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青霉菌的识别与防治
- 格式:wps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2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特殊农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
然而,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带来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的问题。
因此,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以食用菌的病虫害为例,介绍一些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与生防技术。
一、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的主要病害包括菌核病、青霉病、褐斑病等,常规的病害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品种选择、良好的环境管理和科学的药剂使用等。
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的品种选择: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根据不同病害的发生特点选择相应的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良好的环境管理: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及时清除病死菌体和其他有害杂物,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的滋生和传播。
3.科学的药剂使用: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或浸泡处理。
应注意合理控制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次数,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二、生防技术为了避免使用农药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生防技术成为一种新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生防技术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产物来防治病害或杀灭病原菌的一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无污染等优点。
常见的生防技术包括:1.利用拮抗微生物: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防治病害,比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黄单孢菌等来控制菌核病等病害。
这些微生物能够产生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抑制物质,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利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性物质控制病害的一类农药,广泛用于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中。
比如利用苜蓿秧田霉和炭疽盘菌提取物制成的农药可以有效防治青霉病。
3.利用植物提取物:一些植物具有抗菌、杀虫的作用,可以作为生防剂使用。
比如利用洋葱、生姜等植物提取物制备的溶液可以有效控制食用菌的褐斑病等病害。
需要注意的是,生防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合理技术操作和正确使用方法,以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不对食用菌的生长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青霉菌的症状与防治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一、症状识别。
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
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
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
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
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
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
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
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
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
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
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
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三、防治方法。
①认真做好接种室、培养室及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病害蔓延。
②调节培养料适当的酸碱度。
栽培蘑菇、平菇和香菇的培养料可选用1%-2%的石灰水调节至微碱性。
采菇后喷洒石灰水,刺激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青霉菌发生。
③菌袋局部发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段木发生青霉菌时可用石灰水洗刷,菇床上发病可用1%克霉灵、0.5%多丰农、0.1%施保功和0.1%扑海因溶液喷洒防治。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受欢迎且富含营养的食材,但在菇农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病害问题。
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这些病害,对于保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病害诊断技术1. 观察病害症状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及时观察病菌感染的症状是进行病害诊断的第一步。
常见的病害症状包括叶片变黄、菌丝腐烂、子实体变形等。
通过对症状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2. 病菌的鉴定通过病菌的鉴定,可以进一步确认病害的种类。
这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一般采用显微镜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进行鉴定。
