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论道家的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生态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思想核心在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起一种自然的哲学关系。
这一思想究竟为何如此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来源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始于道家哲学思想的崇尚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之大,大也不容器,故能大而不外”,尊重自然规律,推崇天道自然的智慧。
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到自然环境,因此应该与万物和睦相处。
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遵守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演化进程。
二、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内涵1. 与自然共生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自然界中,所有生命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功能和地位,都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人类作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够盲目侵入自然环境,而应当尊重生态体系的和谐组成,才能使生态环境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2. 尊重自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强调对自然的尊重。
自然是万物之源,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和智慧,无论是地球、植物还是动物都是具有自己生态价值的独立个体,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3. 兼顾生态与经济道家生态美学思想认为,在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中,生态领域应该是经济领域的基础,因为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和生态上的突破和创新必须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4. 绿色发展理念道家生态美学思想提倡绿色发展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推动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5. 推崇自然韵律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中,自然是艺术的灵感源泉,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核心。
因此,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中提倡对自然的观察、细心体味与反思,推崇自然的韵律,使人们具有敏锐的感知和与自然和谐共交流的能力。
三、道家生态美学思想的实践案例1.吉林延边野生动物园作为中国最大的生态动物园之一,吉林延边野生动物园综合了雨林、草原、湿地等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力求为动物创造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王夫之的观点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如下:
一、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二、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
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
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
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
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
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
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不留痕迹。
六、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七、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
王夫之在其《四书训义》一书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的,人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
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两山”理论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即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生态美学作为“两山”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来实现人类精神和美学追求的意义。
生态美学思想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蕴含着对自然的崇敬和尊重,可以为当代生态问题提供启示和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鼓励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思想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并支持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智慧和力量。
生态美学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生态美学认为,人类与自然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补和协同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理解自然的生态系统,并通过调适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节约能源、减少废物、合理使用水资源等方式,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了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统一,主张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也要关心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生态美学思想追求自然景观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哺育着人类的精神和灵魂。
生态美学主张人类应该欣赏自然美,体验自然景观给予人们的情感和审美愉悦。
生态美学也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让后代子孙也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心灵找到慰藉和滋养。
生态美学思想倡导多元文化的生态美学观。
生态美学强调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特色,认为各地区和民族在认识和表现自然美方面有着不同的传统和特色。
生态美学主张尊重并保护各种自然文化景观,并推崇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通过多元文化的生态美学观,可以促进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人类对自然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认识。
生态美学思想是“两山”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关注传统文化、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然景观的美感和审美价值,以及推崇多元文化的生态美学观等方式,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种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途径和思路。
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摘要】本文旨在对“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浅析。
在我们将了解“两山”理论的背景,并介绍生态美学思想的概念。
接着,在正文中,我们将探讨“两山”理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分析生态美学思想在该理论中的体现,评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解读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我们将总结生态美学思想在“两山”理论中的实践意义,强调它作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意义,并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揭示生态美学思想在“两山”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行为提供启示。
【关键词】"两山"理论、生态美学思想、背景、概念、重要性、环境、体现、启示、当代社会、人类行为、实践意义、结论、深远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
1. 引言1.1 了解“两山”理论的背景“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5月访问江苏调研时提出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强调山山不同、山水相连、山水相依、山水相融,主张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与环保的统一。
“两山”理论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进一步深入了解“两山”理论的背景和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贯彻这一理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1.2 介绍生态美学思想的概念生态美学是一种关于生态环境和人类情感、审美、审美活动的学科,它通过探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生态美学思想倡导人们重视自然环境的美感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美学中,美的概念不再局限于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中。
生态美学思想认为,人类的美感体验不仅来源于对自然景观的赏析,更应该包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
论_诗经_的生态美学思想第9卷第3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9Sep.No.320102010年9月论《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罗美云(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关系包括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3个层面。
这3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和谐整体。
《诗经》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
