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
- 格式:pdf
- 大小:970.76 KB
- 文档页数:9
10.螳螂捕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行思议”“茅塞顿开”“逍遥自由”“毫不介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3.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4.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奇妙与才智。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开宗明义,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课题)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
)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比如:蜻蜓、蚂蚁、蝴蝶、蚂蚱。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
(举例:青蛙、蛇、蚯蚓。
)3.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4.“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1.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精确吗?出示:诸侯国祸害不行思议固执劝阻侍奉茅塞顿开候。
请大家视察它们的字禀报隐伏毫不介意2.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相互提示订正。
3.再看两个形近字,出示:侯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4.引导组词。
5.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处死露水举起前爪6.指名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究竟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谁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吴王确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六年级《螳螂捕蝉》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
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
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
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篇2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课文原文10 螳螂捕蝉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他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文本细读《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写了一个少年用寓言成功劝谏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吴王不听大臣们劝他“放弃攻打楚国”的建议,且十分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结果,在少年的劝说下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反映的不是少年的勇敢,而是少年的智慧。
本文首尾呼应,这种呼应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还体现在感叹号上(“谁再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些感叹号表达了吴王态度的巨大变化)。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1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⑴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⑴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⑴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参考答案:1、⑴要;⑴旁边;⑴伸2、⑴树;⑴蝉;⑴螳螂;⑴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⑴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⑴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2《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并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字词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生字词:蝉、翅膀、挡、超、饿、登、竿、耳鬓厮磨、骇人听闻教学难点:1.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和传统文化2.学习挡和超两个生词的意思和用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照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谈论螳螂。
让学生们自由发表对于螳螂的看法,如螳螂外形、习性等。
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之间不断提问发挥出更多的信息。
2.新课讲授(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螳螂捕蝉》。
2.讲解词语:「蝉」、「翅膀」、「登」、「竿」、「耳鬓厮磨」和「骇人听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字词语的意思、用法和释义。
3.学习理解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
3.课文阅读(15分钟)请同学们自行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打开音频素材,在整个班级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学生们跟随着音频素材口语停顿与调子一起学读。
4.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轮流发言讨论螳螂捕蝉的情节和寓意。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讨论。
5.课后任务(5分钟)请同学们回家阅读课文,总结《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或图像展现《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五、教学反思学生们反应良好,能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积极讨论。
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下节课将按排课表,适当减少导入时间,加强学习质量。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最新10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
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学习课文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②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露水螳螂螳螂蝉黄雀黄雀螳螂少年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师:可是,蝉,螳螂,黄雀,它们想到了这些吗?(没有!)⑥齐读“蝉、螳螂……祸患呢!”⑦好,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⑧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示春秋形势图。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刘向螳螂捕蝉学习参考9篇刘向螳螂捕蝉学习参考 1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3.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螳螂捕蝉》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预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最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朗读书写。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师生共同探究法。
在课堂上师生就寓言故事以及其要说明的道理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师出示,图片,并出示天空螳螂捕蝉()。
你们会填吗?【百度搜索】图片这是一个成语,同时也是一个寓言故事。
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寓言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吧!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正确,正音)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师指导,说清楚什么时间,谁怎么样)吴王不听大臣劝说,执意要攻打楚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改变主意。
3.个别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将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成一段,概括段意。
