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隋炀帝为何三征高句丽以及影响众所周知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隋朝创建了三省六部制改变了秦汉以及东晋南北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在选拔人才上创立进士制度进而打破了从汉以后九品中正制形成的门阀垄断,而开创大运河更是亘古至今的伟业。
然隋朝的灭亡则起源于一场战争:高句丽之战为何要进行高句丽之战根据一些部分书籍和一些评论文章的说法有了一下几种。
一、隋朝时期的高句丽已经不再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是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具有完整的军事与政治制度,对隋朝的边镇幽州产生巨大的威胁力量①。
二、高句丽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加开始征伐四方吸收了回纥的善战民族更与强大的突厥汗国建立军事联盟。
不断地侵扰隋朝北部边防,相对于国家制度发展不全,内部存在极不稳定因素的突厥,使得高句丽起主导作用对隋朝的威胁更大②。
三、隋炀帝时期喜欢征战四方,开拓疆土早已将高句丽看成隋朝的一部分再加上高句丽对隋朝有所不敬故称为征伐高句丽理由对此发动举国之战③。
但是隋书这本正史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却记载不详,为何发动这场倾国之战,且当时高句丽不过拥有辽东大部和朝鲜半岛一半的地盘能够动用的军队力量不过十几万人。
隋炀帝只需派二十万军队加上几员大将即可平定。
但是其为何要御驾亲征,倾百万军队征发三百万民夫借用京杭大运河调天下兵器粮食为战争准备。
甚至因此不惜民夫死伤,但为何打仗时却是皇帝制定作战计划,将军队进行规定作战在死伤惨重瘟疫爆发时不下令撤退,第一次战争失败后没过几月有再次发动甚至根本不是为了赢得目的去打仗。
这绝不是隋炀帝的军事无能如果无能杨广不可能成功灭陈,也不可能是粮草问题,因为早在高句丽之战的前两年就已经开始沿运河两道建立粮仓用来备战。
但为何如此我有了如下观点:高句丽之战是隋炀帝对关陇门阀和六镇胡人④的阴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隋朝的建设说起,隋朝处在特殊的变革时代,自永嘉之乱以来,南朝北朝更迭纷纷,终无一朝善始寿终,原以为魏能长久,但仅百年又被周齐所代,昔日孝文帝也思改革,却误入歧途,以致门阀之风再起,宇文泰建关陇门阀,得以最终立国。
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
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
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
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
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
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
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
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
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
三征高句丽的简介三征高句丽是指隋炀帝时,三次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由于高句丽的顽强抵抗,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隋朝的国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阶级矛盾。
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征高句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三征高句丽的分析中文名称:三征高句丽参战部队:隋朝、高句丽(高氏高丽)战争结果:隋朝战略性失败,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高句丽国力消耗严重。
时间:612—614年地点: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人物:隋炀帝婴阳王宇文述三征高句丽的详情第一次辽东之战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近百万的军队(根据其它军事行动进行的估算)抵达了辽河。
隋炀帝命令宇文恺修筑浮桥,浮桥修成后,隋军从西岸进攻。
在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差数米的位置时,高句丽趁机攻击,打退了隋朝的第一次进攻,隋多名将领奋勇杀敌战死,于是隋军改变策略,多路军队层次并进,这才成功度过辽河,包围了辽东城。
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考虑到有些将领会因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孤军深入,所以命令他们但凡有进退方面的军事行动必须要与附近的军队相互通报,并向自己汇报之后才能行动。
但这条命令使得军队将领顾虑重重,每次战斗在高句丽军队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或者有高句丽军队投降,将领们都要汇报隋炀帝知晓才能进军。
但等隋炀帝命令下来之后,高句丽已经重新组织起了有效的防御。
像这样重复了好多次,隋军都没有成功地打下辽东城。
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
