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民俗舞龙运动的流变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218.29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舞龙运动发展现状及其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舞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运动形式。
在中国,舞龙运动已有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民间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间体育的发展,舞龙运动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以舞龙运动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现状及其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旨在为中国民间体育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舞龙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历史渊源、发展阶段以及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通过对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对民间体育的意义和启示,包括民间体育理念、运动方式、社交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指利用图书、期刊、文献资料等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相关数据的归纳整理,探究舞龙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
实地调研法主要指通过对现场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直接调查,深入了解舞龙运动实际情况。
两种方法相结合,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形成更具实证意义的研究结果。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文预期研究如下几个方面:1、探究舞龙运动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发展阶段和现状等方面的内容,为舞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分析舞龙运动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探究其在民间体育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促进中国民间体育的发展。
3、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舞龙运动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具体的材料和数据。
四、研究计划1、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收集舞龙运动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现状调查、相关研究论文等,深入了解舞龙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第二阶段:进行实地调研,前往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所进行的舞龙比赛、表演中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具体情况。
浅谈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传统舞龙运动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传统舞龙运动创新与发展方面,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笔者从传统舞龙运动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创新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传统舞龙运动的历史背景传统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百姓文化,它最早的形式是让人们用芦苇或草编制成的龙形成列,通过反复舞动,表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崇敬和祈愿。
这种形式的百姓文化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艺术。
到了明朝清朝时期,舞龙更演化成了一种年节、婚嫁等现实生活的集体表演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直到今天,舞龙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代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二、传统舞龙运动的现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舞龙运动也逐渐走向了文化多样化的阶段。
现在的舞龙不仅是简单的表演,而是融合了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元素,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艺术门类。
对于传统舞龙运动的发展,有以下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多样化:在传统舞龙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音乐、舞蹈、灯光、动画等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演出形式。
如今舞龙已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表演,而是通过在表演中加入奇幻风格、灯光效果、音乐等元素,突出舞龙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二是专业化:传统舞龙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百姓文化艺术升华为一种以专业为基础的艺术门类。
现在已经成为了专项运动,除了在民间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以外,舞龙运动也独立地参加了各种文艺比赛,并且有更加规范的比赛规则。
