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真正连带责任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侵权责任中的责任分担原则(连带、按份责任、不真正连带、补充责任)(一)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连带责任①狭义的共同侵权(《侵权责任法》第8条);②教唆、帮助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侵权(《侵权责任法》第9条第一款);③共同危险行为(《侵权责任法》第10条);④分别侵权中的累积因果关系场合(《侵权责任法》第11条);⑤网络服务提供者经通知后未采取必要的措施导致损害扩大的,就扩大的损失部分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⑥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侵权,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三款);⑦非法买卖的拼装、已达报废期限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侵权责任法》第51条);⑧管理人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所有人具有过错的(《侵权责任法》第74条第二句后半段);⑨非法占有的高度危险物致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具有过错的(《侵权责任法》第75条);⑩建筑物倒塌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6条)。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不真正连带责任①产品因缺陷致人损害的,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侵权责任法》第43条);②医疗机构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与产品制造人或者血液提供者(《侵权责任法》第59条);③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第三人与污染者(《侵权责任法》第68条);④因第三人的过错导致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第三人与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侵权责任法》第83条)。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补充责任①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致人损害,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劳务派遣单位具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二款);②第三人在安全保障义务场所致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二款);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遭受第三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补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0条)。
浅析侵权责任法中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作者:闫凯歌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来源于现实社会需要。
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是回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
自德国学者阿依舍雷提出不真正连带责任问题的几个世纪以来,不真正连带责任虽然已为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司法实务所采纳,但是各国学者对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在概念、构成、独立性等方面的差异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本文简单的介绍下不真正连带责任。
关键词:连带责任;补充责任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民法理论通说认为,数人侵权责任形态包括四种:连带责任、按份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
其中以连带责任、按份责任为原则,以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为补充。
《侵权责任法》在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承担方式”中明文规定了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两种数人侵权责任形态,却并未明确规定不真正连带责任。
但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有关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争议始终未能平息。
《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否作为一种独立责任形式客观存在,以及这一责任形式的具体类型、性质及适用规则等问题的厘清,对于正确把握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中责任人的内部关系、权利人与责任人的外部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以产品责任中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的责任性质和方式为重点进行分析,对《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具体类型、特征、制度价值及适用规则作些探讨。
我国《侵权责任法》虽然规定了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情形,但却没有规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具体概念。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界都普遍运用着这一概念。
理论界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通常界定为两个以上的责任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对同一赔偿权利人负担同一给付内容的责任,每一个责任人对赔偿权利人都负有清偿全部责任的义务,但只有一人承担最终责任的共同责任形态。
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存在多个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相同的行为造成了同一个损害后果;第二,多个行为人之间的法律责任是不同的;第三,被害人可以基于不同的理由选择向所有致害人赔偿,但不能分别行使请求权;第四,任何一个致害人的赔偿都可以使受害人的请求权归于消灭;第五,承担责任的一方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么带责任的区别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是什么?(1)产生的原因不同。
不真正连带债务基于不同的原因产生,是各个独立的债务,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独立存在;而连带债务通常基于共同的原因而产生,如基于共同侵权行为而产生。
(由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诉由不同,因此只能选择其一或者是不必要共同诉讼)。
(2)存在的目的不同。
连带债务是多个债务人依其意思或法律规定,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各个债务都是为了达到此共同目的的手段;而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债务人之间没有共同的目的,主观上也无联系,给付内容相同纯粹出于偶然的巧合。
可以说,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构成并不需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而是在具体的案件中由法院根据不同的法律关系来决定。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法律特征有哪些?1、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数人违反对同一个民事主体负有的法定义务因而构成数个侵权行为。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侵权责任形态中的共同责任,因此必须是两个以上民事主体作为责任人。
