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价值自古以来,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已经愈加频繁和深入。
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文化交流的背景与历史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古代时代,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等交通、贸易活动密集地区便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东罗马帝国曾经为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的兴起,中亚地区也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到了现代,文化交流更加发达。
从19世纪开始,西方列强在亚洲、非洲、南美等地殖民扩张,带来了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也积极向西方学习,相互汲取经验和文化精华,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复兴。
二、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与价值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面非常广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
1. 提高文化认知,推动文化创新中西方文化交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发现自身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能够激发文化创新的冲动,促进新文化的诞生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服装文化和传统制造工艺一直备受西方人的青睐。
中国的传统服装和丝绸艺术在西方时装设计师中影响广泛,为当地的时尚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同时,中国也在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和制造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 加强跨文化沟通,降低文化差异的冲突中西方文化交流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弱化文化差异的冲突和隔阂。
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可以为全球化进程带来更多的共识,更好地解决国际社会上出现的文化冲突问题。
例如,近年来中国国际文化节和中国电影周在海外举办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新平台。
这些活动的举办可以让更多的海外公众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和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信的建立。
中西方哲学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西方哲学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同的思辨模式,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互相影响、借鉴和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哲学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可能遭遇的挑战。
一、中西方哲学文化的交流人类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哲学文化交流当然是尼采的“狂喜”与“普世”的设想。
作为对西方哲学文化的发扬,尼采在“超人”的理念中提出了一套与传统基督教信仰根本不同的哲学体系,即“超越善恶”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尼采同时对中国哲学文化抱有着极大的兴趣和赞美。
他曾在其著作《基督教的反基督教》中引用了许多中国书信、诗词和轶事,并且受到这些文化的启发,创造出了其哲学体系。
这份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启迪,标志着中西方哲学文化交流的开始。
此外,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第一卷中便展示了早期中西方哲学文化的交流。
中国先哲的发明和创造对于西方古代哲学也有着深远影响,如名为“九乘层”的机械发明,被亚里士多德引用为“是一种纯粹以木作的工具,以帮助对话中的无声人物表现意图”。
而且亚里士多德的主张“体系”一词在中国哲学中也有着相应概念,诸如“天人合一”或是“理气相生”等都是构建整体意义上的哲学体系。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哲学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越来越频繁。
二、不同哲学文化间的对话中西方哲学文化在交流中形成的对话模式,而非垂直式的单向传播,才是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种对话式交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也表现出了相互理解的共性。
1. 东方文化的“中”是一种平衡平衡是东方文化的典型思想特征,而这种平衡在中西方哲学的交流与比较中,很容易被理解为纯粹主观性的平衡。
但实际上,东方文化的“中”不是对“对立的三角形”,而是对于所有事物的整合。
这反映了一个事实: 在东方哲学文化中,每个事物都是彼此相连、相互作用的一部分。
2. 西方文化的“我”是一种解放该理念认为人类应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和生活,是人类个体解放的哲学。
融合东西方探访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和紧密。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贸易、科技等方面,更表现在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上。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探访不仅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人们的互动交流,还能够丰富各个文化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以及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相互尊重和包容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之一是相互尊重和包容。
东西方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差异极大,但通过交流和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互相倾听和接纳彼此的观点和价值观。
只有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融合才能顺利进行,不会出现隔阂和冲突。
二、开放和创新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还体现在开放和创新上。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独立和创新能力,而东方文化重视集体的和谐和团队的力量。
两种文化的交流使得人们可以汲取双方的优点和经验,从而培养自己的开放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这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增进互通有无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之一是增进互通有无。
通过深入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和欣赏对方文化中的优秀之处,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实现相互借鉴和互补。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有一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并取得了很大的创意突破。
相反,西方也从东方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和创新产业。
四、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还表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
通过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并将其传承下去。
同时,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方法,我们也能够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和改进。
例如,中国的传统戏剧在融合西方舞台表演技巧后,变得更加吸引人,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最终也体现在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上。
文化交流能够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融合也成为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因素。
通过中西文化交流,我们能够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是指从6世纪到14世纪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话与交流。
这些交流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包括文化、经济、科技以及宗教等方面。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文化、经济、科技和宗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
