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埋藏史及热史分析——以普光2井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687.88 KB
- 文档页数: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油藏形成过程分析——以古峰庄—麻黄山地区为例屈雪峰;温德顺;张龙;崔争锋;张瀚丹;马静【摘要】Oil reservoirs in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Gufengzhuang-Mahuangshan area of Ordos Basin are typical ultra-low permeability prehensive analysis of homogenous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geothermal and burial history shows that oil accumulation of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s happened in early Cretaceous.During the oil accumulation petroleum generating from Chang 7 source rock only charged into Chang 8 reservoir at the early stage,then charged up and down into Chang 6 and Chang 8 at the middle stage,and only filled into Chang 6 reservoir at the late stage.The difference of accumulation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and the peak tim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and the reservoir tightness prior to the accumulation.%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沉积埋藏史—热史综合分析表明,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成藏过程中,长7油源成藏早期向长8单向充注,成藏中期向长6、长8双向充注,成藏后期则向长6单向充注.成藏过程的这种动态变化主要由源储距离及其垂向组合关系、油源岩生烃高峰、储层边致密边成藏等成藏要素联合作用控制.【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10页(P383-392)【关键词】成藏过程;超低渗透油藏;延长组;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屈雪峰;温德顺;张龙;崔争锋;张瀚丹;马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田开发处,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甘肃庆城7451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18;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低渗透砂岩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的主要对象。
应用EASY%Ro法模拟柴达木盆地西部烃源岩成熟史郭泽清;钟建华;刘卫红;杨树锋;陈汉林【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4(022)001【摘要】在系统介绍EASY%Ro法的基础上,以油14井为实例说明了应用该方法计算成熟史的过程,然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31口重点探井中的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在平面上作出了下干柴沟组下段(E31)至上油砂山组(N22)5套烃源岩的成熟度等值线图,并针对这些图件详细论述了各组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对该区油气成藏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意义.【总页数】7页(P154-160)【作者】郭泽清;钟建华;刘卫红;杨树锋;陈汉林【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20027;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2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北缘和西部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 [J], 林腊梅;金强2.辽西地区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的数值模拟 [J], 代宗仰;蔡小聪;黄蕾;饶华文3.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 [J], 王利;李宗星;刘成林;彭博;胡俊杰;彭新发;刘乐4.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 [J], 张松航;梁宏斌;唐书恒;钱铮;赵俊斌5.敏感性分析在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中的应用——以川东北地区普光5井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例 [J], 饶松;唐晓音;朱传庆;胡圣标;汪集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光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气层分布特征摘要:为明确普光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成藏有利因素,优选出了孔饱交会法和正态分布法作为陆相浅层的气层识别方法。
综合分析气层电性特征,侏罗系沙溪庙组气层分布特征,储层岩性物性特征。
通过研究,运用优选的识别方法解释了工区内单井5口,识别气层106m/8层。
本区沙溪庙气层发育在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分流河道砂岩中,层间断层对油气起疏导作用,通天断层对油气起逸散作用。
纵向上沙溪庙组气层主要分布于1号(下沙溪庙组中部)、2号(嘉祥寨砂岩)两套厚层砂岩中,横向上分布范围广,双石庙构造是沙溪庙组气层发育有利区。
关键词:气层识别;气层分布特征;河道砂岩;普光工区2000年以来,普光地区主要以海相勘探为主,陆相勘探程度低。
至目前为止,有多口探井钻遇陆相地层,在浅层陆相均钻遇良好油气显示。
普光探区陆相勘探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陆相储层的天然气不含硫化氢,探井钻探、试采,以及后期生产的风险和成本都大大低于海相储层。
随着四川盆地陆相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认识也不断深入,需要重新审视普光陆相勘探,侏罗系沙溪庙组层系极有可能成为普光气田长期稳步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层系。
1普光地区沙溪庙组地层特征沙溪庙组由下而上分为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岩性为紫色、棕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环境。
顶部可见灰黑、深灰色页岩,即区域上称的“叶肢介页岩”,代表了下沙溪庙组沉积末期全盆地的最大湖泛面,可作为上、下沙溪庙组地层的分界。
底部发育一套厚砂岩,偶含砾或泥砾,即俗称的“关口砂岩”,部分井段见良好的油气显示。
上沙溪庙组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
在上沙溪庙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厚砂岩即“嘉祥寨砂岩”。
上沙溪庙组沉积时,湖盆周围古陆稳定上升,物源充足,沉降速率快,沉积厚度巨大。
但是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本区大面积抬升,蓬莱镇组~沙溪庙组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局部地区上沙溪庙组剥蚀殆尽。