其责任产生的基础,是该数人对同一个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负有法定义务,该法定义务不履行,造成了受害者的损害,发生侵权责任。
2、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基于同一个损害事实而发生的侵权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责任人虽然为两个以上,构成两个以上的侵权行为,但两个以上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却是一个。
正是这一个共同的损害结果,才将数个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结合起来,发生了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法律后果。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数人行为对于损害的发生都具有百分之百的原因力。
3、不同的侵权行为人对同一损害事实发生的侵权责任相互重合。
正因为数个侵权行为人实施的是各自独立的侵权行为,而造成的却是一个共同的、同一的损害结果,每个侵权行为人所发生的侵权责任内容相同,无论是在责任性质、责任方式和责任范围上都是重合的,因此,最终责任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必须是百分之百的赔偿责任。
4、在相互重合的侵权责任中只须履行一个侵权责任即可保护受害人的权利。
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什么什么是连带责任?什么是不真正连带责任?这是⽬前⼤多数⼈所不清楚的,怎样辨别他们,怎样去分析、理解、运⽤这两个概念,相信是⼤多数⼈所不知道的。
店铺⼩编针对这两个概念进⾏了整理分析,欢迎阅读。
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什么连带责任是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或者当事⼈协商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对其共同债务承担全部责任或承担部分责任,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权债务关系发⽣变化的⼀种民事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各债务⼈基于不同原因⽽对于同⼀债权⼈负有以同⼀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因⼀个债务⼈的履⾏⽽使全体债务均归于消灭,此时数个债务⼈之间所负的责任即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是什么1、连带责任的含义连带责任是指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或者当事⼈协商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当事⼈对其共同债务承担全部责任或承担部分责任,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权债务关系发⽣变化的⼀种民事责任。
当负有债务的责任⼈存在⼏个以上,每个债务⼈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责任,各个责任⼈之间存在连带关系。
2、连带责任的分类根据连带责任产⽣的原因不同,可以将连带责任划分为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
法定连带责任是指由相关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责任⼈应对承担的连带责任。
约定连带责任是指当事⼈之间事先达成协议,相互约定各⾃承担的多少责任的连带责任。
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责任⼈最终承担责任份额不同。
根据连带责任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连带责任划分为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
违约连带责任是指当事⼈共同违反合同规定⽽产⽣的连带责任,侵权连带责任即指当事⼈共同侵权⾏为造成损害发⽣⽽产⽣的连带责任。
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构成违约连带责任只须具备当事⼈有共同违约⾏为和主观上有共同过错,不论是否致他⼈损害。
⽽构成侵权连带责任必须具备共同侵权⾏为,当事⼈在主观上有共同过错,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以及侵权⾏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四个要件。
有效合同连带责任与⽆效合同连带责任根据产⽣连带责任的合同效⼒的不同,可以将连带责任分为有效合同连带责任和⽆效合同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真正连带责任的关系连带责任是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一项重要民事责任制度,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基于同一原因应共同地、分别地对相对人承担和实现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确认并强制其执行的合理负担。
一般情况下是基于合伙、担保、联营、承包等合同关系或代理行为、上下级间的关系而产生,因而被分散规定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
它的目的在于救济和补偿债权人,加重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二者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债务人;给付的内容都是针对债权人的损害;各个债务人都负有全部给付义务;因一个债务人的给付导致全体债务的消灭。
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债务的产生原因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债务发生原因均不相同,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不同的请求权,构成这些请求权基础的行为是各自独立的。
而连带责任中债务的产生原因基本上是共同的,如共同故意,共同过失,合同约定等等。
2.从债务人的主观目的的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债务人没有意识联络,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债务人之间有共同目的,主观上有共同过错。
3.从法律要求的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既不需要法律的明文规定也不需要当事人的约定,法官对于案件的自由裁量权较大;真正连带责任由于会加重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责任,因此采取法定主义,即需要法律明文规定。
4.从法律效力的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债务人由于主观上没有联系,所以原则上效力不及于其它债务人,债权人免除终局责任人债务的情况除外。
真正连带之间的债务因为有共同目的,所以债务人一人所发生的事项,一般效力及于其他债务人。
5.从债务人的责任承担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除了基于终局责任的承担外,不发生内部求偿;而真正连带责任的债务人之间有确定的债务数额承担,存在内部求偿权。
议不真正连带责任【摘要】不真正连带责任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阿依舍雷提出,是德国普通法时期对于连带责任进行二元分类的结果。
目前学者们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立法上是否存在等问题都还有较大的争论。
本文在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和特征,并且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进行了比较。
最后,笔者针对我国是否存在连带责任这个问题发表了一下自己的浅陋意见。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责任;连带责任;客观关联共同说不真正连带责任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阿依舍雷在其著名论文《共同连带与单纯连带》中提出。
