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宏观调控的政策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二、宏观调控的政策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二、宏观调控的政策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二、宏观调控的政策对生产企业的影响

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对生产企业有什么影响?

以及如何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

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对工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企业和政府需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来规避不利影响?如何利用宏观调控的积极因素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

调查显示:这次宏观调控机遇与挑战并存,宏观调控对规模工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抓住机遇,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解决当前制约工业发展的资金紧张、成本增加等问题,工业生产将不会大幅度回落。

一、调查显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宏观调控对工业企业的有利因素

1、为企业提供了一次苦练内功的机遇

企业最重要的是内涵、底蕴、品牌。盲目的外延扩张最后会跌得很惨。但是在过去,大家都在大踏步求外延扩张,自己如果不跟上,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吃“眼前亏”,根本没有时间去“练内功”。现在国家收紧外部环境,在“降温”形势下,正为企业提供了补课的良机,企业可以抓住机遇,苦练内功,改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集中有限的资金,不投硬件投软件,不求外延求内涵,不求量的急剧扩张,求根基的扎实和细化。目前,有许多企业正在建设研发中心,大量网罗国内行业人才,打造技术基础,等到消费热潮再掀起时,打一场有准备之仗,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2、为企业提供了一次壮大提升的机遇

任何一项调控政策都会抑制一些产业,但也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工业企业正好发挥“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及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抓住机遇壮大、提升。宏观调控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时期,经过这一次宏观调控的洗礼,克服了困难,经受了考验的企业将更强,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由于宏观调控后,农民增收将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消费市场。据专家预测,经过宏观调控,生产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的企业将因为资金的短缺、利润的下降而逐步淘汰,资源和市场将向资源配置最好的企业集中,如目前我国有120多家略有规模的汽车生产厂家,若干年后将只有20家左右的企业能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工业企业将利用这一次机遇,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率,一方面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吸引东部沿海和国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利润率高的产品。

3、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出口机遇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货币政策一直是采用调整银行准备金和提高再贴现率来实现,轻易不动用提高利率这一调控手段,这说明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是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提高利率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人民币不升值,就不会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不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增加出口的机遇,在全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如果我们的企业能抓住机遇增加出口,将会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壮大企业的实力。

4、为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机遇

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了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了行业间的竞争秩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可以使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盲目竞争和不平等竞争。这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将面临着一个重要机遇,抓住这次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使企业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宏观调控对工业企业的不利因素

1、融资渠道不畅

由于国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目前企业难以在银行取得贷款。因此造成部分企业的扩大生产计划不能顺利进行,而且缺乏足够的资金购买原材料,对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意在限制一些行业投资的盲目,但现在影响到全国所有企业的资金流动,而现金流是企业的血脉,现金流一发生问题,资金周转变慢,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利润。

2、原材料涨价

虽然国家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等行业进行限制,使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下降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钢材、水泥等生产企业的进一步规范,原材料的供应仍然趋紧,使原材料的价格回落较迟缓,价格指数仍在高位运行,

3、能源涨价

由于交通运输成本增加等原因,全国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上升,随着水、电的涨价,工业将增加成本,对用电大户企业影响较大。

4、其它影响

由于国家对建筑业、钢铁工业的限制发展,同时对基建规模进行控制,将影响金刚石、铝型材、建筑涂料、远大空调、建筑机械等产品需求下降。此外,由于新交通法颁布实施,将增加运输成本。也将对产品生产销售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宏观调控造成的融资困难、部分产品销售不畅,宏观调控对规模工业生产增长的影响将增大。

二、企业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1、优化人员结构通过人员的重新整合,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2、规避成本高峰由于工业用电电价进行了调整,为降低用电成本,部分企业采用低谷电运行;因新交通法规出台使运输成本上升,部分企业采用铁路运输原材料和产成品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3、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及时应对利润空间下降的形势变化,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利润结构,提升企业实力。

4、开辟销售渠道在国内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上游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下游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有限,开发新的用户,充实营销一线队伍,以扩大出口来提高生产是一个较好的应对措施。

