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2月下踏歌《聆听 阿细跳月》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2. 过程与方法: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
3、知识与技能: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害羞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教学重难点1. 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2. 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一致。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看图片介绍彝族的人文景观,请同学猜答民族1. 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学生回答。
2. 教师介绍乐曲相关内容(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古老和神秘”(教师根据图片内容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人文景观,请同学猜答民族)(图片1:这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秀丽迷人的山村;图片2、云南著名的石林就是由这个民族传说中的阿诗玛幻化而成;3、这个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因为这个民族崇尚黑色,也被称为“黑族”;4、这是一个善于酿酒、嗜爱饮酒、形成独特酒文化的民族;5、“火把节”是这个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6和7图在“火把节”上这个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表演一个让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自豪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由于在表演中习惯使用大三弦进行伴奏,《阿细跳月》也叫《大三弦舞》。
你们现在猜出这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彝族)(2)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镇可邑村的彝族支系。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传说动画)(3)介绍“跳月”的故事:(学生读课件)活动2【讲授】欣赏乐曲1. 初次聆听音乐《阿细跳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让中华民族自豪乐曲《阿细跳月》思考:音乐声中,你来到了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情景?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第二课《月下踏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聆听《阿细跳月》;2.聆听《火把节》;3.演唱《转圆圈》;4.演唱《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教材分析】1.民乐合奏《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又名《跳月歌》,其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
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
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
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
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首民乐合奏。
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
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
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
2.管弦乐《火把节》《火把节》片段选自由王西麟的《云南音诗》创作于1963年,时隔15年后于1987年首演,1981年获得“全国首届交响诗作品评奖”一等奖。
是一部风俗性、色彩性的交响套曲,生动地描绘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茶林春雨》好似一幅烟雨蒙蒙的音乐水墨画,寓意万物的欣欣向荣。
第二乐章《山寨路上》以脚步声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人群自远而近,又逐渐远去的情景,音乐情绪喜悦、风趣、生机盎然。
第三乐章《夜歌》表现夜海的深邃和悠远,似有幻觉和传奇色彩,引人无限的遐想。
第四乐章《火把节》它描绘了云南各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的欢乐情景,也是回旋曲式。
3.歌曲《转圆圈》《转圆圈》是一首撒尼民歌,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撒尼”是云南部分地区彝族人的自称。
不少撒尼民歌中以“do”、“mi”、“sol”三个音互相连接组合形成连续的跳进,使音调具有活泼、跳动的特点,加快明快的节奏,音乐显得分外的生动、活泼,富有舞蹈韵律感。
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2月下踏歌《聆听阿细跳月》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热烈欢快的情绪和彝族的音乐文化,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乐曲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听出乐曲主题重复了几次。
3.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不好,识谱能力也较弱,对歌曲的声音统一和音准节奏的把握还存在一定问题。
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两声部合唱。
3重点难点
1.欣赏《阿细跳月》,感受浓厚的彝族风情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加强对乐器音色的听辨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热烈欢快的情绪和彝族的音乐文化,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乐曲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听出乐曲主题重复了几次。
3.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
学时重点
1.欣赏《阿细跳月》,感受浓厚的彝族风情特点。
学时难点
1.认识民族乐器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加强对乐器音色的听辨能力。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2课《阿细跳月》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选自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
歌曲以我国云南省彝族阿细人传统的“跳月”舞蹈为题材,展现了阿细人欢快的舞蹈场面和幸福的生活。
歌曲为2/4拍,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彝族的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演唱、节奏、欣赏等方面,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学会演唱歌曲《阿细跳月》,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3.学会合作演唱,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欣赏,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分组合作法: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视频等。
2.乐器:吉他、打击乐器等。
3.分组标识:如名牌、颜色等。
4.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演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彝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彝族文化。
播放《阿细跳月》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不同组别,提出改进意见,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教师选取优秀演唱进行展示,给予表扬。
5.拓展(5分钟)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节奏、音色、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思考。
六年级音乐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阿细跳月》教学设计沈北新区新城子街第一小学冷东《阿细跳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感受云南彝族载歌载舞的音乐特点,加深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让同学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关注少数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唱主题旋律、跳跳月舞、笛子吹奏主旋律、节奏的延伸练习等多种方式来熟悉乐曲主题旋律,并找一找主题旋律一共出现几次。
3.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乐曲,找到乐曲中出现哪些民乐,音乐在演奏中的高低快慢并可以简单的随音乐跳一跳彝族的跳月舞。
二、教材分析《阿细跳月》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月下踏歌其中的一首欣赏曲目。
其中舞蹈《阿细跳月》曾在20世纪五十年代作为中国优秀民间舞蹈,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乐曲《阿细跳月》在80年代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其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
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者农闲的月夜里,阿细的姑娘和小伙子喜欢在松林或者空旷的草坪上举行“跳月”。