普光地区嘉二段构造裂缝形成机理及预测祖克威;曾大乾;程秀申;卓色强;李松峰【摘要】为了较为准确地预测碳酸盐岩中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以普光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岩心和薄片资料,对其裂缝发育特征开展研究;结合声发射和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对研究区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应力场数值模拟,对不同期次的裂缝进行预测.分析认为,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北东—南西向挤压作用;普光地区嘉二段剪破裂的发育程度大于张破裂,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清溪场构造中西部地区、普光构造主体、大湾—毛坝构造北部、分水岭构造北部和铁山构造带.数值模拟计算的破裂率和单井裂缝发育强度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较高.%In order to accurately predict structural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 reservoirs,taking the second member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Puguang area for example,the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by using field outcrop,core and thin section data;analyzes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study area by combining with the test results of acoustic emission and inclusion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in the fractures.Based on which,fractures of different periods are predicted through stress field numerical simula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ructural fractures were mostly formed under the NW-SE trending compression during the late Yanshan movement and the early Himalaya movement,and under the NE-SW trending compression during the late Himalaya movement.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shear frac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ensionfracture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Jialingjiang formation in Puguang area.The structural fractu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areas near fault zones,in the middle-western areas of Qingyangxi structure,in the main body of Puguang structure,in the northern parts of Dawan-Maoba and Fenshuiling structures and in the Tieshan structural belt.The rupture rate obtained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intensity have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a relatively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7页(P407-413)【关键词】普光地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应力场模拟;裂缝预测【作者】祖克威;曾大乾;程秀申;卓色强;李松峰【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1裂缝作为地壳浅层岩石中分布最广的小尺度脆性破裂构造,是关系到碳酸盐岩油气藏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摘要】综合运用古水流法、岩矿分析法及重矿物法3类物源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进行分析,恢复了各物源区母岩性质.通过对研究区及周缘露头须四段古水流方向、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重矿物组合和重矿物ZTR指数等资料的研究表明,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各个区块具有不同的物源方向:元坝西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龙门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次为硅质岩,少量低级变质岩;通南巴地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米仓山-北大巴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火山岩,少量的低-中高级变质岩;元坝东部沉积物可能来自大巴山东缘,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低级变质岩,以富含长石为特征;元坝中部呈混合物源的特征.根据物源分析、沉积环境、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将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道砂体全区发育.【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7页(P443-449)【关键词】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辫状河三角洲【作者】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红山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2012年以来,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以下简称须四段)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显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
由于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多个造山带相互作用,具有多物源、物源变化明显的特点。
前人对龙门山造山带、东北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对研究区的影响范围及不同物源区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勘探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大区域进行精细研究。
川东北元坝中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探讨李虎;范存辉;秦启荣;张玮;吴全鹤【摘要】川东北元坝中部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藏近年来取得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裂缝对天然气的运移、富集成藏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包裹体分析以及声发射实验资料,对该区裂缝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低角度剪切缝和高角度剪切缝,具有裂缝延伸中等、宽度小、多闭合、密度较小、充填程度较低的特征,高角度缝和直立缝有效性最好;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期次有三期.第一期为燕山运动晚期,受近SN向构造应力场挤压,形成了NW—SE和NE—SW两组平面"X"型共轭剪切裂缝和近SN向低角度剖面剪切缝,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18.8 MPa;第二期为喜马拉雅早—中期构造运动,在NE的挤压力作用下形成近SN向、近E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27.9 MPa;第三期为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构造应力方向仍为NE,主要形成NW向剖面"X"型剪切缝,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38.6 MPa.