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部分资料补充)
- 格式:docx
- 大小:284.57 KB
- 文档页数:7
石墨烯材料及其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资料有关石墨烯材料及其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原创性
摘要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突出特性的一维碳纳米材料,由一层厚度仅一个原
子厚的碳原子构成,具有高的抗拉强度、优良的电子导电性能和电子显微
特性。
因其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石墨烯可以用作电子器件中的探测器、接触层或纳米封装,可以用于高性能电池和其他电子应用。
本文针对石墨
烯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出了六点研究议题,分别是石墨烯
材料的结构和特性,石墨烯的制备技术,石墨烯在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石墨烯在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石墨烯在电池安全膜中的应用,以及石
墨烯和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
从结构和特性方面,石墨烯具有单原子厚度、高温稳定性、高抗拉强度、优良的电子导电性能和电子显微特性,作
为电池正极、负极材料和安全膜时能够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耐久性和性能。
通过综述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以石墨烯材料改进的锂离子电池可以达到
高容量、快速充电、低温性能好等优良性能。
本文最后探讨了石墨烯和锂
离子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发展方向,以及技术和产业应用潜
力的展望。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课时2授课年级初三课标要求内容要求: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知道物质既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创造的。
2.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
学业要求:1.能举例说明碳单质的广泛应用,以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能基于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碳的单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碳单质与氧气的反应、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其中,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科书注意图文结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化学观念方面,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碳的单质”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碳单质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加深学生对“物质具有多样性”的认识。
又如,教科书图6-1金刚石的用途反映了金刚石的“硬”;教科书图6-2石墨的用途是它的物理性质的具体应用;教科书图6-3活性炭的用途与活性炭的吸附性密切相关。
之后,教科书还安排了“思考与讨论”。
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观念: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科书素材的选择注意反映科学进展,体现中国元素。
例如,教科书中介绍的C60、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充分反映了碳单质的研究进展。
石墨炔、T-碳、教科书图6-7等内容则是体现我国科学家在碳单质研究方面的贡献和我国科技发展成就。
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碳单质的一些新形态有可能会被发现,碳单质的用途将不断扩大,从而建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石墨烯材料1.4石墨烯材料纯净、完美的石墨烯是一种疏水材料,并且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也难于溶解。
不过,对石墨烯进行复合和改性,如通过修饰,共价或非共价的方法将功能基团引入石墨烯平面,能使其溶解度显著提高H¨”。
在没有分散剂的作用下,直接将疏永的石墨烯片分散在水中是很困难的。
通过氨水调节pH值为10左右,用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烯(GO)的办法,可以得到还原的石墨烯(rG0)。
由于这利-石墨烯还含有少量的含氧基团,因而可在水溶液中分散。
但这种分散能力依然是有限的,不超过O 5 mg/mL。
除了水,一些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二甲基亚砜和四氢呋喃也可以用来分散rGO。
金属离子和功能基团同样可以用来修饰rGO片层。
在KOH溶液中,用肼还原氧化石墨可得到钾离子修饰的石墨烯(hKlvlG),其能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
另外,将苯磺酸基团引入GO,还原后可得少量磺化的石墨烯,这种石墨烯在pH处于3-10的范围内时,浓度可达2mg/mL。
共价修饰石墨烯指的是用含有功能基团的分子与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基团的反应,如羧基、环氧基、羟基,包括平面内的碳碳双键。
例如,分散在四氢呋喃,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EDC)qb的rGO,发现把其边缘的羧基修饰上十八胺时后,其稳定性增加[48-50。
用异氰酸酯处理石墨烯时,表面的羟基和边缘的羧基会形成酰胺和氨基甲酸酯。
氧化石墨烯的羧基与聚乙烯醇(P、後)的羟基酯化也实现了合成GO与聚合物的复合片层。
另一方面,石墨烯表面的环氧基团可以接受亲核试剂(如离子液体1-(3-aminopropyl)-3-methylimidazolium bromide或APTS) 的进攻而发生开环反应。
同样,rGO可以用重氮盐(如SDBS)共价功能化,使之在多种极性有机溶剂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
