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台说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8
大地构造槽台学说及其评价(2)胡经国第二章地台学说一、地台的基本概念1、地台的概念地台(Platform)的概念是由修斯(Edward Suess)于1885年提出的。
现今一般认为,地台是指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的非长条状地区。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或大地构造单元。
2、地台的双层结构地台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双层结构:其下层称为结晶基底,上层称为沉积盖层;两者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⑴、沉积盖层地台上沉积盖层比较薄,岩相变化不大,多为稳定类型的沉积。
构造变动轻微,岩层产状平缓,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缓慢的升降运动。
岩浆活动较微弱,岩石很少遭受区城变质作用。
⑵、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相反,结晶基底通常由巨厚的变质沉积岩系和火山岩系组成;构造也往往比较复杂;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相当普遍。
基底岩系的上述特点,表明它形成时曾褶皱上升并经过侵蚀夷平,其上发育沉积盖层。
换句话说,地台是由地槽演变而来的,地槽由于褶皱作用而失去活动性,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地台。
由于地槽褶皱期不同,因而地台的形成时间也是有差别的。
依据褶皱基底的形成时代,可把地台划分为古地台和年轻地台。
古地台通常就称为地台,或称为大陆克拉通;基底由前寒武系组成,基底固结程度比较高。
年轻地台或新地台,基底褶皱形成于显生宙。
二、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规模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呈不规则圆形、菱形、多边形等外形,与地槽那种长条形的形态不同。
其面积大小从数十万平方公里至数百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最大的非洲地台的面积达2000万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世界上主要的地台在地形上大多形成平原(如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北美地台)和高原(如非洲地台、澳大利亚地台)。
地台整体高程比较一致,内部起伏较小,相对高差不大;地台没入海洋的部分往往也出现大陆架和海湾。
地台的地形多反映出老年期的地貌特征。
中国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其地形较为复杂,平原与高原往往交替出现,在四周还常见较高的山脉。
槽台学说一、槽台学说发展演化槽台学说是一百多年以前在欧美建立起来的大地构造学说,该说是由美国J.Hall (1859)和J.D.Dana(1983)以及奥国E.Suess(1875)等提出并发展而成的。
对地质学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形成了一套对地壳形成,演化系统完整的经典性理论。
槽台学说主要从地壳组成的观点研究大地构造,强调对组成地壳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性质、分布及发展历史研究。
人们经过长期对大陆的不断观察和对比,发现有两类性质不同的地区:地槽和地台。
槽台学说有二个主要论点:(1)地壳构造单元有二,即地槽区和地台区,前者属(强烈)活动区,后者属(相对)稳定区;后者是由前者转化而来的。
(2)地壳的演化历程有二个阶段,即地槽阶段和地台阶段。
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振荡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派生的或次要的。
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
物质上升造成隆起,下降则造成凹陷。
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和地台两类,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来的。
地槽区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地槽发展初期以不匀速的下沉为主,接受巨厚沉积。
并有基性岩浆活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随着下沉的幅度增大,沉积物由粗变细,乃至出现碳酸盐类沉积。
后期受强烈挤压抬升,沉积物由细变粗,产生强烈褶皱和断裂。
地槽经过强烈隆升运动后。
活动性减弱。
长期剥蚀夷平后逐渐转化为地台。
①地槽具有两重性质: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这种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晚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②时间上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③地槽主要位于大陆边缘,少数位于两个大陆之间。
地台区是地壳较稳定的区域,升降速度和幅度较小,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也较弱。
由于其前身是由地槽转化而来,故下部为紧密褶皱和变质基底;上部沉积了较薄的盖层,常形成宽阔的褶皱,构造形态较地槽区简单。
沉积盖层被剥蚀而露出古老的褶皱基底时则称为地盾。
地槽--地台学说(内容)从地壳升降运动的强弱出发、按地壳活动性大小在岩石圈内分出地槽、地台两类不同的构造单元,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的学说,称为地槽--地台学说,简称槽台说。
其基本观点是地壳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水平运动是由垂直运动派生的。
地槽的发育要经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以强烈下沉为主,堆积了厚达1-2万米的沉积物,伴随有玄武岩喷发。
第二阶段以隆起为主,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线状褶皱,伴以花岗岩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
原先深陷的海槽变成了高耸的山脉,山前坳陷内堆积磨拉石。
地槽是一个地壳活动剧烈的区域和阶段。
地台是地槽发展的最终形式,它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和阶段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的活动带和稳定区。
(一)地槽区地槽区是指地壳上的强烈活动地带,长可达数百至数千km,宽几十至几百km,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升降幅度和速度大,沉积岩层的厚度可达数千米,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强烈。
地槽区经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后,可形成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因此,也称褶皱带。
如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
1.地槽区的特征⑴巨厚的沉积建造沉积建造:指在地壳运动发展的某一阶段中,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沉积岩共生组合。
地槽区的沉积建造特征是:厚度很大;是一套从“陆—海—陆”完整的沉积系列;具有明显的沉积节奏和韵律。
常形成陆屑建造、可燃有机岩建造、海底火山岩建造、石灰岩建造、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等。
⑵强烈的构造变动构造运动非常强烈。
褶皱剧烈,常形成大规模的复向斜和复背斜,横卧、倒转褶皱特别发育;断层规模很大,延伸数十至数千公里,逆掩断层和叠瓦式构造发育,有较大规模的辗掩构造。
⑶频繁的岩浆活动早期是中、基性的海底火山喷发活动,后期回返阶段是酸性花岗岩为主的岩基、岩株、岩脉等。
⑷显著的变质作用既有动力变质作用,也有接触变质作用,更有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
⑸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形成各种沉积矿床、可燃有机岩矿床、岩浆矿床、变质矿床,既有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还有能源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