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场心肺复苏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4
心肺复苏法、触电、烧伤、中毒等现场紧急救护知识第一节心肺复苏法1.1 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胸外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1.2应急要点:1.2.1 任何急救开始的同时,均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1.2.2 抢救前,施救者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确定病人呼吸、脉搏确实停止,然后在施行救助。
1.2.3 施救者先使病人仰面平卧于坚实的平面上,然后自己的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于病人肩与腰之间的一侧。
1.3 心肺复苏操作方法1.3.1 开放气道(A):①清理呼吸道:将病人头侧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内异物②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方法为仰面抬颏法、托颌法。
常用仰面抬颏法,方法为抢救者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开放在病人颏下并向上托起,使气道伸直,颈部损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
1.3.2 人工呼吸(B):一手捏住病人鼻翼两侧,另一手食指与中指抬起患者下颌,深吸一口气,用口对准病人的口吹入,吹气停止后放松鼻孔,让病人从鼻孔呼气。
依此反复进行。
成人每分钟14-16 次,同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胸部起伏,并感到有气流逸出。
1.3.3 胸外心脏按压(C):①让病人的头、胸部处于同一水平面,最好躺在木板或坚硬的地面上。
②胸外按压30次:A. 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B. 手法:采用双手叠扣法,腕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C. 深度:胸骨下陷≥5cmD. 频率:≥100次/分1.4 持续心肺复苏: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
第一节触电2.1触电也称电击,是一定电流或电能量通过人体所引起的电损伤。
误触电路或使用漏电设备以及火灾、地震和大风灾害等导致漏电,都是造成触电的主要原因。
应急要点:2.2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立即关闭开关、切断电源。
若无法及时断开电源,可用干木棒、皮带、橡胶制品等绝缘物品挑开触电者身上的带电物品。
现场急救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现场急救心肺复苏的基本流程如下:
1、评估环境: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2、判断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唤,观察患者有无意识。
3、呼救:患者无意识时,立即呼救。
4、判断呼吸:解开患者上衣,看胸廓有无起伏,感觉口鼻
有无出气,持续5秒。
5、胸外按压:确定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右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
6、开放气道:患者置于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分
泌物,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
7、人工呼吸:用压额抬颏法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2
次(吹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手指,见胸廓起伏)。
8、循环操作:持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直至患者恢复意识。
教学资源1.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2.数字资源:课前导入视频“慕课”《心肺复苏宣传视频》,PPT教学课件教学流程课前导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教师播放课前导入视频。
2.根据视频提出问题:“当灾难来临时作为养老护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观看课前导入视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老师的问题。
借助宣传视频,引起学生专业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散学生创新性思维思考本节课教学重点,引发学生求知欲,探究过程,观察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最美新娘展示图片,让学生思观看图片,思考并【载体】图片【设计意图】3’考图片内的女子在干什么?回答老师体温。
通过图片以及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今日课题。
讲授新课(23’)【问题一】案例中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现场应如何进行处置?(5’)播放案例PPT1.展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现场如何进行处置?2.结合案例,带领学生回顾心脏骤停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3.发布思考心脏骤停现场处置方法有哪些?1.结合案例,分析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
2.小组讨论发表,能意识到患者发生心脏骤停,详细讲述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载体】案例【设计意图】通过案例以及问题,回顾心脏骤停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今日课题。
【问题二】什么时候是心脏骤停救治的最佳时间?(3’)1.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2.BLS(CPR)的黄金时刻:1.让学生屏气30s,然后说出感受。
2.让学生回答测体温所需时间。
3.结合上述两个活动,讲解相应时间心脏骤停出现的危害。
4.结合图片和学生的回答,详细讲解CPR黄金时刻。
1.屏气30s,说出自身感受。
2.回答正确的测体温时间。
3.结合图片,学习心脏骤停不同时间的后果及CPR的黄金时间。
【载体】PPT【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实验,感受心脏骤停不同时间的危害,增加学习积极性,以此掌握CPR的黄金时间。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第一节概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者生命的医学方法,可以通过徒手、辅助设备及药物来实施,以维持人工循环、呼吸和纠正心律失常。
至今,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走过50年历程,全球已有3亿多人学习了这项技术,实际应用则超过上千万次,数以百万计的心搏骤停者因CPR而获得新生。
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与“生存”概念一、急救医疗服务系统通过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这个急救系统实际是由许多急救机构和急救环节结合组成的,包括院前急救中心、急救站和医院急诊科,以及救护员和患者身边人员。
通过以上环节共同构建了现场急救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被打断或者削弱,都会使有效救治的目标无法实现。
我国EMSS由两部分组成:①院前急救承担预防急症发生,识别心博骤停,实施现场复苏及其他医疗救护,将患者转送到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
