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税收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八章税收原理第一节什么是税收1. 税收的基本属性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不考虑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税收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或不同国家的税收的特殊性。
2. 税收的"三性"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是税收权威性的体现。
第二节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税收制度: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课税办法的总和。
1. 税制要素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其他要素:减税、免税附加和加成、纳税环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违章处理。
2. 税收分类现代国家的税制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各税种既互相区别又密切相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税种分别归类,是研究和建设税制的重要前提。
税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2)直接税与间接税。
(3)从量税与从价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
(5)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1.税收原则及其发展(1)税收原则的概念一国设计、完善税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治税思想的具体化和条文化(2)税收原则的发展我国古代的税收思想——西方税收思想的发展2、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1)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而平等征税又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的含义。
(2效率类税收原则经济效率——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行政效率——税收征收过程的效率,可以用税收活动中征纳双方的成本衡量,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3. 税收中性问题(1)概念。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第八章税收原理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含义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一)税收性质属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二)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三)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二、税收的形式特征(一)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课征的,应纳税者必须履行缴纳义务,按照税法的规定照章纳税,违反者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直接的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三)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等税制要素,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标准纳税,政府也只能按预先的规定征税,不得随意更改。
三、税收的经济影响(一)税收对生产领域的影响1、所谓税收效应,指的是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
2、收入效应,即受税收的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为维持原有收入和消费水平,迫使人们增加劳动,减少闲暇;3、替代效应,即政府课税使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而使闲暇的相对效应增加,从而引起个人以闲暇替代的行为。
(二)税收对分配领域的影响1、对企业利润分配的调节,如通过流转课税和所得课税,使一般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都只能获得合理的适度利润;通过差别税负政策,发挥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节效应。
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在分配环节课征累进的综合个人所得税,使高收入阶层比低收入阶层承担较重的税收,并且能够随着不同个人的收入增减变化,灵活调节其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三)税收对经济稳定的影响1、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和消费;2、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又可以通过增税来压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投资和消费。
四、税收分类(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1、商品课税商品课税也称流转课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课征的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第八章税收原理第八章税收原理一、单选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累进税率下,每一级税率就是相应级距的课税对象数额的( A )。
A.边际税率B.平均税率C.比例税率D.累退税率2.下列税率形式更能体现从税收公平的是( B )。
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累退税率D.边际税率3.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这种税负转嫁称为( B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4.能够导致税收全部向前转嫁,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的情形是( A )。
A.需求完全无弹性B.需求完全有弹性C.需求富有弹性D.需求缺乏弹性5.当某商品的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时,其税负转嫁情况是( A )。
A.易转嫁B.不易转嫁C. 和税负转嫁无关D. 不确定6.下列不属于流转税类的是( D )。
A.营业税B.增值税C.消费税D.房地产税7.从税收效率角度看,下列税率形式作用最弱的是( B )。
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累退税率D.边际税率8.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这种税负转嫁方式称为( C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9.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适用的税率形式是( A )。
A.累进税率B.比例税率C.累退税率D.定额税10.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这种转嫁方式称为( D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11.在下列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B )。
A.增值税B.公司所得税C.消费税D.营业税12.下述有关从价税表述正确的是( B )。
A.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B.比例税是从价税C.定额税是从价税D.从价税与商品流转额无关13.下列有关税收资本化表述正确的是( C )。
A.税负全部归宿于买方B.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前转C.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后转D.税收资本化往往发生在消费品的交易中14.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B )。
A.增值税B.个人所得税C.消费税D.营业税15.税收的主体是( B )。
A.税务机关B.国家C.海关D.工商机关16.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B )。
A.纳税人B.课税对象C.课税依据D.税率结构17.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税种是( D )。
A.增值税B.资源税C.证券交易印花税D.消费税18.下列商品课税中,赋税最容易转嫁的是( A )。
A.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B.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C.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商品D.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19.税制构成的核心要素是( B )。
A.纳税人B.税率C.课税对象D.纳税期限20.税收强制性依靠的是( C )。
A.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B.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C.国家政治权力D.社会习惯势力21.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是( A )。
