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霸权之后》基欧汉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 格式:pdf
- 大小:126.55 KB
- 文档页数:9
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摘要]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其最主要的思想理论可以概括为:复合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
国际机制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流派包括基于权力(power-based)、基于利益(interest-based)、基于知识(knowledge)的研究。
在对关于国际机制研究的20多年来,基欧汉对国际机制的研究是国际机制理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梳理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的理论,特别注重对国际机制理论的经济学方法的分析,试评判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贡献和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基欧汉关于国际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欧汉;国际机制;合作罗伯特·基欧汉是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曾在哈佛大学、杜克大学任教,担任过《国际组织》杂志主编和国际研究协会和美国政治学学会主席。
他在批评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在1972年主编的《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一书中,他强调了跨国关系的重要性,开始挑战现实主义的国家中心主义。
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他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概念,对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追逐和积累权力,以武力为基础实施自助,国际关系注定是利益的冲突和权力的争夺这些现实主义的观点再一次提出严重挑战。
1984年其代表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出版,1989年論文集《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出版。
该文集反映了自70年代以来基欧汉理论的发展,并且逐渐接受和保留了现实主义的一些观点。
《霸权之后》成为基欧汉最重要的著作,它的问世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确立的标志。
基欧汉关于机制的主要的观点都在本书中。
一、国际机制的概念“机制”(regime)一词是由约翰·鲁杰引入国际关系领域的。
至今为止关于这一词的概念还存在争议。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一、名词解释1.新自由制度主义答:新自由制度主义是由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的,它承认国家是唯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可协调性。
新自由制度主义最大的成果是合作理念,即合作是普遍的,并主张相互协调合作,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加强政府实施自身承诺和监督别国遵守协定的能力;②增加谈判各方之间信息和机会的交流;③维护国际协议的一致性。
2.罗伯特·基欧汉答:罗伯特·基欧汉,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其主要著作包括《权力与相互依赖》、《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与约瑟夫·奈合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国际关系文集》等。
基欧汉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是建立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说,建立了国际制度与国家行为之间的变量关系,从而使新自由主义成为与新现实主义相抗衡的体系理论,构成了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发展上的第二个结晶,从而也引起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论战”。
3.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答:新现实主义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其兴起的标志是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其杰出代表是肯尼斯·华尔兹,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现实主义的特征是(1)新现实主义在承认体系作用的同时,认为民族国家仍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组织单位;(2)新现实主义认为,各国政府对私人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和银行的控制越发困难;(3)新现实主义比现实主义更注重国际经济关系因素;(4)现实主义较多地注重欧洲事务,新现实主义更注重第三世界问题;(5)新现实主义反对用全球遏制战略来追求美国利益,主张通过加强合作和结盟的途径来实现;(6)新现实主义主张限制对外政策中思想意识的作用,认为对外政策应以理性和实用为准则,对外政策是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窗口,而不是反映意识形态的镜子。
《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解读《霸权之后》———基欧汉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①苏长和 在当今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两位学者堪称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牛耳的人,一位是西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尼斯・华尔兹(K enneth Waltz)教授,他以《人、国家与战争》和《国际政治理论》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整个国际关系学中的大师地位;而另一位,就是美国东部杜克大学的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现任主席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 eohane)。
后者以《霸权之后》一书而蜚声学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论著作被征引的频率,最高的除了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外,当数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了,另外,近2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neo2liberal institutionalism),也是与基欧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霸权之后》一书共分为4个部分计11章,其理论论证的核心集中在“问题与概念”的第一部分和“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①本文是为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A f ter Hegemony:Cooperationand Discord i n the Worl d Political Econom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一书写的中文版序言中的一部分,基欧汉教授为本篇序言(英文稿)的初稿提出过许多修改意见。
该书中文版由苏长和、何曜、信强译,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