病菌的鉴定结果可以作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的依据。
3. 环境监测食用菌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关,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
包括测定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参数,并与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关性,并调整环境条件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病害防治技术1. 清洁消毒食用菌栽培环境的清洁消毒对于防治病害至关重要。
定期对种植设备、媒介质等进行清洗和消毒,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方法进行使用。
2. 均衡施肥适量施肥是保证食用菌生长健康的关键。
不同阶段的食用菌对养分需求不同,合理调节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保持养分的平衡,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 毒素防治一些病菌分泌的毒素是引起病害的根本原因。
通过阻断病菌的代谢过程,可以有效抑制毒素的产生。
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对病害进行防治。
4. 人工虫害控制除了病菌引起的病害,食用菌的栽培还常常受到一些虫害的侵袭。
使用无毒的人工虫害控制方法,如雌雄异体引种、化学调控等手段,有效抑制害虫的增殖。
5. 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抗病菌株是预防食用菌病害的长远之计。
通过选择和交配具有抗病性的菌株,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新品种,提高食用菌的整体抗病能力。
结语:食用菌类栽培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食用菌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分为竞争性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主要危害最多的是竞争性杂菌。
生产中应遵循以农业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
一、竞争性杂菌及防治竞争性杂菌有细菌、酵母菌、霉菌等9种杂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霉菌。
霉菌主要分为绿霉、青霉、毛霉等。
霉菌主要防治措施:1.搞好制种和栽培场所的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
2.掌握好空气湿度和温度。
3.培养料发酵彻底,搞好培养料的消毒,生产过程中采用无菌操作。
二、几种主要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1.干泡病做好菇房消毒;培养料和覆土材料应灭菌处理;及时防治虫害和螨害;一旦发病喷施500倍的多菌灵或500倍的甲基托布津。
2.白腐病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消毒是控制白腐病的关键,最好以60-70℃蒸汽消毒覆土30分钟。
覆土后和出菇前菌床可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疣孢净5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3.软腐病主要危害金针菇、平菇等。
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消毒;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病后喷施500倍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锌液。
4.猝倒病主要危害双孢菇、平菇等。
选择干燥、无霉变料,减少病菌来源;覆土蒸汽消毒;培养料要高温发酵和进行后发酵;平菇应低温发菌和采用发酵料。
三、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1.细菌性斑点病可侵染双孢菇、金针菇、平菇等。
空气湿度宜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窑通风1小时,防止菇盖表面积水潮湿;发病后及时清除,喷施100-200国际单位的链霉素或0.1%克霉灵。
2.黄色单孢杆菌病主要危害双孢菇。
防治中主要搞好培养料二次发酵和消毒;发病后喷施四环素、青霉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尽量减少温差和防止低温,以免菇面凝结水滴。
四、生理性病害食用菌生理性病害是一种非病原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CO2浓度),操作方法以及化学因子(如农药化肥、pH值)的不适宜引起的。
一旦条件改善,便可恢复正常生长。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措施(一)青霉病青霉病也叫蓝绿霉。
是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杂菌,主要危害各种食用菌的菌丝体.林下栽培时,一定条件下,除危害平姑子实体外,还危害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菇、木耳等。
1、症状与危害青霉常污染菌种和菌袋.侵染幼菇发病一般顶部呈黄褐色枯萎,生长停止,表面很快长出绿色粉状霉层,其邻近的正常生长的健菇可被传染。
菌柄基部呈黄褐色腐烂,很快长了绿色粉状霉层。
金针菇基腐病,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菌柄基部变黑褐色至黑色腐烂,基部腐烂后子实体倒伏.幼菇丛发病虽不倒伏,但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发育。
严重发生时,针状的幼菇成丛变黑腐烂。
2、病原青霉(Penicill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青霉属.常见的危害种有黄青霉、圆弧青霉等。
不同种的菌落呈现不同颜色,有绿色、黄绿色、淡灰黄色、灰绿色、蓝绿色、紫红色等。
营养体菌丝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分生孢子梗有横隔,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瓶状小梗,形如扫帚。
3. 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青霉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以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土壤、肥料、植物残体传播。
平菇一般不易受青霉菌侵染,但当培养料寂PH值小于4时或含水量不足、培养料碳水化合物过多、幼菇生长瘦弱的条件下,易受青霉菌感染。
4。
病害控制①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间落叶、食用菌及菌棒残体,带出林外深埋;发现病菇及瘦弱菇及时清除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②选用新鲜、干净并经暴晒的培养料。
③袋料劳动教养品种,收第一潮菇后及时清理菌棒料面,剔除菇根和弱菇,然后喷洒10%石灰水1次,降低培养料酸度。
