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第十三讲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10.16 KB
- 文档页数:6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
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
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冯骥才《珍珠鸟》)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
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
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
这就升华了主题。
作文辅导第十三讲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写记叙文如何加入议论?其实,它和写议论文在事例后发议论是一样的——都“要有点分析”。
要针对所记叙的事情,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类问题。
——这就是分析。
就这样议论。
是什么?对事情(或人物)的评价是什么?例:……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我的老师》事情的实质是什么?例:……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一件珍贵的衬衫》揭示的规律是什么?(正向)例:……一位年轻的厨师,能够创作出如此新颖而奇异的艺术品来,多么感人!看来,确实是行行出状元。
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定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萝卜花》揭示的规律是什么?(反向)例:……当一个农民就那么容易吗?理想与现实之间并不是一步之隔,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提高自己。
于是,我又背起了书包,昂着头,挺着胸,大踏步地走进了校园。
——《我的农夫梦》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正面)例:……转眼间,三年过去了。
回顾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向上的精神,这种进取的性格,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它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催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九十年代的今天,不正需要这种性格吗?它使人振作,它使人奋进,她鼓舞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我的“倔脾气”》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反面)例:……如果忽视眼前的努力,忽视思想上、学习上、作风上的小小漏洞,那么,你未来事业的大厦,有朝一日将会坍塌,毁于一旦。
——《不要拒绝做小事情》为什么?领会用意例:……想到这些,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认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去哄了。
【作文指导】如何升华主题【技法指导】同学们,文章的主题是指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出的中心意思,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是文章的灵魂。
所以,主题健康向上、鲜明突出就成为写作的第一要求。
通过不断的训练,相信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之上,升华文章主题,让思想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那么表达效果会更好。
下面,就给同学们介绍几种升华作文主题的常用方法:一、由小及大,在突变中升华主题主题本没有大小之分,但相对个人的情感、体验而言,国家、民族、社会等主题关注的读者面要大一些。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从相对较小的主题出发,在充分表达之后,笔锋突然一转,巧妙切入一个相对比较大的主题,那无疑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爸爸的厂子仍然在偷偷地向河里排着污水。
怎么办?怎么办?我痛下决心,跑到公用电话亭,拨通了市长热线······第二天,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悄悄来到厂里,直奔污水处理设备。
工人们一下慌了神,因为污水处理设备根本就没有运转。
厂里因偷偷排污的事被逮了个正着,除了交罚款之外,还被责令停产整顿。
“赔了夫人又折兵”,随后的日子里,爸爸整日满脸愁云。
恐怕他做梦也想不到,举报他的人竟是他的亲儿子。
这次“意外”,让我们家损失不少,可是一想到家乡那条小河将重新变得清澈,我就觉得我的“大义灭亲”是对的。
是啊,我们家虽然失去了不少财富,可家乡的小河获得了新生,这笔损失绝对值得。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好的环境是所有人的共同财富,谁也无权去破坏它,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
和破坏环境的人作斗争,不仅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是在保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
因为,如果听任污染肆虐,我们人类包括我都将无法生存。
小专题6:作文——说理论证(局部)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由“点”及“面”,让议论有理有据
授课年级:高三
作者:
单位:
1.以主持人大赛文稿的例子创设情境,导入“由点及面”的论证方法。
(1)而在大山里,像他一样和音乐相伴相依的孩子还有很多。
在父母外出打工没法陪伴他们的时候,音乐就成了孩子们口中的亲人、朋友,聆听着他们的心声,安静而忠诚。
(李莎旻子)
(2)其实您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待得越久,您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在用着自己的方式弘扬井冈山精神。
(尹颂)
(3)正是因为有了越来越多像李桂枝老师这样从外面来的支教老师,才让这些梦想在沙漠里慢慢生根,发芽,长大;让我、卡米力、帕提古丽还有邓棋椿这样的“小红柳”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
(4)今天的这一堂课,不仅仅是上给那些沙漠边陲的孩子,还有那些在西藏,云南,贵州这些偏远地区,大山里的孩子们。
(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
这些晋级前六的主持人选手的文稿不约而同都使用了“由点及面”的说理论证方法,让自己的演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一、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以小见大,探求事情本质特征的方法;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的分析方法;3、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养成从人生、文化、历史等大方面来展开思考的习惯。
