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8.51 KB
- 文档页数:3
山中问答唐李白古诗解析
山中问答,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闲适自然的诗歌,描绘了自己与山间老儒的问答,表现出了诗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个性和自由恣肆的生活态度。
一、诗歌翻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二、诗歌分析
1. 诗歌背景
李白在山间漫步,遇见了一个老儒,便与之问答。
描绘了山间的美景和诗人天然的个性。
2. 诗句分析
(1)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首句是诗人与老儒对话的开端,他问自己何以栖息在这片碧山之间,
轻轻地一笑不答,因为此时此刻陶醉在自然之中,心早已自得其乐。
(2)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此句则是表现出山林的美丽。
词句运用得楚楚动人,很棒。
李白在皎清晨光中沿着涡流的河水或者山间小径漫步,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美丽风景,尤其是桃花,见证了极致的美景。
在这里,诗人仿佛听到了神秘的灵魂在绝美的世界中徜徉,体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境界。
三、诗歌赏析
山中问答可谓是李白风格的典范之作,题材与表现方式都体现了李白的诗歌特色。
首先,此诗启发了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感知,因为自然本身就是极其美丽的。
其次,这首诗善于用语言显现李白的个性,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精神。
最后,咏史时,我们需要放下大音符并做到深度阅读,当代人同样能在古人的作品中感受到他所向往的世界,进而对自然产生更深层次而清醒的认识,逐渐学会珍惜自己所经历的世界。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介绍《诗经》的翻译历史,从中展现翻译的演变和挑战。
然后深入分析翻译美学视角,揭示翻译中的审美考量。
接着探讨英译诗经的特点和现代翻译对比,从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考察翻译的表现和限制。
最后总结翻译美学视角的重要性,指出对诗经翻译的启示,展望未来研究。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以及翻译美学视角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翻译历史、视角分析、特点、现代翻译、语言、文化、审美、重要性、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In the realm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have been a subject of great interest and scrutiny. The Book of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at dates back to the Zhou dynasty,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nalysis, we will explore the v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from a translation aesthetic perspectiv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uncover the nuances and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ng such a revered and intricate work.2. 正文2.1 诗经的翻译历史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
接受美学视角下王昌龄《出塞》意象英译分析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意象承载了诗歌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及难点,在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传递意象成为译界的热点。
王昌龄《出塞》的创作背景为盛唐时期,此时唐朝国力强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全民自信心极强,诗人借诗抒情,寓情于意象。
一、译者介绍许渊冲先生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曾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译者。
其译作涉猎甚广,受众遍及世界各地,且广受好评。
《群玉山头》为《唐诗三百首》首个英译本,由江亢虎与宾纳共同编纂而成。
民国学者江亢虎为译本题名《群玉山头》,取自李白《清平调》“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宾纳作为新诗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作品风格深受惠特曼自由诗体风格影响。
其在江亢虎提供的粗略译本上,进行修改完善,撰写完成三百首唐诗译本。
本研究选取王昌龄《出塞》加以分析,以下为许渊冲译本和江亢虎、宾纳《群玉山头》合译本。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许渊冲译:On the FrontierThe moon still shines on mountains passes as of yore.How many guardsmen of the Great Wall are no more!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群玉山头》译:Over the BorderThe moon goes back to the time of Chin, the wall to the time of Han,And the road our troops are travelling goes back three hundred miles...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 Mountains!二、《出塞》意象分析所謂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第十五课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波德莱尔诗歌赏析(一)思想热身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诗人、散文家、美学评论家。
他的诗集《恶之花》标志着西方文学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巴黎的忧郁》则将散文诗这一形式推向成熟。
因其思想的复杂与丰富,他成为后世不同流派竞相争夺的精神领袖。
请查询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些诗歌流派的特点以及波德莱尔与这些流派的关系。
1.怎么看待波德莱尔中学时因为拒绝交出同学递来的小纸条而被学校开除的事件?2.“恶之花”这个书名,你觉得矛盾吗?恶之上能否开出花朵?3.波德莱尔说:“诗除了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诗不可能有其他目的,纯粹为了写诗的快乐而写下的诗,才是最伟大、最高贵、真正符合崇高的诗名的。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木心则表示:“有时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有时波德莱尔不如一碗馄饨”。
如何看待这三句话?4.如果听觉、嗅觉、触觉相互交融,会产生什么样的神秘体验(参见本课《应和》与《黄昏的和歌》)?最亲密的情侣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隔阂是什么样的体验(参见本课《穷人的眼睛》)?又如何描述这种体验?(二)经典细读陌生人(选自《巴黎的忧郁》)——喂!你这位猜不透的人,你说说你最爱谁呢?父亲还是母亲?姐妹还是兄弟? ——哦……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
——那朋友呢?——这……您说出了一个我至今还一无所知的词儿。
——祖国呢?——我甚至不知道她坐落在什么方位。
——美呢?——这我会倾心地爱,美是女神和不朽的……——金子呢?——我恨它,就象您恨上帝一样。
——哎呀!你究竟爱什么呀?你这个不同寻常的陌生人!——我爱云……过往的浮云……那边……那边……美妙的云! (亚丁译)※ ※ ※不可救药(选自《恶之花》)Ⅰ 从碧空掉进任何天眼 都难透视的那铅色冥河 泥水之中的一个观念、 一个形态、一个存在; 受到对畸形之爱的诱惑, 从事冒冒失失的行旅 在恶梦的惊涛骇浪里 像泅水者一样挣扎、逆着像一群狂人似的 不断歌唱、在黑暗中不断回旋的巨大的漩涡、 凄惨苦战的一个天使;想逃出爬虫群栖之处、寻求光明、寻求钥匙、在徒劳的摸索之中、中魔术的一个不幸者;在张开放磷光的大眼、使黑夜更黑、使其他一切都看不清的、那些粘滑的妖魔鬼怪的监视之下,在地底湿气冲鼻难闻的深渊之旁,没有灯光、走下一座没有扶手的、永劫阶梯的一个亡魂;陷进北极的坚冰之中,像掉进水晶网里,正寻思从何处苦命海峡落进这座狱中的一只航航船;——这都是不可补救的命运的明显的象征,完美的画面,令人想到恶魔的工作常常做得非常出色!Ⅱ变成自己的镜子的心这就是明与暗的相对!摇曳着苍白的星光的、又亮又黑的真想之井,含讥带讽的地狱灯塔,恶魔的恩宠的火炬,唯一的安慰与荣光,——这就是“恶”中的意识!(钱春绮译)※※※应和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异乡笛声梅花落——戎昱《闻笛》赏析一、诗歌原文闻笛作者: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