此外,由环加成反应将氮烯体系和碳碳双键连接,使苯基丙氨酸和迭氮三甲基硅烷等许多有机官能团引入石墨烯表面。
与共价功能化相比,非共价功能化是基于rGO与稳定剂间的范德华力或相互作用。
石墨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石墨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纳米材料,自2004年被科学家首次成功制备以来,就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电子特性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由于其出色的导电性、超高的热导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潜在的大规模应用前景,石墨烯在众多领域如能源、电子、生物医学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然而,石墨烯的制备技术仍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稳定、可规模化的石墨烯制备方法成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石墨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各种制备方法的原理、特点、优缺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详细分析和讨论,为石墨烯的大规模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然后重点介绍目前主要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还原法、碳化硅外延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文章还将探讨石墨烯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石墨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石墨烯制备方法概述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
目前,主要的制备方法可以大致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
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SiC外延生长法和取向附生法等。
机械剥离法是最早用来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使用胶带对石墨进行层层剥离,得到单层或多层的石墨烯。
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质量较高,但产率极低,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SiC外延生长法是在高温和超真空环境下,通过加热SiC单晶使其表面分解出碳原子,进而在单晶表面生长出石墨烯。
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面积大,质量好,但设备成本高昂,且制备过程复杂。
取向附生法是利用生长基质原子结构“种”出石墨烯,首先让碳原子在1150℃下渗入钌,然后冷却,使碳原子以单层形式从钌表面析出,形成悬浮的单层石墨烯。
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层数可控,但同样面临制备成本较高的问题。
石墨烯摩擦学及石墨烯基复合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石墨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紧密排列形成的二维晶体材料,自2004年被科学家首次成功分离以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全球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石墨烯以其超高的电导率、热导率、强度以及优良的摩擦学性能,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特别是在摩擦学领域,石墨烯及其基复合润滑材料的研究,对于提高机械部件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石墨烯摩擦学及石墨烯基复合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
我们将从石墨烯的基本性质出发,深入探讨其摩擦学特性,包括摩擦系数、磨损率等关键指标。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石墨烯基复合润滑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优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本文还将对石墨烯在摩擦学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石墨烯的摩擦学特性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纳米材料,自其被发现以来,便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起了摩擦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石墨烯的摩擦学特性主要表现在其超常的力学性能和极低的摩擦系数上。
石墨烯的力学性能卓越,其杨氏模量高达0 TPa,抗拉强度约为130 GPa,这使得石墨烯在承受压力时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
因此,在摩擦过程中,石墨烯可以作为有效的承载层,减少摩擦界面的磨损。
石墨烯具有极低的摩擦系数。
研究表明,石墨烯在多种材料表面上的摩擦系数都低于1,甚至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达到超低摩擦状态。
这种低摩擦特性使得石墨烯在润滑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石墨烯还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这使得它在高温、高湿、高腐蚀等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摩擦性能。
因此,石墨烯不仅可以在常规条件下作为润滑材料使用,还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发挥出色的润滑效果。
