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反杜林论》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反杜林论-哲学篇》是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方面的成就,并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认识世界的观点进入深入批判的一篇,这一章篇中,恩格斯正确的论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并阐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同黑格尔式的矛盾辩证法的对立,是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一篇。
一反先验主义从古至今,有许多的数学家经过自己的不断思索,得出了一些数学史上新的重大结论,因此,杜林先生在研究世界的时候,也片面地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通过原有的观念来不断推论形成。
杜林在研究其他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从现实本身推论出现实,而是从完全的主观观念去推出现实。
他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用采用数学方法他尝试着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分解为最简单的元素,然后运用所谓的已知的公理去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得到新的结论。
他的理念用一句简单的例子来阐述就是说,今天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公式推论,但是他们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存在而被发现,而是他们本身就存在于那里,比如勾股定理这种理论,是可以通过向1+1=2这种基础的观念,逐步叠加推论形成,而不是去认识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才去塑造这种概念。
恩格斯对他的这种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恩格斯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能脱离于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东西,即便是像纯数学这样可以脱离任何个人的特殊经验而独立存在的领域,也必须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经验。
恩格斯尖锐的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杜林的研究方法是将概念和对象的适应准则相互颠倒,用我自己的理解去说,就是杜林是依靠自己的推论去构建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概念,而不是通过这个社会原本的本质特征去形成这些概念,让本身存在的物质与自己所构想的准则去相适应,而不是从事物本身的特质去得到概念,本身就已经与杜林先生所说的“完全客观的方法"相违背了,必然得到的结果也是歪曲独断的。
所以到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结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所产生的感悟思考即所谓的意识,其实质上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有遵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有正确的认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反杜林论》许志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何时诞生的?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但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发现与发明,不管它是在何时开始被研究的,也不管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才为社会所公认,都必须以该成果的公开发表为标志。
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有手稿,包括其中最完整的论文都没有资格充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
笔者认为,足以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就是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大家所熟知的《反杜林论》哲学篇。
《反杜林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这种资格,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容,即它是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就是创立者--恩格斯本人是否赋予它这个权利。
仅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来说,《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手稿相比,有许多方面论述很简单,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相比,则是再全面,再简单不过了。
第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新的自然观能否克服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的局限性,除了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外,关键就在于能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理论基础。
换句话说,自然观上的革命只有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恩格斯正是首先抓住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在1875年的一段自然辩证法札记中,恩格斯就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在《反杜林论》的概论中,恩格斯论证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内。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有感提要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被马克思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本文概括分析了恩格斯关于社会平等以及人权观念方面的思想,阐述了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描述了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实质。
关键词:恩格斯;平等;公正;人权一、著作背景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体系化的第一部著作,《反杜林论》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欧根·杜林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
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
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进行“批判”。
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他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散布庸俗经济学观点,抹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用伦理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为批驳杜林的错误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党的统一和团结,使德国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健康发展,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帮助下,应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等人的要求,写了《反杜林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
这一经典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走向全面反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政党面临困境。
反动的资产阶级竭力提倡各种反科学、反理性等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马克思、恩格斯与之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基础。
实证论者杜林疯狂诋毁马克思主义,自吹自擂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达到了“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
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反杜林论》一书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多年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成果。
也正是在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全面准备的条件下,才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系统阐发。
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继《资本论》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
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反杜林论·哲学编》生态思想解析作者:苏晓娟来源:《卷宗》2016年第07期摘要:《反杜林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在批判杜林错误思想的基础上,构建起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反杜林论》中,融合在自然界、人与自然、社会三个角度,从自然界自身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中人的观念三个方面解读生态思想,涉及辩证法、认识论、道德观、真理观、平等观等多个方面的生态思想意蕴。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寻找依据,正确引导我国人民的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关键词:《反杜林论》;生态思想;自然界;辩证法1 《反杜林论·哲学编》生态思想探究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也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心。