②医内急救承担对送来急诊科的患者即刻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以及心肺复苏后综合性危重症的持续救治服务。
二、心肺复苏生存链的概念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提出“生存链”的基本概念,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以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继续强调,有效基本生命支持是高级生命支持成功的基础,复苏开始尽可能减少中断高质量CPR,在数分钟内对室颤/无脉室速的患者进行电除颤并提出新“生存链”的第五个环节即心搏骤停后多学科综合优化救治的重要性。
第三节生存链1.第一环节一一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征兆,如胸痛、气短等。
做好宣教工作,让人们懂得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求救是这一环节的关键。
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必须快速采取行动:(1)及时发现患者心搏骤停,出现“无反应、无呼吸、无循环指征”,快速求救EMSS。
(2)通过电话快速呼叫急救医疗小组。
心肺复苏操作程序范文(优选8篇)心肺复苏操作程序范文第1篇保持气管通畅:取出口内异物,清除分泌物。
用手推前额使头部尽量后仰,同时另一手臂将颈部向前抬起。
口对口 (或鼻)呼吸:施救者用一手捏闭患者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气,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建立人工循环:施救者以一手掌根部置胸骨下 1/3 至 1/2 处,双手重叠,手掌根部与胸骨长轴平行,双肩及上身压力置于手掌根部,垂直地向胸骨按压,压力大小使胸骨压下为宜,然后迅速放松压力,但手掌根要保持在原位置,按压有节奏、压力均匀且不中断。
注意事项:1 . 挤压力要合适,切勿过猛。
2 . 挤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且挤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例为 5:1,即按压胸部五次,停一下,口对口吹气一次。
心肺复苏操作程序范文第2篇心肺复苏课件一、教学理念结合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实践操作中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在学生角色上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
先做后学,引入情境模拟,激励职业梦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处理本次课心肺复苏术选自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学好此操作也为下一步学习给患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次课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心脏骤停的病情判断,学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反思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观目标:具有仁爱精神,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3.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心肺复苏作为临床常用的一项急救技术,其操作步骤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以此我将它列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一、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心脏骤停的识别、心肺复苏技术和脑复苏护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的应急能力和护理水平。
教学目标:1. 掌握心脏骤停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学会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3. 了解脑复苏的重要性,掌握脑复苏的基本护理措施。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急救过程中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有效护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骤停的识别1. 心脏骤停的定义2. 心脏骤停的原因3.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4. 心脏骤停的诊断与评估第二节:心肺复苏(CPR)技术1. CPR的意义和原则2. 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和技巧3. 开放气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和技巧5. 婴儿和儿童CPR的特殊要点第三节:脑复苏的重要性1. 脑复苏的概念2. 脑复苏的意义3. 脑复苏的目标和原则4. 脑复苏的护理措施第四节: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1. 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评估与处理2. 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措施3. 心脏骤停患者的转运护理4. 心脏骤停患者的心理护理第五节:急救护理情景模拟1. 情景设置: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3. 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相关知识。
2.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CPR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急救护理技能。
4.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急救护理经验,探讨如何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环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操作演示环节:观察学生在模拟演练中的操作准确性,评估其技能水平。
3. 课后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能力。
六、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教学内容:第五节:急救护理情景模拟(续)1. 情景设置: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3. 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相关知识。
第六章儿童意外伤害第二节儿童心肺复苏一、概述心跳呼吸骤停是指患儿突然呼吸及循环功能停止。
是临床上最紧急情况,必须分秒必争进行抢救。
对心跳、呼吸骤停采取的一切急救措施,恢复已中断的呼吸、循环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鉴于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神志和生活能力,因此心肺复苏也被称为心肺脑复苏。
二、临床要点(一)病史采集1.发病原因:包括新生儿窒息、喉痉挛、喉梗阻、中毒、代谢性疾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血管介入治疗操作过程、各种意外损伤等。
小儿心跳呼吸骤停高危因素:(1)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如大量失血、难治性心衰、低血压、反复心律失常等。
(2)急速进展的肺部疾病如严重哮喘、喉炎、重症肺炎、肺透明膜病等。
