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1)
- 格式:docx
- 大小:10.72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七年级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三)基本教学思路:1、通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对课文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零散知识的整合和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启发、讨论、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与其它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
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带被视为立国重器。
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
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
到了周朝时,楚国的诸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在周天子的境内检阅军队。
当时的天子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趁机询问九鼎的轻重。
楚庄王问鼎有什么含义?他想干什么?学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统治天下,是对周天子的挑战。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P31: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
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内容。
1、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三大霸主:(1)(齐国)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措施: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2)(晋国)晋文公---------------------------------------------奠定晋文公霸主地位的一场战役是:城濮之战。
争夺中原霸主之位(3)(楚国)楚庄王 --------------------------------------------3、战国七雄:(1)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重要的战役:①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②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一、春秋争霸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①前提:王室衰微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1)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2)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1、战争的目的:兼并和统一2、。
战国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东方六国从此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古文今说(8分)阅读下列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摘自《史记》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1分)(2)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3分)(3)平王东迁洛邑是在哪一年?洛邑是今天什么地方?(2分)(4)平王为什么辟(避)戎寇?(2分)(1)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7篇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1 教授内容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间预设课时问题预设: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教师的问题:⑴齐国和晋国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⑵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出你的理由。
⑶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4、讨论分析^p 改革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的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拟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表达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拟中认识历史的才能。
3、通过学习讨论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络?【学习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学习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知识构造:一、春秋争霸1、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展改革。
3、城濮之战:晋文公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展示内容:一、故事导入法。
以“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导入。
二、自主学习任务一:通过看课本p30-p32,完成以下问题1.东周分为和。
2.春秋时期主要霸主。
3.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4.描绘晋楚争霸情况。
5.春秋争霸的历史作用。
任务二:通过看课本p33-p34完成以下问题1.说出战国七雄2.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3.长平之战时间、交战双方、作用。
稳固达标: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开展本国权力的是〔〕a.晋文公b.楚庄公c.齐桓公d.越王勾践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c.各诸侯王参加会盟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才能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4.以下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卧薪尝胆d.退避三舍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a.齐和秦b.燕和楚c.韩和赵d.赵和楚6.以下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以下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c.进步齐国的政治影响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9.阅读上列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请答复:⑴桓人霸诸侯成功是在什么时间?⑵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归纳生成一、春秋争霸1、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展改革。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优秀8篇)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教案大全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1)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注意教学中涉及的理论、观点的讲解说明。
如:改革是诸侯国所以强大的根本原因,要强化各诸侯国改革的内容、作用;诸侯争霸的作用,要强化辩证地看问题,既要认识事件的消极影响,又要认识事件的积极意义,使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春秋争霸开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画出春秋争霸七国和战国七雄的方位示意图,形成春秋争霸七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
在教师的提示下,尽可能由学生分析概括出春秋霸主前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4、重点:齐、晋称霸。
5、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春秋争霸: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
各国通过变法使国力强大,社会进步,统一的趋势加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改革与强国的关系)
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四、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通过层层引导提问,合作讨论法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
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去被视为立国重器。
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
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
到了周朝时,我们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灭亡,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周平王迁都洛,东周开始,历史进入了另一个时期:东周,也就是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从课题内容开始,寻找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可以从课题中的“纷争”两字得出。
培养学生对课本内容信息的挖掘。
2) 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时期为什么会产生纷争?为什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西周强盛时,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是周天子,周天子采用分封制治理国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诸侯对周天子有纳贡,随王征,听王令,见王面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周天子可以随时出兵把他灭了,这是一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但是,自从周平王迁都以后,失去了一半的人民和土地,刚开始还有六百里的统治地区,随着分封,被外族侵占,最后只剩下都城附近的方圆二百里地盘。
没了人民,没了土地,更没了许多税收,财政非常拮据,地位也相应下降,周王室事实上已经名副其实,丧失了统治地位。
周天子反过来在经济上还要依附诸侯,这时局面变成了“礼乐诸侯自诸侯出” 。
王室的日渐衰微给有实力的诸侯提供契机,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
强大的诸侯间展开了一系列的争霸战争,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
所以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诸侯争霸。
3) 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霸主?在这些诸侯中首先成就霸业的是哪一个?通过地图,了解一下这几个国家分布的位置在哪里。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有南方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合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首霸——齐桓公(重点分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课本内容归纳总结,分点列出原因,可从经济,地理位置,政治等不同方面分析) 。
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出:
(1) 齐国位于现在的山东,东边是广阔的大海。
海洋盛产鱼盐;齐桓公正是凭借丰富的鱼盐资源,使得别的国家的财富流入自己的口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 任用管仲为相。
改革内政;
(3) 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4) 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在当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经常到中原骚扰,势力弱小的诸侯国没能力抵抗。
齐桓公有力地抓住机会,出兵援救。
通过这个方法提高了自己在各诸侯国中的威望,为齐国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
这是他成功的外交策略,也是争霸的有力手段。
齐桓公通过以上条件实现了国富兵强。
在公元前7 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这实际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4) 齐桓公的霸业也为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树立了榜样,争相效仿,其中典型的是晋楚争霸,齐桓公后,晋文公取而代之成为霸主。
晋国和楚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这当中有“退避三舍” 的佳话。
(可让学生上来讲故事,提高课堂参与度。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懂得做人要言而有信,讲究诚信,懂得知恩图报。
)
晋国最终通过城濮大战,以少胜多打败楚国,成为霸主。
5)大家比较一下齐国和晋国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合作讨论)
齐国晋国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为诸侯争霸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争霸的关键是人才的引进,军队的强大,经济实力的提高及策略的成功。
让学生认识到两国都是通过改革任用贤人而成功的,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现实,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6)大家思考一下,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这么多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所谓“春秋无义战”,霸主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迫使各国向自己纳贡,更多的掠夺财务,人口和土地,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然而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在春秋初年,有170 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末期只有十几个,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吞并,出现较大疆域的国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从此进入了另一个时期——战国。
对于影响,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消极和积极。
(带来灾难和加强统一)
7)经历了一系列的争霸战争,形成战国七雄。
大家观察春秋战国形势图,说说战国七雄的形成。
战国七雄。
齐、楚、燕、赵、韩、魏、秦。
引导学生认识到晋国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晋国的三个卿大夫联合起来打垮晋国国君,控制晋国政权,史称“三家分晋” 。
后来又有齐国宰相发动武装政变,废除了齐国国君,自立为王,史称“田氏代齐” 。
大家在看书上的地图,找出七国的位置。
它们分别处在什么样的地理位置?这时打出屏幕上的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帮助学生记忆七国所处的位置。
战国时期有没有因为诸侯国的减少不再发动战争,反而更加频繁。
战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重点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其中规模最大的师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赵括纸上谈兵,引导学生不能读死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强调长平之战使得东方六国在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在也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3、总结: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争霸,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更大,更残酷,有实力的国家靠武力胁迫对方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战国时期是兼并,为了消灭对方,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
无论争霸还是兼并,我们都必须看到一个历史趋势,就是尽管战争带来灾难,但是国家越来越大,逐渐走向统
9)试时间而灵活安排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讲解
板书设计:
春秋争霸(前770年—前476)
1 背景
2 概况
1)春秋首霸——齐桓公
2)晋楚争霸
3)吴越争霸
3 评价
二战国七雄
1 形成
1)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2 战役
1)桂陵之战
2)马陵之战
3)长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