三、教学重点1.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
2.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学生可以明确找出乐曲的主题旋律,并找到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跳月舞的基本动作。
四、教学难点1.在乐曲的欣赏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旋律在器乐演奏以及调式的转变。
2.整个乐曲由5/4拍子组成,明显的彝族跳月舞的节奏特点,让学生在节奏的训练中,感受跳月舞。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琴、笛子、打击乐器、图片等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律动导入,增强对音乐的认知阶段目标:通过律动,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音乐旋律的特点。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音乐,请同学们听一听,音乐是几拍子的?请同学跟着老师,随音乐进行律动,让我们感受一下吧!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首乐曲是云南彝族阿细人在跳跳月舞是的音乐,5拍子是跳月舞特有的节奏特点。
《阿细跳月》教学内容: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
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
提问: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
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
3、介绍乐曲名称: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
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
“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4、视唱乐曲主题: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
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6、再听乐曲:在521处拍手。
7、再听乐曲: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14次)8、分段欣赏:①第一部分:主题出现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②第二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③第三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9、欣赏舞蹈《阿细跳月》1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11、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嗨嗨)。
12、课外拓展:收集典型少数民族的舞蹈资料,学习一种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阿细跳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细跳月》是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月下踏歌”中的一首欣赏乐器。
“跳月”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青年男女,小伙子们手拿竹笛、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音乐边拍手边舞蹈。
作曲家秦鹏章根据彝族“跳月”这一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创作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主题音乐由四个乐句组成,整首乐曲主题音乐不断反复,独特的五拍子节奏让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独有音乐文化。
乐曲共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是一个短小的引子,紧接着乐曲以第一小节为动机展开形成主题,运用竹笛等不同乐器的音色和力度、速度的对比,多次变化重复这一主题,显示不断变化的舞蹈场面。
最后以快速合奏将全曲推向高潮连接尾声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这首乐曲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在世界青年大会上获极高评价、代表中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对发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阿细跳月》,加深学生对彝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体验、演唱、舞蹈、即兴填词、听辨游戏等多样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欢快的情感体验中品味音乐之美,并感受彝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3.知识与技能:能辨别民族乐器的音色,进一步了解民乐合奏的表现形式。
用多种形式体会五拍子的节拍韵律,能够记忆主题旋律并在音乐中听辨,感知力度、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探索学习彝族“跳月”舞蹈的基本动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记忆主题旋律并在音乐中听辨。
教学难点:1.独特的五拍子节拍韵律。
2.感受乐曲在音色、速度、力度及音区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听辨乐器,初赏民乐音色之美。
播放分别由笛子、二胡、古筝演奏的《阿细跳月》主题旋律片段,学生聆听并选择。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阿细跳月》选自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
又叫跳月歌,流行在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
作曲家秦彭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民乐合奏曲。
旋律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
全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节奏为五拍子。
音乐一开始由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并由弹拨乐、弦乐、及乐队全奏反复出现,表现了姑娘多变的舞姿。
第二部分进行了移调处理,并加强了最后两拍的力度,使音乐更粗犷有力,好似健壮的小伙子跳起了粗放的舞蹈。
第三部分又转到原调,速度逐渐加快,笛子领奏后整个乐队全奏进入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
跳月舞(也叫大三弦舞)的基本步伐为: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形成五拍的组合。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已有了一些音乐基础,但在听辨旋律和感知主题变化上,还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
所以,欣赏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不断的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本课我运用了奥尔夫教学理念——声势、律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
帮助同学们达到聆听能力,提高他们的聆听关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在欣赏《阿细跳月》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记忆乐曲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以聆听感受为基础,以律动、舞蹈、节奏、记忆等活动贯穿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律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培养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感受乐曲五拍子的节奏特点,体验“跳月”的基本舞步。
2、引导学生在欣赏乐曲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记忆乐曲主题。
教学难点1、通过节拍律动、记忆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听出主题在全曲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并感受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的变化。
2、能较为准确地结合乐曲进行完整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感受和体验。
《阿细跳月》教案花山中心学校张征芳教学目标1. 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2. 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2. 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一致。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也称《跳月歌》,是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阿细人之中的一首舞歌。
每到节日盛事或农闲的月夜,阿细人在山谷空旷的草坪上或松林中,点起一堆堆篝火,并围在旁边脚踏着特别的5/8拍舞步,尽情唱歌,阿细人的月光聚会就被称作“跳月”。
曲调多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4节拍。
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只有细小的变化。
旋律活泼、跳跃、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便是根据《跳月歌》改编而成。
教学过程:1.导入: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彝族歌曲,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