%The tight gas reservoir in the central Yuanba area of Sichuan basin is one of the major breakthrough in oil and gas survey in recent years. The fracture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igration, enrichment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natural gas. Based on the outcrop,core,imaginglog,inclusion analysis and acoustic emission experiment data,we studiedth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genesis of structural fractures in this area.The low-angle shear and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 lead to the tectonic origin.The fractur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ddle scale,minor width(sealed),high thickness,lower density and less filled de-gree.The high-angle and vertical fractures have better validity.It shows that there arethree fracture generations in central Yuanba area: the first stage fractures are formed in late-Yanshanian tectonic movement, NW—SE and NE—SE of plane "X" 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and low section shear fractures are formed under the compression of SN tectonic stress.The maximum effective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paleostructural stress is 18.8 MPa. The fractures in the second stage are formed in middle Himalaya tectonic movement,SN and EW of plane"X"conjugate shear fractures are formed under the compression of NE tectonic stress.The maxi-mum effective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paleostructural stress is 27.9 MPa.The third stage are formed in late Himalaya tectonic move-ment.The structural stress direction is still NE,which mainly forms NW angle section shear fractures and the maximum effective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paleostructural stress is 38.6 MPa.【期刊名称】《油气藏评价与开发》【年(卷),期】2018(008)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致密储层;裂缝特征;形成期次;成因模式;须家河组;元坝中部【作者】李虎;范存辉;秦启荣;张玮;吴全鹤【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裂缝(构造裂缝)是致密砂岩储层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其发育程度与油气井的高产、稳产关系密切。
川东北地区毛坝气田特征摘要川东北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最具活力的地方。
四川东北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在近几年取得了技术上的新突破,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去将在四川东北地区的突破成果在四川的其他地区进行实施和开展。
想要解决到目前的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油气藏的研究这个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
本文将以川东北地区毛坝气田为代表,结合前人资料,通过对四川的毛坝气田所处的环境进行勘探和研究,分析出其成藏背景和历史以及成藏的模式和特点,为了进一步确认四川东北部地区的地质情况的特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当地的热史、埋藏史、圈闭演化、烃类演化、储层演化。
总结出毛坝气田的成藏演化、成藏规律和成藏模式,研究揭示了毛坝气藏现存这多种不同的烃流体源,其中包括油裂解气、干酪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等,通过漫长的岁月成藏,经历了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在得以形成,这些地质的成型结构是这种成藏演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毛坝气田;储层特征;成藏机制1绪论1.1.课题意义经过了四十几年的勘探开采,在中国南方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的地面油,气沥青显示和不同时代的古油藏以及油气藏。
在中国南部存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分布面积达到149×104m2,可以勘探和研究的面积就有76×104m2,而中国整个南方的面积为221×104m2,现在整个中国南方已经成为中石化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区。
针对“南方发展”和“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对南方通用油气罐进行解剖学研究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这是上述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
中国石化集团曾明确表示,天然气聚集的研究对于南方下一步的研究非常重要,而典型的油气藏研究是天然气储层勘探的重要桥梁,在南方广大地区没有发现天然气储层。
随着中国石化在四川东北部的天然气研究的重大突破,如何进一步推进研究成果和发展到四川的其他地区稳定乃至大南方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而石油和研究储气库是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之一。
通南巴地区地层剥蚀时间及剥蚀厚度研究徐会永;吴伟;刘惟庆【摘要】剥蚀厚度和高强度剥蚀时期的确定对烃源岩生烃模拟和成熟演化影响较大,依据测井、地震及实验测试资料对川东北通南巴地区剥蚀厚度和剥蚀时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晚白垩世末期川东北地区开始隆升剥蚀的时间为距今75 Ma;晚白垩时期燕山-喜山隆升运动致使研究区体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存在大面积高强度的剥蚀,在平面上剥蚀强度差异较大,剥蚀厚度一般为700~6 000 m,总体上看呈北东强,南西弱的特征;盆地边缘的米仓山、大巴山隆起地区剥蚀强度最大,达到了6 000 m,而在盆地内部的通南巴及龙4井背斜带剥蚀强度次之,剥蚀量为250 ~3 000 m,而在盆地内部剑阁、苍溪、川复56井等的洼陷区则剥蚀相对弱些,剥蚀量一般为700~1 500 m.【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6【总页数】6页(P745-750)【关键词】通南巴地区;剥蚀时间;剥蚀量;含油气盆地【作者】徐会永;吴伟;刘惟庆【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期刊社,山东青岛26658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川东北通南巴地区目前天然气预测资源量为3.480×1011~4.208×1011m3,圈闭资源量为1.627 61×1011 m3.该地区在1950—1960年间开始了石油地质调查和重、磁勘探工作,其后陆续开展了地质地震勘探和钻探,于嘉陵江组二段获得了5×104~7×104 m3/d天然气产能,发现新场含气构造,控制储量5.518×109 m3;河坝1井于嘉陵江组二段4.481 88~4.491 km段中测获4.32×104~8.0×104 m3/d的工业产能,飞三段4.970~4.984 km井段完井测试获2.96×105 m3/d的工业产能.