二、诗歌翻译到了夜晚,思念故乡的心情更加强烈,笛声清脆而又悲哀。
让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我不想听,却自己飘到了我的枕边。
风吹散了边塞的云雾,夜深了,关山上的月亮升起来。
天刚亮,我独自悲伤,院子里的梅花都飘落了。
三、诗歌赏析1.创作背景戎昱(744~800),唐代诗人。
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
宝应元年 (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
大历二年 (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
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
建中三年 (782)居长安,任侍御史。
翌年贬为辰州刺史。
后又任虔州刺史。
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
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2.内容分析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五言。
前两句写诗人听到笛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诗人看到月亮和梅花而感到的孤寂之情。
全诗以听和看为线索,以入夜和平明为转折,以愁和惆怅为基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生活的深深无奈。
“入夜思归切”,写诗人在夜晚更加强烈地思念故乡。
这里用了一个倒装的手法,“入夜”放在前面,突出了时间的背景,“思归”放在后面,突出了心情的主题。
“切”字表示思念之情非常迫切而强烈。
“笛声清更哀”,写诗人听到笛声而感到更加悲哀。
这里用了一个对仗的手法,“清”和“哀”都是形容词,修饰“笛声”,表达了笛声的音质和情感。
“清”字表示笛声高亢而悠扬,“哀”字表示笛声凄凉而悲切。
“更”字表示笛声加重了诗人的愁思,也暗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
“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写诗人不想听笛声,却无法摆脱。
这里用了一个反语的手法,“愁人”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因为听到笛声而更加愁苦。
爱国诗歌(带翻译和赏析)爱国诗歌是一种以表达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抒发爱国热情、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赞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优秀文化,寄托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几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歌和它们的翻译和分析。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的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诗人通过以壮丽的黄河和高耸的鹳雀楼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象征地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和期望。
2.《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的作品,强调了生命的循环和民族的坚韧不拔。
诗人通过描写草的生长和枯萎,表现了草的顽强和生命力的不息。
这种象征也可以用来代表中国民族的坚韧,不惧困难,迎接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3.《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的作品,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身遭遇的叙述,表达了对国家和自己的深情厚意。
诗人以崇山峻岭和奔流不息的长江为背景,写出了自己艰难的命运和对国家的无限思念之情。
这些爱国诗歌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自身遭遇的叙述,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它们通过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相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作品在表达个人情感的也展现出了民族的坚韧和奋斗精神。
正因为诗人们用他们的诗歌寄托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所以这些爱国诗歌一直流传至今,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和传诵。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第1篇示例:诗歌翻译是一门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诗人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翻译方法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翻译方法1. 精细阅读原作:在开始翻译之前,诗人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并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意象、象征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作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2. 保持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尽量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3. 注重词语选择:诗歌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后的诗歌与原作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意义。
4. 注重语法和结构:诗歌的语法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至关重要,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5. 保持忠实于原作: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偏差,但译者仍需尽可能保持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在保持忠实的前提下,诗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魅力。
1. 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和特点,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训练:除了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诗歌翻译的能力,掌握诗歌翻译的技巧。
3. 诗歌赏析: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翻译练习外,还应该进行诗歌赏析。
通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4. 合作交流: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
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I. Introduction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its beauty has been a challenge for translators for centuries. "Yi, Yin, and Xiang" is the beauty of poetry that involves the three aspects of meaning, sound, and form. The Tang poem "Jiang Xue" ("River Snow")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such poetry and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times. In this paper, I will compare four versions of "Jiang Xue" and analyze how each version conveys the aesthetics of "Yi, Yin, and Xiang".II. Translation by Arthur WaleyThe first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 in 1916. He mainly focused on meaning, with less attention to sound and form.The poem starts:"In shivering winter days of snow the swift river does not pause./A thousand boats, their sails all still, take flight upon its snowy face."