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中国古代经典回文诗联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25.93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回文诗大全一、回文诗就像一个神秘的文字魔法。
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简直惊掉了下巴。
比如说“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你看这诗,正着读是一个人赏花之后骑马飞奔,酒意微醺,到傍晚才回去的场景。
反过来读呢,又是另一番妙境,就像你走在一条时光的回廊,不管从哪个方向走,都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这难道不神奇吗?就像一个会变身的精灵,怎么看都充满惊喜。
二、古代的回文诗可多着呢!每一首都像是一个宝藏等待着被发掘。
像“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这首诗里藏着多少思念啊。
丈夫思念妻子,父亲思念儿子,那股子愁绪就像一团怎么也化不开的浓雾。
你要是把这首诗倒过来读,还是一样的深情,就如同一条情感的河流,不管流向哪,都带着满满的思念。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古人用智慧和情感编织的梦。
三、嘿,你知道吗?回文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个双面绣,两面都精美绝伦。
就拿“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来说吧。
从前往后读,你能感受到春天里莺啼柳绿,明月当空的美妙景象。
反过来读,同样是那幅画面,只不过像是换了个视角重新欣赏。
这就好比你看一幅画,正着看觉得美,倒过来再看,又发现了新的细节,简直妙不可言。
四、我觉得回文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超级惊喜。
“风卷雪篷寒罢钓,月辉霜柝冷敲城。
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
”你瞧,这诗描绘的画面多有层次感。
寒风中钓鱼归来,月光下霜华满布的城池,还有那满杯的美酒,清瘦的梅影。
倒过来读呢,依然能让你沉浸在那个清冷又富有诗意的世界里。
这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单调的文字,回文诗是有灵魂的,像一个会跳舞的精灵,在文字的舞台上尽情展现它的魅力。
五、回文诗可不得了啊!它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两扇不同的文学大门。
像“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回文诗的诗句有哪些回文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无论从前往后还是从后往前阅读,诗句都是相同的。
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文的美妙之处,给人一种回放和回味的感受。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回文诗句,让我们一起欣赏它们的美妙吧。
《山川异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回文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
诗句通过直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形成了古今互文的意象。
它以山川为主题,通过精致的回文结构和真切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情之间的和谐。
「青山几时变,绿水终日流。
」这是一句最为经典的回文诗句,它由宋代诗人苏轼创作。
这句诗通过山水的变化,描绘了世事变幻无常的道理。
无论是山川还是水流,在时间的洪流中都经历了无尽的变迁,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句回文词。
通过精巧的对偶结构,她表达了离别之情,描述了春夜中离人孤影对月光以及落花的哀怨投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元代著名文学家高启创作的回文诗。
这是一首五律诗,通过对江南春景和月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
「问楚客,何时到白云间?」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回文诗句,通过以楚地为背景的问答形式,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以及对旧友归来的期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回文诗句。
这句诗以简洁明了的字句,勾勒出山高水深的壮美景象。
它使用了同音反复的手法,形成了回环的韵文效果,展示了白居易对自然界无穷的赞美。
回文诗的结构独特,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文的美妙之处,给人一种回放和回味的感受。
回文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创作,让我们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回文诗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中文的美,也能更加欣赏到诗人们的智慧与才华。
回文诗·赏析回文诗·赏析残雪寒菊香漫山,菊香漫山绕雾岚。
岚雾绕山漫香菊,山漫香菊寒雪残。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凉夏日长香莲碧,香莲碧水动风凉。
回文诗,也写作“回纹诗”、“回环诗”。
它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
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
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