然而,尽管石墨烯具有诸多优点,但在摩擦学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石墨烯的层间剪切强度较低,容易在摩擦过程中发生滑移,导致摩擦系数的波动。
石墨烯调研报告资料一、概述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二维结构材料,具有出色的电子、光学、热学和力学性能。
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石墨烯已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石墨烯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被誉为“第二个碳纳米管”。
二、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目前常用的石墨烯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化学氧化还原法等。
机械剥离法是通过将石墨晶体用胶带剥离成单层石墨烯,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质量较高,但是生产效率较低。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在金属基片上通过热分解碳源得到石墨烯,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质量较好且生产效率较高。
化学氧化还原法是将石墨氧化后再通过还原得到石墨烯,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质量较差且成本较高,但适用范围广。
三、石墨烯的特性和应用1. 电学特性: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导性,电子迁移率高达200,000 cm²/Vs,是构建高速电子器件和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2.光学特性:石墨烯具有宽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和发射特性,可用于太阳能电池、显示器和光学传感器等领域。
3.热学特性: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具有高导热系数和良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制备高效热导材料。
4.力学特性:石墨烯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柔韧性,可用于制备坚韧材料和复合材料。
5.应用领域:石墨烯在电子领域的应用包括柔性电子器件、智能手机、超高频电子设备等。
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药物传递系统和仿生材料等。
四、石墨烯的发展前景石墨烯具有诸多优异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用途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电子、能源、材料和生物医学等。
随着石墨烯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将会更加广阔。
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大规模制备技术、产业化生产设备的开发、标准化和实用化的研究等。
然而,石墨烯的商业化前景依然看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将会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应用和商机。
石墨烯在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资料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原子厚的二维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和力学性能,因此在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石墨烯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中的应用角度,综述石墨烯在锂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一、石墨烯在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锂钴酸盐(LiCoO2)、锂铁磷酸盐(LiFePO4)等。
石墨烯在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增强材料的导电性和改善电化学性能。
1.增强材料的导电性: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导率,将其与正极材料进行复合可以显著提高其导电性能。
例如,将石墨烯与LiCoO2进行复合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可以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和材料的导电性能,从而提高了锂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
2.改善电化学性能:石墨烯与正极材料之间的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石墨烯不仅可以增加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还可以改善其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减小锂离子的插入/脱出电阻。
因此,利用石墨烯与正极材料的复合可以提高正极材料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功率密度。
二、石墨烯在锂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有石墨等。
石墨烯在锂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材料的电子传导性、增加锂离子的扩散速率、改善循环稳定性以及抑制锂金属的钝化现象。
1.提高电子传导性:石墨烯与石墨等负极材料的复合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子传导性,从而降低电阻,改善电池的功率输出性能。
2.增加锂离子的扩散速率:石墨烯具有二维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锂离子插入位点,增加锂离子的扩散速率,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度。
