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厘米 3 (1)
- 格式:doc
- 大小:13.54 KB
- 文档页数:7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五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太系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目测、手测等方法估计物体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概念还很模糊。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其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厘米尺,若干实物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文具盒长20厘米,小华的书本宽15厘米”,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各种长度不同的实物,如课本、铅笔、桌子等,让学生目测它们的长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2课《认识厘米》。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系统,没有形成长度单位的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厘米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生活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课件。
2.学具:厘米尺、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吗?然后引导学生用手比划一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厘米,并通过课件展示厘米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商品时查看长度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厘米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第一篇: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线段?二、新授1、引入新。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A、“0”在哪儿?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厘米的应用,培养学生测量和估量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事物的长度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还是空白,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认识厘米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和估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认识厘米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厘米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厘米的应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生活物品(如玩具、书籍等)、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2.学具准备:每人一把厘米尺,一份测量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情境的图片(如教室里的桌子、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这一数学元素。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表示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厘米的概念,展示厘米尺,讲解厘米的定义和用法。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厘米的长度,如用厘米尺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生活物品,用厘米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市级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初步接触长度单位,对于学生建立长度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还是相对模糊,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表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2.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能用厘米进行表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从而掌握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份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书比小红的书长,我们怎么告诉他呢?”引导学生思考长度的问题,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厘米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厘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试着测量一些实物。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尺子测量不同的物体,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时,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厘米,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分组讨论,解答这个问题。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公开课终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这一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并能运用厘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但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实物、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并能运用厘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体验认识厘米的过程,掌握厘米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厘米尺,若干实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出示一个实物,如一根铅笔,请学生猜测它的长度,引出本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厘米尺,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解释厘米与米的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厘米尺的刻度,理解厘米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实物,如一本书、一个文具盒等。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并掌握厘米的基本计量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够将厘米转换为分米,进一步提高计量单位的认知。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卷尺、台历等实物资料。
2.室内或室外环境,提供不同长度的物体供学生测量。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A. 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并询问学生:这些物体有没有什么共同点?2.让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它们都有长度这个量”的结论。
3.再问学生:“怎么称呼量过长度呢?”引导学生回答“长度”。
B. 认识厘米(30分钟)1.教师出示卷尺,介绍卷尺是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
2.可以拿一根长度不一的东西,如一支笔,让学生估算它的长度,并让学生量它的长度,得出厘米的测量值。
3.让学生个别练习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4.小组内分角色,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员为记者,向全班展示小组所测量的物体,并向全班介绍测量结果。
C. 认识分米(20分钟)1.让学生回想刚刚测量物体长度时记录的数值,向学生介绍分米,告诉学生一个分米等于十个厘米。
2.让学生个别练习将厘米转换为分米。
3.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借助计算器将厘米转换为分米。
D. 巩固练习(20分钟)1.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询问学生有哪些物体可以使用卷尺测量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四、教学反思1.通过实物的观察和测量,使学生对长度的量、厘米和分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计量单位的转换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作业1.自己动手寻找不同长度的物体,用卷尺测量长度,并计算出长度的厘米和分米值。
2.家长帮助孩子去超市精选不同长度的食材,并测量其长度,制作一份食材长度表格,写明每种食材的长度以及相应的计量单位。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厘米的换算关系,能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直观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厘米的换算关系,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体验长度测量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的书比小红的书长,我们怎么知道哪本书更长呢?”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厘米尺,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讲解厘米的换算关系。