各章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既是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也是关系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
《霸权之后》一书的第一部分是介绍了部分核心概念,第二部分是对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进行了具体的阐释,第三部分是结合具体实例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开放性、非歧视的国际机制的建立以及维持过程中的作用,而第四部分是以结论的形式,结合了差别原则和普世价值理论,反思了国际机制所存在的道德缺陷。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观点是霸权能够推动合作,而作者的关注点在于霸权的权威性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以及霸权状态下的合作如何实现呢?第一章展示了现实主义者、制度主义者对合作所持的观点,并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于霸权衰落后合作是否能产生的态度:如果存在追求共同利益的需求,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制度主义强调共同利益的作用,而这种共同利益在经济相互交织和制度的推动下显得更为明显,而现实主义则将侧重点放在了美国霸权对合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上。
当然,也存在着一种粗略的霸权稳定论的观点,对霸权衰落后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做出了合作将变得困难的预测。
第三章讨论了霸权建立所需要的条件,即资本、市场、原材料。
作者将合作与和谐、冲突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第四章是关于合作和国际机制的概念,第五章到第七章从功能理论的视角展示了国际机制的价值,第五章利用博弈论和集体行动理论,论述即使世界政治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对于作为利己主义者的政府决策者来说,合作的产生也是可能的。
第六章使用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以及更加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去发展一种关于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为什么各国政府愿意建设国际机制,而且还会遵守它们的规则。
[1]第七章将关于理性和狭隘的利己主义假设进一步放宽,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脱离古典的理性主义,国家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作出选择,另一个是存在移情的因素。
第八章将着力说明二战后霸权与合作的互补性,而第九章的论述批判了霸权稳定论等类似解释合作类型变化的理论。
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作者将国际制度和霸权之后的合作能否产生联系起来,阐述了国际机制原则中所存在的固有的不平等性质和道德缺陷并不影响国际机制本身的价值与功能。
2012—2013年第一学期行政管理专业《国际政治学》读书笔记阅读书籍:<霸权之后:世界政府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美)罗伯特·基欧汉著姓名:***学号:17班级:行政管理111班任课老师:周小花完成日期:2012年12月解读《霸权之后》摘要:本文主要以基欧汉的眼光分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思想。
罗伯特•基欧汉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最主要的奠基人。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新自由制度主义得以创立并最终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新自由制度主义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之一,是在与新现实主义的论战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没有单个霸权国家主导的情况下,合作能够持续下去吗?罗伯特·基欧汉分析了促进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的制度或“国际机制”,并描述了美国霸权受到削弱时这些机制的演变。
他驳斥了霸权衰弱使合作不可能发生的观点,将国际机制视为促进自利行为体之间非集体化合作的工具,而不是世界政府的弱势替代物。
关键词:霸权;合作;纷争;国际机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肯尼思•华尔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政治现实主义研究推向新的理论顶峰。
然而,随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弱,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纷纷涌现,跨国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传统的以强调“国家为中心”和“物质性权力在维持世界稳定中作用”的权力国际政治观开始遭到国际关系学者的普遍质疑。
罗伯特•基欧汉敏锐地洞察到了新现实主义的解释性缺陷。
他指出,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未能充分关注跨国关系,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忽视了国内因素与国际体系结构的联系,因而未能动态地说明世界政治的主要变化。
正是在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和论战中,基欧汉力图重新诠释变化中的世界政治,创立并完善了他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体系。
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共同撰写了《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制度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
在基欧汉的所有著述中,《霸权主义》是最重要的一本书,共分四个部分计11章。
霸权之后读书报告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一书出版于1984年,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成果与工具修正霸权稳定论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曾在本科时候读过,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一本国际关系专著。
书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记,但那时候对于国际关系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尚未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没有过于深刻的学术体悟。
但是这本书关于国际制度的定义、关于霸权国的作用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关于这门学科的认识。
此书的核心问题是,美国霸权衰落后,如何通过国际机制的维持和建设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避免纷争。
从理论的角度而言,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合作的前提是霸权国发挥其领导力,然而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在没有霸权的情况下,世界政治中的合作如何才能发生?本书强调合作并不等于和谐,把合作定义为纷争情势下国家间相互调整的政治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以科恩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探讨了国际关系中的合作达成问题,并在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进行了经验验证。
首先,作者认为人们经常夸大了霸权稳定论的一般性和有效性。
这是因为成功的霸权领导必须依赖于非对称合作,霸主的政策需要其他国家一定程度的同意。
霸权与合作是相互共生关系。
而本书认为,没有霸权的合作是可能的,因为合作可以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
