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优秀7篇)
- 格式:docx
- 大小:21.48 KB
- 文档页数:10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优秀7篇)
我和我的祖国的观后感 篇一
我们今天下午去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我和我的祖国》。
第一部分是《前进》,讲得是林治远制造电动升棋的机器,边升旗边放国歌。第二部分是《相遇》讲的是高远和其他同事在一起制造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第三部《夺冠》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一个叫东东的少年,为了让街坊邻居看电视,一直扶着电视天线。第四部分是《回归》香港1997年7月1日0时0分的时候,把中国的国旗升起奏起了庄严的国歌。
第五部分是《北京你好》,2008年运动会有一个叫张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把奥运会门票送给了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父亲的孩子。第六部分是《白昼流星》,2019年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安全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第七部分是《护航》,是2015年的国庆节,9歼敌机参加阅兵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部电影是由七个故事组成的,一些看似平凡的人,其实对祖国有巨大的奉献,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我们的榜样,我要认真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 篇二
这个假期,我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感慨良多。
这部影片由七个片段组成,选取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 对我而言,令我非常感动的是《北京你好》这个片段。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在抽签中幸运地抽中红桃2,拿到了一张800元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但是门票却被一个来自汶川的小男孩偷走了。张北京抓住他后,听到了他“摸一摸俺老子亲手焊的拦杆”的愿望,张师傅感动了,把票让给了他。那一刻,我也感动了。是啊,如果能多一些善良,少一些战乱,那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相遇》这个片段。这个片段讲述的是原子弹研发人员高远在出现危险的时候勇敢地“逆行”,通过正确的操作解除了危机,自己却被核辐射伤害了,他牺牲了青春,牺牲了爱情,只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报答祖国。这就好像是我国第一代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老先生,他隐姓埋名30余年,这30多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家,最后终于为国家研制出了第一艘核潜艇,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高远“逆行”的精神,为国献身的精神,也好像是前些日子奋战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的精神,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得知武汉需要支援后,第一时间赶赴那里,更有人为了拯救患者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最美逆行者”。而有的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国家的利益,出卖了祖国,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
新中国能在70年的时间里完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壮举,中国人民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那时的人们有牺牲精神,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包括生命,新中国才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向为新中国奋斗的每一个人致敬!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观后感600字 篇三
《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用七个平凡的故事反映了祖国的发展历程中许多重大的事件。从平民的角度来展现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精神,贴近生活的镜头和台词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们产生共鸣,从细节中获得感动。 《我和我的祖国》最触动我的是它的“真”。不像惯有的大片用英雄主义的角度来震撼观众,《我和我的祖国》把视角缩小到出租车司机、小学生、手表匠、飞行员这种真真切切的身边小人物,反而更好地将“爱国”的情感渗入到我们心里。
祖国的伟大不就是由每一位老百姓付出的一点点努力和贡献累积而成的吗?中国十四亿人,每一个都为祖国的繁荣做着一点一滴的奉献,尽已所能,才能完成中国70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
电影里最富有小市民的性格情趣的是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幽默、张扬、不拘小节但又善良温暖的人格让角色生动饱满。这是一个处于社会基层的最普通不过的人,但也是伟大的、富有爱国情怀的、热情善良的无名英雄。
而最动人心弦的要属核弹研发成员高远了。隐姓埋名,献身科研事业,冒生命危险抢救基,遭核辐射牺牲……这样的人生不需要多少渲染和点缀,就足够绚丽和耀眼了。在那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在那个需要大量贡献的年代,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英雄,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他们很可能不会被载入史册,但是他们的心血融入了现代的、发展的祖国。
这部电影给我的不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来自小事的感动:放弃见小美而去撑天线的东东、深夜扎堆来送金属小物件的百姓、钱被偷了却用极大的爱和包容教育少年的老李……“爱国”不一定是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从帮助身边的人这种小事做起,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力,我们的祖国就会越来越好!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四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由《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个故事构成,包含的时间节点和主要事件分别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2015年9月3日_阅兵及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
全片演绎了七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献礼新中国成立71周年。