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
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回文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
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
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
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
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
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回文诗荟萃·赏析1、清代女诗人吴绛雪《春夏秋冬》《春》: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读法:《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2、唐寅《春夏秋冬》《春》: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夏》: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秋》: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冬》: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读法:花枝弄影照窗纱,影照窗纱映日斜;斜日映纱窗照影,纱窗照影弄枝花。
回文诗鉴赏回文诗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形式,它将一种特别的玩笑和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一首诗中可以从头到尾以相同的韵脚连续重复,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
在文学历史上,回文诗的中国传统一直深受诗人们的喜爱,被视为文学上的一种艺术表现。
回文诗更多的是以对偶的形式呈现,通常以押韵的形式将一组词语重复,但也有一些内容不重复的回文诗,但这种形式的回文诗更少被使用。
而且回文诗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写成任何长度,但一般来说,7至13句为宜。
回文诗着重于对偶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单句都要呈现对偶形式,而是将整首诗呈现为对偶。
回文诗的读者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除了文学以外的信息,例如,一些历史和宗教记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便是读者将回文诗中的主题和深意更好地理解和发掘出来的基础。
回文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宋朝诗人和明朝诗人们提倡的一种文学形式,他们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和文学表现,并用它来传达深意。
近现代中国诗歌诗人也从两千多年前回文诗的实践中获得了灵感,他们在回文诗的框架内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诗句,富有抒情性的意象,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结合,形成一种抒情的美学表现。
例如,在杜甫的《茅山遣怨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用上自然界的形象来表现出忧伤的情绪,这就是一种杜甫特有的美学表现情态,这种与众不同的玩笑也使这首诗显得格外有趣。
再比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将檐下“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用回文形式写出,强调自己的心情沉重,想念家乡,这也是一种思乡的回文诗。
此外,苏轼的《水调歌头游泳》中,“乘舟将欲行,忽忆洛阳城。
云鬓空飘飘,西落泪痕”,描绘了苏轼在流浪之路上追忆家乡的感伤之情,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他也用了回文的形式来表现出洛阳城落泪的凄美场景,也将自己的心情穿越时间得以连续呈现。
回文诗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它的艺术魅力在一篇好的回文诗中完全得以表现,同时它也将历史记载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激动的情绪,体味作者的深意,让文学艺术的美感延续。
回文诗--佳作欣赏〈海边即景〉〈山前即景〉〈江边即景〉〈湖边即景〉回文诗之一〈海边即景〉天上飞鸥海水衔,环回忽悠自得闲。
游人野趣春心泛,绵绵步碎意珊阑。
荡舟轻棹点水击,莲花一开碧波滟。
唤来仙客同作乐,烟花缀影舞翩翩。
倒读为:衔水海鸥飞上天,闲得自悠忽回环。
泛心春趣野人游,阑珊意碎步绵绵。
击水点棹轻舟荡,滟波碧开一花莲。
乐作同客仙来唤,翩翩舞影缀花烟。
以下读法相同回文诗之二〈山前即景〉巅峰丽日光冉冉,燕子弄姿舞翩翩。
孤影回巢奔驰急,山前留音声啼远。
痴心赏之望人诗,闲看胜景入境凡。
飘飘何以敬大地,绵绵真意谢长天。
倒读为:冉冉光日丽峰巅,翩翩舞姿弄子燕。
急驰奔巢回影孤,远啼声音留前山。
诗人望之赏心痴,凡境入景胜看闲。
地大敬以何飘飘,天长谢意真绵绵。
回文诗之三〈江边即景〉霞染江水碧映日,娑婆呈浪细柳垂。
泛舟渔歌对青山,闪眸流笑一望回。
看相可红晕羞面,欢心恰是已意醉。
神怡独荡闲云悠,烟雾见微翠光瑞。
倒读为:日映碧水江染霞,垂柳细浪呈婆娑。
山青对歌渔舟泛,回望一笑流眸闪。
棉羞晕红可相看,醉意已是恰心欢。
悠云闲荡独怡神,瑞光翠微见雾烟。
回文诗之四〈湖边即景〉同舟一处可心人,通缘一时光照临。
朦朦影子浪随意,龙马遗风学者仁。
笑口开怀情泛泛,鸿雁传书鱼意新。
山河作证福气瑞,同是喜境梦佳人。
倒读为:人心可处一舟同,临照光时一缘通。
意随浪子影朦朦,仁者学风遗马龙。
泛泛情怀开口笑,新意鱼书传雁鸿。
瑞气福证做河山,人佳梦境喜是同。
回文诗之五〈月夜即景〉古今演论略思泱,餮饕运通蹇栋梁。
鹿马史称讪笑颦,灭患当齑济世昌。
慨叹徒心劳意笃,蹑足见解幻然枉。
忧天悯人为国事,烈文弹劾奏疏章。
倒读为:泱思略论演今古,梁栋蹇通运饕餮。