剥蚀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方法繁多但是都存在缺陷[1-2],然而剥蚀问题又是研究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重要的剥蚀时间和剥蚀厚度的确定对研究区烃源岩成熟演化和生烃模拟影响较大,准确合理地预测该期剥蚀厚度非常重要[3-4].因此,本文依据地震、测井、及实验室测试资料,对研究区剥蚀时间和剥蚀厚度进行研究.通南巴地区的通南巴、巴中、南江3个天然气勘探区块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5°51′~107°31′,北纬31°00′~32°34′的范围内,隶属通江、南江、巴中、苍溪等县、市辖区;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跨越米仓山前缘冲断带、通南巴背斜构造带、通江-平昌构造带3个二级构造带,北部延伸入米仓山隆起.研究区范围南起达县,北至南江,东至万源,西至广元,总面积约8 500 km2.研究区主体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低缓隆起带的东北段,其中通南巴区块发育通南巴大型构造带,地表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侏罗系蓬莱镇组、遂宁组、上沙溪庙组、下沙溪庙组;巴中区块为低缓构造带,地表构造不发育,仅有彭店构造、花丛构造的局部在地表出露,出露地层为白垩系.南江区块位于米苍山山前,包括米苍山前缘的近东西向构造及三角带构造、变形的米苍山前陆盆地,局部构造包括九龙山构造带等,地表出露地层包括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等地层.含油气系统模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合理的含油气系统数字模型,由于实际地质体各要素纷繁复杂,任何地质模型都不可能完全包含和反映地下地质体的全部,因此,任何模拟研究所建立的地质模型只能是包含和反映地下地质体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在建立地质模型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每一个主要的地质要素特征,并高度合并浓缩这些地质要素进入地质模型.只有合理简化的地质模型,才能较客观地模拟出油气真实的潜力和分布规律.地层剥蚀是沉积盆地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剥蚀厚度的恢复与确定在盆地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剥蚀厚度是埋藏史的重要参数之一,剥蚀过程也是埋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盆地中的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2.1 剥蚀事件受沉积盆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川东北研究区内存在几个主要的沉积不整合界面,即加里东运动造成的志留系与石炭系间的不整合面、云南运动造成的石炭系与二叠系间的不整合面、东吴运动造成的下二叠统与上二叠统间的不整合面、印支运动造成的三叠系中统与上统间的不整合面以及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燕山及喜山运动造成的中生界顶面不整合.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区域地质资料及钻井厚度综合推断,川东北地区石炭-志留系间、二叠-石炭系间、中-上三叠统间、侏罗-三叠系间总体剥蚀厚度较小,一般小于200 m,而中-新生界间的剥蚀强度较大,多数地区大于2 000 m,由于目前川东北地区主力烃源岩普遍埋深较大,热演化程度已达高成熟-过成熟,因此加里东-印支期隆升运动产生的这些微小的剥蚀厚度对于烃源岩整个成熟与生烃时期影响十分有限,甚至可以忽略.本次研究的重点是燕山期-喜山期大剥蚀,燕山期剥蚀具有在现今地表和地震剖面能直接观察到的特点,这为合理预测分析提供了可能.2.2 剥蚀时间确定以往对确定剥蚀时间精确研究相对较少,针对于某一地区一般都根据大构造来确定,并没有考虑到具体研究区剥蚀时间存在的差异性,本文对研究区剥蚀具体时间进行了探讨.2.2.1 构造幕分析法川东北地区最后一期隆升剥蚀是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致使该区白垩系、侏罗系地层大面积缺失,目前认为这期初始隆升的时期为燕山晚幕至喜山运动早幕,地质时间为80~65 Ma.2.2.2 地质分析法地表露头显示,川东北地区北部通巴中区块的大片地区出露的最新地层为下白垩统七田寺组,这基本反映出最后一期剥蚀肯定是在下白垩统七田寺组沉积(135 Ma)之后发生的事实,即剥蚀开始时间不会早于早白垩世135 Ma,同时由于川东北地区巴中区块残余下白垩统地层之上预测的平均剥蚀厚度为2 000 m,因此,该区剥蚀开始时间应在135 Ma,之后又沉积了2 000 m地层才开始隆升剥蚀,目前,该区下白垩系残余厚度约400 m,沉积时间为11 Ma,(沉积时间依据其他测年方式得出)假设白垩系地层沉积速率相近,预测下白垩统地层之上再沉积2 000 m的地层需要55 Ma,那么该区剥蚀开始时间应该七田寺组沉积之后再延后55 Ma,即为晚白垩世晚期的80 Ma开始隆升.2.2.3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川东北地区3个地表剖面和毛坝1、川巴88井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测试资料表明,其表观年龄小于地层年龄,反映磷灰石均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退火作用[5],由于表观年龄可以反映地层开始抬升剥蚀的最大年龄,样品年龄在82~42 Ma,因此,可以反映川东北地区大致在晚白垩世期间开始隆升(表1).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并结合本次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是在晚白垩世末期开始隆升剥蚀的,时间定为75 Ma.2.3 剥蚀厚度预测剥蚀厚度的恢复是项世界性的难题,至今没有一种完善的方法能恢复任何地质条件下的剥蚀厚度,现有的技术方法都受特定地质条件的限制,如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预测剥蚀的厚度就不能小于上覆再沉积的厚度,构造趋势法就要求剥蚀前的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小.本次研究结合现有资料,主要利用4种方法开展预测.2.3.1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振幅、连续性等变化,分析沉积区域变化趋势,根据邻近区域内残存的构造变动前地层特征、地层产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剥蚀情况,推测被剥蚀地区的剥蚀量[6-7].构造剖面分析显示,川东北通南巴地区中生界地层明显存在不整合接触,利用该区2条剖面构造趋势预测中生界地层剥蚀厚度为1 000~6 000 m(图1和图2),研究表明川东北通南巴地区在晚白垩世末期开始的这期隆升剥蚀特别强烈,剥蚀具有南弱北强的特点.2.3.2 镜质体反射率法该种方法是Dow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8],其机制在于镜质体反射率记载了有机质所经历的整个受热地史中最大的温度信息,它随埋深的变化呈正相关增长,具有不可逆性,这样可利用剥蚀面上下相邻地层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来估算地层剥蚀量大小[9].利用川岳84、河坝1等9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预测中生界地层剥蚀厚度为2 900 ~4 100 m(图3).2.3.3 声波时差法该方法是Magara等首次提出的,其基本原理在正常压实情况下,泥岩压实程度与上覆的负荷或埋深有关,其孔隙度或声波时差随深度的变化是连续的,具有不可逆性,如果发生剥蚀现象,就会出现地层孔隙度或声波时差与其埋深不合理现象,与镜质体反射率法原理相似,可利用剥蚀面上下相邻地层地层孔隙度或声波时差的差值来估算地层剥蚀量大小[9-10].本次模拟利声波时差预测中生界剥蚀厚度,其中龙4预测为3 000 m,毛坝2井预测为4 100 m(图4).2.3.4 声波时差法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构造趋势法综合预测川东北通南巴地区剥蚀厚度显示,晚白垩纪这期燕山-喜山隆升运动致使该区白垩系、侏罗系地层遭到大面积高强度的剥蚀,剥蚀厚度为700~6 000 m,剥蚀强度在平面上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北东强,南西弱的特征,其中在盆地边缘的米仓山、大巴山隆起地区剥蚀强度最大,达到了6000 m,盆地内部的通南巴及龙4井背斜带剥蚀强度次之,剥蚀量为250~3 000 m,而在盆地内部剑阁、苍溪、川复56井等的洼陷区则剥蚀相对较弱,剥蚀量一般为700~1 500 m(图5).