教学设想1、学习方法:通过教师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缘事析理的思维习惯2、训练思维: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等分析问题的能力。
3、师生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入手,引导大家养成深入思考,把作文写得深刻的习惯。
所以,老师导入:在进入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之前,我想请大家先说说: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
学生谈: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黑板上写,各抒己见)师:对,对于哪样的作文是好作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有要求。
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如何做到把作文写深刻。
(板书)(ppt)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学一学。
师:缘事析理,才能把作文写得深刻。
所谓缘事析理,就是针对一件事,不只是看到事情的外表,而是进一步追问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做到: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3、剖析问题的实质和影响;4、观点新颖具有启发性。
(ppt)但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深入这是个问题。
有哪些方法?谁说一说?老师提醒一下,像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拿来主义》等课文,在写法技巧上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想想看,有哪些方法?(生说)师:大家说的很好,以小见大,探究因果,不错,到底怎样才能从客观事物中发掘深刻的道理? 我这里有归纳,看看老师的归纳:(老师简单讲一讲)1、以小见大2、由表及里3、探究因果4、比较鉴别师:看来,很多都说到了,同学们跟老师总结的差不多。
下面我们就用一些材料来训练一下这些方法,我们先来训练立意深刻。
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议一议。
作文辅导第十三讲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和表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我们的作文更具内涵和价值。
所谓“由表及里”,就是从表面现象入手,逐渐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朵绽放的鲜花,表面上它是美丽的、色彩鲜艳的,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想到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洗礼,是如何从一粒小小的种子成长为如今的娇艳模样,这背后蕴含着生命的顽强与成长的艰辛。
再比如,一个人的微笑,表面上看是友好和快乐的表现,但也许背后隐藏着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由表及里的思考,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
而“由此及彼”,则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通过类比、对比等方式,拓展思维的空间。
比如,当我们谈到保护环境,由此及彼,可以想到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等。
当我们描写一件感人的事件时,由此及彼,可以联想到类似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光辉。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方法呢?首先,要善于观察。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但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能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蛛丝马迹。
比如,看到街头的一个流浪汉,不要仅仅停留在他褴褛的衣衫和落魄的外表,要观察他的眼神、动作,思考他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地,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原因?这样的观察和思考能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观点。
其次,要学会提问。
对于所观察到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
比如,看到公园里一棵被砍伐的大树,我们可以问: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是因为它生病了,还是为了修建道路?砍伐之后会对公园的生态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不断地提问,我们能够逐渐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
再者,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我们在由此及彼的联想时才能更加丰富和准确。
由表及里,间接描摹——心理活动描写方法指导教学目标:1.学习《赤壁赋》中通过间接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了解心理活动描写在叙事性文学中的作用和几种常用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
3.能熟练地运用一两种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地运用一两种方法准确、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1.针对学生平时练习和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布置学生搜集间接心理描写片段。
2.想象烛之武从“夜缒而出……见秦伯”期间的心理活动,写一个片段;并针对普遍出现的不足,教几个学生修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个人心里面都住着一个魔鬼,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心中的天使往往会与魔鬼进行激烈的交锋。
而在《赤壁赋》这篇课文中,苏轼被贬黄州,从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臣沦落为一名囚犯,他的心中也出现了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一个是主——作为道者的苏轼,另一个是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那么,他是选择像道家一样随遇而安,“诗意地栖居”于山水?还是执着于儒家,从此悲叹、消极避世呢?这一次,在他心中天使与魔鬼的短暂会晤,就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轨迹。
