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36.50 KB
- 文档页数:3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然辩证法课后习题整理1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演变。
(1)⽣产⽅式的发展与理论⾃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次技术⾰命,以及随之⽽来的产业⾰命促进了⽣产的发展有⼒地推动了⾃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理论⾃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②地质“渐变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年代⾥,地球及其表层上的⽣物发⽣过许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根据⽣物化⽯和地层的不连续性,提出了“灾变论”;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主张地壳演化的“渐变论”。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等⼈通过各⾃的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发现。
⑤⼈⼯合成尿素: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合成尿素,动摇了⽣命⼒论的基础⑥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论1838年,德国⽣物学家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1839年,德国⽣物学家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长的⼀致性的显微研究》;1859年,英国⽣物学家达尔⽂《物种起源》,系统地提出了以⾃然选择为基础的⽣物进化论。
⑦电磁场理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的动⼒学理论》⼀书,实现了物理学史上有⼀次理论综合。
2简要评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然观。
相对于古代朴素⾃然观的进步性:1.⽤⾃然本⾝的结构和状态来解释⾃然。
2.反对抽象思辨,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法,主张⽤分析还原的⽅法去研究对象,使对事物的内部了解更加清晰准确。
3.极⼤提升了⼈们认识⾃然和改造⾃然的信⼼和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姓名:学院:班级:学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正文:形成和发展的背景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 -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
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唯物辩证自然观的起源
唯物辩证自然观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时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后确立。
这一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统一整体。
在这个体系中,物质是世界的基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辩证法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中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和内在矛盾。
这种自然观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描述,更是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理解,它认为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建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将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界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通过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解释了自然现象,还指导人们如何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从而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
1、简述唯物主义自然观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2.对钱学森之问的看法?答:何谓杰出人才?钱老生前曾明确指出:“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想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该问题中的“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1、基础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包括高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降低课程标准减轻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基础上有闲暇全面发展,有闲暇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配置鼓励创新的学校文化。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3、大学教育的去行政化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各级管理人员从科级到部级,都有行政级别,正如朱清时院士所言:“如果中国的大学中都用级别代表权力,用官印掌权,就没有人追求学术卓越了。
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阶段好嘞,今天咱们聊聊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这可不是个晦涩的哲学话题,咱们就把它拆得简单明了,轻松幽默,保证让你听完后能点头称是。
咱们得从古代说起,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可真是五花八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甚至水里游的,都是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力量。
哎,那时候可真是“神灵主宰”的时代,万物有灵,大家都觉得自然是由神仙操控的。
人们不仅把大自然当成了一个神秘的力量,甚至会在每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给自然加上几层神秘的光环。
你想想吧,古人对雷声的反应,那简直就像看到了外星人,吓得不轻,心里还想着要不要去祭天求个平安。
然后,咱们来聊聊第二个阶段,嘿,真是有趣!随着哲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哎,咱们得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自然。
那些神秘的东西开始被逐步剥离,大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周围的世界。
这时候,牛顿出场了,那个“苹果掉下来”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像是把大家从迷雾中拉了出来。
人们开始懂得,哦,原来自然并不是一个不可知的黑箱,而是可以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解读的。
有点像咱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先观察再解决。
想想看,有什么事情比解决问题更让人开心的呢?这时候,科学就成了大家的“好朋友”,大家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纷纷开始探索各种自然现象。
可惜,在那个年代,科学还没完全发展起来,所以虽然有了初步的理论,还是有不少空白。
咱们进入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第三阶段,这可是个大变革的时期。
工业革命来临了,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突然觉得,“哎呀,我的天,原来自然可以这么玩儿!”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家不再是坐在家里瞎想,而是纷纷走出家门,深入到自然中去观察、研究。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家开始用严谨的态度去分析自然规律,简直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自然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是一个可以用公式和实验来征服的对象。
人们发现,原来所有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的力量来解释,这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金矿,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浅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到了现代辩证的自然观。
最后发展为当代的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
本文从自然观的基础,其基本思想出发,对其产生和发展还有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引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现代对自然界比较科学的看法,研究好其来源历史,有利于增加对自然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也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自然观的发展,加深对其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文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我们将会从自然观的含义,自然观的性质,对它的基本思想特征和自然观的基本知识来讲起,进而研究其起源,产生和发展。
进而对自然观进行剖析,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1自然观1)什么是自然观据我们所知道的,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的观点或看法。
不过,自然观不是人们对自然界具体方面的看法或具体看法,而是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对自然界各个方面的具体看法, 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容。
[1]自然观是多元的。
事物本质具有多侧面性, 自然界有其物理学上的本质,也有其生物学上的本质等等。
因此,反映人们对自然界本质看法的自然观是多元的。
诚然, 在多元化的自然观中,其地位是不均等的。
一般地说,从哲学角度所形成的自然观是比较根本的。
不过,从哲学角度所形成的自然观也不是只存在一种形式。
譬如,既可以从本体论的角度形成自然观。
也可以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形成自然观。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信息工程学院160304270213归振翔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
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
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 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
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
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
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
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
怎样看待自然观的历史发展?wyzhjzh原创2011年11月27日目录一、摘要 (3)二、引言 (3)三、人类自然观的变化 (3)1、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3)2、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4)3、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4)4、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5)四、自然观的历史变化规律 (6)五、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摘要人类自形成自然观以来,自然观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对于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进一步改造自然的意义重大,相对更优化的自然观无异于对人类是有益的。
本文通过简要梳理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迁,进行规律的投影,得出人类自然观是不断进化的、不断被相对更优化的新自然观代替的,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自然观,所以要正视这种进化,同时不断努力推进人类自然观向更优的方向发展。
同时,对于过去的自然观,不能扔掉,从中依然有可以借鉴、引人启发、思考的东西,可以为新的更优的自然观的诞生起到促进作用。
二、引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每个时代的自然观总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密切相联,是对该时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日本学者桥本敬造等通过对“宇宙观”、“物质观”、“生命观”三个自然观的侧面进行研究,给出了他们对人类自然观的变迁的认识。
恩格斯书写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思想的精髓。
黄媛同志有一篇《浅析西方自然观的演变》也对人类的自然观进行了研究。
而一般公认的至今人类的自然观先后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等阶段。
1朴素辩证法自然观2宗教神学的自然观3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或称为形而上学自然观)4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研究人类自然观的发展,才能得出如何科学地看待人类的自然观的变化。
三、人类自然观的变化1、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