A.税收B.国债C.利润上缴D.股息或红利22.在税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 A )。
A.税率B.附加和加成C.起征点D.减免税23.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标准是( B )。
A.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B.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C.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D.按税收和价格关系分类24.营业税的税率形式是( A )。
A.比例税率B.全额累进税率C.超额累进税率D.定额税率25.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从价值构成看,所谓增值额是指( C )。
A. C+V+MB. C+VC. V+MD. C+M26. 税法中规定的课程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称为( B )。
A.免征额B.起征点C.速算扣除款D.计税金额27.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 A )。
A.应纳税所得额B.企业营业收入C.企业总利润D.企业营业利润28.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称为( A )。
A.从价税B.资源税C.共享税D.消费税29.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依据,规定固定税额计征的税种叫( C )。
A.从价税B.增值税C.从量税D.所得税30.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划分,增值税属于( A )。
A.流转课税B.收益课税C.财产课税D.行为课税31.税负前转转嫁程度与需求弹性大小的关系是( B )。
A.正向关系B.反向关系C.不确定D.没有关系32.一种税区别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D )。
A.税源B.税目C.税率D.课税对象33.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称为( A )。
A.税目B.负税人C.纳税人D.税源34.下列属于财产税的是( C )。
A.关税B.消费税C.房产税D.增值税35.下列属于间接税的是( D )。
A.工薪税B.所得税C.财产税D.商品税36.税法上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人称为( A )。
A.纳税人B.负税人C.扣缴义务人D.代收代缴人37.下列属于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要素是( B )。
A.税目B.税率C.征税对象D.纳税人38.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税收基本特征的是( D )。
A.固定性B.无偿性C.强制性D.自愿性39.在市场对经济的资源配置有效的情况下,从效率出发,税收的目标是( A )。
A.保持税收中性B.强化税收杠杆作用C.税收收入最大化D.以上都不对40.税收首要和基本的职能是(C)。
A.政治职能B.管理职能C.财政职能D.社会职能41.税制的建立应有利于保护国民经济,避免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应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体现了税收原则的( B )。
A.财政原则B.经济原则C.普遍原则D.平等原则42.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B )。
A.税目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B.税率是衡量负轻重的重要标志C.纳税人就是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D.征税对象就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的物品43.在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将随着个人收入增加而( B )。
A.递减B.递增C.不变D.两者没有关系44.下列属于衡量宏观税负的指标是( A )。
A.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B.企业税收负担率C.企业税费负担率D.间接税负担率45.主要发生在某些资本品(具有长期受益的应税物品)的交易中的税负转嫁方式是( D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46.直接负担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称为( B )。
A.纳税人B.负税人C.缴款人D.扣款人47.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划分,车船税属于( C )。
A.流转课税B.所得课税C.财产课税D.行为课税48.对以下产品征税,税负更多由需求方的承担的是( A )。
A.生活必需品B.需求弹性大的商品C.资本密集型产品D.耐用品49.下列税收转嫁方式中,属于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的是( B )。
A.混转B.消转C.散转D.税收50.决定税负转嫁和归宿的关键因素是( D )。
A.征税范围B.税种性质C.市场结构D.商品供求弹性51.把税收和税率联系在一起的曲线是( D )。
A.菲利普斯曲线B.洛伦兹曲线C.收益曲线D.拉弗曲线52.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 B )。
A.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B.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承担相同的税收C.具有不相同纳税能力的人承担不相同的税收D.收入的公平分配53.把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标准是( B )。
A.课税对象的性质B.税负能否转嫁C.价税关系D.计税标准54.税收是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定时期内税收分配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首先取决于( C )。
A.国家职能范围B.宏观经济政策C.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D.个人收入分配55.根据税负能否转嫁,税收可以分为( C )。
A.价内税和价外税B.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C.直接税和间接税D.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56.中央税的征收机构是( A )。
A.国家税务局B.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按比例分别征收C.地方税务局D.按分成比例大小决定由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征收57.在累进税制的情况下,平均税率随边际税率的提高而上升,但平均税率( B )边际税率。
A.高于B.低于C.等于D.无关58.如果实行累进税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税率则( A )实际负担率。
A.低于B.高于C.等于D.无关59.在现行税率或税法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 A )。
A.税收弹性B.税收负担率C.税率D.税负转嫁率60.如果税收制度允许税前扣除,那么名义税率就会( B )实际税率。
A.低于B.高于C.等于D.无关于61.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节约的税收四项原则的是( B )。
A.瓦格纳B.亚当•斯密C.穆勒D.萨伊62.随着征税对象增大逐级提高计征比例的税率形式是( B )。
A.比例税率B.累进税率C.边际税率D.定额税率63.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C )。
A.营业税B.消费税C.增值税D.关税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至少两项是正确的。
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CD )。
A.所得税能够比较方便地实行累进税率,从而可以比较有效地达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B.一般商品消费税是累退的C.商品税采用差别税率可以加强收入再分配力度,但会扭曲产品结构,造成较大效率损失D.向财产征税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差距2.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形式上具有的特征有(BCD )。
A.自愿性B.强制性C.无偿性D.固定性3.影响税收超额负担大小的因素有(ABCD )。
A.商品的需求弹性B.税率的高低C.税收对相对价格的影响程度D.征税范围4.在税制设计中可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措施有(ACD )。
A.尽可能采用中性税收B.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税C.尽可能避免高税率D.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税5.对小轿车征收消费税,厂商有可能采取的税负转嫁方式有(ACD )。
A.前转B.税收资本化C.后转D.混转6.一个人的真实收入取决于下述哪些因素(ABCD )。
A.个人的收入水平B.法律上承担的税负C.别人转嫁给他的税负D.转嫁给别人的税负7.下列关于税负转嫁规律说法正确的有(BC )。
A.供求弹性相等时,税负由纳税人负担B.供给有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时,买方负担全部税负C.需求曲线相对于供给曲线较平坦,税负大部分由卖方负担D.供给有弹性需求具有完全弹性时,卖方负担全部税负8.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提出税收原则包括(ABCD )。
A.平等原则B.确实原则C.便利原则D.最少征收原则9.以税收计税依据为标准,税收可以分为(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