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9
琵琶行导学案《琵琶行》导学案宋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该诗以琵琶为载体,描绘了唐代长安城的画面,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我们将深入分析《琵琶行》这首诗的内涵,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唐著名文学家,对唐代文学和文言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游历辗转多地,历任诸司马、秘书监等职,后辞官隐居,饱经沧桑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二、诗歌赏析《琵琶行》共七章,以琵琶女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盛衰变迁的景象。
首先展示了琵琶女的琴艺和内心愁苦,通过琴音传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其次描绘了盛极一时的长安城,金房银座的辉煌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揭示了长安城频频受到外敌入侵、战乱连连的现实,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痛心;最后以琵琶女的抒情哀歌表达出对故国的深情不舍,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三、文学内涵1. 对比手法:《琵琶行》通过对琴艺和城市景观的对比,展示了荣华富贵与战乱动荡的鲜明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切感受。
2. 悲壮情感:诗中蕴含了琴声悠扬、歌声凄厉的悲壮情感,展现出作者对民族疾苦的同情和抒发。
四、学习任务1. 明确诗歌主题: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掌握《琵琶行》这首诗的主题和内涵。
2. 理解文学意义:深入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思考《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对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五、总结与展望《琵琶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怆情感和长安城的盛衰景象,反映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文学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愿大家能够在挖掘诗歌意义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
琵琶行导学案一、导言《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
诗中通过描写主人公美女王昭君的遭遇和从贵族到平民的降格生活,反映了唐朝社会的政治腐败和阶级固化。
本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以及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
二、创作背景1. 唐朝政治和社会环境唐朝的变法时期终于结束,武后掌权,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时期。
社会上的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也日益严重。
白居易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琵琶行》的。
2. 白居易的创作背景白居易生于唐代中期,家境优越,曾经担任过左补阙、侍御史等官职,但后来因为与权臣李輔国之间的矛盾而被贬谪。
贬谪期间,白居易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且就是在此期间完成了《琵琶行》。
三、文学价值1. 表现主题深刻《琵琶行》以王昭君的遭遇为主线,反映了唐代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愚昧,描写了平民百姓的艰辛生活。
通过深刻而真实地描写这些问题,诗歌表现出了深刻的主题。
2. 擅长抒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大量运用抒情手法,通过描写王昭君与其丈夫的离别、她在流亡中的艰难遭遇和寂寞的心理,凸显了个人情感的强烈和共情效果,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3. 作品受欢迎《琵琶行》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唐代文学评论家刘义在其《广论》中就赞誉这首诗歌为“凄婉哀怨,张狂有力”,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四、与当时社会的相关性1. 政治隐喻《琵琶行》通过对王昭君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唐代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
王昭君的遭遇成为了腐败和封建礼教的象征,从而通过诗歌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
2. 阶级反叛《琵琶行》通过对主人公的平民化描写,反映了唐朝社会阶级固化和贫富分化的严重性。
王昭君由贵族女子变为平民百姓,使得反对封建礼教和阶级固化的压力和声音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中。
五、结语《琵琶行》是唐朝最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唐代当时社会的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琵琶行》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一、【知识链接】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一)文体特点: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三、课堂探究(一)把握主旨(写什么)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故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一、导语《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背景知识了解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第一环节:预习检查1、请给加点字注音:湓pã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舫fǎng(船) 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ǒ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2、请关注下面古今异义词①因为..长句古义:因此作。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琵琶行并序》【导学资料】《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文学常识】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设计意图】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衬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突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3篇《琵琶行》导学案1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含答案)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第6课琵琶行并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熟练的诵读诗歌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 1课时预习案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及文体常识。
2、读准字音,掌握重点字的含义。
3、熟读文本,梳理文意。
