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
武术课程教学方案大纲武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武术运动是一项具有独特风格和民族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自1913年进入现代学校以来,已有百年历史。
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攻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形式。
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等功能,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本课程以武术运动中的基本功、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动作及基本理论知识为主要教材。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包括:掌握和运用武术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终身锻炼的有效手段;能通过武活动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发展并保持与本专项有关的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武术基本功、套路的全套动作、专项素质的发展。
难点在于武术基本素质的柔韧性练和套路全套动作的熟练掌握程度。
四、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武术图解知识常用动作术语;武术概述)、实践课(动作与套路、身体素质)、考核机动考试与补考,共计40学时。
提高班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流派、特点;武术养身保健的作用)、实践课(动作与套路、身体素质)、考核机动考试与补缺补差,共计80学时。
教学形式包括随堂练、期考核、机动考试与补缺补差。
本文是一份___体育课选项武术初级班第二学期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武术发展史和武术竞赛组织与裁判。
实践部分则包括少年棍、少年剑和初级刀等多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包括研究具体的招式和身体素质练。
其中,身体素质练包括竖叉、横叉、跳跃练、平衡练等多个项目。
期末考核包括五步拳和少年拳两个项目,期末补考也会进行。
教学形式包括理论、实践和考试。
___体育课选项武术提高班第一学期教学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理论: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流派、特点一、研究24式太极拳的前12式动作,包括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高探马、右蹬腿、双峰贯耳和左右穿梭。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套路和实战技巧,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二、课程内容1. 武术理论:武术起源、发展、流派、拳种、器械等。
2. 基本功训练:拳法、腿法、步法、平衡、柔韧性、力量、耐力等。
3. 套路教学:初级套路、中级套路、高级套路。
4. 实战技巧:攻防技巧、实战演练、实战比赛。
5. 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武术礼仪、武术养生等。
三、教学安排1. 总课时:根据学生年级和教学目标,共设置3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 第1-4周:武术理论介绍,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
- 第5-8周: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武术技能。
- 第9-12周:初级套路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套路动作。
- 第13-16周:中级套路教学,提高学生的套路水平。
- 第17-20周:实战技巧训练,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 第21-24周:高级套路教学,提高学生的武术综合素质。
- 第25-28周:武术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武术精神。
- 第29-36周:综合实践与考核,包括实战比赛、论文撰写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武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套路动作和实战技巧。
3. 演示法:通过教师或优秀学生的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对话法:通过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比赛法:组织实战比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心理素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等。
2. 技能考核:通过套路、实战技巧等技能考核,评价学生的武术水平。
3. 知识测试:通过理论知识的测试,评价学生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实践:通过实战比赛、论文撰写等形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武术教程》、《武术基础教程》等。
---小学武术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和技能,了解武术的基本理论。
3.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武术基本理论:-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分类与特点- 武术的基本功与步法2. 武术基本动作:- 基本拳法、掌法、腿法- 基本套路练习- 基本对练动作3. 武术器械:- 常用器械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器械套路练习4. 武术保健操:- 适合小学生的武术保健操三、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 武术基本理论介绍- 基本拳法、掌法、腿法学习- 基本套路练习2. 第二学期:- 基本对练动作学习- 武术器械使用方法与技巧- 器械套路练习- 武术保健操学习3. 第三学期:- 提高基本动作的熟练度和技巧- 加强对练和器械练习- 组织武术表演和比赛四、教学方法1. 讲解示范法:教师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
2. 分步练习法:将动作分解成几个步骤,逐一进行练习。
3. 对练法:两人一组,互相练习动作,提高协调性和配合能力。
4. 比赛法:组织学生进行武术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出勤率:考核学生出勤情况。
2. 技术水平:考核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程度。
3. 学习态度:考核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 综合素质:考核学生在武术学习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等。
六、教学资源1. 武术教材2. 武术器材(拳套、器械等)3. 教学场地4. 多媒体教学设备---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模板,具体的教学大纲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和基础等因素进行定制。