同时,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厘米的长度。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厘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学生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系列物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案:《认识厘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长度单位》,具体为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厘米,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厘米的概念,厘米与米的关系,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厘米标尺、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几张不同长度的纸条,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根绳子,让学生猜测它的长度,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
学生可能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厘米的概念。
2. 知识新授(10分钟)教师讲解厘米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巩固新知。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小明身高130厘米,小华比小明高20厘米,小华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 小刚身高140厘米,比小明高3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厘米?2. 一本书的长度是26厘米,比一张纸的长度长10厘米,一张纸的长度是多少厘米?5. 巩固拓展(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解答,如: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厘米的定义2. 厘米与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3. 例题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66页的练习题。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厘米,能正确使用厘米单位进行度量。
2.能够估算长度,并使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品的长度,掌握比较长度的方法。
3.能在生活中应用厘米单位进行度量,提高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本第七章节《认识厘米》。
2.长度尺、教具等。
3.课件、短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张较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眼睛估算绳子的长度,如果有学生估算正确,让他们把绳子剪下来,再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看看估算结果是否正确。
如果没有学生估算正确,就示范一遍正确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次尝试估算。
导入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同时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概念。
3.2 学习环节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认识厘米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让学生观察并询问认识度,然后让学生拿出长度为1厘米的小东西,通过比较得出相应的认知,提示学生1厘米有多少毫米,并让学生根据学习刚刚得到的知识制作一个1厘米的小棍,向全班展示。
2.估算长度教师出示一张画了线的纸,先通过眼睛询问学生这条线的长度,再通过尺子进行测量比对,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及其方法。
然后再给出一张类似图片,告诉学生通过眼睛进行估算,直接把答案说出来。
3.测量长度教师通过对比两个长度的大小,来帮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师先示范用尺子测量物品长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测量,最后检查答案。
教师也可以出示一些常见物品,让学生通过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
3.3 巩固环节1.练习册上的课后练习。
2.钟表上的长度显示。
告诉学生一段长度的数字是如何转换为指针的运动轨迹的。
并让学生在课后观察钟表上的刻度线,体会时分秒指针转动的意义。
3.4 课堂总结回顾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厘米单位的意义及其转换关系,估算长度和测量长度的方法,课堂互动环节的探究等,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厘米的定义,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宽、高的厘米数。
2.通过观察物品,积极思考,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物品,珍惜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实物或图片等教具。
2.学生的参与练习用纸。
三、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1)任务呈现出示一条印花布,让学生猜猜这条布的长度。
(2)探究引导讲师鼓励学生自己找现成的物品,并观察、测量,然后说出这个物品的长度。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厘米,厘米是怎么来的。
2.学习内容(15分钟)(1)纸张长宽的测量出示一张A4大小的纸,利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和宽,然后宣布这张纸的长17厘米,宽12厘米。
(2)物品长宽高的测量拿出一个书包,通过测量它的长、宽、高,让学生向数字化思维转变。
接着,讲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猜测物品的大小,然后用尺子测量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3)厘米的定义阐述“厘米”的概念:厘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1厘米等于1/100米。
3.教学巩固(15分钟)(1)厘米数的判断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包括纸张、铅笔、橡皮擦、钢笔等),让学生在纸上写出它们的名字,并估算它们的长度在多少厘米左右,最后确认测量得到的厘米数值和估算数值是否大致相等。
(2)物品名字的填空在黑板上出示几张图片,并填空:这是一张___,长__厘米,宽__厘米。
这是一把___,长__厘米,宽__厘米。
这是一个__,长__厘米,宽__厘米,高__厘米。
4.拓展(5分钟)(1)参观物品的长度让学生到教室内走动,观察各类物品的长度,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2)自我总结让学生在纸上写下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课堂分享,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在课后的作业中,让学生用纸测量自己的课桌、椅子、窗户等物品的长度、宽度、高度,通过实际测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在上课中积极发言,表现出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提高。
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量化厘米;2.能够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3.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厘米的使用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量尺或者卷尺,教学PPT;2.准备物品: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等,用于上课量化。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让学生认识厘米•明确问题:学生是否了解认识厘米的概念?•解决问题:利用PPT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它与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用物品量化厘米•明确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厘米的具体长度?•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些常见物品(如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用计量尺或者卷尺测量出它们的长度,对比一下它们的长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厘米的换算•明确问题:学生能否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多组例题,让学生掌握从厘米到米、从厘米到毫米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意识。
4. 综合练习•明确问题:从认识厘米到掌握厘米的换算,学生是否能够内化知识?•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的厘米知识。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1.学生在课堂上用计量尺或者卷尺量化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与厘米相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探讨并回答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厘米的概念,掌握了厘米的换算方法,并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使用厘米的意识,达到了课堂目标。