霸权有助于解释国际机制的创设问题,但是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机制的毁灭。
其次,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间难以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一对一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困境。
然而,这种理性主义模型对国际合作的预测是完全不可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机制可以为行动者提供指南,来促进未经谈判而达成的调整行为的发生。
简言之,制度可以改善无政府状态。
第三,基欧汉借鉴了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逻辑并用于国际关系研究。
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政治市场为何失灵,国际机制如何克服政治市场的失灵?科斯定理主张,外部性并不必然阻止行为体之间的政策协调,如果满足法律框架由政府支持、完全信息状态、零成本交易,那么行为者之间的谈判就能够达成帕累托最优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一、概念题1.新自由制度主义答:新自由制度主义是由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的,它承认国家是唯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之间利益的不可协调性。
新自由制度主义最大的成果是合作理念,即合作是普遍的,并主张相互协调合作,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加强政府实施自身承诺和监督别国遵守协定的能力;②增加谈判各方之间信息和机会的交流;③维护国际协议的一致性。
2.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青岛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答:新现实主义主张在方法论上实现传统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渗透与融合,其兴起的标志是1979年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其杰出代表是肯尼斯·华尔兹,新现实主义其“新”,主要在于它的科学化程度,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查德·范伯格从理论分析和外交实践的结合上归纳了新现实主义的特征,包括:①新现实主义在承认体系作用的同时,认为民族国家仍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组织单位;②新现实主义认为,各国政府对私人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和银行的控制越发困难;③新现实主义比现实主义更注重国际经济关系因素;④现实主义较多地注重欧洲事务,新现实主义更注重第三世界问题;⑤新现实主义反对用全球遏制战略来追求美国利益,主张通过加强合作和结盟的途径来实现;⑥新现实主义主张限制对外政策中思想意识的作用,认为对外政策应以理性和实用为准则,对外政策是加强政治经济联系的窗口,而不是反映意识形态的镜子。
3.均势理论(Balance of Power Theory)[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均势理论是指基辛格提出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他通过反法联盟的形成、维也纳会议的过程与神圣同盟的缔结,分析了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列强之间起伏多变、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从中得出了他对外交谈判、均势政策、世界秩序以及和平结构的看法。
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
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是由约翰·H·基欧汉(John Hicks)和劳伦斯·洛斯曼(Lawrence Slobodkin)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
该理论主张市场自由、私有产权保护以及有限政府干预,认为这是实现经济繁荣和个人自由的最佳方式。
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主张市场在分配资源时能够更加高效和公正。
它认为市场价格和竞争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从而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也强调私有产权的保护和鼓励创新。
私有产权被看作是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基石,创新和创造力可以通过私有产权的保护来获得回报,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
此外,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主张有限政府干预经济。
它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失灵,因此强调政府应该保持最小限度的干预,只扮演规定和保护产权的角色,同时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维护市场的有效功能。
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它过于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经济不平等问题。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能够实现经济的繁荣
和社会的进步。
《霸权之后》读书笔记《霸权之后》是基欧汉最重要的著作,它的问世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确立的标志。
基欧汉关于机制的主要的观点都在本书中。
这本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是: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能够维持下去吗?如何才能维持?作者认为霸权之后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可行的。
这对于正统的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无疑是个挑战。
本书先从霸权稳定论出发,引出国际机制,通过国际机制来证明霸权之后的合作是可以维持的。
霸权稳定论是一种“霸权带来稳定”说,“有霸则稳,无霸不稳”,这种理论的逻辑是一种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观,也即在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就能够维持,而如果没有霸权国家,那么各国之间就会处于纷争的状态。
霸权稳定论假设,国际体系中的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类似经济学上所谓的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也就是说无论你参不参与公共物品的建设,你都可以享受公共物品所带来的便利,这就产生了搭便车的行为,这种行为必然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确实,产生“公地悲剧”,这时该怎么办?这时就需要霸权国家来提供公共物品了,按照金德尔伯格等人的学说,只有霸权国才既有动机也有能力和责任提供这类“公共产品”,“乐于承担维护该体系的过多的责任”。
霸权国的经济权力可以对世界经济的运转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既定的问题范围内,建立为所有经济活动的主体集中关注和遵循的原则、规章和决策程序,确定何为合法、何为非法,防止和处罚欺诈行为并着手解决“搭便车”现象。
霸权国的存在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公共商品,让资本稳定地流动,从而可以有效地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这就是金德尔伯格所说的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霸权国家出于为共同利益献身的目的而承担起这些成本是极其重要的。
吉尔平从成本收益角度指出霸权国一家自身的经济活动加速了自身衰弱的趋势。
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收益递减法原则,霸权国家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与从中获取的收益是成反比的。
