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44
《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期第三单元《宇宙》第5课《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比较密集,内容比较抽象,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学校计算机室的条件,这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们在学校电脑室里进行学习。
先教师告诉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系的知识,然后分小组进行整理,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学习机会,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个体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上网络自主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收集到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进行整理,有条理地交流太阳系的天体特点及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交流介绍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的PPT课件,师生上网的计算机室保证计算机和网络正常使用。
教师课前先预览一些相关网站。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师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在网上给你们播放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
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二、学生自主探究1.初步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
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大家庭》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精美的插图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地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特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太阳系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各行星的特点,知道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太阳系的探索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系的概念,掌握各行星的特点,认识到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思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奥秘。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探索兴趣。
2.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特点。
3.了解各行星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模型、阅读教材,了解各行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4.认识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宇宙模型的演示,认识到太阳系在宇宙中的渺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意义。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布置拓展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1.太阳系大家庭【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1课。
之前的教材对日、地、月系统有一些阐述,本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
在聚焦部分,本课通过问题“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来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接下来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
探索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
二是了解太阳,让孩子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关于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三是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研讨两个问题“太阳系大家庭中都有哪些天体?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将太阳系的一些信息进行补充整合,让孩子知道太阳系是怎样的一种天体系统。
最后教材用比较特殊的天体彗星做为拓展部分,再次提高孩子探索太阳系的兴趣。
【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对于太阳系有所了解,但是之前的了解很多学生只是信息非常的琐碎,本课通过学生的广泛搜索、收集资料和集中研讨,让孩子对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深入了解太阳系中的一些天体等。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
[科学思维]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能丰富、修正、完善原有对太阳系的认识。
[探究实践]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能用图画的方式来描述太阳系。
[态度责任]在了解太阳系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难点]能够根据资料画出相应的太阳系天体图。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汇总图。
[学生]1.课前收集的关于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资料;2.每人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班级汇总图1.回顾太阳、地球、月球三球的关系和主要特点,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太阳系》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阳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阳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
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
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2.安全教育:(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4.交流发现《太阳系》教学设计2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五课《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8课中的第5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五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和《地球的运动》两个单元以及本单元前面4课的学习,一个由浅至深,由点到面,从抽象到具象的浩瀚的宇宙正逐步在学生面前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宇宙初步的、系统的认识。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太阳系,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太阳系空间概念的理解,了解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二、学情分析关于宇宙星体,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宇宙大爆炸,黑洞,太阳黑子,彗星等等这些内容,许多学生都能娓娓道来,可见学生对于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把所掌握的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收集资料,制作模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以及掌握观察,推理和发现的探究方法与过程。
三、教学目标联系本课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它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与他人合作交流是一种好的科学学习方式。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铁丝支架,橡皮泥,卷尺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这一部分我会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我准备的一些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大家庭》这一课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以及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整体认识。
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功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太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插图,阅读文字,参与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深化对太阳系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构成,以及各个天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索宇宙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各个天体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法、思考法、讨论法、探究法。
2.教学手段:插图、文字描述、实物模型、科学实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系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构成,引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太阳系的构成,以及各个天体的特点。
3.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深入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功能。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的构成,以及各个天体的特点,强调太阳系的重要性和功能。
5.课后作业:学生绘制太阳系的结构图,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太阳系大家庭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探究活动的参与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程度,以及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教师准备ppt、希沃授课系统、太阳系天体黑板贴图、巴德膜眼镜分组材料:太阳系相关补充资料、课前导学单、课中学习单;学生准备笔、收集好的太阳系资料、完成的课前导学单。
6.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生活动11.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查阅和整理资料,你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奥秘呢?师活动11.课前同学们通过专业的眼镜观察了太阳,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2.提问:距离太阳1.5亿公里我们看到得是这样的,加入我们近距离观察太阳,它还是这样吗?引导学生汇报了解到的太阳的信息;3.提问:课前同学们查询和整理了资料,部分同学准备了一些资料,陈老师把这些资料放进了我的课件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会带给我们哪些关于太阳的信息。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于收集到的太阳知识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重要研究内容——了解太阳。
环节二:了解太阳(由学生主讲,学生补充)学生活动2汇报你整理的有关太阳的信息。
(学生课前导学单)1.太阳是一颗_______(恒星/行星),是太阳系的_______天体。
2.太阳的质量和体积分别是多少(与地球相比)?内核和表面温度是多少?3.太阳的构造由内及外分别是什么?4.太阳的一生会经历哪些阶段?简单地说说每个阶段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活动21.根据学生汇报内容,适时地书写主要板书。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3.教师总结整理资料的方式有:PPT、表格、手抄报、思维导图等。
5.太阳活动指什么?太阳活动有哪些现象?6.介绍一种你知道的太阳活动,并说说它对地球的影响。
7.你还知道有关太阳的哪些信息?根据课前导学单,学生通过整理ppt、表格、思维导图等方式介绍太阳的有关资料活动意图说明:学生课前经历对太阳系的信息收集、筛选、提取、加工过程,能充分了解太阳;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整理信息,如:ppt、手抄报、表格、思维导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