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估算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估算9篇乘法估算 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二、尝试讨论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归纳: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a 22≈20,18≈20,20×20=400(人)b 29≈30,31≈30,30×30=900(个)c 39≈40,12≈10,40×10=400(米)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四、巩固练习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4)我们班有45名同学.(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47×52=3414 69×51=29928.估算:(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五、质疑提高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乘法估算 2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一、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
“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
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本节课通过例题说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用一位数乘的乘法估算方法。
我从学生实际生活事例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念。
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教例运用购置电影票、参观航天航空展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等。
使学生感受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
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开展。
而这一点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四、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
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购置邮票、购置电影票、参观航天航空展览等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
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2《乘法估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乘法估算怎么估算乘法估算是指在没有计算器或者数字工具的情况下,通过人工进行乘法计算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在很多场景中使用,例如在购物时计算总价格、在工作中进行预算等等。
下面就介绍一些乘法估算的方法。
一、近似数相乘法近似数相乘法是通过将一个数近似为它的最接近的十位数和个位数的乘积相加得出结果。
例如:计算53 × 47。
可以将53近似为50,47近似为50,然后计算50 × 50 = 2500。
接着,计算50 × 3 + 47 × 0 = 150。
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得出2535,这个结果与计算器计算出的结果非常接近。
二、交错相乘法交错相乘法需要对乘数中的每一位先与另一个乘数的各位相乘,然后将结果相加。
例如:计算36 × 27。
首先,将36拆分成30和6,27拆分成20和7。
然后进行相乘计算,得出结果为30 × 20 + 6 × 20 + 30 × 7 + 6 × 7 = 540 + 120 + 210 + 42 = 912。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更长的数字乘法计算,只需要逐位相乘并将结果相加即可。
三、倍增法倍增法是将乘数和被乘数不断倍增,直到乘数变为1,然后将所有的中间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例如:计算37 × 24。
将37倍增到64,将24倍增到48。
然后将所有中间结果相加得到最终结果。
中间结果为:86 + 172 + 344 + 688 + 1376 = 2666。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次数,适用于大量乘法计算的场景。
总之,乘法估算是一种可以方便地计算乘法的方法,可以在很多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使用。
其中的方法有很多种,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数字大小。
五年级小数乘法估算
哎,说起五年级那个小数乘法估算,可真是个让人脑壳疼又觉得有意思的事儿。
记得那时候,数学老师一讲到估算,全班就像被风吹过的麦浪,叽叽喳喳个不停。
为啥子呢?因为估算不像精确计算那样死板,它要灵活得多,讲究个“四舍五入”,还要看得准、估得巧。
就说那次课堂练习吧,题目上来就是一堆小数,啥子0.78乘1.23之类的,看着就让人眼花缭乱。
老师先教我们,先看因数里面有哪些数字可以凑整,比如0.78可以估成0.8,1.23可以估成1.2,这样一来,计算就简单多了。
然后,她还特别强调,估算完别忘了检查,看看结果是否合理,莫要估得太过离谱。
我们按照老师的方法一试,嘿,还真别说,原本复杂的计算变得轻松多了。
比如说,0.8乘1.2,心里一盘算,不就是接近1嘛,再回头看看原题,估得还算靠谱。
这样一来,做起题来既快又准,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小数学家一样。
当然,估算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还是得靠精确计算来验证。
但学会了估算,至少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心里有个大概的数,不至于手忙脚乱。
所以说,五年级的小数乘法估算,虽是个小挑战,却也是数学学习路上的一个有趣关卡,让我们学会了怎样用智慧去“猜”答案,乐趣多多呢!。
乘法估算的方法
乘法估算是一种在计算过程中快速估算乘法结果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乘法估算方法:
1. 近似估算法:适用于两个较大的数相乘的情况。
首先将乘法运算简化为相对较小的数相乘,然后再进行估算。
例如,要估算68 × 47,可以先将68近似为70,将47近似为50,然后计
算70 × 50 = 3500 来代替估算。
2. 分解估算法:适用于较复杂的乘法运算。
将一个较大的数分解成较小的数的乘积,然后进行分别估算和相加。
例如,要估算145 × 27,可以将145分解为100 + 40 + 5,将27分解为20 + 7,然后计算(100 × 20) + (40 × 20) + (5 × 7) = 2000 + 800 + 35 = 2835 来代替估算。
3. 使用整数的倍数:适用于估算某个数的某个倍数的乘法结果。
例如,要估算247 × 8,可以先计算240 × 8 = 1920,然后再加
上7 × 8 = 56,得到总估算结果为1976。
4. 使用相似性和近似值:适用于含有近似值的乘法运算。
根据数值的相似性,结合已知的近似值进行估算。
例如,要估算23.5 × 4.7,可以将4.7近似为5,然后计算23.5 × 5 = 117.5 来
代替估算。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乘法估算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在计算乘法时快速估算结果,提高计算效率。
《乘法的估算》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单元是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自备一个计算器,教师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卡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天。
师:那大家想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出去郊游吗?生:想师:我们学校将要组织大家去秋游。
你们想去吗?这次秋游,学校打算带同学们去游乐场,这可是同学们喜欢去的地方呀!出发前,我们必须准备好车票和门票。
(计算机出示例题)例5:一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需要准备多少钱呢?我们来看看小精灵是怎么来解决老师的问题的。