于是中军近百万主战兵力就这样被挡在辽东城三个月,直到另外几路大军兵败为止。
平壤之战在中路军受挫的情况下,另外几路大军在完成了转战任务之后,开始攻击高句丽腹地(按照《通鉴》记载有九路军记30余万人,加上来护儿的水军约20万人)。
(笔者认为:这个是出兵前的既定作战规划,并不是目前许多人认为的炀帝在辽东城被挡住之后才更改的作战方略。
因为按照《通鉴》记载的时间来看,炀帝被挡在辽东城后,并没有时间另外组织军队进击平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密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导语: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灭掉高句丽,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不亚于匈奴的国家,基本上北方国家都是其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灭掉高句丽,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不亚于匈奴的国家,基本上北方国家都是其盟友,想要搞掉突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搞掉其周边的小国,而高句丽号称有50万中国人,所以,即使高句丽求和派出使者隋炀帝也没有停战,继续执行武力解决高句丽震慑北方国家的战略。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隋朝北伐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其实隋炀帝要灭掉高句丽,是因为当时最强大的突厥帝国,这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但想要灭掉突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杀鸡给猴看,而高句丽号称有50万中国人,所以,即使高句丽求和派出使者隋炀帝也没有停战,继续执行武力解决高句丽震慑北方国家的战略但是从战略上来看是正确的事情,在当时的经济和技术上却变成了最大的错误
当时水稻主产地是河南和江浙,连河北的北边一带都无法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所有的物资都需要用运河从中原运到辽东地区,路途遥远,路上的消耗就高达80%。
所以隋炀帝犯了急功近利的大忌,在如此不利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他急于求成要求出兵3年即解决高句丽,其中路上就需要约一年半,也就是一年半之内就击破高句丽,为了一战灭掉高句丽采取了重锤砸核桃的做法,出兵50万,最远的军队要从浙江杭州开拔达到辽东已经是一个春秋了。
隋炀帝三次攻击高句丽,第一次就给予高句丽重创导致高句丽国内。
隋宁可王朝破灭,也要踏平高句丽原因何在?其实就
这么简单
本文导读:
隋炀帝虽执政时间不长,但在此期间3次亲政高句丽,每一次都是抱着必胜的决心,虽然前两次结果不尽人意,但他继续发起第三次进攻,而这时隋朝已经开始出现动荡,但却依然不惜代价踏平高句丽。
高句丽在西汉的时候就建立了政权,随着它的逐渐壮大,成为了北方最具实力的一个部落,因此在那一带很嚣张。
到了隋朝的时候,面对中原大一统的王朝,地大物博,实力强大,自然有些畏惧,就会经常来朝贡表示屈服。
但也时常反复无常,隋文帝就曾出兵打过。
在隋炀帝统治期间,高句丽不敢屈于那点土地,就和突厥部落狼狈为奸,威胁着大隋江山。
隋炀帝对此非常不满,又开始了征讨高句丽。
但战争总是消耗很大的,不管是人力还是财力。
逐渐使得百姓怨言四起,加上运河征用了大量的民工,逐渐使得隋朝走向灭亡的地步。
不断的征战必会损耗国力,难道隋炀帝会不知?他当然知晓其中的利弊,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除去隐患,希望能做到“勿遗子孙忧”。
虽然只是简单五个字,但却体现了时刻为后代着想的胸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隋大唐两个王朝为何要相继征讨高句丽?
导语: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的三国时代。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了南陈,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
周边国家尊之为宗主国。
然而,高句丽对隋王朝采取的是阳奉阴违策略,表面顺从,暗中较劲。
更为严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丽竟然对我东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战地进攻辽西地区。
这是隋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
正当隋文帝准备举兵征讨时,高句丽王玩了个两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把自己骂得臭狗屎不如。
文帝杨坚心一软,放了一马,没再追究。
事实上,表面装怂的高句丽王,并没有停止入侵的脚步,四处联结反隋势力,拉拢西北部的突厥人,对我隋朝疆土馋涎欲滴。
隋炀帝杨广接班以后,朝廷各部汇集了各路情报,确认高句丽王的狼子野心不死,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安分的小邻居。
公元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但自身损失也不小。
第二年,隋炀帝率军亲征,却因负责粮草的将领杨玄感反叛作乱,导致此次征讨胎死腹中。
第三年,杨广再次御驾亲征,这次比较顺利,给高句丽以沉重打击,令其元气大伤。
高句丽王一时惊慌失措,连忙派遣使臣来请降谢罪,并交还了叛逃的隋将斛斯政。
隋炀帝点头答应,率部班师回朝。
生活常识分享。
隋炀帝为什么打高句丽?真的是好大喜功吗?