颦笑讪称史马鹿,昌世济齑当患灭。
笃意劳心徒叹慨,枉然幻解见足蹑。
事国为人悯天忧,章疏奏劾弹文烈。
以下读法同:醒梦短桥摇,根善种寥寥。
人生无上路,新意正啸啸。
飞鸽沐和风,林中山渺渺。
明月见遐思,润色夜皎皎。
回文诗之六〈冬日即景〉残冬寒意雪飘飘,沙沙响声乐陶陶。
【文化】中国古代奇诗:顺着读,倒着读,还可变成七律诗!都很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这些古诗词倒着也能念,有没有惊艳到你呢?你知道吗,中国的古诗词,倒着也能念!这种诗叫做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回文诗,一起来感受一下中国古诗词的魅力!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词:《虞美人·寄怀素窗陈妹》作者:张芬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怨赋诗歌,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
楼高倚忘长别离,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张芬是清代的一位女作家,她写这首词来遥寄故友的思念。
知道这首词最神奇的地方在哪里吗?试一试从最后一个字倒读,刚才的词就成了一首诗: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冷风结阴寒落叶,别离长望倚高楼。
迟迟月影移梧竹,叠叠诗歌赋怨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这就是回文,正着读和倒着读都能读的通,而且都很有美感,中国古代的诗人们真是厉害啊!2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欣赏几首回文诗。
五绝回文:特点:全诗每句五字,原诗为五绝格式,然后可逆读成诗。
《冬寒》作者:陆龟蒙静烟临碧树,残雪背晴楼。
冷天侵极戍,寒月对行舟。
倒着读:舟行对月寒,戍极侵天冷。
楼晴背雪残,树碧临烟静。
五律回文:特点:原诗为五律格式,每句五字,共八句,反读也可成诗。
《泊雁》作者:王安石泊雁鸣深渚,收霞落晚川。
柝随风敛阵,楼映月低弦。
漠漠汀帆转,幽幽岸火燃。
壑危通细路,沟曲绕平田。
倒着读:田平绕曲沟,路细通危壑。
燃火岸幽幽,转帆汀漠漠。
弦低月映楼,阵敛风随柝。
川晚落霞收,渚深鸣雁泊。
七绝回文:《题织锦图》作者:苏轼。
回文诗古代
回文诗是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学形式,它的特点在于它可以从前往后念,也可以从后往前念,而且音韵、意义都不变。
古代的回文诗以古体诗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青玉案·元夕”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回文诗。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竹琴瑟美妙声,玉笙篪笛喧阗处。
隔墙花影掩重门。
石榴开处见玄杜,大红袍下小红裙。
回文部分:
石榴开处见玄杜,小红裙下大红袍。
重门掩影花隔墙,处阗喧笛篪笙玉。
声妙美瑟琴竹凤,路满香车雕马宝。
雨如星、落吹更、树千花放夜风东。
这首回文诗的意境非常优美,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元夕妆点之夜的景象。
整首诗融合了音乐、色彩、香气、抚摸等多种感官体验,令人感触深刻。
在回文方面,虽然这首诗不如其他回文诗那样呼之欲出,但它确实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回文诗,其前后呼应、音韵、意义相映成趣,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青玉案·元夕”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经典的回文诗,比如“夜行船·大河向东流”、“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这些回文诗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如何用优美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常常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篇目。
总之,回文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语言特点。
尽管现在的人们并不像古人一样灌注着文化的养分,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古代回文诗,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回文诗四首原创古诗回文,又称回环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指的是读和写都具有对称性质的诗歌。
它的特点是从前往后读,与从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回文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一篇文章。
它富有神秘和独特的韵味,抓住了人们对于对称的独特感受。
下面我将为大家呈现四首原创古诗回文,希望能够让读者领略到回文诗的魅力。
一、《春风吹古城》城古,吹风春。
城古风吹,春风吹古城。
二、《秋雨湿寒林》林寒,湿雨秋。
林寒湿,雨秋湿寒林。
三、《月明如水流》流水如明月,流水如月明。
四、《山色映湖光》光湖映色山,山色映湖光。
这四首回文诗,通过押韵的方式,使前后文呼应,形成回环的效果。
通过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将诗意与形式相结合,给予人一种独特的观感。
回文诗的创作需要巧妙的运用字词,构思与写作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创作回文诗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使得整首诗的意境和思想得到较好的表达。
其次,对于回文诗来说,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选择都至关重要,需要注意前后文字的对称性,以及整体韵律的协调。
此外,创作回文诗还需要考虑行文的连贯性和意境的层次感。