这七个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夺冠》。就在上个月,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中国女排于国人心中的地位是特殊且不可撼动的。1984年女排姑娘首次奥运折桂,用“三连冠”站稳巅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团结拼搏、不畏困难、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夺冠》重现了当年中国女排奥运赛场的英姿,同时将镜头聚焦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记录80年代全民欢腾共为女排喝彩的场景。而当郎平带领女排发出“夺冠——升国旗,奏国歌”的誓言时,当女排队员站上领奖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当全体中国人高唱《国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体育馆里时……这一切组成了观众们记忆中的经典画面,带给我们精神世界强烈的充实感,至今想来任让人心潮澎湃。
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排的夺冠给中国人注入一剂强心剂,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它所产生的这种凝聚力,是能让你深刻地感觉到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与祖国之间是荣辱与共、血脉相通的。
电影《夺冠》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个在房顶举着天线手动寻找信号的小男孩。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连冠”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弄堂里的小男孩为了保障其他人观看直播放弃了看比赛的机会,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他的身影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
整部影片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瞬间,讲述的却是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努力和付出,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个人为祖国默默奉献的那一刻,那一点点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却传递出一种信念:无数个普通的小人物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一个个生活在大时代的普通一员,遇之,幸之。唯有无愧于这好时代。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篇五
这天,父母领着我去电影院看了《我和我的祖国》。
《前夜》讲了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夜,主角为了寻找一颗升旗台上的阻断球而挨家挨户地借材料,最后在大家帮助下成功制作并赶上阅兵仪式。《相遇》讲了一位原子弹研发人员隐姓埋名,为原子弹研发事业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对我来说《夺冠》这个故事印象最深,高级电工的儿子冬冬,为了让街坊们看女排比赛而手举天线,长大后在朋友的乒乓球拍激励下成为了一名运动员。《回归》,在香港回归祖国之际,那些升旗台上的升旗手也在努力训练着,不让时间晚一分一秒。《北京你好》讲述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帮助因汶川大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小男孩看奥运会。《白昼流星》则叙述了,两位农村青年在看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后,决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护航》是关于一位女飞行员的故事。她打破了心理上的障碍,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电影由七个故事组成,以时间为主线,写中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大事情,从这些大事情背后的小事情来展现精彩,体现了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 看完电影以后,我为那些为祖国而付出青春的人们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同时,也为祖国的发展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 篇六
大江东去,浪淘尽,浩浩历史长河洗尽了凡俗纤尘,洗尽了桎梏藩篱,华夏九州在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浮沉之后,在一代代的人一点一滴的修葺与传承之下,日新月异。唯有那份爱国的热情,亘古不变,薪尽火传生生不息,在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澳门回归20周年交汇的伟大时刻,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
也许是命运的巧合,我出生的那一天正是澳门回归的日子,就此,一颗爱国的种子便悄无声息地埋进了我的心田,一条报国的路线便深深地扎进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喜欢阅读,爱书画,阅读和思考的确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我常流连于字里行间的好风好景,也常在书画间觅得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庄周的汪洋恣睢、老杜的沉郁顿挫、逸少之遒美健秀、三绝之灵运清秀……它们时常牵动着我的心弦,或让我喜形于色、或让我义愤填膺、或让我潸然泪下,而这其中的情绪跌宕,常应归咎于国家的兴亡、仕途之坎坷。摩挲书页,我们或可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捧卷而读,作者之爱国、报国之辛酸也常如一颗石子,激荡我心海。
古有张载横渠四句胸怀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文正于牌楼村驿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当代钱学森”潘建伟、黄大年等科学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毅然回国,帮助国家在先进领域领跑世界;有故宫中的一群传统手艺坚守者于细微之处展现大国之“工匠精神”。
先人的情怀撼动着现代人的心灵,先人的智慧指引着现代人的前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华文化于千淘万漉后炼下的精粹犹如桥梁,让人思接千里,领悟爱国情怀;犹如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恍见报国之路。我亦于其中得悟一二,感时之迁,境之变,祖国之不易,由此而更加珍惜当下山河稳固、万众归心之局面,更加希望以一己绵薄之力为祖国做出一丝贡献。
我读《陶庵梦忆》,悟得一些深情。《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一词是对故国的深情,谈及于此,张岱的内心一定是隐隐作痛的,这是他不甘承认故国灭亡的表现,前人之述备矣。《方物》中“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北京则萍婆果、黄巤、马牙松……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罪孽固重。”这一段写得真切直白,光是种类就足以令人食指大动。可后两句却毫无预兆地出现了一个转折,仿佛在陈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实,“但由今思之,四方兵燹,寸寸割裂,钱塘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四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以前的亲朋俱在变为家破人亡,以前的良辰美景变为山河破碎,就连那些喜欢吃的、每天都能吃到的东西,都成了念想,甚至余生都不可能再吃到,只能写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是味蕾对过往的眷恋,最朴实却最深刻,最平常却最沉痛;是这位天仙才子对旧河山的深情,对江山易主的愤恨和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我赏《祭侄文稿》悟得一些气节。那是一生仕途坎坷,却依然壮志不老、一心向国的颜真卿,在经历了巨大的国难与家变后,难忍悲愤,挥泪振笔疾书所就。行文中有多处枯笔、错笔,是他悲痛难抑,于夜灯下、至亲之头颅前,一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