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2 黄河象▎冀教2001课标版[001]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黄河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型,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3.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4.运用推理想象,对黄河象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5.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并能说出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像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课件学生准备:1.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查找关于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黄河象化石图)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河象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新课学习1.速度文章,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过的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扫清字词障碍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椎尸脚趾与手指中趾与指的区分3.深入学习课文(1)指名回答问题,课文写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学生说教师板书样子来历发掘(2)黄河象化石什么样子的?其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高大、完整)你有什么问题质疑吗?预设:黄河象骨架化石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黄河象骨架化石在什么时间、地点、怎样被发现的?这头黄河象生活在是什么时间?在哪?发生了什么事情?黄河象骨架化石是怎样形成的?4.指读第六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指答: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黄河象第一课时冀教版设计理念«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先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员的剖析来替代先生的阅读实际。
应让先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遭到情感熏陶,取得思想启迪,享用审美乐趣。
教员应关注先生的集体差异和不同的先生需求,保护先生的猎奇心、求知欲,充沛激起先生的自动看法和进取肉体,倡议〝自主、协作、探求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协作的方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扮演出来。
这既表达了教员〝导〞的作用,也表达了先生的主体位置,并且培育了先生学迷信、合理想象的才干。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学会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经过阅读,了解现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管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构成进程、被发现、开掘、命名的进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依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明复述课文。
才干目的:1、培育先生全体感知课文的才干。
2、提高先生的了解才干和行动表达才干。
3、提高先生的想象才干。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先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迷信知识的兴味。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先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从而了解和体会迷信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构成进程的假想,增长迷信知识。
五、教学预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先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温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先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开掘化石。
〕2.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
〔板书课题:黄河象〕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1.协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言语中你体会出这具现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发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装置起来的。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黄河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描绘的黄河象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黄河象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独特的动物。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描绘的黄河象的形象。
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速、停顿等,使朗读更加生动、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黄河象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选取部分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深入分析课文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象的印象,以及保护动物、珍惜资源的认识。
7.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黄河象的特点,以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布置一篇关于保护动物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23、《黄河象》教案】知识目标: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
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四、作业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
(板书课题:黄河象)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23 黄河象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发掘时的情景及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学生学习过了《奇异的琥珀》一文,对这种科学小品文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及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时,以科学家是“怎么假想的”、“假想的依据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为阅读、理解的重点,进而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科学家假想的推理经过及课文连段成篇的方法。
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着假想一番,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品质。
教学目标: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象的能力4.体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任务:检查预习,初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1.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亲眼目睹庐山真面目吧!(板书课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由黄河象的化石导入,高大、完整的化石立即引发学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2.教师导语: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确实令人震撼,考古科学家们也和同学们一样好奇,在探索的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和猜想,演绎了一幅生动形象的远古自然环境,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走近黄河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冀教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黄河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象的故事。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脉络。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2)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故事。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脉络。
(2)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对黄河象的已知信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交流分享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结构,分析课文脉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如黄河象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对黄河象故事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如黄河象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2.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黄河象的生活场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2.各组展示实践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发表自己对保护黄河象的看法,提出保护措施。
五、作业布置1.抄写本课生字词,巩固记忆。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故事。
《黄河象》第二课时六年级张艳春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1 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来历假想→发掘过程)师过渡:黄河象化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小节。
2 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完整相机板书)3 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出示课件2)(高大: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连……也……)4 齐读第一小节5 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6 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二、了解发掘过程1 当甘肃省的农民挖掘沙土时,发现了这具化石,它是什么样子?(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2 从化石的样子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什么?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它的“姿势”指怎样的姿势?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可以想象出那一瞬间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情景?3 人们推想这只老象死后没被移动过,这又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各部分关联的情况;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出示课件3)(出示课件4)(出示课件5)三、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1 师: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
课题23 黄河象课时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师孟红1.学会12 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目标重点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法反复阅读,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具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导入:请几个学生说一激发学新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说。
生兴趣。
课导入一、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带着疑问读课文,感初步感二、检查预习知课文内容。
知文本。
1、课文向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说一说。
2、认读词语(用带点字组词)培养自注: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遍词语,然后谈谈词语的意思。
同桌互读、纠正。
学习惯,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朗读段落纠正读音。
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
全班交流、纠正根据课文内容及自己三、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的理解填一填。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培养学1、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生的阅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新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读、理课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解、表达教石。
它是一九七三年能力。
学在甘肃省发现的。
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四、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同桌互读。
训练感情朗读,更好的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自己读文、勾画。
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门店销售与服务
(接待顾客流程及要求)
一、接待顾客要求:
1、仪容仪表符合公司要求,精神饱满;
2、熟悉公司基本话术,掌握基本商品知识;
二、工作流程:
1、顾客进店时,应面带微笑招呼顾客。
“您好!欢迎光临xxxx”。
2、随时留意顾客的购物状态,当顾客表现出对商品感兴趣时,应及
时上前询问顾客需要什么帮助。
3、当顾客需要帮助的,应该面带微笑向顾客招呼,使用标准话术“叔
叔/阿姨,您好,欢迎光临xxx,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对顾
客称呼要用敬语,如遇到老顾客,可称呼姓氏,如张大爷,王阿姨等。
4、如果正忙于接待顾客,另有顾客需要时,应用和缓的语气请稍等,
应该说:"请稍等,我马上回来。
"
5、服务完毕后或顾客离开时,应向顾客致谢:“谢谢您,请慢走!”
6、闭店后,如有顾客希望购药,要继续留岗服务;
三、接待用语:
1、你好,欢迎光临xxx!
2、请问需要点什么?
3、请稍等!
4、抱歉,让你久等了,这是您需要的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