一、文化对话在中国历史中世纪,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地传播到了西方。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信仰以及道家思想都被引入到了西方,对西方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西方的文化也逐渐传入到中国。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开始接触到了希腊、罗马等古代西方文明,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经济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经济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对话。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流入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玛瑙、马匹等商品也进入到了中国。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商业繁荣,也推动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往来。
三、科技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科技领域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农业和航海技术方面。
中国在农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其中包括灌溉、水利和农作物种植等方面。
这些农业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对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西方的航海技术也开始传入到中国,如北斗航海术等。
这些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宗教对话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宗教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对话。
佛教作为一种主要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中世纪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也传入到了西方。
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对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基督教与天主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到了中国,为中国的宗教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信仰。
通过以上对中国历史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对话的简要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在文化、经济、科技和宗教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东西方文化对话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显得意义重大。
本文将分别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并分析其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文化背景的对话与融合从文化的本质出发,文化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并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形式和内涵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的对话与融合显得尤其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价值观和家庭观念。
而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
这两种文化在目标、方法、评价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可以把各自的长处融合起来,取长补短,一方面促进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互相理解,增进友谊交流。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庭情感,而欧美文化则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因此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形成协调而新颖的价值观和理念。
二、价值观的对话与融合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比如,东方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则注重个性。
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可以使得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和谐共处。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协调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礼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而西方文化则更突出个人的自由和个性。
在实际交流中,双方可以将传统的礼仪文化和当代的个性需求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
三、审美观的对话与融合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频繁。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淡泊、雅致,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现代性与创新。
这两种审美观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可以促进艺术创新和文化创造。
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中,不同的审美观可以互相补充,形成一种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西方的现代艺术则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两者的交流可以让各自的审美观念得到提升。
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文化对话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美国文化,它们都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深厚底蕴的文化之一。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势不两立的政治立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文化领域中,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背景自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逐渐展开。
中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文化价值,对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教育、经济等方面,中美两国之间都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包括了学者、艺术家、教育工作者等各领域的人士。
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中,人们探究了两种文化的特点、共同点与差异,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思想与理念。
二、中华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一批勇敢的中华移民抵达美国,开始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和奋斗。
这些移民将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与美国的现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林语堂、钱钟书、茅盾、鲁迅等一批优秀的中华文化代表,在西方世界中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文化。
包括中医、太极、中华音乐、功夫、汉字等在内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同时在与美国文化的交流中,中华文化不断地吸收、借鉴和创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传播的范围。
三、文化差异与文化对话中华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文化差异。
两者在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中国强调群体利益、家庭价值观念和孝道,而美国注重个人发展、独立自主和竞争意识。
在美国文化中,强调人权、自由、个性表现和平等,在饮食、家庭观念、礼节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文化对话来了解和理解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唐代的文化交流与东西方对话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交流与东西方对话的重要时期。
在唐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空前增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的文化交流与东西方对话,并分为以下几个小节进行论述。
一、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随着唐代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兴起,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
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同时带来了外部文化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播与丝绸之路的繁荣密不可分,唐代的佛教艺术与中亚的佛教艺术相互影响,使得佛教艺术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文化名流的交往与学术交流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不仅中国本土的文化在此时达到了巅峰,同时中国文化还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唐代文化名流如杜牧、李白、王维等人都是在国内外的交往中形成的。