覆土栽培品种在发生青霉的地方,及早挖除病菌并撒施石灰粉或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止霉菌蔓延.④菇床发生青霉菌后,可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二)绿霉病绿霉又名木霉。
食用菌木霉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木霉俗称绿霉。
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
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对各种食用菌的致病力强,不仅危害菌丝体生长阶段,也危害食用菌子实体,它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个别品种如草菇的菌种在完成发菌后亦可发生该种杂菌,并且发生的温度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少地区的银耳、香菇,近年的平菇、鸡腿菇等生产中曾发生毁灭性的污染,木霉就是主要杂菌之一。
危害症状木霉的主要生物特征为其菌丝成熟期很短,往往在一周内即可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即生出绿色霉层,即其孢子层。
当基料被侵染后,菌丝阶段不易察觉,直到出现霉层时才能引起注意;起初只是点状或斑块状,当条件合适或食用菌菌丝不很健壮时,很快发展为片状,直至污染整个菌袋或料床,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菇棚内短时间即可成一片绿色,其孢子飞扬,周边棚墙上也将附着大量木霉孢子,给以后的生产留下严重隐患。
发生规律木霉主要生存在朽木、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肥、植物残体上和空气中。
许多栽培的老菇房,带菌的菇具和场所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已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多次重复侵染更为频繁。
木霉发病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较大,木霉孢子在15-30`C下萌发率较高,菌丝体在4-42`C的温度下均能生长,在25-30`C生长最快。
孢子在空气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萌发最快,相对湿度低于85%较难萌发。
因此,在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和培养料呈偏酸性时,很容易滋生木霉。
木霉侵染寄主后,与寄主争夺养分和空间,同时还分泌毒素杀伤、杀死寄主,把寄主的菌丝缠绕、切断。
防治措施(1)制种或熟料栽培拌料时按比例加入1:1000倍疣霉净,并严格灭菌,以彻底杀死其孢子。
(2)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以保证食用菌菌丝的健康和抗性,可对霉菌形成拮抗或抑制。
实践证明,生产中按比例加入天天菇耳壮即可。
(3)发酵栽培时,加入疣霉净后,基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抑制其孢子。
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苏北地区种植食用菌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病害危害,影响了生产效益。
因此,做好食用菌病害的防治是保障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苏北地区常见的食用菌病害及防治措施,以便广大种植户及防疫工作者加强防治工作。
一、蘑菇青霉病青霉病是蘑菇产业中一种常见病害,其病原菌为青霉菌。
青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季节交替和气温变化。
防治措施:1、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菌房通风和适宜温度;2、对菌体进行消毒处理;3、保持菌床表面干燥,及时清除被感染的菌体;4、选用抗青霉菌品种。
二、平菇红菌病平菇红菌病是由红菌造成的病害,能够导致菌丝体发生变性、死亡,最终导致整体枯死。
三、金针菇炭疽病金针菇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多见于春季和秋季,病原菌会感染金针菇的叶片和菌柄,导致枯死。
1、用抗菌剂进行预防;2、增加菌房通风;3、对菌床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四、牛肝菌褐斑病牛肝菌褐斑病是牛肝菌来菌产业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由基菌引起的。
褐色条斑出现在果盖上,最终导致果实腐烂。
1、经常进行消毒处理;2、对菌床表面进行清理;3、对受到感染的果体及时运送和处理;4、用药防治。
五、松茸脱皮病松茸脱皮病是由霉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松茸表面脱皮,影响商品价值。
1、做好菌床消毒;2、菌房保持通风透气;3、控制湿度,减少菌床表面积水时间;4、拍打菌盆,促进氧气供应,加快菇体生长。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种植食用菌病害虽然繁多,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对食用菌的危害,缩小生产损失。
建议种植户和管理者要定期开展防疫工作,做好菌床消毒、菌体监测和应急处置等措施,提高食用菌质量,保障食用菌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蘑菇绿霉污染的防治办法
大多数食用菌极易被绿霉所污染,污染后严重影响其外观和质量,甚至造成蘑菇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不良或死亡。
现将其防治方法简谈如下:
一、在生产中严防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施用过量甲醛,以免甲醛变成甲酸,形成酸性环境。
培养室周围应撒施石灰粉,发现有被绿霉污染的菌种,应及时挖除。
二、播后要及时检查菌种块,发现被绿霉污染,立即挖除并补上新种块。
三、多雨年份或季节,要特别注意通风降湿,勤翻堆。
堆垛面积和距离应适当加大,减少感染。
四、菌块出现绿霉后应及时用40%多硫悬乳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擦洗。
五、采菇时,除了做好消毒工作外,还应注意轻扯,以免菇根受伤害,从而加大病菌感染机会。
六、病菌孢子靠气流传播,采菇后,及时把死菇、老根挑除干净,摧毁病菌的繁殖生长基地。
- 1 -。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很受人们喜爱,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虫害。
防治始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各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食用菌的无害化生产。
1、竞争性杂菌的防治1.1发生特点竞争性杂菌主要有绿霉、青霉、链孢霉等,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畅的菌棚,在培养基质上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长,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而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造成危害。