霸权之后读书笔记【篇一:《霸权之后》读后感】题目:关于《霸权之后》的读后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班级:政治姓名:杨尊 111关于《霸权之后》的读后感[关键词] 霸权;新自由制度主义;合作;国际机制;共同利益一、《霸权之后》的内容总括通读《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可知该书的内容以四大部分呈现,共计11章。
作者理论论证的核心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部分的“问题与概念”和第二部分的“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
在该书的第一部分中主要提出了其主要旨在解决的霸权之后合作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存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是如何以及怎样才能组织起来的。
而在第二部分当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没有霸权的合作是可能的,并提出了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也就是说即使在无政府状态下,由于国际机制的存在,国际合作仍可以实现。
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具体实践中的运作,说明了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运用权力、利益、霸权、合作与国际机制等概念来理解当代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并用实例证明了在霸权衰落以后,国家在机制内相互合作是可能的,指明这也是维护世界稳定最有效的方法。
而第四部分是结论,是对前面的论述作总体的回顾,并评估了合作的道德价值以及机制的影响。
二、作者研究的基本前提在对《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前提而展开的:其一,作者提出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不断加强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各方面交往的不断加深,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一定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也正由于共同利益的存在,将会迫使它们采取一定的行动。
其二,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等往来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该书中的论证也主要是针对发达经济国家,而非非发达国家,尽管作者强调其理论对非发达国家也适用。
三、该书中的重要概念作者在开始其论证之前,首先探讨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合作”与“国际机制”。
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评《霸权之后》内容摘要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斗争,理性自私的国家行为体永远相互猜忌,不可能走出“安全困境”。
而以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和曾担任美国政府外交政策智囊人物约瑟夫〃奈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机制可以因其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等功能,而为越来越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所需要,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这个结论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呢?本文将就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中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的推论部分提出几点质疑。
读完基欧汉的《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新自由制度主义证明的合作仅仅是可能而已。
其实,现实主义者何曾完全否定过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存在?只不过现实主义者提醒我们注意:不要把和平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际合作上,否则,最终受损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
两者区别还是在量上。
国际关系到底以权力斗争为主旋律,还是以合作为主旋律?根据秦亚青教授的理解,新自由制度主义应该持后者观点即认为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是国际关系的实质。
①合作的可能性是否真的有这么大呢?我不否认国际关系中合作和竞争共存,这里我主要是质疑基欧汉对合作可能性估计地过高了,或者说其在论证合作的巨大可能性时存在逻辑上的论证不充分。
本文将先简要概括《霸权之后》的主要内容,然后侧重书中第六章,从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角度质疑国际机制对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信息的强大能力。
因此,“国际关系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这一结论也要打个折扣。
基欧汉其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大师,①秦亚青.《国际制度和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94页。
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几乎所有西方国际政治理论都是在“无政府状态”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展开的。
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导致的“安全困境”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冲突本质: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发现国际制度的安排可以克服无政府的困境;而建构主义者则从认同的角度赋予了无政府状态新的内涵。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对无政府状态内涵的不同解读,不仅反映了理论的不断进步而且标志着国际政治的实践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国际政治研究者来说,“无政府状态”无疑是任何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
它是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假设,被置于国际政治学的中心地位,甚至被称为国际关系的“罗塞塔石碑”虽然不同学者关于无政府状态的理解不一致,但那种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缺少秩序、代表着混乱和纷争的看法遭到了广泛质疑。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多数学者们的看法是,无政府状态就是表示国际社会缺少国内社会中的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
对于无政府状态在学科中的重要意义,我国着名的国际政治学者秦亚青教授曾经作过精彩论述:“首先是其本体论意义,即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基本事实。
既然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只要国际体系存在,无政府性就是这个体系最显着的特征。
其次是方法论意义,即无政府性成为国际政治的第一重要假定。
既然是假定,就是毋需质疑即可认为属真的东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
因此,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理论都以这个假定开始。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这两个政治学的基本次领域也是以这个基本假定分界的。