3.改善循环稳定性:石墨烯与石墨等负极材料的复合可以形成更稳定的结构,抑制材料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4.抑制锂金属的钝化:在锂金属负极中加入石墨烯可以改善锂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减少锂金属负极表面的簧曲现象,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三、石墨烯在锂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研究1.增加电解液的导电性:将石墨烯引入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可以提高电解液的导电性,减小电池的内阻,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和功率密度。
石墨烯应用产物1. 电子技术领域石墨烯的出色导电性使其成为电子技术领域的理想材料。
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比硅高得多,这意味着它能够更快地传输电子。
因此,石墨烯可用于制造更快速的电子设备,如晶体管和集成电路。
此外,石墨烯透明且柔韧,因此可用于制造灵活的电子设备,如可弯曲的显示屏和电子皮肤。
2. 光学领域由于石墨烯具有出色的光学特性,它在光学领域也有许多潜在应用。
石墨烯是一种透明材料,但却能吸收到可见光中的2.3%的光线。
这意味着石墨烯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或光伏材料。
此外,石墨烯的非线性光学特性使其成为制造激光器和光学调制器的理想材料。
3. 能源领域石墨烯在能源领域也有许多潜在应用。
由于其出色的导电性和热性能,石墨烯可以用于制造更高效的电池和储能设备。
石墨烯还可以用作催化剂,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因此可用于制造更高性能的燃料电池和催化剂。
此外,石墨烯也可以用于制造更轻、更坚固的风力涡轮机叶片,提高风能利用效率。
4. 生物医学领域石墨烯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许多潜在应用。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兼容性,因此可以用于制造生物医学传感器和医疗设备。
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使其成为制造药物传递系统和生物成像剂的理想材料。
此外,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人工器官和细胞培养基质。
5. 环境保护领域石墨烯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许多潜在应用。
由于其高吸附能力和化学惰性,石墨烯可以用于净化水和空气,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
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环境监测设备,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和水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环境保护材料,如防腐蚀涂料和防霉材料。
总之,石墨烯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使其成为许多领域的理想材料。
未来,随着石墨烯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和石墨烯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石墨烯的应用产物将会不断涌现,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2010年,Geim和Novoselov因为石墨烯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奖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不是每一个诺奖的实验工具都像胶带纸一般亲民常见,也不是每以个的研究对象都像―二维晶体‖石墨烯那样神奇又易于理解。
而2004年的工作能够在2010年就获奖,在最近一些年诺贝尔奖的记录上也是不多见的。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单层的碳原子紧密排列成二维的蜂巢状六角格子的一种物质。
和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碳纳米管还有无定形碳一样,它是一种单纯由碳元素构成的物质(单质)。
如下图所示,富勒烯和碳纳米管都可以看成是由单层的石墨烯依照某种方式卷成的[1],而石墨正是由很多层石墨烯堆叠成的。
利用石墨烯来描述各种碳单质(石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性质的理论研究持续了近六十年,但是普遍认为这样的二维材料是难以稳定地单独存在的,只有依附在三维的衬底表面或者在像石墨那些的物质内部。
直到2004年Andre Geim和他的学生Konstantin Novoselov通过实验[2] ,从石墨里面剥离出来了单层的石墨烯,关于石墨烯的研究才获得了新的发展。
富勒烯(左)和碳纳米管(中)都可以看作是由单层的石墨烯通过某种方式卷成的,而石墨(右)是由多层石墨烯通过范德华力的联系堆叠成的。
如今,石墨烯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获得,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
Geim和Novoselov获得石墨烯的方法很简单,他们用超市就能买到的透明胶带,从一块高序热解石墨中剥离出了仅有一层碳原子厚度的石墨薄片——石墨烯。
这样方便但是可控性并不那么好,而且只能获得大小在一百微米(十分之一毫米)以下的石墨烯,能够拿来做实验但是很难拿来做实际的应用[1]。
化学气相沉积可以在金属表面上生长出数十厘米大小的石墨烯样品,虽然取向一致的区域大小最高只有一百微米[3,4],但是已经适合某些应用的产品生产需求。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将碳化硅(SiC)晶体在真空中加热到1100摄氏度以上,使得表面附近的硅原子蒸发掉,而剩余的碳原子重新排布,也能获得性质相当不错的石墨烯样品[5]。
石墨烯是一种有着独特性质的全新材料:它的导电性能像铜一样优秀,它的导热性能比已知的任何材料都要出色。
它很透明,垂直入射的可见光只有很小一部分(2.3%)会被石墨烯吸收,而绝大部分的光都会透过去。
它又很致密,连氦原子(最小的气体分子)也不能穿过去。
这些神奇的性质并不是从石墨直接继承来的,而是来源于量子力学。