---武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武术2. 课程类别:体育、健身、选修/必修3. 适用专业:全体学生或特定专业4. 学时数:总学时、周学时、学分5. 授课教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6. 授课时间:学年、学期、具体时间安排二、课程目标与任务1. 知识目标:- 掌握武术的基本理论、历史与发展- 了解武术的技击原理和运动规律- 熟悉武术的基本功和套路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能,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 - 学会至少一套武术套路和几种基本招式- 提高学生的实战技巧和防身能力3. 素质目标:-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武德意识三、教学内容1. 理论部分:- 武术概述- 武术基本功- 武术套路讲解- 武术技击原理- 武术健身作用2. 实践部分:- 基本功训练: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柔韧等 - 套路练习:拳术、器械、对练等- 实战技巧:擒拿、格斗、防身术等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武术理论、动作要领和技巧2. 演示法: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练习3. 分组练习法:分组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练习效果4. 实战对抗法:模拟实战,提高实战能力五、教学进度安排(列出详细的每周或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练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2. 技能考核:基本功和套路展示3. 理论考核:武术知识测试七、教材与教具1. 教材:选用权威的武术教材,包括理论、技术解析和练习指导等2. 教具:武术器械、练习器材、音响设备等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武术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相关网站等2. 图书资源:武术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2. 同行评价:同行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3.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技能考核、理论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这个模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武术教学大纲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第1篇一、前言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传承和发扬武术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本大纲旨在制定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武术教学实践方案。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意识。
4.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技能,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
5.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承武术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武术基础知识:武术起源、发展、分类、特点等。
2. 武术基本功:拳法、腿法、摔法、拿法等。
3. 武术套路:初级套路、中级套路、高级套路等。
4. 武术器械:刀、枪、剑、棍等。
5. 武术散打:实战技巧、攻防策略等。
6. 武术表演:基本动作、编排技巧等。
四、教学安排1. 学时分配: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4课时):武术基础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基本概念。
- 第二阶段(8课时):武术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拳法、腿法、摔法、拿法等。
- 第三阶段(12课时):武术套路训练,使学生掌握初级套路。
- 第四阶段(8课时):武术器械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器械动作。
- 第五阶段(8课时):武术散打训练,使学生掌握实战技巧和攻防策略。
- 第六阶段(4课时):武术表演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表演动作和编排技巧。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武术的基本概念、动作要领等,使学生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武术动作。
3. 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要领。
4. 比赛法:通过组织武术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5.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武术动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等。
2. 技能掌握:学生的基本功、套路、器械、散打等技能水平。
一、课程名称:武术基础训练二、课程性质: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三、课程目标:1. 使学员掌握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员良好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3. 提高学员的防身自卫能力。
4. 增强学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适用对象:武术爱好者、初学者五、教学大纲内容:1. 理论部分(1)武术发展史及文化内涵(2)武术的基本术语和概念(3)武术的基本功(桩功、步法、手法、身法)(4)武术的基本套路解析(5)武术的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2. 实践部分(1)桩功练习:马步、弓步、虚步等(2)步法练习:前进、后退、侧移、跳跃等(3)手法练习:拳法、掌法、指法等(4)身法练习:转身、闪避、腾空等(5)基本套路学习:如初级长拳、简化太极拳等(6)器械练习:如剑术、棍术等(可选)六、教学进度安排:(以每周2课时为例)第1周:- 理论课:武术发展史及文化内涵- 实践课:桩功练习(马步、弓步)第2周:- 理论课:武术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实践课:步法练习(前进、后退)第3周:- 理论课:武术的基本功解析- 实践课:手法练习(拳法、掌法)第4周:- 理论课:武术的基本套路解析- 实践课:基本套路学习(初级长拳)第5周:- 理论课:武术的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 实践课:身法练习(转身、闪避)第6周:- 理论课:器械练习概述- 实践课:器械练习(剑术、棍术)(可选)七、考核方式:1. 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包括笔试和口试。
2. 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70%,包括动作规范、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的评价。
八、教材与教具:1. 教材:选用符合大纲要求且有系统性、权威性的武术教材。
2. 教具:根据不同阶段和内容的教学需要,选用适当的教具,如木人桩、沙袋、护具等。
九、教学要求:1. 教师需具备丰富的武术教学经验,熟悉武术教学大纲。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员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定期组织学员进行武术比赛和表演,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名称:武术杂技二、课程类别:体育与艺术结合课程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武术和杂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和杂技动作,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
四、课程内容:1. 理论部分:a. 武术和杂技的历史与发展b. 武术和杂技的基本理论c. 武术和杂技的健身与养生知识2. 技术动作教学:a. 武术基本功:拳法、腿法、摔法、拿法等b. 杂技基本功:柔术、平衡术、技巧、高空表演等c. 武术与杂技的结合动作3. 练习方法与指导:a. 武术和杂技练习的基本原则b. 专项技术训练方法c. 安全防护知识4. 表演与创作:a. 武术和杂技表演的基本技巧b. 创作与编排武术杂技节目c. 参加各类武术杂技比赛和演出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武术和杂技的基本理论、动作要领。
2. 演示法:教师或示范者现场演示动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动作。
3. 练习法:学生跟随教师或示范者进行动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实战场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5.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效果和课堂表现。
2. 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技术动作掌握程度、表演能力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大纲要求且有系统性、权威性的教材。
2. 教具:根据不同阶段和内容的教学需要,选用适当的教具,如木人桩、沙袋、平衡木等。
3. 场地:提供适合武术和杂技练习的场地。
