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试题答案及解析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战国B.秦末和春秋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战争打败秦军主力史实和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前两句诗,由“破釜沉舟”、“秦”、“楚”得到了秦末“楚霸王”项羽军队在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打败进秦军主力;后两句诗中,由“卧薪尝胆”和“吴”等关键信息分析得到,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争霸的故事。
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灭亡。
2.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②发展生产③整顿内政④注重军队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队,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是另一个霸主。
曾长年在外流亡,了解百姓疾苦。
归国做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注重军队建设,是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后来晋文公打败南方的楚国,成为了中原霸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3.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A.都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B.都是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C.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D.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扩充疆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
七年级《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历史课程中,我担任七年级学生的教师,教授的主题是《春秋战国的纷争》,通过这个教学反思,我希望能够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准备在教学之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我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
我还准备了一些视频和图片,以便能够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历史故事和事件。
同时,我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程度。
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首先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定的概念框架。
然后,我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观点。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我可以得出以下教学效果的评估。
首先,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事件,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他们对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发展和文化变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他们表达了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热情,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
最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在团队中互相讨论、协商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学们不仅可以共同解决问题,还能够接纳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四、反思与改进尽管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在课前调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工作上做得不够充分。
虽然我了解到了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了解程度,但是没有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具体的评估。
这导致在课堂上,一些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三)基本教学思路: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
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带被视为立国重器。
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
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
到了周朝时,楚国的诸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在周天子的境内检阅军队。
当时的天子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轻重。
楚庄王问鼎有什么含义?他想干什么?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各国争霸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身份及争霸过程;(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策略;(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2)春秋战国时期地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时期地理位置;(2)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述春秋五霸的争霸过程,分析五霸的地位和影响;(2)介绍战国七雄的争霸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各国争霸的意义;(3)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3. 课堂互动:(1)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4. 总结拓展:(1)总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及其意义;(2)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标注五霸和七雄的位置;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程度;2. 学生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争霸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意义的把握和评价能力。
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年,周平王东迁,史称“”,它分为和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第一个称霸的是,他的势力在省,因为他任用为相进行改革。
3、读材料分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
——《论语》
(1)这段话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事件?
(春秋时期)
(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①积极,;
②,组建强大的军队,
③以“”为号召,扩充疆界。
(3)管仲相桓公的结果是什么?
①通过管仲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②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4、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在中原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双方进行的战役是,有关成语;后来问鼎中原的是。
4、战国初期,三分晋的是、、。
战国七雄有:,(请结合P40地图,认识七国的位置。
)
5、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有:、、;在年,秦国、赵国之间的的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