本文导读:公元589年隋朝消灭南方的陈朝完成中原一统,这是继秦汉晋以来的第四个大一统王朝,东方帝国再次实现大一统,这个国家展现出来的力量让高句丽惶惶不可终日。
高丽王高汤在接到隋文帝的诏书后被活活吓死。
他的儿子高元即位后,不知天高地厚,竟然率领一万骑兵攻打辽西,被营州总督击退。
隋文帝闻之大怒,立即调兵30万征讨高句丽。
但是大军走到辽河时突遭大雨,在渡河时又遭大风,船只沉没无数,军士死伤甚重。
此时高元赶紧上表乞降,隋文帝顺水推舟罢兵回朝,第一次征高句丽,隋朝是不战而胜。
杨广即位后,又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
征调士卒50多万,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
隋军水陆两军共同打进朝鲜半岛,但在平壤城外遭遇埋伏,惨败。
后再败于辽东城下,5个多月过去了,隋军不断战败,50万大军所剩无几,最后逃回隋朝的只有2700人而已。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进攻高句丽。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
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
就此撤军。
那么隋朝为什么矢志不渝地要灭掉高句丽呢?高句丽虽是边陲小国,但是阴险狡诈,有可能是中原子孙的威胁,对于和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曾经感慨:勿使子孙忧!可能这就是他不惜三次发动战争的原因。
我们可能冤枉他了,并不是他好大喜功,而是为了在他这一代就为子孙消除掉隐患,他是为大隋的江山社稷着想。
隋炀帝三征⾼句丽的原因解释我们知道隋炀帝杨⼴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糟糕的,当然,更多带有后世主观⾊彩。
其实,隋炀帝杨⼴⼀⽣在位15年,做了很多⼤事,其中两项功绩尤为耀眼,那就是科举考试和京杭⼤运河,⼀直影响到今天。
事实上,隋炀帝杨⼴之所以那么快亡国,⾃⼰命丧江南,很⼤原因在于他做了⼀件事,那就是三征⾼句丽。
为了消灭⾼句丽,隋炀帝不惜倾国之⼒,以⾄于亡了国。
问题是,何以如此? ⾸要原因⾃然是⾼句丽不知好⽍,不断侵犯⼤隋王朝。
⾼句丽这个⼩⼈,⼀边勾结东突厥,⼀边讨好⼤隋帝国,⽽且还出尔反尔、趁机侵占辽河⼀带。
所以,对付这种阳奉阴违、两⾯派的⼩⼈,从来就⽆须客⽓。
可惜结果是隋炀帝征⾼丽接⼆连三地惨遭失败。
与此同时,隋王朝国内的反隋⽃争在隋炀帝三征⾼句丽中⼤规模爆发。
换⾔之,隋炀帝是栽在⾼句丽上的,是以亡国的代价来进攻⾼句丽的。
据说公元612年,隋⼤业⼋年正⽉,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聚集了总数⼀百万,号称两百万的⼤军,结果安全回家只剩下两千七百⼈。
⽽次年,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杨⽞感还造反了。
杨⽞感是杨素的⼉⼦,杨⽞感的造反标志着关陇集团开始不相信隋炀帝。
可惜隋炀帝还是不⽢⼼,于是第三次远征⾼句丽。
由于隋炀帝的⼀意孤⾏终于让⼤隋帝国跌⼊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已经彻底败光了⼀切,国内已是烽烟四起。
等待隋炀帝的也只有⼀个结局,那就是他的这个头颅有谁来砍。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不惜亡国的代价也要消灭⾼句丽? 远征⾼句丽的⽬的只有⼀个,那就是变更政治路线,脱离关中本位政策。
京杭⼤运河和三征⾼丽都是为此⽬的⽽做的事。
隋⽂帝杨坚之所以轻⽽易举的取得江⼭,很⼤程度上是依靠关陇集团的⽀持。
同时,也产⽣⼀些弊端,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从北魏开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边境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怀荒等六⼤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化成⼀个政治军事集团。
隋炀帝为什么在国内大乱时仍要远征高句丽?导语:公元604年8月13日,一代明君隋文帝杨坚,带着对帝国无限的眷恋,与老伙子们一一话别之后,去世了,老人辞世,给儿子杨广留下的,是一笔惊人公元604年8月13日,一代明君隋文帝杨坚,带着对帝国无限的眷恋,与老伙子们一一话别之后,去世了,老人辞世,给儿子杨广留下的,是一笔惊人的财富:1、增加了大量人口,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隋朝巅峰时期的全国人口是890万户,总计人口46,019,956人--引自《隋书·地理志》;2、疆域辽阔,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朝的国土面积达467万平方公里,北至辽河、阴山,西达青海湖,南设南宁州、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引自《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大隋疆域图)当然,隋文帝留下的最重要遗产,就是一整套完善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包括均田制,增加农民收入;五省六部制,改善政府效率、减少开支;府兵制的兵农合一;户籍制改革,实现全国人口普查,增加赋税;科举制,选拔人才,打破豪门贵族对于官员任命的控制。
唐朝完整的继承了,隋文帝的这套制度,他不仅增加了中央集权,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老百姓有钱了,国家的钱包也鼓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行人口普查,增加了大量青壮年。
关于隋朝的人口普查,杨坚使用的是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这么学术性的话题,历史崔就不讲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百度。
要钱有钱要兄弟有兄弟之后,干嘛呢?古代皇帝们的回答,惊人的相似:找人打架!往好了说,就是解决边患,汉武帝时期对付的是匈奴,隋文帝时期,解决的是突厥,而对于隋炀帝杨广来说,最后的边患,来自高句丽。
这个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出现的地方政权,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鼎盛时期,疆域横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所以无论朝鲜、韩国还是国内,都认为这是咱自己的原始民族,同时这里有个常识性的错误,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政权,两者没有半毛钱关系。
高句丽的第一任国王,叫朱蒙,也有人叫高朱蒙,是扶余国的王子,武艺精湛,尤其擅长骑马射箭,唯一可惜的,是朱蒙的母亲,出生不够高贵,公元前60年,扶余王空虚寂寞冷,和他的一个婢女滚了床单,第二年,这位婢女就生了个男娃,也就是朱蒙。
