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自然笔记16405282
- 格式:ppt
- 大小:450.50 KB
- 文档页数:13
自然笔录一教课资料1作者简介:杨文丰 (1957-),男,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写作理论研究.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2写作背景:(略)3课文剖析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学家笔下。
他凭优秀的想象力,以美好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巧的笔触,将自然界各种令人惊叹不已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述得美轮美奂,在教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一无穷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构造全文,对象明确,井井有条地向我们描述了地球地色彩,晨昏的更替,空气的流动,分级的设定,年轮和地点的关系,降雨的异象等自然现象的各种神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点,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拥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教课方案与事例1解题自然:自然界,一般指无机界和有机界。
有时也指包含社会在内得整个物质世界笔录:一种以漫笔录录为主得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聚集而成。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3剖析课文朗诵阅读提示:(作者以仔细的科学察看和广远的艺术想象生动描述了地球的色彩,空气的流动,以及光照、降雨的作用和异象。
读这篇文章,我们既能获取很多科学知识,又能获取美的享受。
一位自然科学家又这样美好的文笔,令人赞美。
我们不如也用文学漫笔的写法,来阐释某种自然科学的知识。
)从阅读提示中,我们获取了什么重要信息?参照答案:阐释自然科学知识,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每一部分阐释的自然科学知识。
蓝地球:因为太阳光的波长不一样,碰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形成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
“晨昏线”寓言:白日和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限。
包含全部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她的特点和作用。
蒲福风级:英国海军大将蒲福 1805 年以海陆之上的自然光景的“表现”来区分的风级。
地点:树木生长地点不一样,生长情况很不一样。
黄花雨:林林总总,略显异样的雨。
问一个问题:你最赏识哪一段?再问一个问题:最感动你的是哪几句话?学生自由发挥参照:相关“蓝地球”和“湛蓝色苍穹”的提法,大家早已经是耳熟能详了。
语文笔记高二知识点归纳一、文字运用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等2. 描述方法:描写形象、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3. 表达方式: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等不同文体的运用二、古代文学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解读技巧、古文观点的分析与辨别2. 古诗词赏析:名篇鉴赏、词牌选读、韵律把握等技巧3. 文学家及代表作: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三、现代文学1. 现代散文:散文作品的特点、阅读技巧和评价标准2. 人物与事件:现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如矛盾与冲突的描写等3. 小说解读:小说的基本结构和要素,主题与情节的分析等四、修辞与阅读1. 修辞手法辨析:比喻与拟人、夸张与反复、排比与对偶等的理解与运用2. 风格分析:词、句、段等水平和垂直的分析与理解3. 阅读技巧:词语理解、段落理解、主旨把握与推理判断的方法等五、语法与写作1. 语法知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和搭配2. 句子结构: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主谓一致等语法规则的运用3. 写作技巧:议论文的结构与写作方法、记叙文与说明文的特点等六、修辞手法的应用1. 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的灵活运用2. 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如何准确地用好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更具感染力3. 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效果和意义七、阅读与鉴赏1. 课外阅读推荐: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价值与意义的解读2. 鉴赏技巧:作品背景与作者经历的理解,作品内涵和主题的识别等3. 文学鉴赏与批评:评价标准、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的分析与评述八、写作与表达1. 优秀作文的要素:主题鲜明、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语言准确等2. 写作技巧训练:提升写作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如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写作3. 语文写作实践:模拟题目的写作训练,提高作文能力和素材积累以上是高二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将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二语文的必修书重点知识点归纳高二语文的必修书重点知识点(1)美景与美政——《望海潮》柳词给我们的印象是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无奈、凄清与孤独。
然而,柳永的词也有大气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
这首柳永自创词牌而成的词,将杭州市区繁华、钱塘潮涌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现,显现出词人婉约之外的另一风格。
在这首词中,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离愁与相思——《雨霖铃》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
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
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
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5)孤独与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是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6)苦闷与理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是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既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7)相思与秋意——《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不是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人吗?重阳佳节,把酒赏菊,那份凄凉,那份寂寥,又让人怎能说得尽呢?(8)遭遇与呼喊——《声声慢》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声声慢》。
一、《草地》1.背景知识:《草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描写了农村青年阿Q 的毫不自信和惨淡人生。
2.主要人物:阿Q、娇红。
3.描写手法: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语言简练明快,具有鲜明的自嘲和讽刺意味。
4.主题思想:小说通过阿Q的一生来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无望,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二、《绪论》1.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序言,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继承关系和文学的社会性。
2.关键词:中土、文学、传统、现代、生活、表现、社会。
3.主题思想:本文旨在阐述中国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强调文学应以描绘生活为主题,表现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现实。
三、《犹太桃源记》1.背景知识:《犹太桃源记》是茨维格在一个犹太小儿童碑前思索时写成的散文,描写了犹太人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悲苦境遇。
2.主题思想:通过对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描述,表现了非人道主义以及战争导致的人类灾难,呼唤人们珍惜和平与生命。
四、《希腊史诗》1.背景知识:《希腊史诗》是一篇文章,指出希腊古代文学的价值和希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主要内容:分析了希腊古代文学的特点、价值和其对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
3.主题思想:本文旨在介绍和赞美希腊古代文学的无尽价值,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启示。
五、《逃离敦煌》1.背景知识:《逃离敦煌》是作家朱自清的小说,通过一个敦煌诗人冯唐的一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在战乱之后的消亡和怀念。
2.主要内容:描写了冯唐在敦煌留下的古老文化,及他为了保护这些文化而奋斗的故事。
3.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冯唐一生的描述表达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怀念,呼唤人们重视保护文化遗产。
六、《汪曾祺的故乡散记》1.背景知识:《汪曾祺的故乡散记》是一篇散文,描写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赞美。
3.主题思想:本文以个人视角讲述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担忧。