诗歌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不仅在中国流传,也被西方世界所瞩目。
这种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使得唐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外国使节与文化交流唐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君主积极与外国使节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例如,唐玄宗时期,安禄山、李林甫率使者奉唐玄宗的诏旨前往吐蕃,带去了丰厚的礼品,同时也带回了吐蕃的特产与文化。
这种外国使节的交往使得东西方的文化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融合与交流。
四、文化传播与印刷术的使用唐代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刷术的使用使得书籍的繁殖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早期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而后来的发展也为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大量的佛经、历史典籍被印刷出版,不仅在国内传播,还输送到了东亚、中亚等地,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综上所述,唐代是中国文化交流与东西方对话的重要时期。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外交使节的交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影响。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一直在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进行着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不仅促进了各自文明的进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方文明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艺术形式和价值观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东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西方文明以其科学理性、个人主义和人权意识成为现代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
东西方的文明交融,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其次,在经济领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古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就开始了。
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而西方的黄金、银器、香料等则通过这条贸易路线进入东方。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为两个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再者,在科技领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东方的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科技成果传入西方,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而现代,西方的工业革命、科学方法论等也对东方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西方的科技交流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此外,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交流与互动,东西方人民互相了解、尊重和包容,消除了误解和偏见,增进了友谊和合作。
这种交流与互动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也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文化差异、价值观念的冲突、利益分歧等都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与阻碍。
因此,在进行交流与互动时,我们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对话和合作的方式解决分歧,推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异国文化体验解读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异国文化体验:解读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人们越来越多地涉足异国他乡,亲身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却不容忽视,它们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交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交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为例,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独立。
而东方文化更偏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庭、社区和团队的利益。
这种差异在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西方国家,个人的自我表达被重视,人们鼓励追求个人梦想和自我实现;而在东方文化中,个体的行为往往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和谐稳定。
二、“时间观”与“空间观”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和空间观方面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时间的利用效率,注重准时和时间分配。
时间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有限资源,人们常常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的看法更为灵活,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的交流。
时间是被看作是非结构化的,可以弹性安排的。
类似地,在对待空间的观念上,西方文化更重视个体的私人空间和私有产权,而东方文化更注重集体的共享和公共空间。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文化倾向于逻辑思维,追求理性与结果。
西方人更注重分析问题、推理和解决方案。
而东方文化更偏向于综合思维,强调整体与环境的关联。
东方人更加重视情感和直觉的体验,注重保持平衡和和谐。
这种差异在教育、工作、决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化的交融与共生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深层次的交融与共生。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东西方文化逐渐交流、碰撞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在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领域,东西方文化正在相互吸收、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东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交流与融合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交流与融合也越发频繁和深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交融和互相借鉴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意义及其影响。
一、历史背景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丝绸之路的时代,中国和欧洲以及中东地区就有广泛的商贸交流,这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还带来了诸多的文化交流。
而在后来的历史中,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东方文化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和接受,同时也有许多西方文化传入东方国家。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也推动了各自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文化交融东方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思想、艺术等文化领域的交融。
东方的哲学思想、传统医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都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孕育了独特的东西方混合文化。
西方的科学技术、民主制度以及现代艺术等也对东方文明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启发,推动了东方文明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文化交融让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共同的价值观,使得世界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三、互相借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仅是一种单向度的影响和融合,更多的是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
东方文明的兼容并蓄和开放性让西方文明在东方找到了土壤,同样,西方文明的创新和进取也为东方文明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通过互相借鉴,东西方文明得到了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西方的现代医学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互相借鉴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也展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打破了传统的壁垒,让不同的文化相互理解和尊重。
