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创设情境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2.小组集体讨论(1)张华送到李诚家;(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3.认识相遇问题(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三)出示准备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70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0米2分3分思考: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二、教学新课(一)教学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260+280 =135×4=540(米)=540(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5.比较(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巩固练习(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运动结果:相遇(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2.由学生独立解答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四、课堂小结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五、课后作业(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六、板书设计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用方程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旧知1、教师课件出示复习题:(1)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行了4小时,共走了多少千米?(2)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320千米,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行320千米要多少小时?2、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的学习—相遇问题。
(二)再续情境,探讨新知1、理解课题中的:“相遇”一词。
师:关于相遇,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面对面走过来遇到;相对走;等等)2、让两名学生演示相遇。
其它学生数出相遇时间。
师生分析相遇的特点。
(相遇时所用时间相等;所走路程不等;同时走的;速度不一样;速度快的所走的路程长等)3、小结: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在途中相遇即是我们所说的相遇问题。
(三)收集信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1、出示例题: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两人从家同时出发,淘气步行70米/分,笑笑步行50米/分,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教师:通过课件播放路线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例题。
教师:结合课件出示的路线图,让学生根据两人的速度信息估计在哪里相遇。
学生:思考后交流汇报。
(因为淘气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点应该在离笑笑家近的地方。
)理解“两人所用时间一样“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观看路线图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相遇时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
这又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这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就会发现她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从出发到相遇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难点在学生观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相遇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相遇问题。
例如:小明和小红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小时走5 千米,小红每小时走3 千米,经过 2 小时后两人相遇。
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小明和小红的速度以及行走时间,要求 A、B 两地的距离。
(2)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
(3)推导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4)结合例题,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以上述情境为例,小明的速度是 5 千米/小时,小红的速度是 3 千米/小时,他们行走的时间是 2 小时。
速度和:5 + 3 = 8(千米/小时)路程:8×2 = 16(千米)3、课堂练习(1)出示一些简单的相遇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 100 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10 千米,乙每小时走 8 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遇?(2)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较复杂的相遇问题。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6 千米,乙每小时走 4 千米,3 小时后两人还相距 15 千米。
北师大版《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56----57页二、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情境图“送材料”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
③两人同时出发。
④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要知道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②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同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计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1、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3、汇报交流。
[-小学教学设计网=}①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60+40=100(千米/时) 50100=0.5(时)所以,出发后0.5时相遇。
②我们小组可以列综合算式: 50(60+40)=0.5(时)比他们小组的方法简单。
③我们小组是用学过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先假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x千米,小轿车行使60x千米。
60x+40x=50100x=50x=0.5④……活动三:让学生体会用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方便。
①算式方法简单,但思考难度大。
②方程方法是顺向思维,很容易,所以简单。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看、比较、分析,提高同学敏捷解答的力量。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时,两人所步行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预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式计算(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二、引入过去,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1、教学预备题(1)点击课件中预备题出示题目(2)同学理解题意。
(3)找出动身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时间间(4)点击热键和强调动身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同学思索会出什么状况。
利用课件连续演示会消失的三种状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预备题的表格,指导同学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同学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同学争论:动身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步行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9)小结:动身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争论: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b、 4分钟后两人怎样?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同学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2.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3.相遇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教学难点: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过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如何计算它们的相遇时间?2.探究新知(1)讲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
相遇问题: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从不同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画图表示法以直线表示运动轨迹,用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根据题目条件标出速度、时间和距离。
方法二:列方程求解法根据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3)举例讲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过程。
例题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60米/分,乙的速度为80米/分,两地相距240米。
求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
解:设两人相遇所需时间为x分钟,根据题意可得:甲行驶的距离+乙行驶的距离=两地相距的距离60x+80x=240140x=240x=240/140x=1.714(约等于1.7分钟)答案:两人相遇所需的时间约为1.7分钟。