(热烈)3.介绍乐曲名称: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
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
“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4.视唱乐曲主题: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
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6.再听乐曲:在521处拍手。
7.再听乐曲: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14次)8.分段欣赏:①第一部分:主题出现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②第二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③第三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9.欣赏舞蹈《阿细跳月》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聆听《阿细跳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喜欢彝族的歌舞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背唱主题旋律,能够听辨乐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
3、学习五拍子,掌握“跳月”基本节奏型,学习“跳月”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1、感受《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
2、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及其基本舞步。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音乐,说说下面音乐表现的是哪个民族?并说出每首音乐的风格特点。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委婉、柔美、抒情)2、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欢快、活跃、热情)3、对两首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
4、播放《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这是一首彝族歌曲。
是影片《阿诗玛》的插曲。
说到彝族,同学们,有关彝族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彝族知识、彝族节目(火把节)、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因在月光下跳舞而得名。
)彝族人的民居叫土掌房,彝族姑娘喜欢戴一种鸡冠式绣花帽。
5、接下来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彝族的舞蹈《阿细跳月》。
新课教学:1、出现课题《阿细跳月》2、完整欣赏《阿细跳月》3、听音乐片段,注意思考:你能听出都有哪些乐器吗?(二胡、竹笛、阮、琵琶、扬琴等)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部分。
4、当乐曲的主题出现变化重复时用举手来表示,数一数变化重复了几次?5、除此变化之外,你还注意到哪些变化?(乐曲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至高潮)。
6、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7、拍一拍唱一唱主题音乐XXXXX 手腿并用8、分组合作①听音乐,用动作表现速度、力度的变化。
(当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
可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捶腿的动作来表示)②听音乐,用动作表示乐器的变化。
(当乐器不一样时分别用摇手腕动作来表示)9、欣赏彝族舞蹈《阿细跳月》。
课堂总结:音乐是人们认识民族文化的窗口,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走进彝族山寨,了解了不同的“跳月”形式,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欢“跳月”喜欢彝族音乐。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2课《阿细跳月》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选自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
这首歌曲以我国彝族阿细人传统的“跳月”习俗为背景,展现了阿细人欢快的舞步和热情的生活态度。
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民族音乐方面,学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对彝族文化及“跳月”习俗的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民族音乐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彝族阿细人的“跳月”习俗,感受民族音乐的特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阿细跳月》,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民族特色节奏和旋律。
2.歌曲的高音部分,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彝族文化和“跳月”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跟学。
3.小组合作法: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学习效果。
4.音乐欣赏法: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钢琴或其他乐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彝族文化和“跳月”习俗,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阿细跳月》,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特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指导民族特色节奏和旋律的演唱。
4.巩固(5分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欣赏其他彝族音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歌曲《阿细跳月》,加强巩固。
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月下踏歌》教案教学目标1. 演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2. 欣赏《阿细跳月》,记忆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3.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彝族音乐特点,了解民乐合奏这一演奏形式。
教学重、难点1. 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2. 欣赏《阿细跳月》,能哼唱主题旋律,并能够听出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旋律。
3. 了解混合拍子、变换拍子、知道《阿细跳月》中四五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欣赏乐曲《阿细跳月》(一)分段精赏1、聆听第一部分:(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学唱主题音乐。
a.出示曲谱,学生演唱主题音乐。
b.引导学生发现主题音乐节奏型一样,最后两拍都是sol re dol的旋律特点c.师生接龙唱主题音乐d.学习5/4拍混合拍子及强弱规律(2)复听音乐,主题音乐出现次数,听辨乐器音色。
分别播放笛子、阮、笙、二胡演奏的主题音乐。
(3)三听音乐,模仿器乐演奏姿势,了解演奏形式。
2、聆听乐曲《阿细跳月》第二部分。
(1)初听音乐,听辨乐器,知道主题音乐出现次数。
(2)复听音乐,感受力度与情绪的变化。
(3)三听音乐,听辨扬琴音色,师生互动,加深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3、聆听乐曲《阿细跳月》第三部分。
(1)初听音乐,感受速度、力度(2)复听音乐,学生拍手进一步感受音乐。
(二)完整聆听《阿细跳月》(三)作品简介(四)《阿细跳月》舞蹈视频三、学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a.感受歌曲速度和情绪(活泼欢快的,速度稍快)b.感受衬词“赛洛里塞洛哎欧”对歌曲情绪的影响,知道衬词的作用c.学唱衬词部分2、复听歌曲,分乐段。
3、分段学习,重点解决。
(1)学唱A段 a. 跟琴逐句学唱A段b. 解决重点节奏型XX X X X︱XX X,知道变化拍子c. 完整唱A段(2)学唱B段a. 跟琴直接跟唱,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小学音乐人音版六年级下册2月下踏歌《聆听阿细跳月》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热烈欢快的情绪和彝族的音乐文化,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乐曲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听出乐曲主题重复了几次。
3.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不好,识谱能力也较弱,对歌曲的声音统一和音准节奏的把握还存在一定问题。
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两声部合唱。
3重点难点
1.欣赏《阿细跳月》,感受浓厚的彝族风情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加强对乐器音色的听辨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热烈欢快的情绪和彝族的音乐文化,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乐曲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听出乐曲主题重复了几次。
3.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
学时重点
1.欣赏《阿细跳月》,感受浓厚的彝族风情特点。
学时难点
1.认识民族乐器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加强对乐器音色的听辨能力。
教学活动
1【导入】欣赏《阿细跳月》学习《民族乐器分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