揭秘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的隐情其掩饰的目的是什么本文导读:隋炀帝亡国,与三征高句丽关系密切,不仅损耗了隋朝国力,而且造成百姓民不聊生,激发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隋炀帝没有成功。
比如当年秦始皇,不也南征北战,也是滥用民力,但因为打赢了,所以依然能够维持统治,而隋炀帝却没能成功,损兵折将耗费国力之下,才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反应。
按照《隋书》记载,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第一次因为杨广指挥错误,第二次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高句丽“诈降”,说是臣服却是不服,却骗过了杨广。
但对于第一次兵败高句丽,考古却证实隋炀帝之败另有隐情。
对于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书》记载的内容令人震撼,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直接涉及战争的人员350余万。
《隋书·帝纪第四》: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按照《隋书》记载,将士113.38万,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这就高达350余万。
如果再算上间接服务人员,隋炀帝为了这一战投入不下500万人,可谓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估计高句丽总人口也就500万人。
既然如此,隋炀帝为何惨败而归呢?《隋书》记载来看,主要是隋炀帝指挥失误,比如在攻打辽东城时,隋炀帝要求“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于是每一次隋军就要攻陷辽东成时,高句丽就使诈高喊投降,随后又继续抵抗,如此往复多次,消耗了隋军斗志。
尤其是宇文述九军之败上,当时隋炀帝命令于仲文、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追敌军,结果这一战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不敢相信:《隋书》:初,渡辽九军三十万五千人,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
渡过辽河的30.5万将士,最终返回辽东城的只有2700人,这一战损率估计也是千古无二了。
即便血腥残酷的长平之战,赵军逃出的将士,估计也不止2700人吧。
这一战失败,从《隋书》记载来看,应该也是隋炀帝的指挥问题,因为他要求“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所以导致九军配合出了问题,最终大败。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是什么公元612至614年,隋炀帝三证高句丽,第三次征战时,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隋炀帝班师回朝。
这场战争之后隋朝由强盛转而衰退,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下最终走向了灭亡。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婴阳王“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
高句丽婴阳王侵犯辽西,《三国史记》也有记载:“婴阳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众万余侵辽西”。
当时高丽王非但如此,而且,“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
无人臣礼”。
高句丽侵略辽西,直接带来隋边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职贡”,则影响到统一的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对于这些,隋中央政权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采取相应措施,于是“命将讨之”。
隋炀帝大业三年,高句丽婴阳王又背着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当时正值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隋炀帝命牛弘向高句丽使者传达其旨意:“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
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
隋炀帝知道高句丽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
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从而导致“帝议讨之”。
当时隋仅议征高句丽,并未出兵。
到了大业七年(新罗真平王三十三年,611),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请师”,隋“许之”。
并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第二年正式出兵征高句丽。
隋征高句丽,不仅是高句丽对隋不臣,也是新罗请隋出兵所致。
三征高句丽结局与影响在镇压了杨玄感的叛乱后,隋炀帝于大业十年(614年)又攻高句丽。
虽然隋军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句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朝军队供给线的切断,隋军始终不能拿下辽水这层防御线。
由于高句丽自身国力消耗同样严重,所以婴阳王最终将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隋兵部尚书斛斯政遣返给隋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隋炀帝为何非要灭掉高句丽?御驾亲征耗尽国力
导语:隋炀帝历来被称为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他在位时间不长,却将国力折腾疲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农民纷纷起义,最终大隋王朝终于覆灭。
在此期
隋炀帝历来被称为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他在位时间不长,却将国力折腾疲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农民纷纷起义,最终大隋王朝终于覆灭。
在此期间隋炀帝做了一件极其消耗国力的事情,那就是多次举大军征讨高句丽,这又是为何?