(课件展示小精灵的方法)小精灵:同学们我是这样想的:49×104大约得多少?49≈50,104≈100,所以49×104≈5000(元)小精灵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同学们是不是很想知道,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一)探究乘法估算的方法师:49×104大约得多少?同学们试着估算一下可以吗?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反馈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方法一:49×104≈5000(元)↓↓50×100=5000方法二:49×104≈4500(元)↓↓45×100=4500方法三:49×104≈5500(元)↓↓50×110=5500方法四:49×104≈5250(元)↓↓50×105=5250……[教师注意倾听并及时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以便及时评价,有便于后面的集体讨论,一方面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另一方面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出发,巧妙引导学生逐层讨论,逐项比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形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辨别比较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序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乘法估算是什么?乘法估算是一种计算方法,用于估算两个数的乘积。
它可以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快速得出一个大致的结果。
乘法估算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技巧,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心算能力,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乘法估算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比如购物时计算总价、旅游时计算费用、工作中进行预算等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还能帮助我们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乘法估算的原理乘法估算的原理基于数学中的近似方法。
当两个数相乘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数的特点,对其中一个或两个数进行调整,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一个近似的结果。
乘法估算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找到两个数中较接近10、100、1000等倍数的数。
这样的数在计算中更容易进行相乘和调整。
2.对其中一个或两个数进行调整,使其更接近这个倍数。
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数的大小来实现调整。
3.将调整后的数相乘,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
4.根据调整时的操作,对结果进行修正。
如果调整时增加了数的大小,结果偏大;如果调整时减少了数的大小,结果偏小。
5.最后,将修正后的结果进行四舍五入,得到最终的估算结果。
乘法估算的示例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估算的原理和应用,下面以一个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
假设我们需要估算23乘以6的结果。
首先,我们找到较接近10的倍数,即20和6。
然后,我们对其中一个数进行调整。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将6调整为10,同时将23调整为20,这样两个数就变得更容易相乘和调整。
接下来,我们将调整后的数相乘:20乘以10等于200。
由于我们调整时增加了数的大小,因此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修正。
这个修正值是之前增加的数的大小,即10。
所以修正后的结果为210。
最后,我们进行四舍五入操作,将210舍入到最接近的整数,得到估算结果为210。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乘法估算的步骤和原理。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调整和修正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估算结果。
教案标题:乘法的估算例7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学年:2023-2024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1. 乘法估算的方法。
2. 乘法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乘法估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乘法估算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乘法估算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将乘数分解成10的倍数,然后进行计算。
3. 通过例7,演示乘法估算的具体步骤。
例7:估算32×47的结果。
步骤1:将32分解成30和2,将47分解成40和7。
步骤2:计算30×40=1200,30×7=210,2×40=80,2×7=14。
步骤3:将步骤2的结果相加,得到1200 210 80 14=1504。
步骤4:比较估算结果1504和准确结果32×47=1504,说明估算方法正确。
4. 总结乘法估算的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乘数分解方法,避免出现较大误差。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估算的方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估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强调乘法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乘法估算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将乘法估算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乘法估算的定义、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了乘法估算的基本技巧。
通过例7的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乘法估算的步骤。
《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
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
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
“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
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②选择算法。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
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
29×8 ≈240(元)
30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
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
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
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
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1:32×8≈240(元)
240元﹤250元
30 ×8=240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
2×8=16(元)240+16=256(元)
256元﹥250元
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
2×8=16(元)16元>10元30×8=240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
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
(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
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 ,够买门票。
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
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
(2)和例题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
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
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
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