(1)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并结合本次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是在晚白垩世末期开始隆升剥蚀的,时间距今75 Ma.(2)晚白垩纪这期燕山-喜山隆升运动致使该区白垩系、侏罗系地层遭到大面积高强度的缺失,剥蚀厚度为700~6 000 m,剥蚀强度在平面上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东、北强,西、南弱的特征.(3)盆地边缘的米仓山、大巴山隆起地区剥蚀强度最大,达到了6 000 m,在盆地内部的通南巴及龙4井背斜带剥蚀强度次之,剥蚀量为250~3 000 m,而在盆地内部剑阁、苍溪、川复56井等的洼陷区则剥蚀相对较弱,剥蚀量一般为700~1 500 m.E-mail:***********.cn【相关文献】[1] 李伟.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综述[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6,10(3):167-171.[2] 陈拥锋,张渝昌,江兴歌.构造趋势法计算剥蚀量的计算机实现[J].江苏地质, 2007, 31(4): 344-347.[3] 姜素华,李金山,夏冬明,等.剥蚀厚度恢复法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孔店组应用[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41(4):97-102.[4] 张小兵,张哨楠,赵锡奎,等.应用地震地层综合法计算叠合盆剥蚀厚度:以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3):366-368.[5] 张志诚,王雪松.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6):898-905.[6] 李坤,赵锡奎,沈忠民,等.“趋势厚度法”在塔里木盆地阿克勒凸起地层剥蚀量恢复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5):415-419.[7] 杨江峰,洪太元,许江桥,等.“趋势分析法”在准噶尔盆地腹地层剥蚀量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 2(1):83-86.[8] 佟彦明,宋立军,曾少军,等.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J]. 古地理学报,2005,7(3):417-423.[9] MAGARA K.Thickness of removed sediments, paleopore pressure and paleotemperature, southwestern part of westernCanada Basin[J].AAPGBulletin,1976,60:54-65.[10] 陈瑞银,罗晓容,陈占坤,等.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剥蚀量估算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6,80(5):685-692.。
第36卷第2期2024年3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6No.2Mar.2024收稿日期:2023-10-19;修回日期:2023-11-08;网络发表日期:2024-01-16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前瞻项目“四川盆地大庆探区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与关键评价技术研究”(编号:2022DJ1809)资助。
第一作者:白雪峰(1979—),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博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工作。
地址:(163712)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灵路18号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cn 。
通信作者:张大智(1981—),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综合地质研究。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4)02-0052-13DOI :10.12108/yxyqc.20240206引用:白雪峰,李军辉,张大智,等.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J ].岩性油气藏,2024,36(2):52-64.Cite :BAI Xuefeng ,LI Junhui ,ZHANG Dazhi ,et al.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richment conditions of shale oil of JurassicLianggaoshan Formation in Yilong-Pingchang area ,Sichuan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4,36(2):52-64.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白雪峰1,2,3,李军辉2,3,张大智2,3,王有智2,3,卢双舫1,隋立伟2,3,王继平2,3,董忠良2,3(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2.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712;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
文章编号:1001-6112(2013)02-0133-0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 :10.11781/sysydz20130204川东北地区埋藏史及热史分析以普光2井为例吴㊀群1,2,彭金宁3(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㊀710069;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㊀210011;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㊀214126)摘要:基于前人研究资料,运用热成熟度指数法(TTI),以普光2井为例,恢复了川东北地区地热史和地层埋藏史,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排烃过程㊂研究认为:各烃源层的成熟度演化主要定型于白垩纪末期,下寒武统烃源岩生烃期局限在晚二叠世 晚三叠世;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快速生烃期为中三叠世 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二叠系烃源岩的快速生烃期为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㊂另外,各烃源岩都经历了至少2次生烃高峰期,包括成熟期的生油(液态烃)高峰期及高成熟期的尚未排除的残留液态烃进一步裂解生气高峰期㊂关键词:热成熟度;时 温指数;埋藏史;热史;烃源岩;普光2井;川东北中图分类号:TE12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ies of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A case study of well Puguang 2Wu Qun 1,2,Peng Jinning 3(1.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9,China ;2.SINOPEC East China Company ,Nanjing ,Jiangsu 210011,China ;3.