三、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在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受众精准打造。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在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中,需要关注年轻人,向他们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此外,在传统婚礼等民俗活动中,舞龙运动的活动也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舞龙运动发展与前景摘要: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舞龙运动具娱乐健身性,在中国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普及性,因此,全民健身运动要普及舞龙运动。
关键词:舞龙运动发展前景1 舞龙运动的起源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
舞龙、舞狮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历代相传,鼎盛不衰。
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可以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
2 舞龙运动的“龙”文化特征2.1 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
先秦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与此同步,龙的形象也是先秦各代得以长足发展,由杂多而整合。
由粗简而趋美,龙是征瑞的神性,人们相信,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龙能给他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龙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纳新、不断开拓和过程。
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实存,也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它是一种信念,一种意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龙的精神是一种团结兼容的精神、是一种造福人类的精神、是一种开拓奋进的精神、是一种与天和谐的精神。
2.2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舞龙和赛龙舟都需要运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而非单个人的力量所为之,在这种集体的合作中,如果个人的力量不能融入整个集体的节奏中去,就会失败,“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舞龙本身是一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越、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是完成不了的。
另外龙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都将自己的力量近投赋在龙的身上。
舞龙即显天力,也显人力。
3 舞龙运动的独特性3.1 民族教育性舞龙自问世以来,之所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历代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包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种寄托及表达方式。
从文化结构看舞龙舞狮运动的现代化发展1. 引言1.1 舞龙舞狮运动的历史背景舞龙舞狮运动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舞龙舞狮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一种祈福祈雨的仪式性表演。
随着历史的演变,舞龙舞狮逐渐成为了节庆庆典的重要表演形式,不仅在中国各地盛行,而且也传播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在古代,舞龙舞狮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好运和丰收。
舞动的龙和狮子寓意着神力,代表着权威和神圣,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崇拜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龙舞狮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丰富人们生活、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至今,舞龙舞狮仍然是重要的文化表演形式,不仅在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表演,也在各种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中展示。
舞龙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
舞龙舞狮的历史背景深厚,为其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舞龙舞狮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舞龙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舞龙舞狮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推崇,也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舞龙舞狮被视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娱乐性的活动,常常出现在各种庆典、节日和商业活动中。
在当代社会中,舞龙舞狮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民俗与商业之间的平衡。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舞龙舞狮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将继续得到关注和重视,为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舞龙舞狮运动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舞龙舞狮运动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舞龙舞狮运动通过传统技艺的传承,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龙舞狮的动作、韵律和音乐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民俗风情和审美理念。