其独特的电学、光学等性质决定了它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石墨烯虽然才出现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但已经展现了许多技术上的应用,这一点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都是很难得的,一般的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实际生活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石墨烯到底有什么用呢?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柔软的透明电极
在很多电器里,都需要用到透明的导电材料作为电极,电子表、计算器、电视机、液晶显示器、触摸屏、太阳能电池板等等诸多设备里都无法离开透明电极的存在。
传统的透明电极用的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简称ITO),由于铟的价格高昂和供应受限,而且这种材料比较脆,缺乏柔韧性,并且制作电极过程中需要在真空中层沉积而成本比较高,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它的替代品。
除了透明、导电性好、容易制备等要求,如果材料本身的柔韧性比较好话,将适合用来做―电子纸‖或者其他可以折叠的显示设备,因此柔韧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而石墨烯正是这么一种材料,非常合适来做透明电极。
韩国三星公司和成均馆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获得了对角长度为30英寸的石墨烯,并将其转移到188微米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薄膜上,进而制造出了以石墨烯为基础的触摸屏[4]。
如下图
所示,生长在铜箔上的石墨烯先和热剥离型胶带(蓝色透明部分)粘在一起,然后用化学的方法把铜箔溶解掉,最后用加热的方法把石墨烯转移到PET薄膜上去。
生长在铜箔上的石墨烯转移到PET薄膜的过程示意图
研究者们在石墨烯上适当的位置印上银电极,用银电极把材料划分成一块块3.1英寸大小的区域,然后在区域内的石墨烯上放上规则排布的绝缘点阵。
这样两片对应的组装在一起就做成了弹性很好的触摸屏器件。
当它同电脑上的控制软件连通时,它就能发挥触摸屏的作用了。
从上到下:在石墨烯上印好的银电极把材料分成大小为3.1英寸的区域;组装好的石墨烯触摸屏面板;接到电脑上使用的石墨烯触摸屏。
这个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很容易理解。
像下图中显示的那样,触摸屏由上下两层粘在PET薄膜上的石墨烯构成,没有接触的情况下,两层石墨烯被下层上放置的绝缘点阵阻隔而互不接触。
当外界压力存在的时候,PET薄膜和石墨烯在压力下发生形变,这样上下两层石墨烯就发生接触,电路联通。
接触的位置不同,器件边缘电极收集到的电信号也不一样,通过对电信号的分析,就可以确定是触摸屏上的哪个位置发生了接触。
石墨烯触摸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新型的光电感应设备
石墨烯有非常独特的光学性质。
虽然只有一层原子,但是它在整个可见光直到红外的波长范围内都可以吸收入射光的2.3%,这个数字和石墨烯的其他材料参数没有关系,是由量子电动力学决定的[6]。
吸收的光会导致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产生,石墨烯里面载流子的产生和输运都和传统的半导体有很大不同。
这使得石墨烯很合适用来做超快的光电感应设备,据估计,这样的光电感应设备有可能能以500GHz的频率工作,用于信号传输的话,每秒钟可以传送5000亿个0或者1[7],可以在1秒内完成两张蓝光光碟内容的传输。
美国IBM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re的专家们利用石墨烯,制造出了可以工作在10GHz频率的光电感应设备[8]。
首先,用―撕胶带法‖在覆盖有300纳米厚二氧化硅的硅衬底上面准备好石墨烯小片,然后在上面做出间隔为1微米宽度为250纳米的钯-金或者钛-金电极。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以石墨烯为基础的光电感应设备。
石墨烯光电感应设备的示意图和实际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
图中的黑色短线对应5个微米,金属线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微米。
通过实验,研究者们发现,这种金属-石墨烯-金属结构的光电感应设备最高可以达到16GHz 的工作频率,并且可以高速工作在从300纳米(近紫外)到6微米(红外)的波长范围内,而传统的光电感应管则不能对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响应。
石墨烯光电感应设备的工作频率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优越的性能使得它有着广泛的包括通讯、遥控、环境监测在内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性质独特的新兴材料,关于石墨烯应用的研究层出不穷。
我们在这里难以一一列举。
将来,还有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石墨烯做的场效应管、石墨烯做的分子开关、石墨烯做的分子探测器……逐渐走出实验室的石墨烯,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大放异彩。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大量的使用石墨烯的电子产品。
想想看,如果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和上网本在不用的时候,可以卷起来夹在耳朵上,塞在口袋里,或者围在手腕上,那是多么有趣啊!
参考文献:
1. Geim, A. K. and Novoselov, K. S. , Nature Materials 6 (3): 183–191 (2007).
2. Novoselov, K. S. et al., Science 306 (5696): 666 (2004).
3. Xuesong Li et al., Science 324 (5932), 1312 (2009).
4. Sukang Bae et al., , Nature Nanotechnology 5, 574-578 (2010).
5. Claire Berger et al., Science 26 (5777), 1191 (2006).
6. R. R. Nair et al., Science 320 (5881), 1308 (2008).
7. Fengnian Xia et al., Nature Nanotechnology 4, 839 (2009).
8. T. Mueller et al., Nature Photonics 4, 297(2010).
感谢候戏、水龙吟、Sheldon、小庄和八爪鱼对本文的帮助。
本文的修改版刊登在《21世纪商业评论》2010年12月·第76期,题为《当石墨烯入侵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