由于各国立法均未对什么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作出明确的定义,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就只能依靠学者的归纳和总结,这就造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混乱。
目前,我国学者对什么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以及我国立法上究竟是否存在不真正连带责任都有较大的争议。
在弄清楚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我国立法上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界定一下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内涵。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内涵对于什么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史尚宽先生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数责任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产生同一给付责任的法律关系。
[1]王泽鉴先生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指数责任人因各别的原因发生,对债权人各负全部给付义务之债。
[2]孙森焱教授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谓数债务人具有同一目的,本于各别之发生原因,对债权人各负全部给付之义务,因债务人中一人为给付,他债务人即同免其责任之债务也。
[3]杨立新教授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对同一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同一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各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各负全部赔偿责任,并因行为人之一的责任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或者依照特别规定多数责任人均应当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
[4]史尚宽和王泽鉴先生的观点是从债之发生原因来定义不真正连带责任,孙森焱教授比史尚宽和王泽鉴先生进了一步,更多的是从债之发生原因与债务人间目的关系相结合的角度来定义不真正连带责任。
论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摘要】不真正连带责任是连带责任的一种。
目前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并未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只以条文内容和精神的形式对其进行了体现。
由于条文规定得并不够明确细致,目前各学者对不真正连带责任争议不断,在侵权纠纷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理方式。
但是鉴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对保护被侵害之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如何在《侵权责任法》中得到体现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地理解和思考【关键词】侵权责任法;不真正连带责任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基本概念不真正连带责任(unelchte solidaritat)由德国学者阿依舍雷最先提出,它是建立在德国普通法时期对连带之债二分论——共同连带、单纯连带基础之上的,并逐步从单纯连带中引申、演化而来,围绕这一理论,尽管学说各异,争论不休,但最早为法院判例所接受、肯定。
[1]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各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对于同一债权人负有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因一个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均归于消灭,此时数个债务人之间所负的责任即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一)产品责任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款规定:“销售者不能知名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知名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第二款规定:“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赔偿。
”第三款规定:“产品缺陷由销售者造成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赔偿。
”第四十四条规定:“因为仓储者、运输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侵权责任法》在这里采用双重责任原则。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真正连带责任的关系
连带责任是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一项重要民事责任制度,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基于同一原因应共同地、分别地对相对人承担和实现由专门国家机关依法确认并强制其执行的合理负担。
一般情况下是基于合伙、担保、联营、承包等合同关系或代理行为、上下级间的关系而产生,因而被分散规定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
它的目的在于救济和补偿债权人,加重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二者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债务人;给付的内容都是针对债权人的损害;各个债务人都负有全部给付义务;因一个债务人的给付导致全体债务的消灭。
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债务的产生原因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债务发生原因均不相同,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不同的请求权,构成这些请求权基础的行为是各自独立的。
而连带责任中债务的产生原因基本上是共同的,如共同故意,共同过失,合同约定等等。
2.从债务人的主观目的的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债务人没有意识联络,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债务人之间有共同目的,主观上有共同过错。
3.从法律要求的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既不需要法律的明文规定也不需要当事人的约定,法官对于案件的自由裁量权较大;真正连带责任由于会加重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责任,因此采取法定主义,即需要法律明文规定。
4.从法律效力的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债务人由于主观上没有联系,所以原则上效力不及于其它债务人,债权人免除终局责任人债务的情况除外。
真正连带之间的债务因为有共同目的,所以债务人一人所发生的事项,一般效力及于其他债务人。
5.从债务人的责任承担角度来看,不真正连带责任除了基于终局责任的承担外,不发生内部求偿;而真正连带责任的债务人之间有确定的债务数额承担,存在内部求偿权。
童年,一起玩耍嬉戏;少年,一起努力学习;青年,互相聆听各自的小秘密;愿中年的彼此,都能好好保重自己;愿我们老的时候还能一起喝茶、一起聊聊不太完美的却又共同参与过的往昔。
人生能有三五知己,懂得自己,足矣!
佛说,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修行。
想必爱情更是如此。
于风雨兼程的人生里,在五味杂陈的生活中,谁是谁的月下客,谁是谁的心上人,谁与谁会一见倾心,谁与谁能相伴到岁末晚景,凭的就是一份缘。
感谢即将成为自己人生中最亲爱的你,相遇是缘,相恋是爱,相守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