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8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备课全册人教实验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数一数》备课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多数学生已有数数基础,教学时在这基础上,运用一些图片等直观教具,学学习数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学校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要保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先学习数数,在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
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五、单元评价要点数数。
六、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1 节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朱艳香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比较教室花草的数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学生在入学前对各种物体的已经感知,对“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
本单元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为进一步学习比大小和以后数学的应用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准备课-第1课时准备课——数一数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数一数”是该册的开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苹果、铅笔等,引导学生进行数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验数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他们对数的认识几乎为零,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数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数数,能感知数量的多少,培养数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数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乐于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会数数,能感知数量的多少。
难点: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数的过程,培养数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学;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苹果、铅笔等物品,引导学生数一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基本环节:(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定数量的物品,进行数数。
(2)学生汇报数数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数量的多少。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数数知识。
(4)游戏环节:学生进行数数比赛,增加课堂趣味性。
3.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课题“数一数”和教学内容。
课题用大字标注,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内容用小字详细阐述,方便学生理解。
第一单元:准备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
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
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
学生在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数10以内物体的数量,并初步有了比较的思想基础,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
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
(2)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和教学活动中,学会源于生活,体验与人合作和交流的快乐。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与人合作和交流的快乐。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数一数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课件,并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来突破重点。
【一】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p2---p8)【二】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会比多少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是比出来的。
4、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在与他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难点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新生入学的准备课,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数一数和比多少。
1.数一数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欢迎新同学”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
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
这是一个富裕的乡,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等;校园外有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等。
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
教材中包含了数字0~10的认识,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这些内容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充满挑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几乎为零。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但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习能力和习惯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数字0~10,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0~10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教学难点:数字间的大小顺序,加减法运算的逻辑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数字乐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基本概念学习: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0,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3.实践活动: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如数字接龙、数字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数字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数字间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
第一单元准备课新知识点1.认数:1、2、3、4、5、6、7、8、9、10。
2.学会数数的方法,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某一个数字来表示。
3.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同样多。
4.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我们就说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教学要求1.通过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学校,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老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如在“数一数”时,老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老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人和物的数量。
也可以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老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表述: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欢迎新同学的到来。
你们仔细看看这里有些什么呢?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
数数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去数,不要只数一种。
3.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数,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使大家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准备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字0到10,并掌握它们的读写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会读写数字0到10,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数和大小比较。
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新生,他们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字的读写方法。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学科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我需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读写数字0到10,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数和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0到10的读写方法以及简单的数数和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数字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的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基本概念:介绍数字0到10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数字的特征。
3.读写练习:引导学生读写数字0到10,注意发音和书写的准确性。
4.数数练习:进行简单的数数练习,让学生掌握数数的规律。
5.大小比较: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
6.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一上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 5 以内个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 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因为 5 以内各数,再整数集合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于数小,抽象程度低,儿童理解比较容易。
大部分儿童在入学以前对 5 以内的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 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把 1—5 各数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是教学时间大大缩短。
认数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是本册教材的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在本单元已经明显体现。
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整数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书写数字,可以更好的掌握数字的写法。
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
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等作为实物教具;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的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之间对数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现,计算方法的选择都存在着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元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
本单元的加减法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特点。
教学策略: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如 3 写成ε)。
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 5、2、0 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
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写好 0~5 各数,教材中作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