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cadence by using two verbs in each line, but he does not preserve the six-character pattern that is typically used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stead, he opts for a simpler four- or five-character structure. Waley also includes a few words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shivering", "swift", and "flight". These words help to provide a vivid image of thescene.III. Translation by William DolbyThe second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William Dolby in 1919. This is the mos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poem and remains closest to the original meaning.Dolby captures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while also preserving its six-character pattern:"Cold snow-days -- river flows without ceasing/A thousand vessels -- all their sails unloosening, in flight."He uses phrase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language such as "cold snow-days" and "unloosening" to emphasize the meaning, but does not add any new words of his own.IV. Translation by Kenneth RexrothThe third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Kenneth Rexroth in 1953. This versi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Rexroth preserves the six-character pattern and adds more colorful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image of the snow-covered river: "Frigid days, snow when the river never ceases,/A thousand boats, sails unfurling, streaking the white."He also uses alliteration with the letter “f”, as well as imagery like “streaking the white”, to bring out the beauty of the poem.V. Translation by Burton WatsonThe fourth version of "Jiang Xue" was translated by Burton Watson in 1965. This version is praised for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beauty of the Chinese original.Watson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and makes use of English alliteration to bring out more of the musicality of the poem:"Frosty days, river continuous,/A thousand boats, sails all unfurling, flying white."He focuses more on the sound of the poem rather than the meaning, and his translation preserves the harmony and rhythm of the original poem.VI. AnalysisAll four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 have merits and drawbacks. Waley's version is the most loosely translated of the four, with words added to give a better picture of the scene. Dolby's versionis an extre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rue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Rexroth's version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but sacrifices some of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Finally, Watson's version is the most faithful to the sound of the original poem but does not capture the full meaning.Overall, each translation has successfully conveyed the beauty of "Yi, Yin, and Xiang" in its own way. Waley's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vividness of the scene, Dolby's translation conveys the original meanings, Rexroth's translation emphasizes the beauty of the poem, and Watson's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musicality of the poem.VII. ConclusionTranslating the beauty of "Yi, Yin, and Xiang" in Tang poetry is a difficult task, and each translation has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four translations of "Jiang Xu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have all effectively conveyed this beauty in their own ways, and it is up to the reader to choose which translation they prefer.。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中诗歌翻译的意象分析摘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情感与雄心壮志,其中意象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
不同的意象寄托着不同的情感,也象征着诗人独具一格的风格。
如何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翻译中有效准确体现意象所带来的意境美这一点十分重要也最为复杂。
本文通过分析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文译本,探析译文如何通过优美的语言来准确表现诗人苏轼的思想感情及人生态度。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象;《水调歌头》;许渊冲一、引言豪放和旷达是苏轼一贯的风格,他将激昂有时略带悲凉的情感融入诗词中,他将慷慨豪迈的形象融入雄伟壮阔的场面。
苏轼的许多经典诗词被不同译者转译为各种语言。
本文此次选取许渊冲先生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作的译本为例,分析许先生在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手法和处理技巧。
走进许老先生讲究的“三美”翻译风格-音美、形美、意美,看看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标准如何具体化。
以及许老先生十分注重翻译时的押韵,自称“诗不押韵死不休”,本文还将探讨对诗歌意象进行翻译的同时保留诗歌的朗朗上口的韵调。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与意象《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世十分之喜爱,曾在《人民日报》评选40首最受喜爱的诗歌活动中排名首位。
