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免疫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免疫系统对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拯救许多患有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的生命。
然而,器官移植并非没有风险,患者的免疫系统常常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对移植下来的器官产生免疫攻击。
本文将就免疫系统对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克服排斥反应的方法。
一、免疫排斥反应的原因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认为移植来的器官是“外来物质”,而对其进行攻击。
这是免疫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旨在清除体内的异物以维持组织的健康。
这种排斥反应主要由两个免疫细胞介导: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当移植器官被植入患者体内时,T淋巴细胞会识别并攻击器官组织中的抗原。
这些抗原被称为移植抗原,它们是一组细胞表面上的特定蛋白质,与捐献者和受体之间的差异相关。
当T淋巴细胞识别到这些抗原时,它们会释放细胞因子,从而引发免疫反应,促使其他免疫细胞参与攻击。
与T淋巴细胞不同,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
当T淋巴细胞激活后,它们将刺激B淋巴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可结合到器官组织表面的抗原上,标记器官组织以供破坏。
二、克服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为了克服免疫排斥反应,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
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旨在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包括抗代谢药物、抗体药物和细胞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减少它们对移植器官的攻击。
2. 组织学配型和免疫抑制剂个体化治疗组织学配型是指通过检测受体和捐献者之间的HLA配型来选择合适的器官捐献者。
配型越匹配,患者的免疫系统越不容易产生排斥反应。
此外,个体化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也对于减少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的免疫状况和器官移植后的免疫监测结果,医生可以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剂量,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3. 免疫耐受诱导免疫耐受诱导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产生耐受性,即不再产生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机制及新进展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为许多患有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然而,免疫排斥反应一直是器官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了解免疫排斥机制以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对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免疫排斥机制1、细胞免疫排斥T 细胞在免疫排斥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外来器官被植入受体体内时,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会摄取并处理器官上的抗原,然后将其呈递给 T 细胞。
T 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包括细胞毒性 T 细胞(CTL)和辅助性 T 细胞(Th)。
CTL 能够直接攻击和破坏移植器官的细胞,而 Th 细胞则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来促进免疫反应。
2、体液免疫排斥B 细胞在免疫排斥反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激活的 B 细胞会分化为浆细胞,产生针对移植器官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导致免疫排斥,例如激活补体系统,直接损伤移植器官的细胞,或者促进吞噬细胞对移植器官的吞噬作用。
3、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在免疫排斥反应中,免疫细胞之间以及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Th1 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FNγ)可以增强CTL 的活性,促进免疫排斥反应;而 Th2 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则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助于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4、非免疫因素除了免疫因素外,一些非免疫因素也可能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创伤、感染等都可能导致移植器官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重免疫排斥反应。
二、免疫排斥的临床表现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排斥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数天至数周内,表现为发热、移植器官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
慢性排斥反应则发生在移植后的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移植器官的逐渐纤维化和功能减退。
三、免疫排斥的诊断免疫排斥反应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人体器官移植与免疫学人体器官移植是一种临床治疗方法,是指将一个健康的器官从一个人身上取出,移植到另一人的身体内,以代替其原有的功能不全或完全缺失的器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已日益普及,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但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存在,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难度都受到了限制。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源性物质的抵御能力及免疫反应机制的学科。
在器官移植中,免疫系统对于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器官移植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
一、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理系统,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其中,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而免疫分子则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机体内外的有害物质,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态。
在器官移植中,免疫系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保护机体免受移植的异体器官的攻击,另一个是避免自己攻击移植的异体器官,以维护机体的免疫稳态。
二、器官移植中的免疫反应在器官移植中,由于移植器官通常来自另一个人或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外来物质,产生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免疫反应。