高句丽本是我国地方军阀割据之地,时间长了之后这家伙就直接称帝建国,想要与中国分离。
隋朝建立之后,中华大地出现了大统一的趋势,为了继续保持割据,高句丽开始入侵中国辽西,四万大军被隋文帝打败。
这次事件结束后,隋文帝非常愤怒,我还没有打你你倒先打我,于是组织武装开始攻打高句丽,而且隋炀帝即位之后也多次御驾亲征。
观看隋朝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隋文帝开始,每次出征高句丽军队规模都是几十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
隋炀帝御驾亲征前两次都失败,最后一次甚至率60万大军前往,结果高句丽国王投降。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折腾隋朝终于取胜,但是隋朝的国力却被彻底折腾坏了,再加上炀帝修运河,穷奢极欲,终于导致国内起义不断,最后被李唐王朝取而代之。
隋朝为何两代皇帝都要拼尽国力讨伐高句丽?首先来说,高句丽割据建国侵扰百姓,必须让它知道大国不是好惹的,另外一点就是不能让它强大起来,原因谁都清楚不过。
生活常识分享。
杨广为何不惜拼到国破家亡也要征服高句丽?本文导读:网络配图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14年,但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雄伟工程,至今百姓仍然从中受益,造福了一方百姓。
比如:隋炀帝迁都洛阳营建的洛阳古城;开挖了隋朝大运河,使得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开创了科举制度,自此各朝各代都用此制度选拔能才。
隋炀帝杨广对内治理功绩如此了得,对外还三次亲征高句丽王朝,是第一位远征到河西走廊之外的帝王。
然而,正是这样的穷兵黩武成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操之过急。
第一、二次亲征没成功,本可以休养生息,那么,为什么隋炀帝即使拼到国家灭亡,也要再次亲征呢?网络配图远征高句丽,还要从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说起。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中原300多年的分裂。
经过“开皇之治”又从新让中国跻身强国之列,而当时位于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的高句(gou)丽王朝也发展了起来。
但与强盛的隋朝比,高句丽显得羸弱多了。
高句丽自秦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向中国称臣纳贡了近七八百年。
因此,在隋朝建立不久,高句丽由于畏惧隋朝,乖乖的派出使者向杨坚求和,自愿朝贡。
不费一兵一卒换的高句丽的臣服,杨坚自然是很高兴。
没过多久,隋文帝杨坚发现高句丽和南陈以及突厥背地勾结,要知道,这两个势力可是隋朝最大的敌人。
对于高句丽的做法,杨坚十分愤怒,下旨谴责高句丽。
开皇18年,杨坚举兵攻入辽西,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征战。
网络配图在隋朝的强势进攻下,高句丽被打趴了。
高句丽王高原上表杨坚愿意“称臣”,再也不伤害隋朝。
然而,杨坚死后,隋炀帝即为,高句丽竟然没有再向隋朝纳贡。
对于杨坚来说,高句丽是隋朝的附属国,纳贡乃天经地义之事,你不纳贡,就是不把我隋朝放在眼里,有损国家尊严。
况且杨广好大喜功,于是决定学习父亲亲征高句丽,一定要打得他臣服于自己。
这高句丽还真够难征服,隋炀帝一去就是去了三次。
一边征劳役大修运河宫殿,一边征兵士亲战高句丽,百万人因此而丧生,杨坚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因为高句丽把王朝带向灭亡。
隋唐两朝为何要三番五次攻打高句丽.txt 这已是薛仁贵身负皇命,第二次率领金戈铁马踏进辽东这片土地了。
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那时的他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以单枪匹马取敌将首级而一战成名。
此刻,唐太宗已经带着生前未能平定高句丽的终身遗憾去了,而薛仁贵也由昔日的少年战士成为年迈将军。
由于高句丽人的反复无常、恣意挑衅,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将军再次回到这片熟悉的战场上。
不久前的新城一战,唐军虽然取胜,却遭到了高句丽军的夜袭,若不是他早就有思想和战略准备,关键时刻率军神兵天降,把处于劣势的局势瞬间扭转过来,并杀敌数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围,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眼下的金山战役,高句丽人会不会旧计重施,参与战斗的唐军会不会重蹈覆辙,这都让他多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未雨绸缪,绝对没有错。
果然,高句丽军又杀过来了。
不过,这次遭遇的不是小股军队的袭击,而是10万高句丽大军的伏击。
唐军将领庞同善和他率领的部队,突遇强敌,措手不及,全面崩溃,落荒而逃。
高句丽军见形势大好,在后面穷追猛打,企图逆转整个辽东战局。
危机时刻,薛仁贵率本部兵马像一把尖刀冲杀出来,将敌人大军拦腰截断,敌军顿时大乱。
经过一番奋力厮杀斩敌首五万人,大败高句丽军,挽回了溃败的局势。
唐军乘胜攻占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最终赢得了金山之战的巨大胜利。