5、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技改对耗能大的设备进行改进,既可以降低成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又可以节约能源。同时在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可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税收调控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税收调控的高度重视,也突出反映了税收调控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税收调控作用不可替代 税收调控是税收固有的职能,它通过法律调节利益分配关系,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政府调控目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相比较于其他调控手段,更具有“作用直接、运用灵活、定点调控”的优势,因而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重视,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时期,我国税收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把税收调控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税收政策,深化税制改革,为我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方面,应该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作用之深前所未有。在深化税制改革方面,可以说实现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在运用税收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综观这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调节经济与调节收入分配并重。例如,加拿大在降低联邦商品和劳务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和家庭免税额。英国在降低增值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二是实行减税与增税相结合。例如,为控制财政赤字规模,美国在实施减税的同时,将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高收入者的税率从35%提高到39.6%。三是注重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例如,加拿大逐步降低联邦公司所得税税率,计划从2009年的19.5%逐步降至2012年的15%;美国规定,对小企业2008、2009年度发生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前结转5年;日本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将年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无论是税收调控的政策取向,还是税收调控的实施方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 新时期对税收调控提出新要求 面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对发挥税收调控作用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税务部门要深刻认识,认真落实,切实增强税收调控作用。 第一,进一步扶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要抓紧研究完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和完善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第二,切实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税制结构,合理调整各主要税种收入比重,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税收调控机制。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增加中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促进形成有利于就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项安波文魁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产业政策在中国备受重视,政府出台大量产业政策,形成了庞大复杂、比较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运用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山于产业政策时间上的阶段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主体上的层次性、成效测度上的模糊性,使如何看待及未来如何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多年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产业政策体系复杂性的体现之一是其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政策文件以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纲要、指南、U 录、管理办法和通知等形式。其中比较重要或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央政府发布的正式政策(与此相当棋至层级更高的产业政策表现方式还有法律和党的工作报告;这两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有时也非常具体,对涉及到的产业影响巨大)、中央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及专项检查、专项整顿等七种,具有“政策边界模糊、覆盖面过广”、“行为方式不规,直接干预市场”、“选择性明显”等特征。 (-)规模化导向 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重视支持大企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保护和扶持在位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如1993年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主要措施包括兼并破产、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行大公司战略等;1997年“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改革战略,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于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考虑,出现了行政力量主导、推动国企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21世纪以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施重点产业部门大企业集团战略、提高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容。实施这类政策的理山往往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提高市场集中度,避免过度竞争”等。其理论依据一般是“市场失灵”、“经济发展、赶超需要”等。相关政策部门往往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确定项LI审批或核准条件时,偏向于在位大型企业,对新进入中小企业发展进行限制。虽然一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企业平均规模及专业化协作水平因此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并未改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不协调。如中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一直将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作为主要LI标,而忽视了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作用在于“协调竞争

国家政策及措施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对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研发部 (2010年12月22日) 按照公司党组会要求,研发部对近期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期货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公司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现汇报如下。 一、期货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2010年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1至11月份CPI同比上涨3.2%。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40号文出台旨在稳定消费价格的“国16条”。为防止由于期货市场过度投机而引起对现货市场价格不良引导作用,中国证监会和期货交易所监管措施密集出台。11月26日,各交易所召开紧急会议,向会员传达国家抑制通胀的宏观形势及交易所出台的各项措施,要求各期货公司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服从国家调控大局。三大商品交易所纷纷提高各期货品种交易保证金水平、调整涨跌停板幅度、提高手续费收取标准,改变收取客户手续费方法,停止所有奖励政策等措施;各家期货交易所也相继出台了《期货异常交易监控指引(试行)》等文件,加强市场监管。 近期,证监会拟加强期货市场关联账户管理,推进期货市场规则制度的修改完善,扩大合约价值、限制投机持仓和鼓励