八、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 第1-4周:理论教学,了解武术和杂技的基本知识。
2. 第5-12周:基本功训练,掌握武术和杂技的基本动作。
3. 第13-16周:专项技术训练,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第17-20周:表演与创作,编排武术杂技节目。
第1篇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武术教学实践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武术技能和道德修养。
3. 课程内容:武术理论、武术套路、武术基本功、武术实战技巧、武术教学技巧等。
4.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比赛法、案例分析法等。
5. 教学时间:每周2课时,共计16周。
二、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4周):武术理论及基本知识- 武术起源与发展- 武术流派与特点- 武术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武术养生与保健2. 第二阶段(第5-8周):武术基本功训练- 基本步型、步法- 基本手型、手法- 基本腿法、步法- 基本身法、眼法3. 第三阶段(第9-12周):武术套路学习与练习- 选择适合初学者的套路- 套路的动作要领与技巧- 套路的连贯性与节奏感- 套路的实战应用4. 第四阶段(第13-16周):武术实战技巧与教学技巧 - 实战技巧的基本原则- 实战技巧的实战应用- 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武术教学技巧与方法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武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 了解武术的历史、流派、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技能目标:- 具备武术套路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 具备武术实战的基本技巧和应变能力。
- 具备武术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介绍武术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讲解武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3. 示范- 示范武术套路、基本功和实战技巧。
4. 练习- 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比赛与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武术比赛,检验学习成果。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态度和进步情况。
教学进度武术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武术的基本概念和起源,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热爱。
2.学习武术基本动作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武术基本功训练。
(1)基本姿势训练,马步、站桩、站立等基本姿势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稳定性。
(2)基本招式练习,拳、腿、手法等基本招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武术技术水平。
(3)基本器械练习,刀、枪、剑等基本武器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武术武器技能。
2.武术套路训练。
(1)学习武术套路,学习传统武术套路,提高学生的武术表演能力。
(2)套路练习,反复练习武术套路,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表演能力。
3.武术应用训练。
(1)对抗练习,进行武术对抗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2)应用技巧练习,学习武术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
三、教学过程。
1.武术基本功训练。
(1)进行基本姿势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马步、站桩、站立等基本姿势。
(2)进行基本招式练习,教师示范基本招式,学生跟随练习,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3)进行基本器械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刀、枪、剑等基本武器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武术武器技能。
2.武术套路训练。
(1)学习武术套路,教师讲解传统武术套路的起源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套路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套路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表演能力。
3.武术应用训练。
(1)对抗练习,进行武术对抗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
(2)应用技巧练习,学习武术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动作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
(2)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技术水平评价。
(1)定期组织武术技术水平测试,评估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进步情况。
(2)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武术教练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武术基础训练2. 课程类别:体育教育、武术专项3. 适用对象:初学者、武术爱好者、专业运动员4. 学时分配:总学时 X 学时/周,学分 X 学分5. 教学周期:X 周6. 教学场地:室内体育馆、室外运动场7. 教学器材:武术器材(拳套、脚靶、木人桩、软垫等)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武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文化内涵。
- 掌握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和套路。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执行武术的基本拳法、腿法、摔法、拿法等。
- 能够熟练演练武术套路。
3. 身体素质目标:- 增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
- 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4.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
-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武术基本理论- 武术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基本功(手型、步型、腿法、平衡等) - 武术套路的基本结构- 武术的攻防原理2. 武术基本技术- 拳法(如长拳、南拳等)- 腿法(如鞭腿、扫腿等)- 摔法(如抱腿摔、肩部摔等)- 拿法(如擒拿、锁喉等)3. 武术套路练习- 选择适合学员水平的套路进行练习- 对套路动作进行分解和讲解- 组织学员进行集体练习和个别辅导4. 武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武术竞赛的基本规则- 武术裁判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员跟随学习。
2. 讲解法:对动作要领、技巧进行详细讲解。
3. 练习法:组织学员进行反复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比赛法:组织学员参加武术比赛,提高实战能力。
5. 案例分析法:分析武术比赛视频,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此处列出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表,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等)六、考核评价1.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技术考核、体能考核、比赛成绩。
2. 评价标准:根据学员的出勤率、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身体素质提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