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SINOPEC ,Wuxi ,Jiangsu 214126,China )Abstract :The thermal maturity index (TTI)was applied in well Puguang 2to recover the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ies of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In this way,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process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discussed.The maturity of source rocks evolved until the end of Cretaceous.Source rocks in the Lower Cambrian gave birth to hydrocarbon only from the Late Permian to the Late Triassic.Source rocks from the Upper Ordovician to the Lower Silurian gave birth to hydro-carbon rapidly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 the Late Triassic and also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Source rocks in Permian gave birth to hydrocarbon rapidly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and the Middle Jurassic.All the above-mentioned source rocks experienced at least 2hydrocarbon generation peaks,including the oil (liquid hydrocarbon)generation during the mature stage and the cracking of liquid hydrocarbon to gas during the high-mature stage.Key words :thermal maturity;time -temperature index;burial history;thermal history;source rock;well Pu-guang 2;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1㊀地质概况川东北地区面积约为2.5ˑ104km 2,范围包括广元 南江以南㊁广元 阆中以东㊁阆中 达州以北地区,东边为盆地边界所限定(图1)㊂该区在震旦纪 中三叠世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沉积,晚三叠世 早白垩世发育陆相碎屑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盆地萎缩衰亡,逐渐进入以抬升剥蚀为主的构造演化[1]㊂该区主要发育有志留系㊁二叠系及上三叠统烃源岩[2-3]㊂而现今高演化烃源岩在地史中曾发生过生排烃过程,因此必须追溯烃源岩的埋藏史和受热史,探索烃源岩的生排烃期,这对研究区烃源条件的动态㊁综合分析及油气勘探的整体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利用热成熟度指数收稿日期:2012-06-20;修订日期:2013-01-20㊂作者简介:吴群(1963 ),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油气勘探开发部署研究与管理㊂E-mail:cmpyeah@㊂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 四川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及其资源潜力研究 (P08007)资助㊂㊀㊀第35卷第2期2013年3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PETROLEUM GEOLOGY &EXPERIMEN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5,No.2Mar.,2013图1㊀川东北地区地质略图Fig.1㊀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法(TTI)恢复研究区地热史和地层埋藏史,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排烃过程㊂2㊀方法选择和参数使用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研究地层的热历史及有机质成熟度是煤田㊁油田系统接受最早㊁应用最广且资料最为丰富的方法㊂该方法最早由Lopatin (1971)提出,称之为热成熟度指数法[4]㊂Waples (1980)对Lopatin的方法及其应用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得这一方法国内外广为接受[4-6]㊂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恢复研究区地热史和地层埋藏史,探讨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排烃过程㊂2.1㊀TTI法计算公式ðTTI=ðγn㊃ΔT式中:TTI为热碰撞量(时间 温度指数);γn为温度因子(γ选定为2;n为自然整数㊂在温度间隔100~110ħ时,γn=20=1);ΔT为某一温度区间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以Ma计)㊂2.2㊀温度间隔的选取采用Лoпатин(1971)计算TTI值确定的温度间隔为10ħ,即有机质在埋藏过程中化学反应速度(干酪根降解速度)提高一倍,埋藏温度增加10ħ㊂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温度间隔10ħ进行计算㊂在埋藏较浅㊁埋藏温度不很高的条件下,计算的ðTTI值相应的R o值与实测R o值吻合较好;埋藏深度超过3500~ 4000m,埋藏温度大于150ħ以后,随其埋藏温度不断增高,二者的吻合状况越来越差,出现演化快㊁演变高的现象㊂因此,如何调整温度间隔,在应用地史分析中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㊂Waples(1975)对世界31口钻井402件样品系统研究后肯定TTI 值应用是可信的,但温度间隔应在埋藏温度达80ħ以后取15ħ,随其埋藏温度增加,温度间隔还应加大㊂根据活化能原理,不同地热带中煤化作用反应速度的温度系数得到的温度间隔如表1所示㊂表1㊀随埋藏温度增大温度间隔取值的变化Table1㊀Geothermal gradient vs.burial temperature埋藏温度/ħ温度间隔/ħ50~801580~12020120~17025170~23030表2㊀研究区埋藏温度与温度间隔关系Table2㊀Geothermal gradient vs.burial temperature in study area埋藏温度/ħ温度间隔/ħ50~15010150~18015180~22020220~24525>24530㊀㊀参考上述认识,在广泛应用地史分析法中结合本地区实际,得到表2所示的结果㊂应用该组温度间隔数据计算结果比单一用10ħ有明显改进:(1)在埋藏深㊁地温高的地热带中显著遏制演化快㊁演变高的状况;(2)最终计算的ðTTI值相应的R o值与实测R o值更为接近㊂2.3㊀古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的求取,采用2种方法,一种是相对稳定的沉积盆地,有白垩系 第三系地层覆盖㊂利用前人研究结论:早古生代古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为27ħ/km;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为29ħ/km;晚三叠世至侏罗纪为35ħ/km;白垩纪至现今取值18~22ħ/km㊂使用过程中,根据各计算剖面点的实测R o值,对上述各地史阶段的古地温梯度值做适当的调整㊂另一种是盆地周缘白垩系至第三系缺失区㊂燕山运动十分剧烈,侏罗系以下地层不同程度暴露,古地温梯度的确定主要根据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并参考下伏地层的干酪根反射率或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采用拟合法推算,即在TTI值计算中,设定古地温梯度(必须高于今地温梯度)进行TTI 计算,计算过程中反复调整古地温梯度,直到计算的TTI值相应的R o值与实测R o基本一致㊂2.4㊀剥蚀量的估算由于扬子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抬升剥蚀程度又不同,故剥蚀量的估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上覆层的原始厚度,对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烃类转化㊁运聚㊁保存等都有重要作用㊂因此,在地史分析中,剥蚀量㊃431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5卷㊀㊀表3㊀川东北地区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Table3㊀Geothermal gradient vs.heat flow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井号深度范围/m地温梯度/(ħ㊃km-1)相关系数热导率/(W㊃m-1㊃K-1)热流值/(mW㊃m-2)川涪823890~501020ʃ4.20.969 2.4950川复692574~400022ʃ0.10.999 1.9543扁11947~600625ʃ0.10.999 2.2657龙4150~555024ʃ5.90.996 2.2354坡22224~411218ʃ0.40.999 2.4845坡13347~459918ʃ1.20.993 2.2741七里233783~543522ʃ0.90.999 2.3151温泉22381~386120ʃ10.30.980 2.2345黄龙43618~432321ʃ0.30.997 2.1946渡43488~524323ʃ6.60.985 2.3354渡14147~474421ʃ2.10.975 