1、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体反应机制。
在器官移植中,移植的异体器官中的抗原会被提呈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克隆扩增和激活,从而促进T细胞的分化和产生多种效应细胞,如细胞毒性T细胞(CTL)、Th1等。
这些效应细胞能够直接攻击异体器官的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从而导致异体器官的损伤和排异反应。
2、体液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抗体反应机制。
在器官移植中,移植的异体器官中的抗原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多种免疫球蛋白,如IgM、IgG等。
这些免疫球蛋白能够与异体器官的抗原结合并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三、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由于免疫系统对于异体器官的攻击,器官移植手术前后都可能出现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免疫的概念移植免疫是指将一个组织或器官从一个个体移植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免疫反应。
这是一种复杂的免疫现象,涉及多个方面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以及宿主和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移植免疫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包括免疫学、器官移植学、器官损伤修复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移植免疫中,免疫系统对移植物进行识别和攻击,试图消除异体组织。
这是自身免疫应答的一种形式,也被称为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排斥和晚期排斥。
早期排斥主要是由自然杀伤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导致移植物早期功能损害和组织坏死。
而晚期排斥由抗体介导的效应占主导地位,其中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抗体产生的溶解、裂解或修饰效应。
为了降低移植排斥反应,前期的免疫抑制治疗非常重要。
药物如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龙脑素等被广泛用于临床移植免疫治疗,以减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攻击。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激活和增殖,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来抑制早期排斥反应。
此外,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药物可以进一步抑制晚期排斥反应。
然而,免疫抑制治疗同样会带来许多副作用和并发症,如感染、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等。
因此,寻找更安全和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一大热点。
干细胞移植是一个新的治疗策略,可以重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
在移植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会通过化疗和放疗的方式彻底清除,然后再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经过移植送入患者体内,以建立新的免疫系统。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并避免大剂量药物对患者的副作用。
另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是免疫耐受诱导。
免疫耐受是指患者对移植物免疫耐受的状态,既不会发生排斥,也不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低剂量辅助体消融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低剂量辅助体消融疗法是通过低剂量辅助体移植来诱导特异性耐受,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产生耐受。
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则是通过重新建立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对供体组织产生耐受。
免疫学移植的名词解释免疫学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指将组织器官或细胞从一个个体(供体)移植到另一个个体(受体)的过程,旨在替代或增强受体的功能。
在免疫学移植过程中,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免疫反应是一项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移植物的存活和功能。
在免疫学移植中,有几个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首先是移植物排斥反应。
移植物排斥反应是指受体对于供体组织或器官的免疫系统反应。
因为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攻击异种物质,所以当供体组织或器官移植到受体体内时,受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视为“外来”物质,并产生排斥反应,试图清除移植物。
这种排斥反应是移植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
为了抑制移植物排斥反应,通常会使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一种能够减少受体免疫系统的活性的药物,以阻止排斥反应的发生。
其中,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素抑制剂。
它们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中的不同细胞和分子的功能,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然而,免疫抑制剂也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风险。
它们会削弱受体的免疫系统,增加感染和肿瘤发生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权衡利弊,根据受体的具体情况和移植物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除了免疫抑制剂外,另一个与免疫学移植相关的重要名词是移植免疫耐受。
移植免疫耐受是指在移植过程中,受体对供体组织或器官不发生排斥反应,且无需常规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实现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移植免疫耐受是理想的移植结果,因为它不仅可以避免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还能够提高移植物的功能和寿命。
目前,目标导向的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诱导是免疫学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
科学家们努力寻找新的方法和药物,以在移植过程中实现良好的移植结果。
其中,免疫监测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监测受体的免疫状态和移植物的活性,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排斥反应的发生,为移植物提供更好的保护。
另外,还有几个与免疫学移植相关的名词也值得一提。
例如移植前免疫调节,它指的是通过预处理或治疗受体,调节其免疫系统的状态,以减轻排斥反应的发生。