强调:大臣为什么要反对吴王攻打楚国?(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的意思)4.默读课文,说说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螳螂捕蝉“的故事?生字指导1.读拼音,记拼音。
2.指导写字合作探究请大家读这三段话,说说大臣们和少年的劝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大臣们的劝说失败了,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生自由讨论回答)师小结: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而少年则是引用一个故事委婉的劝,那么少年到底说了什么故事,让吴王转变了想法呢?一、解惑1.生找出少年所说的那个故事(读相关的句子)2.出示课件:蝉——(学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喝露水);螳螂——(学生描述: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3.思考:少年说这些,是想告诉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4.书中是如何说的?(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5.思考: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着的祸患蝉喝露水螳螂要去捕蝉螳螂捕蝉黄雀要啄食螳螂黄雀啄食螳螂人正用弹弓对着它补充:现在我们把其称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王攻打、占领楚国其他国家会乘虚而入,进攻吴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2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2.学生能够运用桨声模拟天空中的声音;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螳螂和蝉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智慧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变化;2.运用桨声模拟天空中的声音。
教学难点1.应用声音进行情境描写;2.运用文本分析和推理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2.课堂讨论法;3.观察和分析法;4.语言模拟法;5.锻炼创意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请学生集中注意力。
老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小英雄引入课堂话题,例如说一些关于螳螂和蝉的趣闻,让学生忆起螳螂捕蝉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图片(10分钟)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看这张图片:螳螂捕蝉的图片请观察,这张图中的画面有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这张画的含义?3. 桨声模拟(15分钟)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天空中的声音,来感受故事的变化。
老师可以首先简单谈一下螳螂和蝉的生存策略,引出“天空中的噪音”这一环节。
老师告诉学生将要模拟天空中的噪音,如飞行的飞机、远处的汽车声等。
老师找一些演示视频来展示相似的声音(如飞机噪音),然后现场模拟声音,示范一下模拟的方法,然后请学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处理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噪声”的形成和影响。
4. 解读故事情节变化(20分钟)请前两节课当中两组童鞋进行课堂表演。
表演完后,老师对本节课中重要的时序节点进行讲解和解读,并结合之前学过的内容大概给出下列故事情节变化:•初见螳螂和蝉,蝉在树上歌唱,螳螂等待机会;•螳螂成功捕获蝉后,饱食饱饮地享受自己的战果;•螳螂在收获的时刻,被猛禽所发现;•进一步叙述螳螂也处于“捕食者的地位”,但它也是一种敢于战斗、善于隐蔽的生物。
5. 课堂讨论(10分钟)请学生就最后的变化阶段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谈螳螂和蝉战斗智慧上的比较和螳螂如何使用避免被发现的技巧。
北京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为北京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的《螳螂捕蝉》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和讲解本节课文,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理解寓言故事并能够归纳其中的寓意。
•掌握生字词汇的读音和理解。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精读和泛读。
•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写出自己的文章。
3. 教学重点•理解本篇寓言故事的寓意。
•掌握生字词汇的读音和理解。
4.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语言和形象的寓意。
•运用寓言故事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文章。
二、教学方法与步骤1. 教学方法•导入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文的兴趣。
•讲解法:对生字词汇和课文进行讲解。
•听、读、说、写结合的方法:通过听、读、说、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训练和能力拓展。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教师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问题:你们是否听过一种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第二步:词汇讲解对生字词汇进行讲解,包括读音和释义。
生字词汇:螳螂、黄雀、千虫、暗自第三步:整体阅读教师让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并快速理解课文大意。
第四步:分段解读分段讲解、分析文章段落一:城里有个小巷口,生活着一只螳螂。
教师解释“螳螂”这种昆虫,并引导学生注意“螳螂”在文章的具体表现。
段落二:螳螂很强壮,却总是坐在那里不动。
引导学生思考,“强壮的螳螂”是否也是“无能”。
段落三:螳螂因为“有计划”地运动,可以轻松抓住千虫。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暗藏玄机”的含义。
段落四:黄雀也被螳螂的行动所吸引,并跟在后面,但最终被螳螂抓获。
学生理解到“落井下石”的道理。
第五步:理解寓意根据分段解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寓意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第六步: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根据寓言故事的思想,写出自己的文章。
三、课后作业•选择一则寓言故事,阅读,并归纳寓意。
•根据学习的思路,撰写一篇小短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六班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1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北师大版六班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逍遥自在"、"茅塞顿开"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鱼目混珠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拔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那么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可思议乘虚而入侍奉固执茅塞顿开逍遥自在诸侯得奖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可思议: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解并描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刘向《说苑·正谏》)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①荆:楚国②舍人:宫廷侍从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⑤傍:通“旁⑥延颈:伸长着头颈⑦伐:进攻⑧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⑨罢:停止⑩则:就。
11.三:多次12.子:你13.委:缩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他像这样子了多(三:虚词即为多次)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边放声得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缩着身子贴紧树枝向前爬去想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灾祸!吴王说:“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国君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又所国家遭殃。
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君王注意。
君王终于问他:“你干什么呢?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还在转。
侍卫回答道:“你看花园中有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唱,叫得很欢却没发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