《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我们尊重自然自身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重要的借鉴。
;生态美学;启示关键词:《诗经》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志码:A6116(2010)-03-0042-06文章编号:1671-EcologicalAestheticsThoughtsoftheBookofSongsLUOMei-yun(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100083,P.R.China)Abstract:Ecologicalaestheticsstudies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 re.Thisrelationshipcanbedividedintothreedifferentlevels,i.e.harmonyofthenatureitself,harmonybetweenmanandallthingsinnature,harmonybetweenmanandsociety.Thethreelevelsinteracteachotherandev entuallymaketheuniverseinaneverlivingharmoniousstate.Thereareabund antecologicalaestheticthoughtsintheBookofSongs.Thethoughtscangiveus enlightenmentonecologicalaestheticsresearchatpresent,andprovidereferencesforusinrespectingharmonyofthenatureitself,preserving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ndbetweenmanandsociety.Keywords:theBookofSongs;ecologicalaesthetics;enlightenment本原上、事实上来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整本体上、体的、圆融的、不可分割、不可分离,甚至是不可分析的和谐,是属于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2016.05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不仅自成体系,而且还在其自成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体系又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处于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上,即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探究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及核心内容既是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核心内涵的基础,又是了解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关键。
一.王夫之美学思想的艺术渊源关于王夫之美学思想艺术渊源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而这些争议颇多的研究与阐释中,下边这则论述颇具代表性。
因为它不仅是对过去王夫之美学思想渊源思想研究的归纳与总结,而且也是基于对王夫之美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而得出的客观结论。
其阐释原文如下:过去的学者往往以工夫之的诗论为限来概括他的美学体系,这是不妥当的。
只有将王夫之的主要美学思想放在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才能见出其真正的美学思想体系。
我认为王夫之吸收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精华,又批判地继承了道家和佛教的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易简、现量等美学观念,并将它们辩证地结合于其诗论、乐论和审美教育论当中,形成了一个充满辩证精神的严整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段关于王夫之美学研究的综合性论述,但在这综合性的论述中首先对其艺术渊源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即王夫之美学思想的艺术来源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和佛教美学思想。
这也就是说,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基础具有多维性的特点,而对这多维的理论基础,王夫之先生进行了批判性地继承。
在其美学思想体系中,无论是儒家的美学观念,还是佛教、道家的美学思想,他都是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进行的批判性继承,因而,这样的继承才能重新形成一个新美学体系,即王夫之美学体系。
二.王夫之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王夫之在论及“美”的时候曾经有一段这样的经典阐释:天地之生,莫贵于人也;人之生也,莫贵十神矣。
王夫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美学贡献在中国美术史上,王夫之在美学思想上的贡献是对理性和科学的重视。
王夫之明确提出了“美在客观”的主张:“百物之精,文章之色,休嘉之气,两间之美者也”。
所谓“百物之精”,是“阴阳有兆而结合,始聚而为清微和粹”的事物。
所谓“文章之色”,即“一色纯著之谓章,众色成采之谓文”,它们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姿态纷呈。
所谓“休嘉之气”,则是阴阳和合之气。
故王夫之反复申说:“是以乐者,两间之固有也。
然后人可取而得也。
两间之宇,气化之都,大乐之流,大哀之警,暂用而济,终用而永,泰而不忧其无节,几应而不爽于其所逢,中和之所成,于此见矣”,“两者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
《王夫之》这种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美的考察,为王夫之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个超出古典美学的理论构架,表明了王夫之美学,作为古典美学的逻辑终点和近代美学的逻辑起点的理论上的典型意义。
王夫之详细分析了审美客体在审美(创造)中的作用,指出审美创造必须“依尝见闻者以为影质,见闻所不习者,心不能现其象”。
对审美主体在审美(创造)中的作用,王夫之更给以充分重视。
他认为,过去的美学研究,未能深入研究审美主体问题,而审美却“总以灵府为逵径”。
《中国古典美学》书影王夫之指出,正是审美主体“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
王夫之深刻论述了审美创造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审美创造中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关系,“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
王夫之的美学追求浸透了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往那种任意的价值评价,被现在的客观的探索替代,古典美学中五光十色的主观色彩骤然消褪了。
不过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理论框架之中,偏偏填充了许多实际为这一框架所不容的内容。
例如美感的形成,王夫之把依附于对象、依附于视知觉的直接经验,作为美感的先决条件,这个看法十分宝贵。
《王船山美学》书影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本身并未脱去古典的伦理色彩,这就限制了进一步的研究。
王夫之美学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王夫之美学思想研究
研究背景:
王夫之是中国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美学家。
其美学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美学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对于王夫之美学思想的研究
尚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方面缺乏系统的探讨,因此需要开展深入
的研究。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美学思想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理论体系;
2. 王夫之对于“美”的认识和审美理论;
3. 王夫之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思考及其意义;
4. 王夫之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主要从文本分析、概念阐释、归纳演绎等角度来深入研究王夫之美学思想,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论证。
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从新的角度对王夫之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以及文化自信的加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预计将通过研究整理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内涵,从理论层面上深入解析现代美学思想中
的“美”这一概念,为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中
华文化的自信与复兴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在明末清初进入了自己的总结时期。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情景说,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
王夫之反复强调「诗”不同于“志”(或“意”),“诗”也不同于“史”,“诗”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现量说,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基本性质作了深刻的分析。
王夫之指出,“现量”具有三层涵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他用这三层涵义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性质进行规定。
他指出,美是天地间的景物所固有的。
诗歌意象在本质上乃是对于自然美的真实反映。
这种真实的反映,是通过审美感兴即瞬间直觉实现的。
这样,他就把审美感兴、审美直觉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了起来。
王夫之在情景说和现量说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