在《赤壁赋》这篇课文中,作者为了更好地展现的这种复杂情感的激荡与冲突,还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物心理进行了刻画。
那么,让我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另外几处人物心理描写,并赏析。
二、“由表及里,间接描摹心理”(一)文本研读1.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苏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初中作文第一章清意的能力【能力定位〕,就是仔辨、、剖析、研究目的意和要求,确立文体和写作的范、角度、重点等。
有人,文是前提,立意是关,表达是重点,可切中肯綮。
确,要写好一篇文章,必第一把好一关,否就会“下笔千言,离万里”,文不,文不“体”。
即便文字功底很好,也免“一着不慎,全皆”。
在平、甚至决定学生“命运”的考中,的例子都不。
【重点】清意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推测命意的能力每道秀的命都包含着命者的意。
推测命意,就是剖析命者“ 什么命个文”,研究命的依照和出点。
擅长推测命意,写作才能深“行情”,投命者“所好”。
命的依照有:(一)系学生的命。
特是文,它是文学之“本”。
有系文思想内容的,如《不要恐惧困》,可系《愚公移山》推测命意。
有系文写作特色的,如《我最敬重的人》,可系《是最可的人》推测命意。
(二)系学生的生活命。
学生的生活包含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科技生活、想像生活等。
面此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累,系目前的社会背景去目。
比方:“每位同学自己都会存在或那的短处,如胆寒、自卑、惰性、气⋯⋯合你的一个方面,把目‘我终于战胜了_’填补完好,写一篇记述文。
”这个命题既吻合学生自己实质,又反应了现在社会一个热点话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分辨表达体裁的能力假如命题已对文体有明确要求,就务必需按要求作文。
假如命题对文体无明确要求,就要从下边几方面人手辨明表达体裁。
(一)注意文题中表示文体的标记词语。
题中含“记”“忆”“访”“传”“纪事”“巡礼”“见闻”“赞”“颂”“歌” “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述文或抒怀散文,如《童年龄事》、《琐忆》、《内蒙访古》、《武夷游》等;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析”“感”“见解” “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谈论文;题中含“用途”“功能”“介绍”“说明”“讲解”“性质”“如何”“制作” “方法”“技巧”“(某物)自述”等,即写说明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
篇》教案
目标导学二:改写与总结
1.改写:在正确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事半功倍地收获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这段话可以这样改写: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获取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2.总结:通过研究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重要性,还研究到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方法和作用。
方法: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第二方面(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到结尾):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和正确的读书态度。
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异同点:思想内容相似,写法不同;一个是立论、随笔,一个是驳论、杂文。
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4.强调读书的态度,提醒学生要保持谦虚、虚心、开放的心态,不要对作者进行过度的批判和质疑,而是要尊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来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5.阐述读书的目的,强调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只有在虚心研究、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作文辅导第十三讲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教学设计
Composition guidance Lesson 13 teaching des ign from outside to inside
作文辅导第十三讲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写记叙文如何加入议论?其实,它和写议论文在事例后发议论是一样的——都“要有点分析”。
要针对所记叙的事情,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类问题。
——这就是分析。
就这样议论。
是什么?
对事情(或人物)的评价是什么?例:……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我的老师》
事情的实质是什么?例:……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
本色。
——《一件珍贵的衬衫》
揭示的规律是什么?(正向)例:……一位年轻的厨师,能够创
作出如此新颖而奇异的艺术品来,多么感人!看来,确实是行行
出状元。
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踏踏实实地工作,
一定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萝卜花》
揭示的规律是什么?(反向)例:……当一个农民就那么容易吗?理想与现实之间并不是一步之隔,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提高自己。
于是,我又背起了书包,昂着头,挺着胸,大踏步地
走进了校园。
——《我的农夫梦》
事情的意义是什么?(正面)例:……转眼间,三年过去了。
回
顾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向上的精神,这
种进取的性格,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它教
我惭愧,催我自新,催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九十年代的今天,
不正需要这种性格吗?它使人振作,它使人奋进,她鼓舞人去创
造更美好的明天。
——《我的“倔脾气”》
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反面)例:……如果忽视眼前的努力,忽
视思想上、学习上、作风上的小小漏洞,那么,你未来事业的大厦,有朝一日将会坍塌,毁于一旦。
——《不要拒绝做小事情》为什么?