金山之战,可以说是唐初用兵辽东中罕见的大规模遭遇战,是平定高句丽四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最为关键的一次战役,此战基本消灭了高句丽精锐部队,为唐军彻底平定高句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高宗听到获胜的捷报后,亲笔写诏书慰劳薛仁贵:“金山大阵,凶党实繁。
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敌,诸军贾勇,致斯克捷。
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
”“宜将剩勇追穷寇”,薛仁贵并没有陶醉在香浓的庆功酒和将士的欢呼声中,而是选择了继续进发,彻底平定高句丽。
十一月底的辽东地区,北风凛冽,天寒地冻,四处白雪,万里冰封,薛仁贵命令全体将士身穿具有“保护色”的白衣,迅速出兵扶余(今吉林四平),仅用了14个小时,就斩杀俘虏敌人万余,剩余敌军四散溃逃,据考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利用保护色的战役。
隋炀帝唐太宗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丽?这是刻在华夏族骨子里的传统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的古代政权,位于辽东及朝鲜半岛,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其存在时间是在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一共存在了705年,在唐高宗时期被灭亡。
中原政权大规模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是在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耗时三年,每次出征的军队数量高达一百万,其后勤民夫则是军队数量的数倍,甚至有一种感觉,隋炀帝就算是亡国,也要灭亡高句丽这个政权。
只可惜隋炀帝能力欠缺,隋朝灭亡后,唐朝取而代之,唐太宗时期,又是三次发次攻打高句丽,依然没能灭亡高句丽,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终于在668年灭亡高句丽,如果从唐太宗自645年对高句丽作战开始算起,唐朝用了23年才灭亡高句丽。
隋朝与高句丽为何一个地处偏远的高句丽政权,让隋、唐两个朝代三位君主前赴后继地攻打,非得要灭亡高句丽才甘心呢?主要有三个原因:1、大一统战争自从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秦王朝开始,华夏族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大一统时代,但是大一统思想却是在先秦时期诞生的,伴随着华夏民族数千年,但凡一个朝代的明君,在有能力、有实力的情况下,一定会进行统一战争。
高句丽与华夏最早的渊源是在商末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不愿意归顺周朝,于是带领族人一路向北到达了朝鲜半岛北部,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箕子朝鲜”,这个政权存在了近千年,直到被卫氏朝鲜所取代。
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与三韩卫氏朝鲜的创建者是卫满,卫满是战国末期的燕国人,因战乱流落到朝鲜半岛,被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收留,卫满依靠收留中原北逃的汉人而势力开始强大,赶走了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卫满臣服于当时强大的汉朝,并且依靠汉朝的国威对外扩张,到了卫满朝鲜的末代国王右渠执政时期,居然杀害汉朝使者,阻止汉朝与其他政权来往,汉武帝一怒之下,发兵攻灭了卫氏朝鲜,并在当地设置了汉四郡,分别是: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神州文化钟州隋炀帝征高丽岳媛媛天津师范大学摘要:高丽是隋朝的附属国,有隋一代总体上都对其实行 羁縻政策,并根据具体的形势来确立与高丽的战和。
隋炀帝期 间,曾爆发了三次和高丽的战争。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战 争爆发的原因,即地缘、西北边防、大运河的营建三个方面。
关键词:隋炀帝;高丽隋炀帝东征高丽共有三次,分别于大业八年、九年、十年 (即公元《2、纪3、614年)进行。
这三次东征,隋朝动用了全 国大部分的人力、物力,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一、麟关系自“五胡人华”起,北方就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高度活跃 的地区。
一个新生政权是否稳固很大程度上要看与少数民族之 间能维持何种关系。
有隋一代的边患问题主要来自北方。
以突 厥、高丽、吐谷浑等为中坚,自西而东在隋王朝北部边境构起 了一个半圆型的包围圈,给隋朝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特别 是在陈朝灭亡之前,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和陈结盟,南北联系、遥相呼应,极大的挑战了隋朝宗主国的权威意识。
魏晋南北朝时,高丽就与南朝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其 良好程度甚至要超过与同时期的北朝。
髙丽与江南政权之间的 良好同盟关系,符合彼此国家的战略需要。