舞龙舞狮运动发展演变与健身价值研究作者:杨晓妮赵明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0期摘要:龙狮运动是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是最能反映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和意义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显示了民族文化的思想、意志与精神面貌。
龙狮运动不仅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动作难度大,还更具有观赏性。
关键词:舞龙;舞狮;演变1 舞龙的由来背景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它是以蛇的躯体、鹿的角、鱼的鳞片以及鹰的爪组合在一起虚构而成的。
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因此我们中华儿女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人们还把龙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
因此大凡久旱不雨之年、祈福迎新时刻,人们便喜欢以舞龙的形式进行祈福和庆贺。
所以舞龙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书记载来看,大致可以追溯到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曰: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
舞龙也叫“耍龙灯”、“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
经过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创造传承和发展,舞龙的技术不断提高,使舞龙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还具有了民族的特色和地域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综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
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
舞龙可以按照地域特点分为“南龙”和“北龙”。
南龙,故名思议,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
舞龙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在整条龙最重的部份。
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
因为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
武术研究2021年6月第6卷 第6期舞龙舞狮运动的起源、嬗变与传承发展袁 旭广东财经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320摘 要:舞龙舞狮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化的过程面临着继承与传扬的困境。
对舞龙舞狮运动的起源、沿革进行分析,提出传统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的传承路径,以使传统文化回归民众生活,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关键词:舞龙舞狮 沿革 传承 传统体育运动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6—0094—031 龙狮文化溯源1�1 中华龙的文化含义从深层内涵分折,龙蕴涵了古代中国人的四大观念,既“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恩威敬畏的政治观,阴阳交合的世界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龙几乎囊括了东方哲学的精髓,贯穿了整个历史,浸润在各种文化艺术领域,弥漫在整个民族生活和风俗之中,华夏子孙不仅以“龙的传人”这条无形的纽带维系,也为多姿多彩的舞龙运动提供丰厚的文化底蕴。
1�2 狮子传入神州中国本无狮子,据《汉书·西域传》载,顺帝三年(128年)狮子经西域疏勒国(今新疆喀什一带)传入中原。
威武的狮子使朝野大开眼界,惊奇不己。
随着佛教传入,狮子作为护法神兽受到人们的崇奉。
传说狮子是百兽之王,民间摆放石狮可辟邪禳灾、祺祥驱祟。
狮子在宫殿、寺庙、祠堂、府第、桥梁等建筑装饰中出现,以壮气势。
随着神狮的广泛流传和本土化进程,适应中国人的精神意境和审美情趣,狮子造形越来越雄壮、魁梧、胖硕、臃肿,从狰狞恐怖的恶兽嬗变出憨态可掬、俯首帖耳,充满喜庆祥和的风韵,也演化出中国狮子那种独特的张扬、喜乐和恭顺的艺术变相。
2 舞龙舞狮风靡中华2�1 从祈雨祭礼到祥龙漫舞早在西汉时巳有舞龙求雨祭祀活动。
[1]据《汉书·西域传》载:“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戏之”,已出现舞龙表演。
它也为山东沂南东汉石墓壁雕石刻所证实。
隋唐时代从宫庭传入民间,舞龙融入节庆娱乐潮流,成为元宵佳节灯会的表演节目。
舞龙运动发展现状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一、介绍舞龙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源自于古代的祭龙仪式。
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舞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所带来的思考。
二、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1. 舞龙运动的起源和历史•舞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龙仪式,通常与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相关。
•早期舞龙形式简单,多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使用竹子、布料等制作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的形式逐渐丰富,增加了舞动、翻转等动作,也采用了更精致的材料。
2. 舞龙运动的普及程度•舞龙运动在中国各个地区广泛普及,成为庆典活动、节日表演等不可缺少的元素。
•除了在中国,舞龙运动也受到许多海外华人的喜爱,成为他们保持民族传统的一种方式。
3. 舞龙运动的比赛项目•舞龙运动逐渐形成了竞技化的比赛项目,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舞龙比赛主要评分标准包括舞技、表演动作、团队协作等方面。
技巧高超、整体协调的队伍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成绩。
4. 舞龙运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舞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
•许多舞龙传统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和传承。