例题2: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甲向东行驶,乙向西行驶,甲的速度为80米/分,乙的速度为60米/分,经过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解:设5分钟后,两人相距的距离为d米,根据题意可得:甲行驶的距离+乙行驶的距离=相距的距离805+605=d400+300=dd=700答案:5分钟后,两人相距700米。
3.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
4.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相遇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举例讲解实际应用。
交通与数学——《相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九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从“起点、方向、时间、结果” 四个方面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会分析简单相遇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能正确根据相等关系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体会数学模型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点及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昨天,淘气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由于自己马虎大意将同桌笑笑的作业本带回了家。
[出示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各抒己见)学生1回答:淘气从家里步行到笑笑家需要多少分钟?学生2回答:笑笑从家里步行到淘气家需要多少时间?师:这是一个行程问题求时间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师引导:在步行的前提下,如果淘气想用最短的时间把作业本交给笑笑,你会选择什么好办法?为什么这种方法用的时间最短?2、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征。
师:我们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两人同时出发,相遇为止”的情况,其他同学注意从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时间、运动结果四个方面观察这种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演示,教师旁白:淘气和笑笑同时从家里出发,他们相遇了。
师:好,现在谁能从这四个方面来说说这种运动的特点?(1)出发地点。
师引导:从出发地点上看,两人是从一个地方还是从两个地方出发?那从出发地点上看我们就说是“两地”(2)运动方向。
师引导:你是怎样理解“相对”的?(3)运动时间。
师引导:你刚才扮演谁?请问你走了几分钟?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这说明两人是同时开始行走,同时停止行走,那我们就说他们运动的时间是相同的。
(4)运动结果。
(5)[师板书:两地、相对、同时、相遇]师:在这个过程中,两人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样变化的?生回答二、再次操作,探究新知师:像这样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相遇了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其实包含着大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这类大问题。
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数学实践活动在教科书中得到了具体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数学实践活动既不是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2.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本质规律的认识, 是分析、处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途径。
代数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素材。
代数思想方法是 ( 第三学段) 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但这并不意味着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无关。
任何一种思维的训练都是要经过直观认识、模仿运用、理解记忆和灵活掌握四个阶段, 并且要随着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完成。
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交通》中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继四年级第一次接触行程问题后.再次对行程类问题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二次教学。
“相遇问题”是个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与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有所不同,北师大版教材只安排了一个课时,并以求相遇时间为例题学习,重点强调用方程的方法求相遇时间。
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我认为本教材既明确了相遇问题的特征(线段图),又利用基本的数量关系顺向思维列出方程,因为当顺向思考的时候,其实和求路程的思考是一样的。
这样的编排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考量,以求相遇时间为核心例题,强调用方程法解决,只要把这一问题理解透彻,学生自然就能用算术方法求路程,求单向速度的问题。
表 1 主要版本教材中对方程课时的安排一览表2 学情分析参与测试总人数:80人对于“相遇问题”,学生已积累部分生活中有关物体运动的经验;第七册时又已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其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第56----57页二、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事例---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老师:请A同学在教室里溜达一下(此时老师迎面走上去)老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学生自由发挥)老师:我们想提一个问题,你一分钟走多少米?学生:我一分钟走100米。
教师:一分钟走多少米,其实我们可以称它是这位同学走路的什么?学生:速度。
老师:请大家沿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提。
学生:10分钟走了多少米?学生: 10x100=1000米老师:这里的10分钟,我们可以称它是A同学走的时间,那10分钟走了多少米是他走的路程,大家还记得等量关系式:速度X时间=路程(电脑出示)(学生一起读一遍)2.引出事件(电脑出示)请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示以下四个词:相距,同时,相对,相遇同桌之间表演老师:请同学上来表演(学生判断)老师:A同学,你的同桌是谁?学生:B同学课件出示:A同学从家里不行出发,每分钟走60米,走了8分钟,到达B同学家?老师: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A同学走到B同学家走了多少米?老师:其实就是求出他们的什么?学生:A同学和B同学家的路程。
老师:求路程我们可以利用等量关系式求出?大家一起说。
学生:60X8=480(米)(课件出示)有一天,A同学放学回家,打开书包发现,不小心将同桌B同学的作业本,带回家了,他赶紧打电话给B同学,两人商量了一会儿。
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方法可以让A同学将作业本送给B同学?方法1:A同学将作业本送到B同学方法2:B同学亲自去A同学家去取。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方案基本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纸上,笔尖轻轻触碰着纸面,思绪如泉水般涌动。
关于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似乎已经在我脑海中萦绕了许久,现在就让我一气呵成吧。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
2.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相遇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相遇问题的基本类型3.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一个简单的相遇问题情境引入,如:小明和小华从同一地点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华每分钟走60米,问他们多久后相遇?(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2.探究新知(1)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3.案例分析(1)呈现几个典型的相遇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展示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4.实践应用(1)设计一个与生活相关的相遇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展示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相遇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发展。
3.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写着写着,教案已完成,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看着窗外,阳光明媚,微风拂过,仿佛看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的场景。
相遇问题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意事项就在教案的每个角落悄悄潜伏着,得细心捕捉它们。
是导入环节,容易忽略学生的实际反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及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2、经历从具体问题研究“两地、同时、相向、相遇”这四个相遇问题的特点。
3、会利用线段图表示相遇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能用方程解答相遇问题求时间的问题。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点及相等关系,会解答相遇问题。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抽象概念。
用方程解答相遇问题。
教具学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学习数学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老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解答一下。
昨天晚上,我的一个朋友向我借几本书,恰好我也有急事要办,我们两家离得不远,坐车不值得,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俩尽快的见面呢?