”然而,同样是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出发,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三大学派新现实主义学派、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以及建构主义学派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给我们描绘了不同的国际政治图景。
一、新现实主义:无政府状态下的“安全困境”导致了国际政治的冲突本质从无政府状态的假定出发,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以简约的科学研究方式建立起他的国际政治理论大厦。
浅析国际关系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摘要:战争与和平一直都是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研究的主题,人类渴望和平,渴望安宁,但是,自从有人类起,战争就一直不断,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死伤越来越多。
针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总体上分为两大派别,乐观派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人类可以拥有永久的和平,而悲观派认为战争是必然的,和平只是暂时的,人类所能做的不是消除战争,而是延迟战争,使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更持久,这便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根本分歧所在。
关键词: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战争;和平;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时间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国际关系的发展是风云变幻、跌荡起伏,国际政治理论总是在现实的冲击下,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以求能更好的解释现实,并更好的预测未来。
在这些理论中,本文着重分析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研究它们的核心内容,体系构成以及如何推动国际关系历史的发展。
一、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国际关系,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或学问。
国际关系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基本的观点是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1]”的签订为标志的,该条约是三十年战争的产物,条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使国家作为一个单独的,有权力的实体出现在国际社会[2]中,主权国家也成为日后国际关系研究的主要对象。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二战之后出现的,是以1948年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传统现实主义奠基人汉斯·摩根索创作的经典《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为标志的,在这部名著中,摩根索精确地界定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范畴,提出了以权力界定下的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最重要因素。
从国际关系的产生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可以看出来,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这是每一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学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与纷争》读书笔记08外交班毛宁《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与纷争》读书笔记《霸权之后》由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所著。
他凭借这本书蜚声学坛。
主要内容《霸权之后》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一章,其理论论证的核心集中在“问题与概念”的第一部分和“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 的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他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合作”与“国际机制”。
第二部分基欧汉着重论述了在霸权衰落之后国际社会如何维持稳定.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论证了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
逻辑链条基欧汉的研究是在两个基本前提下展开的.一是各国的联系的加深与相互依赖的加强,各国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
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看基欧汉的逻辑。
这本书的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既是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
因为在当时流行的“霸权稳定论"看来,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家或者霸主的存在.虽然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这个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必要的像安全、经济稳定之类的国际公共物品,那么国际体系就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与和平;反之,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或者存在霸权国家而这个霸权国家却处于衰落之中时,那么国际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或者发生霸权战争的后果。
基欧汉在这本书中明确地对这种正统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理论提出质疑,认为霸权后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可行的。
为了解释霸权后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基欧汉引入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即国际机制。
基欧汉承认,在一个以利己主义为行为原则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中,其决策往往导致集体利益的受损,或者即使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往往也很难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去维护和实现这类共同利益,这种利己决策行为的总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后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体理性的总和与集体理性的悖论问题。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读书报告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多媒体方向)张田依201408223007【摘要】《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从基欧汉的角度分析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思想,它奠定了新自由主义制度的基石。
基欧汉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能够维持下去吗?如何维持?作者认为霸权之后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可行的。
本书先从霸权稳定论出发,引出国际机制,通过国际机制来证明霸权之后的合作是可以维持的。