三、舞龙运动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1.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舞龙运动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通过比赛、表演等形式,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年轻一代通过参与舞龙运动,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促进了传统体育的发展。
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舞龙运动需要团队合作和默契,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与舞龙运动的过程中,队员们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3. 增强身体素质•舞龙运动需要较高的体能和灵活性,参与者需要经常进行身体训练和舞蹈练习。
•通过舞龙运动的参与,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
4. 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舞龙运动不仅是体育活动,也是社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河东民俗舞龙运动的流变与展望段丽梅1,李桂华2(1.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山西运城 044000; 2.运城学院体育系,山西运城 044000)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河东民俗舞龙的流变进行探讨。
结果认为:河东舞龙的流变分为原发期图腾崇拜、自在自发期民俗节日、社会转型期 民俗体育舞龙 与 民俗文化舞龙 三种类型,并从传承主体与行为、传承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河东舞龙流变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指出制度建设和传统文化宣扬是河东民俗舞龙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河东;舞龙运动;流变;展望中图分类号:G80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596(2010)04 0081 04 收稿日期:2010 01 07基金项目:山西省河东文化研究省级课题子课题(HD8010)作者简介:段丽梅(1976-),女,山西新绛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
运城,因在黄河以东,古称河东,素有 华夏之根、诚信之邦 之称。
河东舞龙古老纯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不仅跨越人类最早的文明时空隧道,以强有力的传承韧性见证了河东几千年文明进程,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所谓的现代化转型,但近年来河东舞龙日渐式微,存在极大发展隐患。
本文希望能找出河东舞龙发展瓶颈,以推动河东舞龙的重振。
1 对河东民俗舞龙流变的诠释河东民俗舞龙的流变主要指河东民俗生活世界中舞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系,在河东人民过去几千年的时空岁月里其物质、制度、精神层面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以及这些根本性变化所折射出的河东特定时刻的社会现实。
河东民俗舞龙的产生与流变,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既与河东特殊的地理状况匹配,也与当时河东人民的主动选择相关。
河东舞龙的核心源流来自历法滥觞的氏族部落时代,折射出天然的心智之光、文化特色和团结主义的内在根据[1],在河东历史演进过程中独树一帜,汉代时期就已经底定全部轮廓,后世甚少革命性的扩充和创新,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曾经发生非常大幅度的流变。
正因为河东舞龙折射出心智之光的文化特色与团结一致的内在根据,使得其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并可把握河东文化演绎的基本走向。
探讨河东舞龙的流变,就不得不涉及动态环境中河东舞龙的历史变迁。
2 河东民俗生活世界中舞龙的流变历程及结构与图式2 1 流变历程河东上古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之原发期舞龙(上古!汉代):∀龙构造:披动物皮假形。
#赛前仪式:龙舞人以事礼神。
∃比赛形式:模仿祖先图腾的样子舞蹈,履行信仰,参与人是全氏族成员。
%结果认定:通过仪式来娱神娱祖。
河东传统社会之自在自发期舞龙(汉代!解放前):∀龙构造:龙身一般用竹、木、纸、布和麦草扎成,出现了龙灯的分类。
#赛前仪式:有严密的仪式,先到龙王庙祭拜,再舞之。
∃比赛形式:元宵社火,配以传统打击乐器锣鼓,表演的时间和场地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作为百戏或社火的一种,人数与龙身长短呈正比,以农民为主。
%结果认定:营造神秘、喜庆、红火的气氛。
民国时期,文艺演出以戏曲为主,社火舞龙有所减少。
八年抗战时,社火基本绝迹。
河东现代社会之转型期舞龙:恢复调整期(1949年!三中全会前),民间传统文艺演出再度兴起,但舞龙的制作、配乐、表演时间、地点、参与人员都还带着浓厚的原始古朴气息;加速发展期(三中全会-21世纪),∀龙构造:出现了为专门表演或比赛而特制的龙,材质上对龙身、龙体等的宽度与长度、负荷等都有了相关的要求,装饰上有的内部安装彩色灯或充氢气;#赛前仪式:破除一切封建迷信残余,只留有 画龙点睛 仪式;∃比赛形式:社火表演,吸纳南、北方流派的艺术优势,又自成一家,并且结束了舞龙不能舞台表演的历史,对表演时间、配乐、服饰都有了规定,之后实现了地龙到天龙的转变,比赛人员依然是以农民为主[2];%结果认定:娱乐为主,竞赛次之。
日渐式弱期(近十年):1995年舞龙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有了统一竞赛规则,但河东社火舞龙以娱乐为主、竞赛次之的法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2 结构与图式2 2 1 原发期自然型图腾崇拜之假形礼乐制度第24卷 第4期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V ol.24 N o.4 2010年7月 Jour nal of H ebei Institute o f Physical Education July.2010图腾是上古与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龙便是此时河东特定的经济特色的图腾实质,这是由当时氏族发展阶段河东特殊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质生产资料和极不发达的科学生产力所决定的。
当时民事活动高度集中,龙被视为祖先、神灵,龙崇拜成为一种习俗,这是河东民众为生存战天斗地实践中情感意识的必须选择和凝聚,龙舞即是这种神灵崇拜下的表征之一,支配这种社会形态的是强烈原发性的文化模式[3]。
唐尧乐舞&大章∋,就是把龙纹作为服饰彩章,用以表明自己的 出身门第。
舜龙舞&大韶∋就是继承&大章∋。
舜禅禹、禹龙舞&大夏∋是兼仿龙、蛇形体动作的,这就是有名的 禹步和 夔步[4]。