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文化冲突、利益纷争等问题常常出现,导致交流融合的进程受到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的思维,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并通过对话和交流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论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研究
作者:杨兰琪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2期
摘要:当今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在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既没有了纯粹的西方文化,也没有了纯正的东方文化;西方是世界的西方,东方也是世界的东方。
既有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也有西方文化的东方化,东西方文化在碰撞、冲突中寻求着对话、融合,在引进、借鉴中进行着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寻找着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着共同性。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
从历史上看,文化的交流与变异是一种规律,或者说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正源自文化之间的交流。
没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就没有文化的创新,文化就会走向故步自封和胶柱鼓瑟,其最终的结局就是走向灭亡,如玛雅文明的覆灭,就是一个先例。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甚至融合,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仅不会影响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还会给它增加新的刺激和发展活力。
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总会产生文化间冲突碰撞,而结局总不外乎三种:外来文化征服或代替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反被本土文化折服,并融入本土文化,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而第三种则是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征服谁,而是互相借鉴吸收,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了真正的对话交流。
从外来文化的角度说,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也不外三种:毁灭、同化或尊重本土文化,它们分别对应着;文化殖民主义(文化绝对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认同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来说,面对外来文化也不外乎三种态度:认同、抗拒或者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改造自己。
这三种态度又分别对应着: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折衷主义。
这就是说,保持文化的封闭,有走向覆亡的危险,敞开文化的大门,也会有被外来文化取而代之的危险。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双方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各自吸收对方的文化优点和长处,改造自己,但现实中是没有这种理想状态的,两种文化交流时,总是充斥着霸权和反霸权的斗争,总会有一方占据主导,另一方不得不屈居下风的状况。
因此,当今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话不仅总是受到多种非文化因素的人为的干扰,比如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经济的、民族的等等,而且在两种文化交流与对话过程中还存在着文化霸权与反文化霸权、文化侵略与反文化侵略的斗争。
但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还是一个文化吸收和文化选择的过程,而文化的选择和吸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和变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失败、失误,应当允许它们之间进行竞争,进行优胜劣汰。
当然,外来文化要想真正在本土文化土壤中扎下根来,落地开花,不仅要能够切合本土需要,具有针对性,还要与本土文化具有某些通约性,即反差不能过大。
一交流媒介与交流误读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文化交流与演变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就是说文化交流的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比如原始时代文化交流的方式主要是迁徙,古代包括迁徙与聚合,而以聚合为主;近代以商品交流为主;现代以技术交流为主;当代则以信息交流为主。
文化交流的载体则是语言文字,扩展为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画、数字和影像等于一体。
再由过去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发展到近代各种形式的横向交流和间接交流,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横纵结合的三维空间的立体交流,如将这些交流都看作是在时间坐标上的向前的矢量运动,那么就构成了四维时空的交流,而且这种四维时空的交流模式还在不断地转换着。
误读是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甚至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人们总是期望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总是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改玉。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在 20 世纪曾表现出对东方文明或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切向往,就存在类似情况。
他们所赞扬的东方文明是出于对西方后工业社会弊端的反省,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美化或“他者”化了东方文明,不同于我们还在向现代化迈进所体会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我们不能因此就沾沾自喜或妄自尊大,更不能随声附和,因为我们和西方社会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问题。
对西方学者的赞美东方文明(像印象派绘画、海德格尔、量子力学家等,对东方文化倾慕和信仰),对海外华人学者提出的“第三期儒家文化复兴”或现代“新儒家”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应根据情况作具体的客观的分析。
“五四”时期就有人非常尖锐清醒地指出:一些外国人崇尚东方文明“本来只是一时的病态心理,却正投合东方民族的夸大狂。
”这些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文化结构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回顾时所引起的幻影。
这种幻影并不等于是传统文化的复活,不要盲目乐观。
二文化传播模式与传播途径
文化的传播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历时性传播和跨文化的共时性传播。
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关注文化的纵向传承和延续,跨文化传播则研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或同一文化内部各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文化传播模式是先物质形态的文化,再制度形态的文化,最后才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而对于 21 世纪中国来说则先是器用等物质产品,再是技术,然后是科学,再然后是制度,最后才是人文思想。
文化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有:先是翻译,再是模仿,再是创造和创新。
文化的交流有种种的渠道和方式:物质文明的自然碰撞,思想精神的相互汲取,哲人式的融会贯通,老百姓的兼收并蓄,媒体的道听途说,专家的介绍研究,留学、艺术作品的翻译(包括文学、影视、戏剧以及当代的光盘、互联网)等等。
其中专家对异国文化和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尤其具有重要性。
人类将进入一个全面对话和交往的世纪。
交往与融合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特性。
它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现象,浸透了人类的语言,浸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物”(巴赫金语)。
从西方哲学和美学来看,交往与对话已成为当代世界全力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今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对话还体现着人类精神视野的不断融合。
从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实践来看,文化的冲突与对话包含着不同文化间和不同主体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否定、互相协调、互相交流。
这种文化间的交往实践所达到的文化之间共同拥有的协同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精神交流中,两条不同地平线交会形成了对世纪更为广阔的人类精神的无穷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二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登阁、周云芳.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