生:2人一起走,在路上就遇见了。
师:同学们反映真快!我也是这么做的,我放下电话,就出门了。
同时我的朋友也从家出发,半路上我们俩遇见后,我把书给他。
请问大家,这个运动的过程在数学上属于什么问题?
生:相遇问题。
师:观察线段图,哪些是我走的路程?那些是我的朋友走的路程?我们走的路程和起来是什么?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2人出发时是什么情况?生:地点不同,同时出发。
(板书:两地、同时)
师:我们走的方向怎样?生:相对而行。
板书:相向,
师:最后我们怎样了?生:相遇。
板书:相遇。
师:具备这四个规律的运动过程,我们就叫做“相遇问题”。
(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遇问题。
看一看这种类型的问题有什么规律。
二、讲授规律:
师:将我说的这个运动过程加入一些量,稍加改动,就变成了一道相遇问题。
请看小黑板。
(出示小黑板)
师:分析这道题,都给出了哪些数量关系?
生: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师;根据这三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方面的问题?(路程方面的问题)
生;我走的路程、朋友走的路程、一共的路程。
师:解决数学问题要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画线段图就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生画线段图,一生板演)
师:观察线段图,三个问题都分别怎么求?利用的是什么数量关系?
生:110×3 90×3 110×3+90×3 (速度×时间=路程)
师:有这个式子,大家能说说在这个问题中,相遇路程怎么求吗?
生;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遇路程。
(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来解这道题呢?
生:速度和×时间。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速度和表示什么?在线段图上演示一下。
师:刚才我们求的是相遇路程。
如果我们间的距离是600米,要几分钟相遇?
师:这是求什么?时间。
可以怎样列式?(相遇路程÷速度和)
师:如果让你直接用方程做,你应该怎么做?
(生设未知数为X)
师:列方程最关键是要列出等量关系,你知道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吗?
生: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遇路程。
师:甲的路程怎样表示?(110X)乙的路程又应该怎样表示?(90X)他们的和呢?(110X+90X)结果是多少?600
师:这个方程怎样来列式?
(生列式解答并汇报。
)
师:用方程解相遇问题应注意什么?
生:先找等量关系,然后在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用方程解应用题。
试一试:做书上例题并看书自查。
三、练习:
1、北京和呼和浩特相距660千米。
一列火车从呼和浩特开出,每时行使48千米;另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每时行使72千米。
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2、挖一条长165米长的隧道,由甲和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开工。
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3、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从相距396千米的两站相对开出。
货车出发一小时后,客车出发。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8千米,火车每小时行48千米。
问客车出发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甲乙二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
甲每分钟行110米,乙每分钟行90米;两家相距600米,几时后两人相遇?
用方程求相遇时间:
解:设X分钟后相遇。
110X+90X=600
200X=600
X=600÷200
X=3
答;3分钟后相遇。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遇路程
110×3+90×3=600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110+90)×3=600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600÷(110+90)
教学反思:
亮点:《数学与交通——相遇问题》一课和从前的相遇问题有所不同,主要注重了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利用模型来解决相遇问题求时间的问题。
为了体现这个教学目标,我在课的开头创设了一个两人行走的情境,利用“我”和朋友怎样才能快速的见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应该“两人一起走”这一相遇问题的核心。
从而得出相遇问题的一个等量关系: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遇路程,进而利用这个等量关系得出方程,从而完成教学。
实际教学中这一情境作用很明显,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很顺利的得出了等量关系,初步掌握了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体会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不足:对于相遇问题,用方程来解虽然是顺向思维,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了算术方法解题,对方程的解题思路不是十分的熟悉,部分同学因此是一种机械的练习,没有理解。
此课应在算术已经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在来解决方程算法,学生理解会更好一点。
教师在课堂的语言以及细节的处理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