产业客户套保;证监会提出促进期货市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研究开展业务创新,逐步推出期货公司投资咨询、境外期货经纪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不断提高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修改征求意见稿,引入服务国民经济能力评价指标,强化期货公司服务国民经济和产业经济的中介职能;中国期货业协会要求会员单位加强行业自律,在抑制过度投机和服务套期保值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维护市场稳定。为进一步抑制流动性和优化投资者结构,交易所将逐渐上调部分期货品种交易,如燃料油、强麦、豆油等多个品种交易单位上调幅度在3至10倍。 近期出台或将要出台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2011年整个期货行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2011年期货行业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二、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公司2011年经营的影响 在金融行业中,期货市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特点,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复杂、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及受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影响大等。我公司客户结构及交易品种结构不均衡,客户以中小散户为主,缺少机构客户,缺乏券商网点资源,股指期货占比小,交易品种以商品期货为主,易受国家物价调控政策的影响。调控政策及措施发布后市场及公司成交量萎缩态势明显,11月25日至12月21日连续19个交易日,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较调控前下降44.54%,公司成交量较调控前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2017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一、经济发展环境及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2017年,总体上判断,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预期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3.4%,略好于2016年增长水平。但同时有可能出现突发性因素而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其预测值也存在着向下调整的可能性。贸易环境略有改善。世界贸易组织秋季报告预测,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7%,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低水平。但预测2017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1.8%-3.1%之间,相较于今年虽然略有改善,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世界贸易低迷的态势。同时,随着2016年以来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初级产品价格触底反弹(虽然还会有波动,但预测不会大起大落)和美元加息政策于年内落地,有可能反而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因预期不明而产生的动荡和资本外流冲击现象有所减弱。还有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变化既有更加严峻的走向,也有明显改善的迹象,都会对我国经济外贸产生较大影响。 美国经济复苏相对平稳,劳动力市场继续改善,消费支出稳步增长,货币政策缓慢回归正常化,预测2016年和2017年美国经济将分别增长1.6%和2.2%。但是美国新总统任职后其实际政策走向现在还具有不确定性,进而对美国经济发展走势也将带来新的不确定影响;欧元区继续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并希望通过欧元贬值刺激出口等,也可能推动欧元区经济缓慢前行。但英国脱欧全面启动正式谈判将有可能打击投资者信心,并且与德国、意大利等重要银行的危机相呼应而引发欧洲银行业风险发酵。一些国家不断加剧的难民危机也将为经济复苏增添变数。预测2016年和2017年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1.7%和1.5%;日本经济仍难真正摆脱停滞局面,避险因素导致日元升值抑制出口,制造业长期不景气,投资持续低迷,物价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和挑战,预测2016年和2017年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0.5%和0.6%,仍然是一个低水平的增长速度。世界上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有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近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对我县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近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对我县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近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对我县经济的影响 今年以来,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存在放缓迹象,尤其是美国经济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金融危机将成为影响我国2008全年对外贸易运行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直接影响中国消费品出口,我县出口创汇型企业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另外,近几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突出;土地闸门进一步收紧,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将对我县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信贷政策影响。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家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切关注的焦点。为此,2007年以来,央行主要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1)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十三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3)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频率。(4)以特别国债开展正回购操作。(5)启动了定向央行票据和特种存款等创新型工具。(6)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国家逐步收紧了信贷闸门,对我县的直接影响是企业融资将更加困难,部分企业的资金链比较紧张,造成企业大幅下调生产规模。同时,银根紧缩导致很少有客商到我县来主动洽谈投资。虽然前段时间央行六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但下调幅度小,对我县企业贷款和融资帮助不大。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缩小贸易顺差,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 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减少,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场风险逐步加大。我县出口创汇型企业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据统计此次国家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我县10多家外 贸企业、20多种产品。其中对我县有机荞头加工企业、家具制造企业、服装出口企业的部分产品影响较大,加大了企业出口成本。 (三)土地政策影响。国务院自出台《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后,又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培训收益: 1、了解并建立了产业政策的概念; 2、掌握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和效应; 3、学会产业政策类型对产业竞争力作用的分析; 4、把握产业政发展趋势,正视行业发展困难与挑战。 培训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而存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已经更加密切地融入到了这股浪潮中。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作为我国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经济政策,在其制定和运作过程中不能忽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更迫切地需要协调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要把2015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 培训背景: 第一讲:当前产业政策的现状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当前形势下的宏观调控政策

当前形势下的宏观调控政策 摘要:宏观调控有各种政策, 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 有关货币供应和流通方面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市场机制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我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放缓的情况。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不断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经验不断丰富。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对当前宏观经济中出现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资源消耗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压力增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宏观间接调控、计划指导原则、集中和重点性以及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综合运用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原则,最后针对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一般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目标, 就是通过它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或产生的效果。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它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选择和确定的。二是主体就是指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三是工具, 就是指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税收、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国债和预算等工具。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主要具有四种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 国家的财政政策有: 1..税收, 它是国家组织收入的基本手段, 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2.预算, 它主要是指中央预算, 即国家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年度计划 3.购买性支出, 它是国家利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4..转移性支出, 又称转移支付 5..国债, 它是一种国家利用信用方式筹集财政收入的形式 对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和实施的, 有关货币供应和流通方面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的购买力、总需求。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流通中的现金, 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货币政策的核心是, 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 使货币的需求和供应之间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 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 国家的货币政策有这些来组成: 1,.利息率, 它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存贷资金的比率。 2.再贴现率, 它实际上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获取资金时支付的利息率。 3.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交易活动。 4.中央银行再贷款, 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5. .财政政策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有::一是财政支出政策直接作用于投资和消费, 见效快, 时滞短;二是弥补市场局限, 对私人不愿投资(如各类公益事业), 和不适合投资(如在大部分自然垄断行业)的领域,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1.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控方式,并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的,也是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4种主要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国家计划 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大都是预期性或预测性的。 运用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首先要制定全局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然后编制符合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计划,保证社会总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手段 含义: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经济政策的总称。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外贸政策。 调节对象:市场体系或总体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诱导。 特点: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 内容: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体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规范和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手段 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 例题:单选 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的调控方式。 A. 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 B.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 C.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成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产业政策的导向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效率,产业政策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大量社会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政策之间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有效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合理的产业政策应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全面的把握。只有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与动因有了充分认识,才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有效产业政策的指导。 https://www.doczj.com/doc/7a14090123.html,编辑。 一、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和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配置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进入全面调整和转型阶段。“八五”期间,由于产业政策领域各项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仍然是最薄弱环节,基础脆弱,不能满足需求;基