九自然笔记教学目标1、了解并领会本文所介绍的各种自然现象及作者由此生发出来的人生感悟。
2、把握科学散文在构思与语言运用方面的艺术特点。
3、尝试用“联想”的方式由自然现象展开对人生哲理的遐想。
说明:作者杨文丰在《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的自序文中,将自己在《散文·海外版》专栏中写的一系列文章都称为“科学散文”,因而在此也沿用了这个名称。
杨文丰的科学散文,至少具备三个要素:其一,科学严谨的知识阐述或现象介绍,其二,饶有趣味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联想;其三,严谨而不乏生动的语言。
作者以其气象学理学士的专业背景,以气象、植物、生态、环境等科学因素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科学、伦理、人类生活的诸多感慨,因此,本文似乎不同于以往那些以普及科学常识为己任的科学小品文,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将科学与文学艺术结合,写出文化批判的重量,写出情感的浓度,写出人生的感悟和哲学的深度,如此的科学散文,应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个判断,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本文的一把标尺。
由此,在熟悉全文内容之后,我们的兴趣点不妨落在作者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上,文章中丰富奇谲的联想有何依据?我们的学生是否也能产生类似的精彩联想?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思想可被激活,同时能进一步体会作者联想的精妙之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从“自然现象/科学知识”和“人生感悟/艺术联想”两大方面,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完成概括性的表格。
2、难点:作者的联想是如何产生的,还可以进行怎样的联想。
说明:这篇文章的章节比较多,彼此之间关联度不大,学生在阅读中容易产生零碎的印象,完成表格是一个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文字,熟悉内容,同时训练了语言的概括能力。
在找到“自然现象/科学知识”和“人生感悟/艺术联想”两方面的语言信息后,对作者因何产生的联想,学生的说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只要合理就予以认可,至于还可以产生怎样的联想,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除了个别过于离题荒诞的,大都应予以肯定。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自然笔记》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 教材基本信息•教材名称:《自然笔记》•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上册2. 教材内容概述《自然笔记》是高中语文高二上册的教材之一,主要围绕自然界展开,内容涉及自然景观、动植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描写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可以触摸自然、感受自然、思考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结构《自然笔记》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不同的自然主题展开,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单元:对自然背景的感知•第二单元:大自然的奥秘与无穷魅力•第三单元:动植物的多样性•第四单元:自然之美与人的心灵•第五单元:自然的法则与规律•第六单元:天文地理与人类文明2. 教材特点•丰富的自然描写:《自然笔记》以丰富的语言描述自然界的各种景象和现象,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多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教材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思考题和探究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密联系实际: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和活动设计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和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应达到以下知识目标:•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物种、景观和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认识;•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并能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理解科学知识在解释自然现象和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以下能力:•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文章中主旨和细节的把握能力。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自然描写和思考题,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沟通能力。
高二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1.高二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一词类活用: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7、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10、东: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向东进军)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13、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2.高二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二一词多义:1、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3.高二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篇三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1.转折关系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2.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便……、要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3.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也……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5.并列关系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6.承接关系一……就……、起先……后面……7.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还……8.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4.高二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总结笔记篇四文言虚词之:(1)助词,的。
《自然笔记》素材作者在本篇文章中给我们提出了“科学和艺术的互融性”的探究课题对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李政道博士一直有一个基本思想,即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历来,人们把科学与艺术看作人类文化的两翼,犹如车轴两边的一对轮子,人的左右两条腿,一个硬币的两面。
就是说,鸟儿要靠两只翅膀才能飞翔,车子要有两个轱辘才能滚动,人要用两条腿走路,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
现在我们看一看从古到今,特别是眼前,在我们的生活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处。
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曾经用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而五乔木、火、土、金、水又与中国的五声音阶的阶名宫、商、角、微、羽相对应。
我国历史上只有两门科学——天文学和音律学是有精确的数学表示的,前者有9位数字而后者达到25位数字。
还有:青铜和陶瓷食具、酒具,浑天仪、天象仪等天文仪器,文房四宝,斗拱,宝塔,寺庙,佛教雕塑,透光镜,夜光杯,稳定平衡的造型“马踏飞燕”,用手在盆边的“耳朵’上摩擦就会使盆中的水花喷高数十厘米、盆中游鱼栩栩如生的“鱼洗”,用三维常平支架支持、可以在被窝里随意翻滚而香火不倾不灭的“被中香炉”,靠虹吸把水吸上去、一滴一滴下落的“滴水观音”等等。
特别是 1978年在湖北省防县出土的距今2400多年的青铜编钟一一曾侯乙编钟,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巨型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杰作。
它共有65口钟,五个八度音域,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各12个调;以‘A为标准音高;频率的计算相当准确,与现代老名相应的音只差1%一5%它是扁钟,比起国外的圆钟,解决了钟作为旋律乐器的问题而外国到19世纪还没解决。
无怪美国学者麦克伦(E.G.Mcllan)写到:“曾侯钟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统和调律,都显示出结构上的成熟。
复杂的律制、高超的工艺都超过了我们迄今对古代音乐世界的一切猜想。
不仅其制作技术水平,而且在哲学——音乐学上所获得的成就,都使我们高度钦佩。
高二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2022学习与坐禅相似,须有一颗恒心,静下心来,将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解决更多的考试难题。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二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高二语文必背知识点整理1高中课程背诵篇目1、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课程背诵篇目2、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