山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创始人——孙中山,黄兴等时间——1894地点——东京机关报——民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时间:1905-1907派别:革命派VS改良派阵地:《民报》《新民丛报》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皇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大家]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社会]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黄花岗起义: 1911年,黄兴带领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时间:1911年5月起因:清政府皇族内阁为修建铁路筹集借款。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1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持“中立”态度,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2.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领会1)(选择)《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
1911年5月,组建“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选择)(1)阶级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章辛亥革命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机关报为《民报》。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邹容的《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论战的焦点: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