异类器官移植的免疫学机制异类器官移植是医学界的一项重要技术,它使得人们可以将生命中的重要器官进行更替,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然而,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往往会对新的器官产生排斥反应,因此如何降低排斥反应是异类器官移植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免疫学角度探讨异类器官移植的免疫机制。
1. 免疫系统对异类器官的反应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鉴别并清除有害的外来物质,包括病毒、细菌等微生物、肿瘤细胞以及异类器官。
当免疫系统遇到这些外来物质时,会启动一系列攻击措施,最终将它们排除体外。
在异类器官移植中,移植的器官来源于另一个个体,与移植受体的体内免疫系统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会导致移植受体的免疫系统将新的器官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启动排异反应。
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主要有两种: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2. 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反应中,移植受体的T淋巴细胞是主要的执行者。
当移植受体的T 细胞识别到异体抗原后,会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调节受体和变异基因等方式,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移植器官的破坏。
T淋巴细胞对异体抗原的识别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
直接途径是指移植受体的T细胞直接识别异体抗原表面的多肽类物质,然后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素等方式,杀伤移植器官上的细胞。
间接途径是指移植受体的T细胞识别异体抗原结合的MHC分子,然后通过产生反应性T细胞,间接地破坏移植器官。
3. 体液免疫反应在体液免疫反应中,移植受体的B淋巴细胞是主要的执行者。
当移植受体的B 细胞接触到异体抗原后,会产生大量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结合到移植器官上,形成免疫复合物,最终导致移植器官的破坏。
虽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在排异反应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在移植受体的免疫系统中,它们往往是相互协作的。
移植受体的T细胞可以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和激活B细胞的刺激,增强体液免疫反应;反之,移植受体的B细胞也可以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T细胞的刺激,增强细胞免疫反应。
人体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引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体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许多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高度敏感性,器官移植后会引发排斥反应。
了解和控制人体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免疫排斥反应:原理及类型1. 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和攻击异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外来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响应,并通过细胞和体液两个层面展开攻击。
2. 免疫排斥反应的类型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可以分为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三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二、克服免疫排斥反应的策略1. 选择合适的移植供体组织相容性是影响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寻找合适的供体可以大大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2. 免疫抑制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控制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雷公藤酸和罗非昔布等。
3. 其他克服排斥反应的策略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通过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调节免疫活性细胞等方式来增加移植成功率。
三、新技术在解决排斥反应中的应用1.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可以准确修改人体基因组,从而改善器官移植后的排斥问题。
2. 全身低温灌注技术(SIT)SIT可以减少由于缺氧导致器官损伤引发的免疫反应,并保证移植器官愈合过程中不受到进一步攻击。
3. 组织工程和器官再生技术通过组织工程和器官再生技术,可以获得与受者体内相容性更高的移植组织,从而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结论:人体器官移植是一项挑战性的医疗技术,而免疫排斥反应则是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通过选择合适的供体、免疫抑制治疗和利用新技术手段,我们有能力有效地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方法和策略,为更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移植免疫(总分:29.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总题数:23,分数:23.00)1.患者,男,28岁,1个月前行肾移植手术,目前体温升高,肾功能降低,少尿,尿中白细胞增多,问出现了何种排斥反应∙A.超急性排斥∙B.急性排斥∙C.慢性排斥∙D.迟发型排斥∙E.以上都不是(分数:1.00)A.B. √C.D.E.解析:2.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的主要抗体是∙A.IgA∙B.IgG∙C.IgM∙D.IgE∙E.以上都是(分数:1.00)A.B.C. √D.E.解析:3.目前效果最好的免疫抑制剂是∙A.硫唑嘌呤∙B.环孢霉素A(CsA)∙C.环磷酰胺∙D.糖皮质激素∙E.FK-506(分数:1.00)A.B.C.D.E. √解析:4.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A.ABOfill型抗体或抗HLA-I子的抗体∙B.移植物供血不足∙C.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D.抗Rh血型抗体∙E.中性粒细胞(分数:1.00)A. √B.C.D.E.解析:5.构成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损伤机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A.NK活化后杀伤的植物∙B.Th产生TNF-α的作用∙C.Tc的细胞毒作用∙D.ADCC∙E.活化的MΦ发挥的效应(分数:1.00)A.B.C. √D.E.解析:6.关于HLA-I类抗原,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只存在于B细胞上∙B.只存在于红细胞上∙C.只存在于白细胞上∙D.存在于一切有核细胞上∙E.以上都不正确(分数:1.00)A.B.C.D. √E.解析:7.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下何项为主要特征∙A.上皮癌的高发生率∙B.供者T淋巴细胞与受者同种异型抗原发生应答∙C.被移植的B淋巴细胞产生自身抗体∙D.常出现自然缓解∙E.以上均是(分数:1.00)A.B. √C.D.E.解析:8.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是∙A.细胞免疫∙B.Ⅲ型超敏反应∙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反应∙D.IFN-7的释放∙E.以上全部都正确(分数:1.00)A.B.C.D.E. √解析:9.移植类型包括∙A.自体移植∙B.同种同基因移植∙C.同种异基因移植∙D.异种移植∙E.以上全包括(分数:1.00)A.B.C.D.E. √解析:10.