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中点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可见苏轼这首《水调歌头》的地位所在。
此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
中秋之时,与胞弟苏辙分别七年未得团聚的苏轼面对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这一景象,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上阕描写了苏轼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转而想到月宫的清寒怎比得上温暖的人间?词中隐约透露出现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人文与艺术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诗歌翻译探析——以郭沫若《西风颂》为例李艳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辽辽宁宁济济职管业理技干术部学学院院O摘要: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
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
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遥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诗歌翻译;郭沫若;《西风颂》;“风韵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21)02-0053-03I诗歌属于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言志的特点,能够有效表达诗人本身的思想感情,也能够对诗歌背后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映。
因此,翻译诗歌对译者资质要求较高,需要其在充分理解诗歌内涵与思想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译文对原诗作者的情感思想与映射进行有效表达。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袁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袁特别热衷和擅长诗歌翻译。
郭沫若结合自身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风韵译”理论,强调诗歌翻译需要尊重原诗歌的内在韵味,并非原诗歌的外在形式。
但是,这一翻译理论受到了广泛的争议与批评,主要原因是诗歌翻译的研究学者忽视了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因此,本文以郭沫若翻译的英文诗歌《西风颂》为例,探析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诗歌与诗歌翻译袁以期结合“风韵译”理论深化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研究。
一、译者主体性概念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是在2003年由田雨和查明建提出的。
强调其含义为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在对翻译对象进行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袁在翻译活动中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实现翻译目的,其中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主体性袁表明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
翻译分析
(一)
蛇 Snake
冯至 ——Feng Zhi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My loneliness is a long snake
静静地没有言语。
With no words quiet.
你万一梦到它时, If by any chance dream about it,
千万呵,不要悚惧。
You must, don't be scared.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It is my loyal companion,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Who tortured by homesickness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Like me tortured by lovesickness;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It yearns for the lush grassland --
它月光一般的轻轻地 What likes the
thick hair on your head.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It just likes the moonlight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Gently pass from your side;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It takes back your
dreams
What like a ruddy flowers.
诗人以“蛇”这一大胆新奇的比喻,生动地刻画了自己的寂寞,恰当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其中,诗的第六句中以蛇的“乡思”谐音“相思”,借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
诗中“害着热烈的乡思”、“乌丝”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比如,汉语中“害病”和“生病”是有区别的,“害病”更生活化,口语化,但是在翻译中却没有很准确的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所以,只能处理成“生病”。
另外,“乌丝”、“青丝”一类的,在汉语中是属于具有古典美的表达,但是同样因为英语中没有对应意义上的词语,只好译作“hair”。
诗人运用谐音手法,以蛇的“乡思”谐音自己的“相思”。
中国古诗词乃至现代诗词中有很多以谐音手法委婉地抒情的例子,这也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
现在谐音翻译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加注。
在此处,由于诗的体裁的限制,不便于添加注释,所以在一文中增加了一行,可以理解为“加译”。
(二)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更加让人伤感。
别后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方尽;思念的痛苦,如蜡烛燃烧,燃尽成灰,蜡泪方干。
早晨照镜
妆扮,只担忧盛美如云的乌黑鬓发会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将老去。
男子晚上夜不成寐,吟诗遣怀,必然也会感到冷月袭人吧。
他的住处从这里去并不远,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传递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第二联诗人以“丝”谐音“思”,借“春蚕吐丝”、“蜡炬成灰”以表达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第三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细腻而真挚。
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
尽管爱情之路困难重重,相爱的人相距遥远,诗人仍然相信他们的坚贞爱情将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定会有人像殷勤传书的"青鸟"一样,为他们传递讯息,使他们情意绵延,永无尽期。
该诗比妙精警,巧用谐音,以“蚕丝”谐音“情思”,以“烛泪”喻“相思之泪”。
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吐之既尽,命亦遂亡;蜡烛流泪,流之既干,身亦成烬,表明女子对爱情执著不渝、至死方休。
其情足可以感天地、泣鬼神!此联把春蚕、蜡烛人格化,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缠绵悠长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深重,撼人心魄,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谐音手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诗句产生明暗双重意义。
这双重意义,一层是字面的、一层是暗含的,而暗含的意思往往是作者的真意所在。
运用此法,表达感情时,能够曲折达意,含而不露,妙不可言。
它倍受历代诗人青睐,常常被用来描写爱情。
同时,谐音还被运用到歇后语、姓名乃至广告词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谐音是我国语言文化的重要部分。
对于谐音的翻译,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