回文诗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形式美。
回文诗通过对称的结构,使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文字与意境的美妙,又领略到形式上的独特感受。
读者在回文诗的阅读中,常常会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精神迷宫中,不禁将自己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美妙。
在写回文诗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韵律的协调,又要兼顾意境的体现,这对于作者来说是一项挑战。
因此,在创作回文诗时,需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表达能力。
对于读者来说,品读一首回文诗,就像是品味一杯浓香的陈年美酒,充满了神秘的乐趣。
总之,回文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通过对称的结构,将文字和意境相融合,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文所呈现的四首原创古诗回文,仅仅是回文诗的冰山一角,回文诗在古代和现代的诗歌创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希望读者在欣赏回文诗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歌所带来的美好和乐趣。
回文联和回文诗赏析回文联和回文诗是我国对联与诗歌艺术中一种比较独特的样式.这种对联或诗歌无论正读还是倒读,语句都通顺.意思也都完整,充分展示了汉语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和汉字与汉语高度一致性的特点.回文联和回文诗虽然常被看作是一种"文字游戏".但它们读起来却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并且对锤炼字词也有很大的帮助.一,回文联河南省境内有一座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分别叫"斗鸡山"和"龙隐岩".于是,有人就此作了一副回文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据传,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 饭馆去吃饭.下联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乾隆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回文联: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好的回文联,现摘录于下: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春回先富村; 村富先回春.油灯少灯油:火柴当柴火.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睛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睛.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龊守与守SHIZIYUXIEZl雨.潺潺碧水碧潺潺;重重绿树绿重重.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二,回文诗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环复回文诗""本篇回文诗" "通体回文诗"等等."环复回文诗"是指一句话通过不同的顿开方式读成不同的句子,这些句子又巧妙地组成一首诗. "本篇回文诗"是指一首诗词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通体回文诗"是指从头读到尾是一首诗,倒着从尾读到头则另成一首新诗.(一)环复回文诗有一次,秦观拜访苏轼,但苏轼已出外游玩.后来秦观写信询问他游玩情况.苏轼见到秦观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秦观.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 赏花归去马如暮飞已时醒微力酒秦观看后,一头雾水,便把诗给苏小妹看.苏小妹看了连声叫好.原来,苏轼写的是一首"环复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l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每句四字重叠,文字处理技巧高超.花果山旁边有一仙人桥,是游花果山必经之地.相传曾有人在此得道成仙.冬日大雪,J,学语文教师_,20o9.10固氓粤与寺SHlZIYU×IEZI之后.千山万壑银装素裹.非常美丽.在仙人桥东侧有一块回文诗碑非常有趣.碑上虽仅有"仙人桥上得逍遥瑞气飘香花结果"14个字.却可念成一首七言诗:仙人桥上得逍遥,上得逍遥瑞气飘.瑞气飘香花结果,香花结果仙人桥.(二)本篇回文诗湖北咸丰县有一首七绝《万柳堤即景》,就是一首本篇回文诗: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唐代着名诗人陆龟蒙也写过一首本篇回文诗:静烟临碧树,残雪背晴楼.冷天侵极戍.寒月对行舟.舟行对月寒, 戍极侵天冷.楼睛背雪残,树碧临烟静(三)通体回文诗苏轼的《题金山寺》是一首非常好的通体回文诗.这首诗正读是: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倒读便成了: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晓霞红霭霭,晚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 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宋代诗人李禺的《夫妻互忆》相当别致.顺读是丈夫对妻儿的思念.倒读则是妻儿对丈夫的思念.顺读为: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经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倒读则是: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经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大学教科院)中华玉文化与汉语汉字口聂在富甲骨文"玉"字像一条绳索连结着多片玉块.