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A.H-2∙B.HLA∙C.PHL-A∙D.RHL-A∙E.DHL-A(分数:1.00)A.B. √C.D.E.解析:11.同一物种内遗传背景不同个体之间的移植,称为∙A.异种移植∙B.自体移植∙C.同种异基因移植∙D.同种同基因移植∙E.原位移植(分数:1.00)A.B.C. √D.E.解析:12.成人中常发生GVHD的器官移植是∙A.骨髓移植∙B.肾移植∙C.心脏移植∙D.胸腺移植∙E.皮肤移植(分数:1.00)A. √B.C.D.E.解析:1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HVGR(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超急排斥一般在移植24小时内发生多由ABO血型或MHC-Ⅰ类分子Ab引起∙B.HVGR的急性排斥发生在移植后数天或数月,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C.HVGR的慢性排斥发生在移植后数月或数年∙D.HVGR是骨髓移植的主要障碍∙E.GVHR是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宿主成分的免疫应答(分数:1.00)A.B.C.D. √E.解析:14.骨髓移植后,引起GVHD的主要效应细胞是骨髓中的∙A.T细胞∙B.B细胞∙C.基质细胞∙D.造血干细胞∙E.以上都是(分数:1.00)A. √B.C.D.E.解析:15.同种异基因排斥的防治措施有∙A.寻求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B.使用免疫抑制剂∙C.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D.诱导受者对供者移植抗原特异性耐受∙E.环孢菌素A是目前最重要的免疫抑制剂(分数:1.00)A.B.C. √D.E.解析:16.慢性排斥的主要病理变化为∙A.血管内凝血∙B.急性血管炎∙C.急性间质炎∙D.软组织水肿∙E.间质纤维化,血管硬化(分数:1.00)A.B.C.D.E. √解析:17.器官移植中下列哪项正确∙A.不需ABO血型符合∙B.不需HLA-DR抗原一致∙C.靶抗原只是HLA-I类抗原∙D.供体最好从同胞中筛选∙E.使用免疫抑制剂就不用组织配型(分数:1.00)A.B.C.D. √E.解析:18.关于骨髓移植,错误的论述是∙A.受者容易对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B.受者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C.受者可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D.实质上是多能造血干细胞移植∙E.受者可伴有免疫缺陷(分数:1.00)A.B. √C.D.E.解析:19.HLA-Ⅱ类抗原主要存在于∙A.B细胞∙B.单核细胞∙C.精于∙D.内皮细胞∙E.以上都是(分数:1.00)A.B.C.D.E. √解析:20.引起同种异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主要是∙A.表达于移植物细胞表面MHC分子∙B.表达于移植物细胞表面的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C.血型抗原∙D.异嗜性抗原∙E.自身抗原(分数:1.00)A. √B.C.D.E.解析:21.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是∙A.急性血管炎∙B.急性间质炎∙C.血管内凝血∙D.间质纤维化∙E.血管硬化(分数:1.00)A.B.C. √D.E.解析:22.根据移植物来源,哪种肾存活率最高∙A.同胞供体肾∙B.亲属供体肾∙C.异种供体肾∙D.父母亲的肾∙E.同种供体肾(分数:1.00)A. √B.C.D.E.解析:23.受者体内移植前已经存在的抗血型类抗原的抗体引发的排斥反应属于∙A.急性排斥反应∙B.超急性排斥反应∙C.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D.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E.慢性排斥反应(分数:1.00)A.B. √C.D.E.解析:二、A2型题(总题数:2,分数:2.00)24.移植排斥反应损伤机制中能激活CTL,NK杀伤移植物,使B细胞产生Ab介导ADCC的细胞因子是∙A.TNF-α∙B.IFN-γ∙C.IL-2∙D.IL-4∙E.IL-5(分数:1.00)A.B.C. √D.E.解析:25.一般在移植的数天或数月后发生,主要由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移植物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实质细胞的坏死。
移植免疫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一)定义:移植指用异体(或自体)正常细胞、组织、器官置换病变的或功能缺损的细胞、组织、器官,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
(二)分类
1.自体移植
2.同种异基因移植:临床移植多属此类。
3.异种移植
二、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机制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
2.急性排斥反应
3.慢性排斥反应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时间:移植术后24h内
发生机制:当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后,受者体内预存的针对供者同种异型抗原的抗体(ABO血型抗体或HLA抗体)与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引起出血、水肿、血栓形成等,导致移植器官急性坏死。
预存抗体来自:
供受者之间ABO血型不合;
受者反复多次输血、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再次移植。
处理:重新移植
预防:ABO血型配型、细胞毒试验
2.急性排斥反应:最常见的排斥反应
发生时间:移植后数天~数周左右
发生机制:以细胞免疫应答为主,移植物中出现大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①CD4+Th1细胞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②CTL杀伤作用;③激活的巨噬细胞、NK细胞。
处理:使用免疫抑制剂
3.慢性排斥反应:
发生时间:移植后数周、数月至数年
发生机制:由于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慢性排斥损伤,导致移植物发生纤维化,进行性功能减退。
①CD4+T细胞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②急性排斥反应反复发作,导致血管平滑肌增生、间质纤维化、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如:骨髓移植。
移植物中成熟T细胞被宿主异型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随血循环游走至受
者全身,对宿主组织或器官发动免疫攻击。
三、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配型:ABO血型和HLA配型
1.检测受者血清中预存的HLA抗体:取供者淋细胞和受者血清进行细胞毒试验。
2.交叉配型:将供者和受者细胞互为反应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同种抗原的差异。
(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1.化学类:糖皮质激素 + 环孢素A + 环磷酰胺
2.生物制剂:抗CD3、CD4、CD8单抗,抗IL-2Rα链单抗。
例题
与急性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关系最密切的细胞是()。
A.NK细胞
B.B细胞
C.CD8+CTL
D.肥大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答疑编号700544180101]
【正确答案】C
例题
【1~2小题共用备选答案】
A.供体内预存抗受体的ABO血型抗体
B.供体内预存抗受体的HLAⅠ类抗原的抗体
C.受体内预存抗供体的ABO血型抗体
D.受体内预存针对供体组织器官的CTL细胞
E.移植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
1.移植器官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于()。
[答疑编号700544180102]
【正确答案】C
2.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由于()。
[答疑编号700544180103]
【正确答案】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