1.2防治方法选用成熟培养料并调至弱碱性,配料时加0.1%~0.2%多菌灵或克霉灵,严格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增加菌棚通风量。
出菇时,防止高温高湿不透气。
发现病症后,及时去掉霉点,用石灰水覆盖住发病部位,并在四周涂抹0.2%多菌灵或0.1%甲基托布津溶液,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2、真菌性病害的防治2.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软腐病。
发病时,菇床表面出现白色菌丝,后期变成水红色。
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被侵染的菇体畸形,变褐色,直至软腐。
金针菇和平菇易感染此病。
2.2防治方法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用巴氏消毒30分钟,加强通风透气。
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现病菇立即摘除并集中处理,并在病区喷5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液,防效较好。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3.1发生特点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褐斑病。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病发生。
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卵形,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变形、开裂。
褐斑病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上。
3.2防治方法严格覆土消毒和用水清洁,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以防菇盖表面长时间积水和处于湖湿状态,一旦发病及时清除病部,然后喷链霉素或含150mg/L的漂白粉水溶液。
在平菇上用0.1%克霉灵水溶液喷洒。
4、虫害4.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的害中主要有菇蝇、菇蚊,均以幼虫危害菌丝体影响菌丝体定植和发菌。
蘑菇青霉菌病的防治方法
青霉菌是侵染菇床和子实体的一种病害,在食用菌栽培中发生普遍,除为害蘑菇外,对其它食用菌也有为害,其中平菇受害最大。
该病菌主要生活在有机质上,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侵染,该病菌喜酸性,酸性培养料和含水偏低的条件有利于该病菌的生长和发生蔓延。
出菇期,培养料含水分偏低,湿度过低、幼菇生长衰弱、残留在菇床上的菇根未及时清除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一般从健菇的菇柄基部侵入,发生黄褐色腐烂,并由基部向上扩展。
影响子实体的产量及食用价值。
防治方法:
(1)采完菇后,及时清理菇床,将瘦弱的幼菇及菇床上残留的菇根集体处理,减少病菌的发生。
(2)合理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控制培养基呈中性至弱碱性反应,可以抑制该病菌的菌丝生长。
可用石灰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拌料时可加入1%的石灰,采完第一潮菇后,喷洒一次2%的石灰水清液1次。
(3)化学防治发病后,可在菇床上喷洒1:500倍的25%多菌灵或1:800倍的70%甲基托布津。
- 1 -。
健康生活: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食用菌,被誉为“素中之荤”,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在食用菌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保障健康生活。
一、食用菌病虫害的种类食用菌病虫害主要分为两大类: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包括曲霉病、青霉病、链孢霉病等;细菌性病害包括软腐病、黑腐病、细菌性斑点病等。
此外,还有病毒性病害和线虫病害等。
二、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食用菌病虫害的关键。
在选购菌种时,要选择经过检疫、无菌、无病虫害的优质菌种。
同时,要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严格无菌操作在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病虫害的传播。
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如用高温、紫外线等方法进行消毒。
播种后,要保持菇房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菇房内的废弃物和病菇。
3.科学施肥科学施肥可以增强食用菌的抗病能力。
在施肥时,要遵循“有机为主、无机为辅”的原则,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元素。
同时,要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土壤盐渍化和病虫害的滋生。
4.水分管理水分是食用菌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是病虫害滋生的温床。
因此,要合理控制水分,保持菇房的湿度在适宜范围内。
在雨季,要注意排水,避免菇房内积水。
在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5.温度管理温度对食用菌的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要根据不同品种的食用菌,合理调控菇房的温度。
在高温季节,要加强通风降温;在低温季节,要做好保温工作。
6.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安全、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制剂,对食用菌病虫害进行防治。
例如,利用捕食性昆虫防治害虫,利用拮抗性微生物防治病害。
7.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辅助手段。
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以适当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进行操作。
该如何预防与防治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出现
的绿霉?
1、降低温湿度
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加大通风量,并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防止霉菌孢子飞扬传播。
2、杜绝菌源
接种前要将种袋和瓶子外围彻底消毒,并要确保种内无杂菌,保证菌种的活力与纯度。
3、接种防治
选用厚袋和密封性强的袋子装料,灭菌彻底,接种箱、接种室空气灭菌彻底,操作人员保持卫生,操作速度要快,封口要牢,从多环节上控制木霉侵入。
4、通风