最初的玉器是简单的装饰品,但它和作为货币的"贝"一样,都是家中的宝贝.甲骨文和金文"宝"字都是屋子里有玉,有贝的形象.直到现在的简化字"宝"字还是宝盖儿下面一个玉字.古固小学语文教I师/2o09.10 代先民把玉石制成简单的装饰品来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华玉文化的序幕.我国玉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新疆和田玉最为名贵, 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甘肃酒泉玉,辽宁釉岩玉也久负盛名.这是我国玉石雕刻和玉文化形成的优越条件.据学者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197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龙".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件玉器.它是用碧绿色釉岩玉雕成的,现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形被用作华夏银行的标志.(见附图)中华玉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一枝独秀.已故着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玉石雕刻,马驾的车,陶器是我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古代文化的三大特征.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玉器。
最厉害的回文诗一、原文:《赏花》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二、衍生注释:“赏花”:就是观赏花朵,这里是诗歌的一个行为线索,整个诗围绕赏花前后展开。
“酒力微”:喝酒后有一点点醉意,酒意不浓,所以是轻微的醉意状态。
“马如飞”:形容骑马的速度很快,像飞起来一样。
三、赏析:主题与情感方面,这首诗描绘了一次轻松惬意的赏花之旅后醉意朦胧骑马而归的场景,表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
表现手法上,这是典型的回文诗写法。
回文诗的妙处在于它顺读和逆读都能成诗。
顺读时,我们仿佛随着诗人从赏花开始,兴尽骑马而归,在马背上因为酒力而微醺,醒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日暮,又回到了赏花的地方。
而逆读时,又是另一番意境,日暮中醒来,酒意还在,骑马如飞,原来是刚刚赏花归来。
这样独特的文本形式使一首诗仿佛变成了两首,加倍地传达出那一份沉醉于自然景色中的宁静与快乐,给读者带来独特而有趣的阅读体验。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又潇洒豁达。
他的诗词文赋俱佳,题材非常广泛,既有豪放壮阔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像《赏花》这样轻松闲适的诗作。
他的作品能反映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并且通过精炼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次文化讲座上,主讲人想要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他说:“就像苏轼写的《赏花》这首回文诗,那是相当厉害。
你们看啊,‘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顺读逆读都是诗,这么巧妙的诗歌结构,就像一个精巧的机关,把一次简单的赏花之旅写得那叫一个妙趣横生。
这就好比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道独特的佳肴,越品越有味儿。
”例子二:几个朋友在公园赏花后围坐一起闲聊。
其中一个朋友有点卖弄学问地说:“今天咱们这赏花,让我想起苏轼写的回文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中国古代经典回文诗联欣赏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有着独特的音韵美。
有些汉语诗,不但可以顺读,也可倒读被称之为回文诗。
回文诗,虽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从欣赏汉语的文字美上看,则具有审美价值,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
茶余饭后,偶尔读几首回文诗,会令人情趣盎然。
一.
记梦
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
这首诗如回读,则成为:
窗晴斗辗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漾倾酒尽落花空。
无论是顺读还是回读,都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七言诗,写出了梦中火炉上温酒畅饮的情趣。
二.
回文诗中最有名的是宋代李禺写的《夫妻互忆回文诗》,顺读为“夫忆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迷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过来读为“妻忆夫”: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首写情的回文诗把孤灯之下夫忆妻和妻忆夫的深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今读来仍让人鼻酸。
律诗较难的是中间的两联需要对仗,而这首夫妻互忆回文诗无论顺读还是倒读,中间两联的对仗都非常工稳。
三.
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琴瑟和谐,经常互相酬唱。
赵明诚写了一首回环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李清照回道: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四.