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仍未解除;轻纺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等等。据此,《“九五”纲要》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高轻纺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000年10月11日****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政策效果 调整产业结构一直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针对重型化产业结构的弊端,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先发展轻纺产业、调整重工业结构作为政策的重点。直至“八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仍以此为主要目标。随着政策的倾斜及国外直接投资进入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具备了相当技术基础的传统轻纺工业和家电行业,使轻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观。同时,工业品出口迅速增长,我国也就此告别了“短缺经济”,进入了供给充足、市场繁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表.doc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2007年) 时间政策要点 2001-5-31 《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 通知》(国发[2001]15号) 针对国有土地资产通过市场配置的比例不高, 透明度低;划拨土地大量非法入市,隐形交易; 随意减免地价等实际情况,从严格控制建设用 地供应总量、大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 卖、加强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地价管理等方面提 出了严格要求 2002-7-1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 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11号 令) 提供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具 体操作方式,规定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实行招 标拍卖挂牌交易,禁止以协议方式出让 2003-7-30 《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 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 [2003]70号) 对各类开发区随意圈占大量耕地和违法出让、 转让土地的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2003-8-1 (第21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规定》 对协议出让的行为进行具体规定,并对协议出 让最低价进行了规定 2003-9-2 《关于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各类开 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建 规[2003]178号) 纠正开发区违反规划批准使用土地和项目建设 的行为 2003-9-24 《关于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促进房 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3]356号)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调控,严格实行土地 供应的集中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控制高 档商品房的土地供应 2004-3-31 《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 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 察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71号) 针对各地在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中规避招标 拍卖挂牌或仍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和划拨的问 题,发出最后通谍,要求:在2004-8-31后, 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 经营性土地使用权。 2004-10-21 《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 决定》(国发[2004]28号) 决定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严格土地 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集 约用地、健全责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 统的规定 2005-3-26 《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 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 要求抓紧清理闲置土地,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 利用,提高土地实际供应总量和利用效率。对 已经批准但长期闲置的住宅建设用地,要严格 按有关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或采取其他措施进 行处置 2005-5-9 《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 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26号) 要求严格土地转让管理,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条 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严禁转让,依法制 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 理力度,切实制止囤积土地行为,严格执行法 律规定,对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满 1-未动工开发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未动 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2006-4-19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 协议》示范文本(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83号) 要求出让人和受让人应就建筑工程完工期、投 资总额、容积率、土地闲置情形作出具体约定

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

宏观调控的三大目的和六大意义 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是一个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总体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调节和控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分述如下:1、规划是指国家和地方z府各级、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规划对象所组成的规划体系,像“十五”规划就是最高级别的规划。其余规划必须以这个规划作为依据来编制。2、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系组成,具体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等。3、法*律就不细说了,一提你就明白。象最近出台的《循环生产法》,就是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的法律。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4、信息导向。主要建立guo家公开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经济运行和预测方面的信息,给全国的生产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盲目性。n5、z府的行政干预是超经济行政强制的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越少越好。但是却很有必要。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如果z府不用超经济手段(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局面可能还要严重。