领会用意例:……想到这些,我明白了:爸爸、妈妈认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去哄了。
他们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
育我要谦逊,不要沾染上浮夸、自满的恶习。
多么纯真的爱呀。
——《我成长中的一件事》
指出目的例:……啊!亲爱的哥哥,你牺牲得多么壮烈,又多么泰然!我明白了:你冒着猛烈的枪林弹雨,是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安宁;你不怕流血牺牲,是为了让祖国千家万户的亲人团圆。
——
《怀念》
道出原因(作者)例:……我爱画奔马,是因为它能给人以力量
和鼓舞,是使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是因为它能唤起暂遭挫折
的人去克服困难,使已经取得某些成功的人更加奋进。
……我爱
奔马,我爱画奔马,我更要当“奔马”!——《我最喜爱画奔马》道出原因(人物)例:……父亲明天要起早去部队,可他深夜不
睡给我收拾房间、书包,他是用这种特别的举动来弥补他不能去
开家长会的遗憾和歉疚,此刻父亲心里的滋味一定也是不好受的呀!父亲的心里装着部队,装着任务,也沉甸甸地装着他的儿子。
我有生以来好象第一次明白了当军人的父亲的心。
——《深夜》怎样做?
例:……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
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
计算的。
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
我们只有踏着
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一面》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格言的时候,怎
么也弄不清它的意思。
走一百里路,已经走了九十里,还差十里,就到达目的地了。
为什么说这才刚走了一半呢?我带着这个问题
去问老师。
老师讲解了半天,我还是将信将疑,可是没过多久,
在一次体育课上却有了亲身体验。
那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测验八百米中长跑,这可是我最头
疼的一个长跑项目了。
我硬着头皮站在了起跑线上。
“砰”发令
枪响了,我赶紧迈步跑起来。
开始二百米,我跑得还可以,一边
跑一边瞟着同组的同学们。
第二个二百米我边跑边开始出汗了。
我一边调节着节奏,一边暗暗给自己加油鼓劲:坚持,坚持到底
就是胜利!
跑完七百米了,我感到浑身发酸,两腿像灌了铅,呼吸也变
得气粗了,步子也迈不开了,我向前望了望,哎哟,还有一个弯道,足足有一百多米。
“还坚持得了吗?”我问自己。
十步、二
十步……这段跑道怎么这样长啊,比前七百米还要长。
我只觉得
心要从胸膛里蹦出来,嗓子又干又热,两条腿已不听使唤了,眼
睛不自觉的闭上了。
我听见老师同学们在喊“终点要到了,冲刺啊!”我睁开眼,只觉得自己要窒息了,实在没有力量向前跑了,便由跑变走,最后腿一软,跪坐在地上了。
同学们到达终点后,又都朝我围拢过来,几个同学说:“看,就差那么二十几米!”我也懊悔地摇摇头。
我今天就为最后二十
几米而失败了。
跑完七百米只能算是跑过了一半,而失败则在这最后的几十米上,这不正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吗?
是啊,十里对九十里而言是短的路程,但却是关键。
在体育运动上,短跑的最后一秒,跳高的最后一跃,足球场上的最后一记射门,不都体现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吗?只有在最后关头冲上,才能获得成功,反之,则功亏一篑。
在学习上、生活上乃至人生道路上,止步于九十,前功尽弃的现象还少吗?就我自己而言,不也从止步于九十中得到了教训吗?“行百里者半九十”道出了多么深刻的哲理。
这件事难忘,给我深刻启迪。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作文学习已经告一段落。
这一段落,是一个入门的段落。
我们学习了要写好作文应当注意的一般问题,如何构思,还学习了作文的几个具体技能:扣题和拟题、详写和略写、描写、议论等。
大家要认真总结复习,争取在期末的语文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另外,还要把下面这篇作文写好,作为我们这一阶段学习的一次考试。
作文:《我又懂得了一个道理》 600字左右,要求文中有描写和议论。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