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重要理论著作,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霸权新自由主义制度合作纷争国际机制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这个问题使得新自由制度主义向正统的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发起挑战。
在基欧汉看来,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既有的国际机制也会相应衰落,机制维持的惯性是它们对世界中的合作与和平仍然起作用。
机制的维持和建设成为霸权之后合作与和平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
基欧汉通过不懈努力,重新诠释了变化中的世界政治,创立并完善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体系。
一、《霸权之后》内容总括及重要问题概述《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有四大部分,共11章。
作者理论论证的核心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部分的“问题与概念”和第二部分的“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这一部分主要提出了本书主要旨是解决的霸权后合作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四、五、六、七章,这一部分是该书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了没有霸权的合作是可行的,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
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八、九、十章,通过战后美国的政策来说明了当代国际机制的创立;第四部分即第十一章,主要对前面的论述作了总体回顾,并评估了合作的道德价值及其对政策的含义。
《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解读《霸权之后》———基欧汉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①苏长和 在当今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有两位学者堪称执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牛耳的人,一位是西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肯尼斯・华尔兹(K enneth Waltz)教授,他以《人、国家与战争》和《国际政治理论》两本书奠定了他在整个国际关系学中的大师地位;而另一位,就是美国东部杜克大学的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现任主席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K eohane)。
后者以《霸权之后》一书而蜚声学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论著作被征引的频率,最高的除了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以外,当数基欧汉《霸权之后》一书了,另外,近2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neo2liberal institutionalism),也是与基欧汉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一《霸权之后》一书共分为4个部分计11章,其理论论证的核心集中在“问题与概念”的第一部分和“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①本文是为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A f ter Hegemony:Cooperationand Discord i n the Worl d Political Economy,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一书写的中文版序言中的一部分,基欧汉教授为本篇序言(英文稿)的初稿提出过许多修改意见。
该书中文版由苏长和、何曜、信强译,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实践中的运作,第四部分是结论。
各章内容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书中,基欧汉提出的一个中心命题是:霸权后合作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显然,这既是个极具理论挑战性的命题,也是关系美国霸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合作的一个政策课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具有理论挑战性的命题呢?众所周知,在正统的现实主义特别是流行的“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①看来,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一个霸权国家或者霸主的存在。
霸权稳定论假设,国际体系中的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等诸如此类的东西,类似经济学上所谓的公共物品。
②我们知道,大凡公共物品,都具有供应的相联性和排他的不可能性,也即我对这种物品一定量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这种物品同量的消费;同样,由于物品“公共”的特性,我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排除其他人同时对这种物品进行消费。
换句话说,公共物品具有极强的外部性(externality )效果,那些没有承担供应公共物品责任的个体可以“免费搭车”(free 2rider ),自动享受别人提供公共物品所能带来的好处;退一步讲,当各个个体之间存在共同的类似公共物品的利益需求时,这些个体可能不会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实现这些共同利益,这就是奥尔森揭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③。
公共物品这种独有的特性,决定其经常处于供应不足的状态,它所具有的外部性效果会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市场出现“失灵”的恶果(market failure )。
一般来说,为了克服这种困境,强制性的中央权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④这就是在国内社会中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理由・931・解读《霸权之后》①②③④强制性力量只是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方法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有时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见Michael Laver ,“The Political Solutions to the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Political S t ud 2ies ,J une 1980,pp.195-209;Michael Taylor ,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 (Cambridge :Cam 2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可以说,当代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两本理论著作———《霸权之后》和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观点,都受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影响。
或者说是一种国际公共物品,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曾经撰文论述国际公共物品问题,见Charles K indleberger ,“International Public G oods without International G overnment ,”A 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86,pp.1-13.“霸权稳定论”这个词是由基欧汉最早在《霸权稳定论和国际经济机制的变迁(1967-1977)》一文中使用的,这篇文章收入基欧汉《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论文集。