黎虎先生曾说:“在 整个六朝时期,江左政权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同 时东北地区的政权与中原王朝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冲突。
江 左政权与东北地区,一在中原王朝的东南,一在东北,遥相呼 应、南北合势,很自然地就对中原王朝形成战略上的牵制。
因此,东北与江左政权便利用这一有利态势,加强合作,既能形 成对中原政权南北夹击之势,亦可以达成声势相援的愿望。
战 略上的南北合势使得他们共同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这 也是他们建立密切关系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 [1]凡此种种,均能 表明高丽对中原王朝并非真心归服,而是有所保留、有所提防。
另外,高丽对辽西地区的图谋,也增加了隋朝东北边境的不稳 定性。
二西獅防隋扬帝继承了文帝“离间北夷”的政策,不断离间和打击 突厥、吐谷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精心整理张明扬:隋炀帝为什么要三征高句丽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王朝的灭亡和朝鲜有直接联系。
如果不是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隋朝的统治很可能还能延续几十到上百年;如果不是万历皇帝拼到财,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其实,要戳破这种观点非常容易,即使隋炀帝是昏君,那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总不是了吧,但是,这两个“圣君”级的皇帝也都打过高句丽,并且,也都没有打赢。
那么,事情就很明显了,一个横跨两朝,四代帝王都不惜以战争解决的“高句丽问题”,就一定不能简单粗暴地用“疯狂”来解释了。
但是,如果仅就“中国看中国”,隋炀帝的行为可能真的就是不可理喻了。
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在美国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中,那些不服从这种国际秩序的国家如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就被视为“流氓国家”,而美国去搞定这些“流氓国家”的过程也正是一种维持“国际秩序”的努力。
如果你能理解美国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没有任何理由去骂三征高句丽的隋炀帝是疯子。
其实,韩昇先生的这种观点也算不上特别标新立异,高明士先生在《天下秩序与1400而朝韩学界的标准观点是,高句丽是大韩民族的先民,高句丽的历史是朝韩历史的一部分,主要证据是——高丽王朝就是高句丽的继承者。
这场“自古以来”的政治口水仗已远远超越了历史范畴。
尽管我出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坚定地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但或许干脆置之不理才是最好的态度。
我们只需要知道两点:第一,无论高句丽“属于谁”,它从公元前37年建国开始,的确在名义上长期臣属于中原王朝,但另一方面,却又桀骜不驯,对中原王朝若即若离,或者说,完全没有一个做臣子的样子;第二,高句丽的确曾经占据了东北的一大片领土,大有和中原王朝争夺东北亚霸主的雄心。
即使你将它定义为一个地方政权,。
《争可以说,从东晋到南北朝时代,辽东乃至东北亚的主人已不是中原王朝,而是高句丽。
这就是大隋王朝建立时所不得不面对的国际形势。
最让隋政权无法容忍的是,高句丽还深谙“远交近攻”之策,实现南北两面外交,长期向南朝称臣,利用南朝牵制北朝,甚至还曾和南朝结成战略攻守同盟,一度还参与了南北朝的“内战”。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探析
摘要
本文搜集史料对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进行了详细考订,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高句丽经五百年的独立发展扩张,在东北亚形成有如后来满清对明朝般俯瞰中原的形势,已非华夷朝贡体制可以包容。
隋炀帝御驾亲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关键词:隋炀帝高句丽朝贡征伐
导言
隋大业三年(607),盛世天子隋炀帝旌旗结彩带着后妃百官北巡蒙古草原,在启民可汗牙帐见到通使于突厥的高句丽使者,即宣旨要求高丽王来朝,“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
[1]炀帝北巡后又西狩,经通西域,万乘西出玉门关,并亲征青海灭吐谷浑,又遣使出海通使南洋、日本。
其时四夷宾服,隋国力达于鼎盛,在开凿大运河等连年大役后,炀帝没有让民众休养生息喘一口气,而是紧接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因高丽王不朝而于大业八、九、十年连续三年兴师百万,三次御驾征伐,却均归于失败,致使天下骚动,隋王朝也由极盛而剧转为衰弱终至灭亡。
隋炀帝征高句丽是中世纪政治史上的大事,后果也出乎其预料,成为历史的转折点,牵涉的问题很多,中外史学界多有评论。
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件起因作一总结归纳,期望能够给后来人以深思借鉴。
第一章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隋时东北亚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集团和民族国家,《隋书》将其列入东夷传而统称东夷,其中高句丽国力最为强盛并与隋接壤。