六、教学反思1.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操作性强,通过实物举例,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入地了解了厘米的概念;2.教学材料选取得当,高度吸引了学生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3.经过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细致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了厘米换算方法和使用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1.了解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能够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1.米和厘米的概念和区别。
2.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让学生在讲解教师的引领下观察教室里各种长度的物体,并说出它们的长度是多少。
2.引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第二步:学习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1.让学生观察厘米尺的特点,了解厘米的概念。
并让学生互相测量自己的手指长度并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2.引导学生将每一根手指的长度都转化为厘米。
第三步: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1.学生通过讲师的示范,在黑板上标注出一根1米的直线,并将其划分为10份,个别学生进行1米长的划分工作。
2.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1米有多少厘米,并将厘米值标注在直线上相应的位置上。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算出自己的身高是多少,使用米和厘米双重计量,并把答案写在纸上。
第四步:课堂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题目练习,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2.开展小组活动,要求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配合,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写在纸上,最后在班内展示。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和演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
2.引入实物和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3.通过口算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班内口算成绩。
2.小组活动成果展示。
3.课后练习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1.厘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七、教学资源1.计量工具:厘米尺子,卷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厘米的含义,认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3.能够用该单位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量化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提出如下问题:1)我们看到的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点?2)我们如何描述物品的长度?3)有哪些单位可以用来描述物品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新课讲解1)引入教师出示一张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尺上有很多小刻度,表示为“cm”。
2)讲解教师向学生解释厘米的含义,并且强调厘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示范一下用尺子量房间的长度,并向学生介绍尺子上的其他刻度)。
3)练习教师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尺子测量各项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作为单位,将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学生的任务是互相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3.巩固练习1)单元测验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单元测验。
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并理解了本课所学知识。
2)寻找应用场景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场景,如衣服尺码、超市购物等,让他们思考如何使用厘米来描述所需物品的长度。
3)实践任务让学生互相合作,找出各种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作为单位填写记录。
学生可以测量各种物品的长度,例如课桌、椅子等,然后将测量结果汇总到一张表格中。
4.课堂总结教师向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并强调厘米是计量长度的一个重要单位,它可以用来描述各种物品的长度。
同时还回顾了常见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毫米,强调了每个单位所代表的区间。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了厘米的含义,认识到厘米是计量长度的单位。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还能够互相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营造互动、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厘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正确使用直尺。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内容:1. 认识直尺。
2. 认识1厘米。
3. 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绳子,三角板,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绳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了直尺吗?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直尺,看看直尺上有什么?直尺上有数字,有线条,这些线条就是刻度线,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刻度。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1. 认识1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看看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从0到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从1到2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以此类推。
2. 测量物体长度。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绳子长度。
师: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一下这条绳子的长度,看看有几个1厘米?测量物体长度时,直尺的0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直尺上的哪个刻度,这个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测量桌子的宽度,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也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直尺的构造:数字、刻度线。
2. 1厘米的定义:从0到1之间的距离。
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看物体另一端对准直尺上的哪个刻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能够运用厘米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认知,但是对于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理解厘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厘米的概念。
2.掌握厘米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认识厘米。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道具,如尺子、绳子、物体等。
2.准备厘米标尺。
3.准备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实物道具,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有多长?我们应该如何表示它们的长度?”然后,教师引入厘米的概念,解释厘米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厘米标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测量实物道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厘米的换算方法。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教室的宽度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