2.2647渡51521~467822ʃ0.60.999 2.315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注:表中数据来自文献[7-9]㊂的合理恢复最为关键,也是最大难题㊂本文在充分利用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钻井和地表剖面涉及层位的成熟度R o值,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采用胡圣标[7-9]等(1999)提出的古温标法估算相关地层(或不整合面)的剥蚀量,为恢复研究区地热史和地层埋藏史提供合理数据㊂3㊀川东北地区埋藏史和热史3.1㊀现今地温场特征表3列出了川东北地区12口钻井的地温梯度㊁岩石热导率和大地热流值㊂其中,地温梯度是利用各井温度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法计算的,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ħ/km,平均21ħ/km㊂川东北地区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值为(49ʃ5.4)mW/m2㊂根据郭正吾[1]㊁卢庆治[10]等人的研究,四川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为50~80mW/m2,平均55.5mW/m2;现今地温梯度由东北部的15~25ħ/km向西南升高至30ħ/km以上,平均为24.5ħ/km㊂显然,川东北地区热流值较全盆地和川西南地区低,主要是由本区盆地性质㊁基底构造形态等因素决定的㊂如自新生代以来未受到岩浆活动影响,在晚三叠世 早白垩世由前陆盆地演化为陆内坳陷盆地,晚白垩世 始新世沉积盆地萎缩衰亡,开始以抬升剥蚀为主的构造改造㊂3.2㊀古温标分析3.2.1㊀R o数据分析川东北地区R o值分布在0.4%~3.9%之间㊂总体上,随着埋藏深度增加㊁地层时代变老,R o值增大(图2,3),这符合随深度增加R o增大的一般规律㊂侏罗系R o分布在0.4%~1.9%之间,处于成熟早期 高成熟阶段;三叠系R o分布在1.3%~2.9%之间,处于高成熟 过成熟阶段;上二叠统R o分布在2.2%~ 2.9%之间,平均为2.5%;中二叠统为1.6%~3.4%,平均为2.1%,已进入过成熟阶段;下志留统下部R o 分布在1.25%~3.33%,平均为2.45%,已达到成熟晚期 过成熟阶段;上奥陶统R o分布在2.22%~ 3.59%,平均为2.89%,处于过成熟阶段;下寒武统R o 分布在2.57%~3.90%,平均为3.04%,处于过成熟晚期阶段㊂从上述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㊁地层关系图中可以看出,部分数据偏离总体趋势,表现为异常,如普光2井上部(J2)实测R o值偏高,而部分井如川付85井㊁河坝1井㊁普光2井下部地层实测R o 值偏低,可能是受到地层错断或地温异常等因素造成的㊂图2㊀川东北地区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10]Fig.2㊀Vitrinite reflectance vs.depth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㊃531㊃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吴群,等.川东北地区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以普光2井为例㊀图3㊀川东北地区镜质体反射率与地层时代的关系Fig.3㊀Vitrinite reflectance vs.formation age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表4㊀川东北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Table 4㊀Test results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样品号颗粒数ρs /(105㊃cm -1)ρi /(105㊃cm -1)Chi -sq T /Ma L /μm T o /Ma 退火起始时间/Ma MB -1-1219.762(812)21.194(1763)29.5(7.84)80.3ʃ4.712.3ʃ1.5(120)106.4121.2XU -4510.996(191)25.043(435)18.4(0.1)74.8ʃ12.79.6ʃ1.3(19)126.9WD -4428 1.618(153) 5.699(539)58.7(0.04)47.8ʃ7.111.5ʃ1.7(59)67.779.5WD -277.519(193)25.206(647)60.5(0)66.5ʃ13.566.5SN -11021 1.878(552) 5.103(1500)37.1(1.14)66.4ʃ5.511.5ʃ1.8(100)94.2111.5SN -886 2.46(75)9.74(297) 2.0(85.3)44.3ʃ5.910.9ʃ2.8(11)66.2DT -5524 3.967(616)8.495(1319)103.4(0)73.0ʃ7.811.8ʃ1.8(107)100.8118.9DT -6028 1.505(176) 3.625(424)34.3(15.9)71.8ʃ8.611.9ʃ1.6(112)98.3123.1DT -6123 1.508(292) 6.251(1210)15.8(82.7)42.4ʃ3.012.3ʃ1.8(109)56.165.8DT -6526 2.022(153) 4.349(329)19.7(76.4)82.0ʃ8.710.2ʃ2.1(82)131.0WD -34175.245(413)14.033(1105)61.2(0)59.0ʃ7.511.5ʃ2.0(22)83.6101.2㊀㊀㊀㊀㊀注:ρs 和ρi 分别表示矿物中自发径迹密度和云母外探测器记录的矿物中诱发裂变径迹密度,括号中数据表示所测径迹数量;Chi -sq 为统计检验值,括号内数值为Chi -sq 检验概率(%),T 为裂变径迹表观年龄;L 为平均径迹长度,括号内数据为所测径迹条数;T o 为地层年龄㊂3.2.2㊀裂变径迹数据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大致可以反映地层开始抬升剥蚀的最大年龄㊂根据前人研究成果[11-13],对川东北地区部分地表剖面和钻井的磷灰石㊁锆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参数进行了统计(表4)㊂如表4所示,磷灰石样品的表观年龄均小于地层年龄,大致分布在42~82Ma 之间,反映磷灰石均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退火作用,暗示着川东北地区地层大致在晚白垩世期间开始隆升剥蚀,与晚白垩世 始新世时期的沉积 构造演化阶段是一致的㊂3.3㊀重要不整合面剥蚀量限定根据区域地质资料[11],川东北地区自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期㊁海西期㊁印支期㊁燕山期及喜马拉雅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志留系 石炭系(二叠系)㊁石炭系 下(中)二叠统㊁中二叠统 上二叠统㊁中三叠统 上三叠统㊁上三叠统 侏罗系㊁侏罗系(白垩系) 第三系或中生界 新生界间的不整合面,造成多数层位不同程度的剥蚀,给本区地史分析带来了极大困难㊂近年来,中国石化南方分公司利用毛坝1㊁普光1㊁普光2㊁川岳84㊁川付85㊁双庙1㊁川涪82㊁河㊃631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5卷㊀㊀表5㊀川东北区钻井恢复中 新生界间剥蚀厚度及古热流Table 5㊀Recovered denudation thickness and heat flow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井号川涪82井河坝1井龙4井毛坝1井普光1井普光2井川岳84井川付85井双庙1井剥蚀厚度/m22002300500220015002750150021002300古热流/(mW /m 2)46.744.646.440.241.44242.840.940.6㊀㊀㊀注:表中数据来自文献[7-13]㊂坝1㊁龙4㊁亭1井等十几口钻井资料对川东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热史恢复和剥蚀量估算等地史分析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表5)[7-13]㊂中 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在1500~2750m 之间,平均约2100m(除龙4井外),而其它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为200m 左右(表5)㊂4㊀普光2井分析根据上述沉积 构造演化史㊁地温梯度和剥蚀量等参数,通过TTI 法的计算,就可得到不同层位的地温史即地层埋藏过程中的T -t 轨迹,结合镜质体反射率与温度(R o -T )之间的关系(R o 动力学模型),可计算出某层位中有机质成熟度随时间(R o -t )的演化,即地层中有机质的热演化史㊂下面以普光2井为代表来说明该区3套海相烃源岩(-C 1㊁O 3-S 1㊁P)成熟度史及生烃史㊂普光2井是川东北地区的代表性钻井㊂该井位于宣汉 达县区块普光构造,钻揭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㊁上侏罗统遂宁组㊁中下侏罗统㊁三叠系及上二叠统(缺失中侏罗统顶部 