4、完成自学检测题文本辅读一、走进作者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二、写作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琵琶行》导学案预习学案【目标设置】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知识2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一、给划线字注音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暂凝绝不通声暂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四、古今异义因为古义今义老大古义今义向前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商人重利轻离别()理解感悟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段,内容“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段,内容“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段,内容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课内探究学案【目标设置】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课时(一)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第二课时、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2、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课题: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2、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1、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2、积累字词3、探究《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预习案]【知识导学】一、作者及其作品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代表作有《卖炭翁》及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二、解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体裁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_,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湓( pén )浦铮铮(zhēng)倡(chāng)女贾(gǔ)人悯然(mǐn)漂沦(lún)转徙(xǐ)浔(xún)阳荻(dí)花慢捻(niǎn)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间关(jiān)西舫(fǎng)教坊(fáng) 红绡(xiāo)钿头银篦(di àn bì)谪居(zhé)还独倾(huán)呕哑(ōu yā)嘲哳(zhāo zhā)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予左迁..秋,送客湓浦口(第二年)..九江郡司马(贬官)(2)明年(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在夜里)(4)铮铮然.有京都声(……的样子)(5)委身..妇(托身,嫁)(商人)(6)遂命.酒.(叫人摆酒)..为贾人(7)使快.弹数曲(畅快)(8)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9)感.斯人言(感慨)(10)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才)(被贬官)(11)因为.长句(创作)(12)歌以..赠之(作歌)(连词,表目的)(13)凡.六百一十六言.(共)(字)三、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写作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再读诗歌,合作探究探究二:请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每一段内容,并简要梳理全诗结构梳理全诗结构。
诗人江头夜送客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琵琶行三、全诗虽长,却结构严谨,试探究,诗人用怎样的线索使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从而成为唐长篇叙事诗中最突出的名篇之一的呢?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
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
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
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
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当堂检测】一、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杜鹃啼血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二、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课题: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学习目标】1、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2、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学习重点和难点】1、了解和掌握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预习案]【知识导学】《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主人忘归客不发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东船西舫悄无言__,_惟见江心秋月白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江州司马青衫湿_”作侧面描写。
【基础演练】一、课文内容分析填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悲凉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主人下马客在船”用了互文的手法。
“无管弦”“惨将别”点出离别时的凄凉和无边的离愁。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2)移船相.近邀相.见(偏指船)(互相)(3)千呼万唤始.出来(才)(4)弦弦掩抑..声声思.(低沉抑郁)(悲,伤)(5)低眉信手..暗恨生(深深地愁恨)..续续弹(随手)(6)别有幽愁(7)铁骑突出..画(中心)..刀枪鸣(突然冲出)(8)曲终收拨当心三、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探究案]【合作探究】一、请试分析“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有什么作用?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诗人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也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同时,通过诗人和客人听到琵琶声后的反应,侧面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和巨大的感染力。
二、在琵琶女第二次演奏时,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琵琶女的精湛的演奏艺术的?先写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接着写弹奏时的动作神态——娴熟自如;再写指法的灵活多变和乐曲内容的丰富多彩;然后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再写乐曲旋律的变化;又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
最后又从听众的反映和环境气氛来侧面烘托。
三、琵琶曲调有哪些起伏变化?请简要概括。
联系全文,能否从音乐的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旋律:低沉压抑(序曲)轻快流利(第一乐段)逐渐沉咽声弦暂歇(第二乐段)高亢激越(第三乐段)尖利凄厉中戛然而止(曲终)情感:悲伤抑郁(抑郁曲)欢快愉悦(欢乐曲)幽愁暗恨(沉思曲)愤懑不平(悲愤曲)结束四、本诗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诗人除了从多方面表现琵琶女精湛的演奏艺术外,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摹音乐。
试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1)大量运用比喻。
①有以声喻声的,即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
如:把大弦比作急雨,把小弦比作私语;莺语花底滑比喻轻快流利的乐音;刀枪鸣比高亢乐音;如裂帛比尖利凄厉的声音。
这些比喻使人如闻其声,形象可感。
②有以形摹声的,即运用通感手法,以形喻声。
如:“泉流冰下”比喻慢慢地、断断续续地逐渐沉咽的声音;“冰泉冷涩”比喻“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比喻激越雄壮、高亢激昂的声音;这些比喻都是以视觉形象来比听觉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③还有用形声兼备的事物来比喻的。
“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两种旋律交错出现,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把这种错落有致、清脆圆润的旋律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2)拟声传神。
用“嘈嘈”“切切”等拟声叠音词和叠韵词“间关”来描摹琵琶声,更加悦耳动听,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也使人如闻其声,大弦发出的粗重急促和小弦发出的亲切细柔这两种不同旋律仿佛很清晰地在耳边萦绕。
(3)叙议结合,曲中含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句从诗人的感受这一角度表现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