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山东省滨州市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0.登飞来峰(五四学制)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2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3《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王安石表达的思想情感。
3.理解该诗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体会王安石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该诗的哲理教学过程:导入我爱积累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2.飞来峰: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我会鉴赏(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你觉得这首诗的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如:千寻:三尺为一米,七八尺为一寻,千寻也就是两千多米。
极言塔高。
夸张手法。
不畏:不害怕,体现诗人的勇气与自信。
浮云:其实指困难、障碍,也比喻奸邪小人。
(课件超链接资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哲理?(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资料链接:古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西汉陆贾《新语.慎微篇》“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写作背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1058年,37岁)的先声,实行新法(1069年,48岁)的前奏。
我来朗读1.假如我是王安石,我这样读……(抽学生朗读,找学生点评,再读。
学生读了放朗读视频。
)2.我得到了启发:,我这样读……(抽学生朗读,先说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件呈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年轻气盛的王安石,他有着一腔热血,想要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他自信的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导学案1.易错字千寻塔(xún)自缘(yuán)1.词语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1世纪*教育网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
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高层。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文题解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新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编制人:王元心第20课课型:新授课课题登飞来峰编号:审核人:班级:姓名:课时:1【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知识链接: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
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写作背景: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预习案】一、自由诵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二、再次品读古诗:1.通过查字典了解“千寻、闻、畏、浮云、缘、”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习建议:边读古诗边画生词,对读音、写法易错的字词要仔细分析,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2.写一写,牢固正确地记住这些词语。
三、思读,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探究案】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一)解读1、2句。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0.登飞来峰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1.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
三、预习案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 给加点字注音千寻.塔( ) 自缘.( )3.词语积累。
千寻:缘:眼:最高层: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解读1、2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释词寻:闻说:鸡鸣见日升:(2)整句诗的意思:2.解读第3、4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理解词语。
不畏:缘:(2)整句诗的意思:二、合作探究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答: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答: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五、拓展延伸从艺术创作角度谈谈这首诗在哪些地方值得你去借鉴?答:六、训练案一、基础训练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二、提升训练1、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2、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3、这首诗中,“泘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4、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5、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6、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参考答案预习案2. xún yuán3.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古诗名句的方法。
3、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学习《登飞来峰》导入新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刚才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一、自学检测1.自读古诗2.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浮.云(fú)缘(yuán)(2)理解词义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3.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
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遒劲清新。
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4.背景探寻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二、合作探究1、吟读古诗2、美读古诗3.赏读古诗:(明诗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今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简评: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登飞来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学习重点】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学习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资料助读】
1、有关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2、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3、关于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明人袁道曾盛赞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
关于飞来峰,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4、关于“用典”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一、语言积累
1.自读【资料助读】,掌握作者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登飞来峰》作者,字,号,北宋著名的、、、,是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准确把握下列诗句的停顿。
(用“/”画出停顿)
(1)飞来山上千寻塔(2)闻说鸡鸣见日升
(3)不畏浮云遮望眼(4)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三读古诗,借助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翻译诗歌。
二、整体感知
诗人登上飞来山的制高点,极目瞭望后他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重点研读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
3、后两句抒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修辞?
4、《登飞来峰》中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
5、按要求默写。
《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四、拓展运用
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今后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与学习。
《登飞来峰》导学案答案
一、语言积累
1、《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2、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缘:因为
3.(1)飞来山上/千寻塔(2)闻说/鸡鸣/见日升(3)不畏/浮云/遮望眼(4)自缘/身在/最高层
4.“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整体感知
想到了鸡鸣日升的传说,感受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重点研读
1、前两句描写景物,后两句抒发情怀。
2、高夸张
3、表达了作者立志改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险阻的豪迈精神。
用典。
4、掌握了正确的观赏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