第三系)㊂普光2井中生界上部剥蚀地层厚度约2750m,而其它各不整合面剥蚀量不到200m㊂从志留纪至早二叠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在晚二叠世初古热流达到最大,其后热流逐渐降低至现今,现今热流约为41.8mW /m 2(井底热流)㊂早古生代古地温梯度为27ħ/km,古地表温度取24ħ;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地温梯度为30ħ/km,古地表温度取20ħ;侏罗纪至现今古地温梯度取值18ħ/km,古地表温度取19ħ㊂该区主要海相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及生烃史(图4)可以表述如下:(1)-C 1烃源岩:在加里东晚期中志留世时开始进入生油门限温度,海西晚期 印支早期(P 3-T 1)时已达到生油高峰期,由于三叠系的巨厚快速沉积,使-C 1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烃类生成㊁转化过程明图4㊀川东北地区普光2井主要海相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分析Fig.4㊀Thermal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iesof main marine source rocks from well Puguang 2,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㊃731㊃㊀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吴群,等.川东北地区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以普光2井为例㊀显加速,中三叠世末时-C1源岩中尚未排除的残留原油(或沥青)开始大量裂解,处于高成熟(湿气)阶段,晚三叠世晚期已达到了过成熟(干气)阶段,至燕山期晚侏罗世晚期,热演化程度处于生烃 死亡线 (R o=4%)附近,生烃潜力枯竭㊂(2)O3-S1烃源岩:海西晚期至晚二叠世末时进入生油门限温度,到印支中晚期(T2-T3)处于生油高峰阶段,燕山早期(J1-J2)进入高成熟(湿气)阶段,中侏罗世达到原油大量裂解生气高峰,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㊂(3)P1-2烃源岩:中㊁上二叠统厚度不大,与P1-2烃源岩成熟度演化相似,在早三叠世晚期进入生油门限,在印支期基本处于成熟早期,于燕山期早侏罗世晚期达到生油高峰,在中侏罗世处于残留原油大量裂解生气㊁高成熟(湿气)阶段,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处于过成熟(干气)早期阶段,之后进入过成熟晚期,生烃枯竭㊂5㊀结论综上分析,川东北地区各烃源层的成熟度演化主要定型于白垩纪末期㊂随后由于地层开始抬升剥蚀,温度降低,使有机质热演化处于停滞状态㊂在早三叠世及中㊁晚侏罗世2个时期,由于地层沉积厚度较大,各烃源层的热演化也明显变快,经历了快速生烃过程,致使-C1烃源岩的大量生烃期局限在晚二叠世 晚三叠世;O3-S1烃源岩的快速生烃期为中三叠世 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二叠系烃源岩的快速生烃期为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㊂另外,各烃源岩都经历了至少2次生烃高峰期,包括成熟期的生油(液态烃)高峰期及高成熟期的尚未排除的残留液态烃进一步裂解生气高峰期㊂与此相应,-C1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是在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中期;O3-S1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是在晚三叠世晚期 早侏罗世早期及早侏罗世晚期 中侏罗世中期;二叠系烃源层的生烃高峰期是在早侏罗世晚期 中侏罗世早期及中侏罗世中晚期㊂参考文献:[1]㊀郭正吾,邓康龄,韩永辉,等.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48-88.[2]㊀龙胜祥,曾涛,李检龙.川东北二叠㊁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2):134-139.[3]㊀姚雪根.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方向[J].海上油气地质,2002,7(1):13-28.[4]㊀邱楠生,胡圣标,何丽娟.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38-56.[5]㊀卢庆治,郭彤楼,胡圣标.川东北地区热流史及成烃史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49-551.[6]㊀Sweeney J J,Burnham A K.Evaluation of simple model of vitrinitereflectance based on chemical kinetics[J].AAPG Bulletin, 1990,74(10):1559-1570.[7]㊀胡圣标.沉积盆地地热体制的研究方法原理和进展[J].地学前缘,1995,2(4):171-179.[8]㊀胡圣标,张容燕,周礼成.沉积盆地热史恢复方法[J].勘探家,1998,3(4):52-54.[9]㊀胡圣标.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J].地球物理学报,2001,44(5):611-626.[10]㊀卢庆治,胡圣标,郭彤楼,等.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5):1110-1116. [11]㊀赵志东,王炯章,李载沃,等.中国石油地质志第十一卷:滇黔桂油气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81-116.[12]㊀沈传波,梅廉夫,郭彤楼,等.川东北地区中㊁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7):24-26. [13]㊀韩永辉,吴春生.四川盆地地温梯度及几个深井的热流值[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14(1):80-84.(编辑㊀叶德燎)㊃831㊃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5卷㊀㊀。
利用流体包裹体获取含气盆地古地层压力的新方法王存武;邹华耀【摘要】古地层压力是石油地质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关键参数之一,利用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参数结合相态模拟软件可以恢复含油盆地古流体压力.但对于含气盆地却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含气盆地含烃盐水包裹体特点的分析,探讨一种有效的古压力获取方法,并应用于川东北地区普光和毛坝构造的古压力研究.【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3(036)001【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古压力【作者】王存武;邹华耀【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大学资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地层压力(即流体压力)是沉积演化、构造运动、水动力和水-岩相互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研究成藏过程、烃源岩演化、储层演化等成藏动力学方面必不可少的参数之一。
现今地层压力可以通过钻杆测试获取,而古地层压力的求取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古压力的演化过程不可重复,无法直接获取。
前人已经探讨了间接获取古压力的方法[1-13],概况起来主要有盆地模拟法、数学计算法和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虽然采取的计算方法和参数有差异,但都是采用模拟技术,这就会存在两个问题:(1)盆地模拟法和数学计算法虽然可以从区域上反映古压力大小及其演化过程,但盆地模拟软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是对复杂地质情况的简化,其结果必然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误差。
(2)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获取古地层压力的方法,但仅针对油包裹体有效,对于含气的包裹体无法获得饱和压力,无法计算包裹体在室温下的体积和气液比。
虽然国内一些学者针对含烃盐水包裹体进行了古压力模拟的尝试,其基本思路仍然与油包裹体古压力模拟相似,只是对含烃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简化,看作油包裹体进行PVT计算。
这样得到的含烃盐水包裹体的热力学参数会与实际参数存在偏差,原因是油包裹体与含烃盐水包裹体热力学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