王夫之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也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一、王夫之的美学著作:1、王夫之是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南窗漫记》一>合称《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2、王夫之、叶燮(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3、王夫之美学思想也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恪守封建伦理规范和儒家诗学规范,用很激烈的词句抨击杜甫等二、王夫之的情景说1、王夫之继承了王廷相一一“意象”是诗的本体(1)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意”加以区别:“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志”“意”不同于审美意象※一首诗好不好,不在于“意”如何,而在与审美意象如何(王夫之否定了“以意为主”的说法)(2)王夫之又明确地把“诗”和“史”加以区别:“诗”一一“即事生情,即语绘状”,要创造“意象”(审美意象)“史”一一虽然也剪裁,却是“从实着笔”(不是审美意象)2、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的具体分析一一“情景说”(1)王夫之:诗歌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这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2)“情”与“景”的统一是内在的统一,而不是外在的拼合,不是机械的相加(“情生景,景生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3)诗歌意象的类型:“情中景”、“景中情”(特殊)、“人中景,景中人”(以上论述的本意是反对为“情”“景”的结合规定几个死板的模式,情景结合的具体形态可以多种多样的)(4)怎样才能实现“情”“景”的内在统一?王夫之认为在直接审美感兴中实现的,在直接审美感兴中“情”与“景”自然相契合而升华,从而构成审美意象三、王夫之的现量说1、审美意象必须从直接审美观照中产生一一王夫之认为这是审美意象的最基本的性质(即“现量”)2、王夫之引进“现量”不仅为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性质,还说明诗人对客观景物的观照怎样才是审美的观照(深刻之处)3、“现量”三层涵义:(1)“现在”义:“现量”是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不是过去的印象(2)“现成”义: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及现代价值转换的研究》一、引言老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具有深邃的智慧和广泛的哲学价值。
在现代社会,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和人类发展的困惑,重新解读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老子的思想,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转换。
二、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解读1. 道法自然: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万物皆有其自然之道,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核心理念。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以不干预、不强制的方式治理社会和自然。
这种思想方式在生态美学中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和保护,不强求改变自然的本来面目。
3.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自然界的美并非外在的繁华与华美,而在于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在生态美学中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和整体美。
三、现代价值转换1. 生态文明建设: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应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生态文明。
2. 绿色发展: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在绿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应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美学教育: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思想对于美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美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四、实践应用1.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借鉴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注重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城市绿化、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应遵循自然规律,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2. 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同时,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3. 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可以运用老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开发具有生态特色的文化产品。
王夫之的思想介绍王夫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王夫之的思想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合称的清代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有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提倡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讲人性变化论等,这些都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结晶。
而这些思想的提出,是符合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其中很多思想是具有极大意义的,比如禁欲。
在封建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将所有人都僵化束缚在所谓的理之中,其中有很多是不符合人性的,还希望存天理、灭人欲,当时的社会死气沉沉就是这些思想控制的结果。
王夫之的这些观点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告诉人们人是不能够离开欲而谈理的,因为理就在人欲之中,这是对方式的程朱理学致命打击,对于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还有对人性的辩论,他不认为人生下来人性就一定注定了,人性是会变化的,同是人也可以主观的改变人性。
意思就说人性不定,在人出生以后自己什么也不知道,没有选择权,所以这时候人性不是固定的,当人随着成长逐渐明白事理后对于人性有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
这些观点都是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让当时的人们对于传统思想进行重新思考,可以说王夫之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王夫之的主要观点王夫之是明清交替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对于后期的思想启蒙有巨大促进作用。
后世之人受到王夫之思想影响的人很多,王夫之思想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七点: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要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和人性变化论。
可以说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都是非常新颖的,也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这些观点中有的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思想进行批判,有的是对国家发展的思考,还有对人性的变化进行具体阐述,他的思想包含甚广。
其中的气一元论就是论述原理和物之间的关系,传统思想认为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先有理而后有物。
作者: 范军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8-106页
主题词: 有机整体观;审美意象;艺术风格;艺术哲学;诗歌艺术;艺术作品;中国古代;运思方式;
美学思想;艺术功能
摘要: 王夫之的美学是古典美学的落霞。
其艺术哲学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一个标本,集中体现了古代艺术哲学的主要特征。
本文试图在哲学和诗学的交汇点上,探讨王夫之艺术哲学、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机整体的运思方式及其美学意义。
并且从气本论的自然观到有机整体的艺术观,从艺术创作论到审美鉴赏论,从艺术风格论到艺术功能论,对其艺术整体思想作了深入细致的论析。
从意境说谈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从意境说谈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作者:尤培成
作者机构:沧州师专中文系,河北,沧州,061000
来源: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ISSN:2095-2910
年:2003
卷:019
期:003
页码:14-16
页数:3
中图分类:I20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情之所至;以理求法;体味得神;主意为先;情景交融
摘要:王夫之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意境的构成因素,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都作了辨证分析,并指出这种因素统一于以"意"为枢纽的文学作品中.对意境理论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以美的事物反馈于自然,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
“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达到的生态平衡,描绘了一幅生态美学的图景。
何为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世界的“亲和”关系,重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强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尊重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强调生态关爱与人文关怀;主张尊重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走向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
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情感的,因而它能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塑造精神与情感都完满健康的具有生态理性与生态精神的新人。
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
他强调人与自然
他认为审美的对象源于客观世界,离开客观世界,就不能称之为美。
因此,他强调“天人合一”“”“”
从古至今谈论美学思想,大多的角度都从诗词格律中入手,却很少从生态美学的角
王夫之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
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世界的“亲和”关系,重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强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尊重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强调生态关爱与人文关怀;主张尊重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走向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
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情感的,因而它能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塑造精神与情感都完满健康的具有生态理性与生态精神的新人。
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