(3)外科术后早期如应用全麻及大量镇静剂使患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射能力改变。
(4)安有人工气道的患儿气管插管堵塞或脱管。
(5)神经系统疾病急剧恶化时如昏迷患儿无足够的呼吸驱动以保证正常的通气。
另外,临床的一些操作对于高危因素的患儿能加重或触发心跳呼吸骤停,包括:①气道吸引:引起低氧、肺泡萎陷及反射性心动过缓;②不适当的胸部物理治疗:分泌物溢出,阻塞气道,也可使患儿产生疲劳;③任何形式的呼吸支持的撤离:如拔除气管插管、撤离呼吸机改为CPAP辅助呼吸、撤离CPAP等;④镇静剂的应用:如麻醉剂、镇静药、或止咳药的应用引起的呼吸抑制;⑤各种操作:如腰穿时呼吸屏住,可出现心跳骤停;⑥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如插胃管、气管插管等操作。
再者,高危婴儿喂养时由于吞咽-呼吸的不协调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如出现外周循环不良、心动过缓、呼吸形式的改变、呼吸暂停、发绀、对刺激反应性下降等。
有上述表现者应尽可能停止相关操作,并给予生命支持。
2.主要临床症状:突然出现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伴随昏迷、面色灰暗、发绀。
3.既往史:是否有心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用药史,手术外伤史及特殊操作史。
心肺复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生物与生活》中第二节“心肺复苏”。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具体内容包括: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3.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如判断患者的呼吸和意识、正确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知道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
3. 教育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难点:正确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心肺复苏模型、急救包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急救包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心肺复苏的短片,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示范演练:教师利用心肺复苏模型,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肺复苏的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心肺复苏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a. 判断意识b. 呼救c. 胸外按压d. 人工呼吸3.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2. 答案: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a. 判断意识b. 呼救c. 胸外按压d. 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a. 判断患者的呼吸和意识b. 正确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c. 注意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一节现场心肺复苏(CPR)
一、引言
早期通路(判断及呼救)
早期心肺复苏
早期除颤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肺复苏
二、CPR
(一)、定义
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以恢复其心跳、呼吸和意识。
包括:三大基本要素=
打开气道+ 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Airway + Brearhing + Circulation)
◆心肺脑复苏(三无征)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 CPCR )
现主要程序为CAB
(二)、现场心肺复苏禁忌症
胸壁开放性损伤。
肋骨骨折。
胸廓畸形。
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心肺复苏。
如晚期癌症等。
(三)、CPR具体步骤:胸部按压,畅通气道,人工呼吸。
判断现场的安全性: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嗅味等对异常情况作出判断。
第一及第二环节:判断现场,判断意识,呼救,体位,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5个30:2 第三环节:除颤
(四)、下面是具体内容:
第一二环节:
1、判断现场:触电者,确保救护人员自身安全,必须切断电源
2、判断意识:轻拍、高呼(左边呼完右边呼)、强刺激。
(此过程小于十秒)一呼一拍一看
3、呼救
4、体位:
救护者位置与体位:
○1、救护员位于伤病员一侧
○2、将病人双上肢向头部伸直
○3、将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小腿放在另一侧腿上,两腿交叉
○4、一手托颈一手插入病员腋窝或胯部将病员反转为仰卧位,双上肢置于体侧
被救护者位置与体位:仰卧于平坦坚实的表面,背部垫一块木板。
5、胸外按压:定位,手法;扣、翘、直、直。
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胸骨下陷不少于5厘米,按压放松比例:1:1,尽量不中断(按压三十次)
<常见错误>:○1、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压在胸壁上○2、定位偏下○3、按压用力不垂直○4、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5、冲击式○6、放松时抬手离开胸骨定位点○7、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
6、开放气道:
□1、方法○1、仰头举颏法:压前额→头后仰,托下颏→颈伸直,张口
○2、双下颌上提法(2005指南不推荐)非专业急救人员:无论患者有无外伤:使用仰头抬颌法
□2清除口腔内可见的异物(假牙、呕吐物)
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Hemilich法
7、人工呼吸(吹、捏、看)
○1流程:一看、二听、三感觉
检查颈动脉:力度适中
非医务人员不再强调前六项30秒内完成
○2注意事项:每次通气时间应超过1s,每次通气量500~600ml,强调应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8、5个30:2
○1吹气次数:2次
每次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
吹气量:(吹气看胸)见胸部起伏,不再强调两次吹气间停3秒。
○2单人操作:一个人既要人工呼吸又要胸外按压,按压与呼吸之比为30:2
双人操作:一个人负责人工呼吸,一个人负责胸外按压,相互协调,按压与呼吸比30:2
时间每过一分钟,转复成功率将降低10%!
第三环节:除颤
○1自动体表除颤器(AED)操作步骤:1、开通电源2、粘贴电极板3、分析心律4实施除颤
○2推荐顺序:成人先呼救,儿童先抢救,窒息病人先抢救
三、流程记忆:
评估现场自防护,轻拍重唤判意识,高声呼救打电话,请人帮助己不慌,一翻二解看呼吸。
胸外按压乳中点,两手交叠臂伸直,清理异物畅气道,徐徐吹进两口气,五个循环再判断。
Cpr成功指标
面色:面色转为红润。
瞳孔:双侧瞳孔缩小。
呼吸和脉搏:恢复自主呼吸和脉搏跳动。
知觉:有知觉、有反映及呻吟等。
身体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动作。
四、实践模拟:
1、现场评估:一看二听三闻+思考;
2、判断意识:轻拍高叫,强刺激;
3、呼救:拨打120;群求援助;
4、适当体位:仰卧位;
5、打开气道:仰头举颏法,清异物;
6、判断呼吸、心跳:一看二听三感觉;颈A或肱A;
7、心前区捶击:两下;
8、人工呼吸:先吹两口气;
9、胸外按压:4-5cm,100次/分;2:30;
10、转移,终止。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