地球环境被破坏,不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自己本身的活动,而是人类构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的复合社会体系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产物。
如何寻找更好的方式克服生态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真正抵制社会危机,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等多方面寻找支撑采取措施。
我国继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个文明建设之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流化,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很有探讨的必要。
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但其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将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界、人与自然、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反杜林论·哲学编》中的生态思想。
2 国内外研究综述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也由此拉开序幕。
西方学术界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与自然”、“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 等一系列的形式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研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后,将之归结到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其生态文明理论的问题。
解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最新年文档解读恩格斯《反杜林论》《反杜林论》第一编,《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1878年以单行本形式发表。
是一部传世巨著。
在该著中恩格斯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批判。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继《资本论》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
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建构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使新唯物主义进一步完善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恩格斯从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亦即否定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
它不再像旧哲学那样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关于事物及其知识的总联系的构想,而只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
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他明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别了开来。
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恩格斯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述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深刻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
其次,恩格斯针对杜林把物质同运动割裂开来,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以及时空有限的主张,深刻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他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所决定的。
恩格斯还指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恩格斯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
恩格斯在他的著作《反杜林论》中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观点。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整体,其中包含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和过程。
恩格斯的自然观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界是通过矛盾和对立面的斗争来实现发展和进步的。
他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无限的、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有着自己的规律和内在的联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强调了物质的永恒性和无限性。
他认为物质是存在的基础,它可以转化和变化,但不会消失。
恩格斯还指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认为物质的运动是无限多样的,并且具有内在的目的性。
此外,恩格斯还关注了自然界中的量变和质变的转化。
他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通过小的、渐进的变化积累而来的,最终会引发质的飞跃和突变。
总而言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整体,有着内在的规律和目的性。
他强调了物质的永恒性和无限性,以及矛盾和对立面的斗争对于推动自然界发展的重要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反杜林论》许志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何时诞生的?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但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发现与发明,不管它是在何时开始被研究的,也不管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才为社会所公认,都必须以该成果的公开发表为标志。
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有手稿,包括其中最完整的论文都没有资格充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
笔者认为,足以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就是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大家所熟知的《反杜林论》哲学篇。
《反杜林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这种资格,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容,即它是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就是创立者--恩格斯本人是否赋予它这个权利。
仅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来说,《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手稿相比,有许多方面论述很简单,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相比,则是再全面,再简单不过了。
第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新的自然观能否克服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的局限性,除了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外,关键就在于能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理论基础。
换句话说,自然观上的革命只有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恩格斯正是首先抓住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早在1875年的一段自然辩证法札记中,恩格斯就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在《反杜林论》的概论中,恩格斯论证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内。
恩格斯还特别指出,“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正象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并不等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样,唯物辩证法仅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仅是它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不是自然观本身内容。
但是,有了唯物辩证法就会准确、迅速地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核心,从而与一切旧自然观划清本质界限。
第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即它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根本区别点。
1875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准备稿中曾经详细的探讨过形而上学自然观“这个总观点的中心”,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个“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