之一,推及到国际关系中,霸权稳定论的支持者认为,虽然在国际社会中不存在一个中央政府,但是如果存在一个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这个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必要的像安全、经济稳定之类的国际公共物品,那么国际体系就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与和平;反之,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或者存在霸权国家而这个霸权国家却处于衰落之中时,那么国际体系就可能陷入混乱或者发生霸权战争的后果。
霸权稳定论的逻辑提供了一种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观,也即在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合作就能够维持,而如果没有霸权国家,那么各国之间就会处于纷争的状态。
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明确地对这种正统的以权力为基础的国际合作理论提出质疑,认为霸权后的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可行的。
①为了解释霸权后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基欧汉引入了一个关键的概念,即国际机制。
国际机制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鲁杰(John G.Ruggie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此后逐步占据国际关系话语系统的中心。
但是,在《霸权之后》一书出版以前,对于国际机制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描述的地步。
只是在《霸权之后》一书出版以后,由于基欧汉引入大量的微观经济学概念和分析工具,这个概念才具有更多的分析性意义。
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基欧汉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国际机制的创设及其功能的理论。
所谓国际机制,按照克拉斯勒给出的较为广泛接受的概念,就是指在国际关系的议题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②。
基欧汉承认,在一个以利己主义为行为原则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中,其决策往往导致集体利益的受损,或者即使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往往也很难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去维护和实现这类共同利益,这种利己决策行为的总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后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体理性的总和与集体理性的悖论问题。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的推演,为了克服国际政治市场失灵的危机,由霸权国家来主动承担并领导其他个体共同实现这些共同利益,是一条有用的途径。
那么,霸权国家借以实现这些・041・美国研究①②Stephan D.Krasner ed.,International Regi 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p.2.基欧汉对霸权稳定论的基本观点并无太大的异议,在基欧汉看来,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粗糙的有待加工和提炼的理论”(a crude theory ),需要进行修正。
Robert Keohane ,A f ter Hegemony ,pp.32-41.共同利益的工具是什么呢?在基欧汉看来,就是承担并领导国际机制的建设。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积极参与战后的机制建设(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G A TT 、IMF 等)看出来。
所以,国际机制的创设,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完成的。
各种国际机制的功能在于,可以汇聚各国政府的行为预期,提供信息沟通的渠道,改善信息的质量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赋予行动和政策的合法性,改变行为者的利益偏好,协调和调整各国政府的政策和行动,减少不确定因素,机制的所有这些功能,对于霸权主导国际体系中各国政府之间的和平与合作以及霸权体系的“护持”具有重要的价值。
①由此可以看出基欧汉发展的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对正统霸权稳定论所进行的修正:与其说是霸权国家,还不如说是霸权国家倡导下的国际机制,确保着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和平。
这种被修正或提炼的霸权稳定论,对理解基欧汉接下来的论证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国际机制主要是在霸权国家的领导下建设起来的,这些机制对维持霸权状态下的和平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是不是说一旦霸权国家衰落以后,原先在霸权国家主导下所创设的机制是否也会相应地瓦解呢?而如果这些机制因为霸权的衰落而成为变革的对象,世界政治经济因此不就陷入纷争与不和之中了吗?正统的(或者未经提炼的)霸权稳定论对这个问题持肯定的回答。
但是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一书中,认为未必如此,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欧汉认为在霸权衰落和国际机制的崩溃之间存在一个“时滞”,②也就是说,霸权的衰落并不必然意味着既有的在霸权国家领导下创设的机制也会相应地发生衰落,机制维持的惯性,使它们对确保霸权之后世界中的合作与和平仍然起着独立的作用能力。
因此,机制的维持和建设就成为霸权之后合作与和平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
这样看来,基欧汉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决不仅仅只在于对正统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修正和提炼,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对国际机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的功能价值的分析,说明国际机制对于促进“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对减少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纷争与不和是有价值的,对管理国・141・解读《霸权之后》①②Robert Keohane ,A f ter Hegemony ,p.101.基欧汉对国际机制功能及效用的分析,主要见《霸权之后》第5章。
秦亚青教授在最近的一本著作中对国际制度与霸权体系的护持,也有精彩的阐述。
见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285页。
际相互依赖是有意义的。
《霸权之后》一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对我们理解美国为应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霸权衰落的挑战而进行的外交实践,是不无帮助的。
《霸权之后》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发达工业化的市场国家在美国霸权衰落后,如何通过国际机制的维持和建设来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避免纷争。
用政策的语言讲,就是西方联盟怎样维持牢靠和稳固的合作?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美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陷入诸多困境,难有战后初年那种一统天下君临一切的气势和抱负,美国霸权的衰落成为朝野上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西方联盟的前景也令时人忧虑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