高句丽立国有四五百年之久,已地跨鸭绿江两岸,西至辽水,领有今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建都平壤。
其南端是百济,东南面有新罗,在朝鲜半岛上鼎足而立。
中国南北朝分裂对峙时,朝鲜半岛也三国鼎立,各国都结交与国来牵制敌手,利用各种机会建立自己的霸权。
时南朝文化优于北朝,故百济、新罗及倭国多往南朝朝贡。
高句丽与北朝接壤,故向北朝朝贡多,但也常渡海通使南朝,北魏曾多次在海上擒获高句丽派往南朝的使者,但除诏书责让外,并不能阻止高句丽向南朝朝贡。
本文认为:其时的中国南北朝统治者和朝鲜半岛对立三方都希望对方长久的分裂,以求自已的发展与安稳。
而隋打破割据状态统一中国,实似群狼中混进一下山猛虎者,从而打破了几百年来东北亚的政治秩序,乃至之后的隋炀帝大举出师,便是历史走向之必然。
第二章为争霸权,矛盾逐渐升级
高句丽立国五百年来一直在四面拓土扩张,隋时高句丽北面的靺鞨有7大部落,各有酋长,不相统一,常遣使朝贡中原,并南下侵寇高句丽。
高句丽王征讨不过想行招抚之事,但终力不从心。
高句丽西面的契丹、奚、霫和西北面的室韦等游牧民族也互为雄长,难以驯服。
然而这些部族皆依附于东突厥,启民可汗包庇总领他们,却得到了大隋朝的认可,外交纠纷由来已久,可见高句丽对于隋朝潜意识中已多有恶意。
奈何其时大隋初建,东北亚诸小国都在关注中原局势的发展,均欲借助隋天子的威权为自已谋取好处,故而争相朝贡,高句丽不满虽不满,却也只能兴叹形势比人强,跟风参与朝贡。
据《隋书·高祖纪上》记载:开皇元年(581)秋七月庚午(二十三),靺鞨酋长贡方物。
冬十月乙酉(初九),百济王扶余昌遣使来贺,十二月壬寅(二十七),高丽王高阳遣使朝贡。
……
开皇四年(584)夏四月丁未(十六日),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
五月癸酉(十二日),契丹主莫贺弗遣使请降,拜大将军。
开皇初年高句丽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有时一年遣使二次,表现最为主动积极。
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句丽在进贡大隋的同时也在向江南的陈朝朝贡。
史载:至德三年(585)十二月癸卯(二十一日),高丽国遣使向陈献方物[2]。
高丽王此举在今人看来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南朝与北朝汉晋时本为一家,辽东在汉晋时也为中国统辖,高句丽充其量仅是一郡县罢了。
其打算无非为一名义上的陈朝郡县,其实际地位却相当于一方外藩国,政治地位看似降低了实则非也。
况且大隋虎踞之态已显狰狞,连横相对弱小的陈国也是弱国如高句丽者自保之“有效”手段。
但此两边讨好,不为竖子妄图钻营的举措,在隋朝统治者的眼中
就益发变得可恨起来。
此时矛盾已为彼时兵祸埋下祸根,相信双方潜意识中都清楚。
开皇九年(589)大隋灭陈,高丽王听闻陈亡,“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3]。
早在前几年便撕破脸皮的双方已势如水火,高丽王预感到隋兵锋将转向自已,于是开始了备战[4]。
第三章虎狼之争,偶然中见必然
隋臣中最早提议灭高句丽的为吴人陆知命,他曾直诣朝阙上表,请求出使高句丽,说:“陛下当百代之末,膺千载之期,四海廓清,三边底定。
唯高丽小竖,狼顾燕垂,王度含弘,每怀遵养者,良由恶杀好生,欲谕之以德也。
臣请以一节,宣示皇风,使彼君面缚阙下”
[5]。
去没去成,《陆知名传》中未曾提及,照分析,当是时,隋朝霸业刚兴,国内门阀氏族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故而文帝即使心里赞扬,也不会果真有实际行动。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在塞外突厥启民可汗牙帐见到高句丽使者,隋名臣裴矩所谓:“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
大业正是全盛之时,故而“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6]
如果说炀帝见高句丽使者于启民大帐时即起疑,看似不通道理,乃是偶然所至,但从大局角度分析:高句丽立国己五百多年,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己建立了霸权,百济、新罗不能抗衡,倭国的干涉也被击退,靺鞨、室韦俯首称臣,契丹虽叛附不一,亦不能兴风作浪,特别是高句丽西联突厥,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出现了俯瞰中华的态
势。
一旦中原有乱,则有如后来的与高句丽有血亲关系的满洲女真人,入关灭明席卷中原易如反掌,其势已可谓“狼顾燕垂,虎视眈眈。
”
套用西突厥处罗可汗亲诣长安朝贡,炀帝对他说的话: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7] 隋必然不能容忍东北边境强大的高句丽独立存在,正如其不能容忍北境蒙古草原上强大的突厥政权一样,突厥已破,兵锋自然转向了高句丽,而且成为隋唐百年来对外征服战争的焦点。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自然是:高句丽不亡,征伐不止!
参考文献:
[1]《隋书》卷84《北狄·突厥传》。
[2]《陈书》卷6《后主纪》。
[3]《隋书》卷81《东夷·高丽传》。
[4]《三国史记》卷19《高句丽本纪第七》记:“三十二年,王闻陈亡大惧,理兵积谷,为拒守之策”。
[5]《隋书》卷66《陆知命传》。
[6]《隋书》卷67《裴矩传》。
[7]《隋书》卷84《北狄·西突厥传》。
未版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
蝉歌,2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