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意这个增长是量和质的统一,而且要平稳,不能大起大落)n2、充分增加就业(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浪费大。劳动力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必须充分利用。再则,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高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n3、保持物价相对稳定。(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n4、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指中平衡。现在我国的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严重不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达几万亿美元,外国(我们的国际贸易伙伴国)很有意见。别人吃了亏,就不愿意和你做生意了。最终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的资本项目是逆差。就是外国投资者带进zhong国的钱多,我们出国投资者带出去的钱少。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仍然不平衡。 宏观调控的目的1.做给外国人看,防止资金外流。n2.做给全国人民看,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防止失控。n3.做给当地人看,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活问题,杀鸡给猴看,井水不犯河水。 宏观调控的六大意义1.统一管理,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n2.控制区域性经济增长及影响力。n3.打击非法从业人员,规范行业队伍。n4.杜绝盲目跟风,确保从业人员的素质。n5.提高从业人员的成功速度。n6.为以后立法做依据。【内部资料,注意保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述评(一)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述评(一) 关键词:基本概况/基本理论/评析 内容提要: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两种武器。其中产业政策是我国政府最常用的武器,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政策。试图从经济法学的角度阐述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成果,力图梳理加以系统化,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望更高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尤其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研究产业政策法治化以及产业政策法基本内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加紧对产业政策法研究,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研究基本概况 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不是产生在西欧发达国家,而是产生在二战后的支离破碎的日本,并因日本国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改造升级,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缩短了工业化发展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产业政策因而出名,继而被东南亚各国仿效而重视起来。1970年日本通产省代表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1985年,东南亚各国、大洋洲、中美洲、北美、中国及日本的50多位学者,汇集东京召开了第15届太平洋贸易开发会议。此次会议的议题即为环太平洋区域经济成长及产业政策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产业政策这一概念正式由东方走向世界。自此产业政策成为世界性的重点研究课题。 国外学者从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著作和论文颇多。但是从法学视角进行研究的论文并不多。国内学者针对产业政策大多数也是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主要研究产业政策的发展演变和特征,经济绩效等方面,著作颇多,硕果累累。我国产业政策的提法比较迟,产业政策术语正式出现在198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里,而第一部正式产业政策是于1989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第二部重要的产业政策是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因而我国法学界从法学视角对产业政策的研究,起步晚,最早见于期刊的论文是起于1987年的杨佳泰在《国外法学》发表的《日本的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改善法》,介绍日本中小企业改善法的背景,启示等等。经过30年研究,截至2009年11月初大约有50几篇,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法的概念、特点和法律地位等方面,其中专着有1本,张雪梅博士于2005年出版的《产业结构法研究》;编书1本,为2008年姜昕、杨临宏主编的《产业政策法》。除此以外,在经济法学的教材里,会有一章零星的内容。总的说来,30年来我国法学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为产业政策法的系统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产业政策法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产业政策法的概念 产业政策法也可称为产业调节法1],产业法2]。尽管称谓不一,但对其概念有着统一的认识。即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产业政策法是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虽然其包含内容基本趋于一致,但是学者们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称谓上发生较大争执。有的学者主要纠结于政策与法的关系上,认为政策和法是不相容的,反对产业政策法的提法。有学者指出无论是产业法与产业调控法,从字面意思来说,都超过了产业政策法所调整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范围,而变成产业经济的调整范围。而产业经济范围不仅包括产业政策,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也就意味着可能除了产业政策以外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里面可能包含其他经济或行政内容。即变成了产业经济法。有学者提到产业法时特意指的是次广义的产业法即俗称产业政策法的产业法,而不是广义的产业法(指以区别与对产业经济调整的产业法)3]。有学者指出产业政策法的提法不仅有将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的意愿,也有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意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贸易使人获益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原理六 经济组织的活动依赖市场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原理七 政府可以改善市场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

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摘要: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场基础与制度条件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宏观调控政策出发,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短期的总量稳定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制度,政策效应 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本文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浅谈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从宏观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中国政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或加速放松资本管制)的某种结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如果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或两者之和为顺差),本币汇率将会升值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减少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恢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消除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买入外币卖出本币。流通中本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如果经济处于通货收缩时期,中央银行可以不必对增加的货币供应进行对冲。但是,对于一个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来说,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或出现通货膨胀危险)时期,中央银行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与中央银行克服通货膨胀的目标往往发生矛盾。 为了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利息率和(或)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如果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中央银行就必须对因干预外汇市场而释放出的货币增量进行对冲。但是,任何国家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都是有限的。事实上,早在中国经济走出通货收缩之前,为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人民银行就一直在从事对冲操作。经过多年的对冲操作之后,人民银行已面临“无(国债)券可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推出了“央行票据”这一金融工具。但由于商业银行对央行票据的需求是有限的,因而这种方法也无法无限使用。当然,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化、银行信贷的变化和广义货币数量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