春游
绿草芳原平,青山一带睛。
玉鞭骄试马,珠弹惹啼莺。
曲奏低云度,杯深贮月明。
促归傅钥待,游治遍春城。
回文:
城春遍治游,待钥傅归促。
明月贮深杯,度云低奏曲。
莺啼惹弹珠,马试骄鞭玉。
睛带一山青,平原芳草绿。
五.宋庠《寄范仲淹》
矶
沙滩
平露
接荻
阔槁
野微
麻翠
乱近
聚开
萤花
飞
按字面顺读成五言两首,如:
矶滩露荻槁,微翠近开花。
飞萤聚乱麻,野阔接平沙。
沙平接阔野,麻乱聚萤飞。
花开近翠微,槁荻露滩矶。
还可成五言:
花开近翠微,槁荻露滩矶。
沙平接阔野,麻乱聚萤飞。
滩露荻槁微,翠近开花飞。
萤聚乱麻野,阔接平沙矶。
乱聚萤飞花,开近翠微槁。
荻露滩矶沙,平接阔野麻。
成七言:
平沙矶滩露荻槁,荻槁微翠近开花。
开花飞萤聚乱麻,乱麻野阔接平沙。
滩矶沙平接阔野,阔野麻乱聚萤飞。
萤飞花开近翠微,翠微槁荻露滩矶。
六.
清"佚名《转尾连环》
春晴喜鹊噪前津,鹊噪前津柳媚新。
津柳媚新花恋蝶,新花恋蝶去来频。
频来去蝶恋花新,蝶恋花新媚柳津。
新媚柳津前噪鹊,津前噪鹊喜晴春。
七.
《七律"致友人》
前路寄情伤别离,远舟孤影柳依依。
溅流急去飞花落,夜雨频来啼鸟饥。
笺染泪痕新墨冷,砚寒冰结乱毫稀。
怜君为念远途苦,笔下难书托雁归。
八.
清代诗人陈琼仙《秋月》:
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
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
清琴瀹茗和心洗,韵竹敲诗入梦刊。
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其诗可回读为:
浸浸露冷桂飘声,坠叶风枝绕鹊惊。
刊梦入诗敲竹韵,洗心和茗瀹琴清。
峦霜失白虚涵阁,树沼移荫静倚楹。
寒吐玉蟾银汉洁,残霞晚泛一舟轻。
九.
湖北来凤县仙佛寺门前,有块高约六尺的青岩石碑上刻有一奇诗,诗文如下: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荡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将全诗回读:
烟笼月色树笼纱,影漾波中潭落霞。
天晚留人宜景好,妍争桂白菊开花。
每句减去头二字:
菊白桂争妍,留人宜晚天。
潭中波荡影,树色月笼烟。
把每句五、六字跳过去:
花开菊白妍,好景留人天。
霞落潭中影,纱笼树色烟。
其他读法如:“好景宜晚霞,月白天笼纱。
潭中漾树影,波开留桂花”。
十.
民国时期萧县两任知县赖以平在萧县天门寺白马王墓南侧绝壁上也有一首回文诗:
(其一)
前来翠霭积烟村,兴触诗人醉洒樽。
悬涧水声琴入韵,列屏山景画留痕。
泉飞带雨穿虹架,树曲盘崖抱石吞。
天接路高登步步,烟云起落碧当门。
倒读则是:(其二)
门当碧落起云烟,步步高登路接天。
吞石抱崖盘曲树,架虹空雨带飞泉。
痕留画景山屏列,韵入琴声水涧悬。
樽酒醉人诗触兴,村烟积霭翠来前。
而且正读、倒读时各删去每句前两字,就成了下面两首回文诗;堪称回文诗中的绝品。
(其三)
翠霭积烟村,诗人醉洒樽。
水声琴入韵,山景画留痕。
带雨空虹架,盘崖抱石吞。
路高登步步,起落碧当门。
(其四)
碧落起云烟,高登路接天。
抱崖盘曲树,空雨带飞泉。
画景山屏列,琴声水涧悬。
醉人诗触兴,积霭翠来前。
十一.
卓文君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信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赤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