保持制种和栽培房的清洁干净,适当降低基质和培养室的空间湿度,栽培房要经常通风。
5、药剂防治
(1)用3%的来苏儿溶液,或者是3%甲醛溶液进行室内喷熏,再用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霉菌处。
(2)取生石灰9份、多菌灵1份与适量水混合洗刷霉菌处。
(3)用5%石灰水浸泡霉菌,等到霉菌消失后,清除石灰水,补上新料。
(4)用1:200克霉灵溶液注射料袋内的绿霉,或者是
洗刷床面绿霉。
(5)用1:800苯菌灵溶液喷洒料袋霉菌处。
(6)在霉菌处涂刷95%的酒精或煤油,点火烧掉,然后挖除,填补新料。
(7)用3%的来苏儿溶液喷洒霉菌处,洗擦工具后将霉菌挖掉,每挖1次将工具清洗一次,挖除后填补培养料和菌种。
此法可彻底根治晚期霉菌。
(8)对老菌种房、老菇房内培养的菌袋,凡能用药剂拌料的菌种要用药剂拌料,如多菌灵、菇丰都可使用,用量在1000倍,可有效减少各种霉菌侵入为害。
如何预防平菇青霉病青霉病在食用菌栽培中发生普遍,各种食用菌的菇床及子实体上均可看到,特别在平菇栽培中发生较多。
症状:病菌首先侵染生长瘦弱的幼菇或采菇后残留下来的菇根菇桩,然后再侵染病菇附近的健菇,病菌多从健菇的柄基部侵人,并向上扩展,导致键菇腐烂,表面生绿霉。
幼菇发病一般从顶部向下发展出现黄褐色枯萎,使生长停止,病部表面长出绿色粉状霉层.霉层下面的菌肉腐烂。
掀开病区的培养料,料霉变并发出霉味,肉眼可见大量的分生孢子呈烟雾状。
防治方法:①搞好菇房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周围及栽培场地清洁,及时处理废料。
接种室、培养室、菇房要按规定进行清洁、消毒。
②把好菌种关,袋装菌种在搬运等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防塑料袋破裂,经常检查菌种是否受污染,如发现被污染应立即剔除。
禁止播种带病的菌种。
③如在菇床培养料上发生病菌,要及时通风、降温,使菇房干燥,避免高温高湿,以防止菌落蔓延扩散。
④控制培养料呈中性至弱碱性,以利于平菇菌丝正常生长而使病菌菌丝生长受抑制。
用1%石灰水调节培养料酸碱度最经济、效果好。
拌料时也可以加人相当于干料重量1%的生石灰,以调节酸碱度(pH值)。
采完第一潮菇后,可喷洒2%石灰水上清液1次,使培养料保持碱性状态。
⑤及时清除床面上生长瘦弱的幼菇和采菇后残留的菇根,预防病菌侵害健菇。
⑥局部发生病害时,一边挖除被污染部位,一边使用5%~10%石灰水徐察或在发病部位撒石灰粉,也可以喷3%~5%硫酸铜溶液杀灭病菌。
或直接在发病部位注射15%甲醛溶液或用38%甲醛溶液擦拭杀灭。
菇床培养料发病后,可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用克霉灵或用克霉增产灵200倍液直接在发病部位喷洒或注射药液,连用3天,转潮时喷药1次可预防菌袋袋头霉菌感染。
局部污染严重时,可用克霉增产灵2%~5%高浓度药液注射患处,或用绿霉净1000~1500倍液或消菌灵1500~2000倍液均匀喷洒在发病部位,如菌袋两头有青霉的,要解开袋口喷洒,如果在青霉初起时抓紧防治,4小时后可见效,24小时内可彻底杀灭,防止病菌扩散蔓延。
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一、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方法1. 观察菌体外表:食用菌病虫害通常会导致菌体的外观发生改变,如出现斑点、腐烂、变色等现象。
2. 观察菌盖:食用菌的盖子上出现异常的颜色、斑点或凹凸不平等现象,可能是病虫害的表现。
3. 注意气味:食用菌患有病虫害时,可能会散发出不正常的气味,例如腐败味或有毒物质味道。
4. 查看菌丝:食用菌的菌丝出现变色、变形或其他异常现象时,很可能是病虫害的结果。
5. 了解生长环境:了解食用菌的正常生长环境,当发现生长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可能是病虫害导致的。
二、常见的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1. 菌核病(主要针对蘑菇):- 识别方法:菌盖上出现凹凸不平的囊状物或拥有粘液状的表面。
- 防治方法:清理病状的菌盖和菌褶,及时清除任何可能的病菌来源,加强通风和消毒。
2. 干燥病(主要针对金针菇):- 识别方法:菌体表面变干燥、裂纹出现、产量下降等。
- 防治方法:调整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定期喷水以增加湿度。
3. 蛾虫类害虫(如金针菇蛾、蘑菇蚜等):- 识别方法:叶面上出现蛀食痕迹、蚜虫聚集、蛾虫危害等。
-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有害虫,定期清除叶面的有害虫,喷洒天敌昆虫或环保农药。
4. 真菌病(如黑蘑菇炭疽病、灵芝花病等):- 识别方法:菌体表面出现湿疹、溃烂、色斑等。
- 防治方法:增加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过度浇水。
如病情较严重,可使用环保型的杀菌剂。
5. 病毒性害虫(如香菇病毒病):- 识别方法:叶面、菌体表面出现异常的颜色、纹理、萎蔫等。
- 防治方法:清除病菌携带者,如病毒扩散较快,建议销毁受感染的菌种或设备,保持卫生清洁。
6. 杂菌侵染:- 识别方法:观察到菌体表面出现不同颜色、纹理的杂菌。
- 防治方法:定期对种植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加强通风换气,避免交叉感染。
三、预防和防治措施1. 保持清洁和卫生: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扩散。
食用菌青霉菌的识别与防治
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症状识别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
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
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
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
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病原及发病规律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
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
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
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
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
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
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
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防治方法①认真做好接种室、培养室及生产场所的消毒灭菌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防止病害蔓延。
②调节培养料适当的酸碱度。
栽培蘑菇、平菇和香菇的培养料可选用1%-2%的石灰水调节至微碱性。
采菇后喷洒石灰水,刺激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青霉菌发生。
③菌袋局部发病可注射15%甲醛溶液,段木发生青霉菌时可用石灰水洗刷,菇床上发病可用1%克霉灵、0.5%多丰农、0.1%施保功和0.1%扑海因溶液喷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