限于篇幅,这里不加引述。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把两种自然观作了对比,概括了它们各自的基本点:“无论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人那里,还是在黑格尔那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都是:自然界是一个在狭小的循环中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其中有牛顿所说的、永恒的天体和林奈所说的不变的有机物种。
和这个自然观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这些成就看来,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天体和在适宜条件下存在于天体上的有机物种一样是有生有灭的;至于循环,即使它能够存在,也具有无限加大的规模”。
若把这段话与《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的有关论述作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几段文字的基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但恩格斯本人则认为这里的论述还不够理想,因此在1885年为《反杜林论》第二版写序言时,又重新对自然科学的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直接提出了“辩证自然观的核心”这一科学命题。
恩格斯在这里强调指出: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
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既然这部分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那就理所当然地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部分。
第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对象和任务确定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对象和任务不仅涉及到自然观本身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而且也涉及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给唯物辩证法下了一个十分精辟的定义:“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这里面既指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又指明了它的任务。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研究“普遍规律”,是否还分别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呢?恩格斯作了肯定的回答,那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去代替唯心主义历史观,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去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任务是“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这一过程(即人类历史)的依次发展的阶段,并且通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任务就是: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探索自然界历史的依次发展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自然界演化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显然,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象和侨务也是相当明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特定的对象和任务,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唯物辩证法,以及同各门具体自然科学严格区别开来,并以此保持它们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
从上述分析可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
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第四.关于自然界的基本演化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是否包括自然界的基本演化过程,即自然发展简史,这在当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应该承认,自然观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但是如果连自然界的基本演化阶段都不明确,那何谈规律呢?如果我们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再作一下对照就可以看出:划分自然界演化阶段与划分社会发展形态是一样重要的。
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十八世纪唯物主义者不仅承认物质统一性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且承认永恒的普遍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但是他们却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黑格尔虽然深刻地阐明了辩证法的规律,但他认为:自然界这个体系并不存在着一个阶段产生出另一个阶段的自然历史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要克服旧自然观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就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根据各门自然科学提供的材料,首先按照内在的联系把整个人类已知的自然界综合为一个统一的历史演化过程,并且指明这个过程的依次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从《自然辩证法》的准备材料上看,恩格斯在1876年初已经形成了关于我们小宇宙--银河系各个主要物质形态的基本演化过程的思想,并且系统地排列了这些物质形态先后分化的历史顺序。
应当指出:恩格斯在那里着重是从性质上,从内在联系上指出了各个主要物质形态渐次分化的历史序列和根本机制,而分化、进化的具体时间和内容等,则没有详细论述。
由于《反杜林论》的论战性质所限,恩格斯不能系统地阐发自然界的基本演化过程。
但是,当恩格斯跟着杜林清除后者在自然领域的哲学垃圾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未来科学大厦的支撑点上留下坚实的柱桩。
在天体演化问题上,恩格斯指出了“原始星云”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和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我们迄今所能追溯的最早的物质形式”,同时指出,“物质在原始星云之前已经经过了其它形式的无限序列”。
在地球的演化问题上,恩格斯提出:地球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分子间以排斥为主转化为以吸引为主的物质聚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热能的大量释放,物质不断冷却,经过三个主要阶段--气体阶段、液体阶段、固体阶段的演化,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地球。
“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
由于多种内力和外力的交互作用,“在几万万年间,新的地层不断地形成,而大部分又重新毁坏,又变成构成新地层的材料,……但是结果是十分积极的: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混合而成的,机研粉末状的土壤,这就使得极其丰富的和各式各样的植物可能生长起来”。
“关于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
”恩格斯十分详细地分析了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论的贡献之后指出:“最近,特别是由于海克尔,自然选择的观念扩大了,物种变异被看作适应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适应被认为是过程中引起变异的方面,遗传被认为是过程中保存物种的方面”。
最后,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以上这些散见于《反杜林论》哲学篇各章节的论述,涉及到了天体、地球、地质、生物以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所描绘的自然界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基本上都反映出来了。
第五.关于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不仅是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恩格斯揭示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因为整个宇宙的演化规律在人类生存活动的短暂时间和狭小空间内是不能依靠经验的方法获得的,它只能运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我们所在的小宇宙--银河系演化的特殊过程中,把宇宙的一般演化规律抽象和概括出来。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正是这样做的。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某一种物质形态总是具有一种主要的运动方式,“宇宙空间的运动,各个天体上较小的物体的机械运动,热、电流或磁流这些分子振动,化学的分解和化合,有机生命--宇宙中每一个物质原子在每一瞬间总是处在这些运动形式的一种或另一种中,或者同时处在数种中。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物质和运动之间除了这种“静态”的关系以外,还有一种“动态”的关系,即运动形式的转化必然带来物质形态的变化。
“不管一切渐进性,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
从天体的力学转变到个别天体较小的物体的力学是如此,从物体的力学转变到分子的力学--包括本来意义上的物理学所研究的热、光、电、磁这些运动--也是如此。
从分子的物理学转变到原子的物理学--化学,同样也是通过决定性的飞跃完成的;从普通的化学作用转变到我们称之为生命的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历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