这些礼乐龙舞都是河东 文德致太平干戚舞的继承与发展[1],据&括地志∋记载,尧、舜、禹都建都于河东,其龙舞事项必发生在河东,上述龙舞是源于上古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祭祖舞蹈,由各种模仿、祭祀祖先活动而积淀成的转注假形礼乐制度。
原始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河东舞龙物质与精神活动相互交织的特性,此阶段河东舞龙带有强烈的生活性、神秘性、经验性、模仿性和情感渲泄性。
2 2 2 自在自发期经验型祭祀之民俗节日传统农业社会是以经验主义文化模式为主导的社会秩序,血缘族团的界限已被突破,各阶层的家庭的普遍性专业分工发展成为真正的民事活动,民事活动的分散性使得血族集团史诗垂直传说下传时代转向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家族宗神祭祀传说时代,就出现了 绝地通天的祭礼,祭礼即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上古河东民众心中的神灵即龙,许多祖先英雄在&山海经∋上面都有履龙迹表明身份的记载,滥觞于河东的干戚舞就是解释河东祭礼礼俗的最有力实证。
节日的起源同样是原始宗教信仰观念长期孕育的结果,河东舞龙在成为民俗元宵节日中得到了归依,带有明显的上古图腾崇拜的遗风,几千年来,在河东人民视为神圣的春祈秋报的迎神赛社中广泛传承。
龙、舞龙表演、祭礼分属于民俗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信仰,统一在元宵节日这一载体之中构成民俗,并附之以许多美好的地域性神话传说。
排除民俗的调节与融合,不发达的生产力及欠科学使得民众难得有时间体味精神文化生活。
据文献记载,河东民俗元宵节舞龙起源于汉代,作为民间百戏中的一种杂技,年末岁首,劳作一年的农民们制作各种各样的龙在巷道或空地上翩然舞动,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河东民间无专业舞龙班社,一般以社火形式组织演出。
演员的培养,技艺的传承,均为子承父业,世代相传,人称 好家子。
腊月农闲之际,村民便推选头领组织排练,人称 计谋,负责筹集演出费用和排演的杂务。
演出费用除 好家子自出外,不足部分由村民自愿捐献。
这种从生活中自在自发的形为娱神、实为娱己的渴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乐趣,成为一定普遍模式的民俗文化生活,人们往往以全身心的虔诚和热情来参与。
2 23 社会转型期创新型文化宣扬之 民俗体育舞龙与民俗文化舞龙2 23 1 民俗体育的河东舞龙民俗体育的河东舞龙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事项,其传承方式主要是活人传承,只有一代又一代河东民众的认可和参与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
无论是上古血族集团时对龙的顶礼膜拜,还是古代家庭为中心 有龙就有神的春祈秋报迎神赛社,人们都认为是无比神圣的事情,全身心虔城地参与,河东舞龙其它要素都取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世界。
民俗体育的河东舞龙有别于其它地域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河东舞龙由河东人民生活世界原材料组成,诸如:唐代河东灯艺制作精湛,舞龙被赋予了新的形式!!!龙灯;晋商 敢于天下先的精神对舞龙制作材料和演出规模、内容、档次等的促进;改革开放后河东绛县人利用新科技与神话的结合,使 飞龙在天实现了 地龙到 天龙的转变。
二是与河东当时的社会价值选择相切合的河东文化的演绎,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诸如龙灯红火,见证了 自古河东出英才的创新精神;现代的 飞龙在天反映了史无前例的市场经济大变革前,河东人揭过小农经济的传统画卷,面对现实,善于学习,利用科技调整自己成为时代弄潮儿而体现出的坚忍不拔的改革魄力等等。
2 23 2 民俗文化的河东舞龙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人类文化总是习惯于把人类感兴趣的和日常活动的原料组织起来成为与当时社会价值选择相切合的标准的和传统的风俗或民俗。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是由于河东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风俗,为舞龙注入了不同的活力,民俗文化的河东舞龙大量印证了河东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特点,反映了华夏文明的某些原始状态及其演变进程。
比如上古河东龙舞,再现了河东民众征服自然、身份认同等心智之光的生存法则;古代河东迎神赛社社火舞龙反映了祭祖娱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后期娱乐身心、渲泄情感的生活法则等体育与民俗的结合,使得民俗文化得以体现折射。
河东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种文化优势一直持续至今,舞龙作为河东地域的一项民俗体育,经久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必然是以河东丰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3 转型期河东民俗舞龙流变的影响因素分析3 1 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对其传承主体与行为的影响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对其传承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文明下河东民众民事活动的高度分散性使得河东民俗舞龙传承队伍日益缩小化,传承行为日益弱化。
在上古时代,河东民众生活条件恶劣,河东民众以图腾血缘族团为生存单位,以干戚舞(河东舞龙的原形)来全民参与 绝地通天, 为民师而命以民事,以这种忠实的行为来履行信仰从而维护族团的安全与生存。
到河东传统社会时期, 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已经办不到了,到春秋时期,河东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相当复杂、专业化,产生了相当多的专业分工族团、人群,突破了血缘族团的界限,成为各阶层家庭普遍性的专业分工,已经发展成真正的民事活82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第24卷动。
由于民事活动的分散,过去那种血族集团史诗垂直传说下传的时代,转向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家族宗神祭祀时代。
到汉代,河东舞龙已基本定型,成为一种元宵节俗。
借助于河东社火,河东每年县、镇、乡、村都有舞龙的习惯,并精选节目参加运城市十五红火演出,舞龙总能独领风骚。
近年来河东舞龙历久弥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绛县舞龙攻关小组在传统舞龙基础上对龙形、音乐配制、服饰、演出风格等进行大胆创新,河东 地龙以崭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眼前, 1990年5月,以绛县为代表的中国 地龙在日本表演时,日本人民奔走相告、扶老携幼观看表演,以致于场场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