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405.71 KB
- 文档页数:5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重要一员,其职业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教育水平、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多方位的对策措施,旨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对策正文:一、引言农民工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逐渐增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促进其职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水平、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因素(一)教育水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相较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教育水平对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过低的教育水平会限制个人在职业发展中的机会,从而降低其职业竞争力。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在来到城市之前,通常只接受过基础的学历教育,因此需要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技能水平。
(二)行业发展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和建筑业,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招工需求不断下降,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不利。
而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等,拥有贴近时代需求的就业岗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带来机会。
(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影响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职业方向和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服务业是我国就业岗位数量最多的行业,而工业和制造业的岗位需求不断减少。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岗位进行职业发展。
(四)政策扶持政策扶持是决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如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因素,探索了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因。
在对其现状进行描绘的同时,提出一个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认同感问题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认同感;解决策略1 新生代农民工的背景和现状他们,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他们住在城市,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渴望融入城市,却因为城市的种种门槛,无法在城市中真正立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不谙农事,无心恋土,与农村渐行渐远。
他们,就是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关注的新群体——新生代农民工。
目前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大约1.5亿的农民工中16~25岁的“80后”、“90后”占到了61%。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和老一代农民工相对应,这些人基本特征第一是年轻,第二是想融入城市的生活,比他们的父兄具有更加远大的志向。
他们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从事工人工作的青年人。
他们受教育水平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严格的户籍制度、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分级办学,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和部分城市人对他们的冷漠和歧视等因素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步履维艰。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自身认同(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认同和对未来的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在对自身的社会特性(如身份、职业和生活等)上有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的看法。
二是城市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和管理认同)。
即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的有关社会群体和社区环境对他们的认可情况。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1)身份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所持有的是农村户口。
他们自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熟悉。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处于混状态。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城市生活体验、与市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市民之间的社会差异感、城市社会生活的满意度以及是否参与当地城市社区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一、引言农民工,这是一个界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的人群。
从职业上说,他们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的人员,所以他们是工人;从户籍制度上看,他们的户口仍然留在农村、在农村仍然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所以他们仍然是农民。
这种矛盾也正表现出农民工这个特殊人群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他们的自主流动为国家缓解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矛盾,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的流动却又受到了包括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在内的种种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让新生农民工融入城市,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就必须为他们的身份找一个归属。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研究员2001年的界定,所谓新生代农村农民工含义有二:一层含义是他们的年龄在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与父辈相比,他们的生存状况已发生很大改变,观念也随之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初高中毕业,职业期望值高,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
打工不再只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
对他们而言,打工不再是单纯为了淘生活,更是为了“享受都市生活,实现都市梦想”。
当代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探析当代青年农民工或当代进城务工青年,在本文中是指在城市务工而户籍身份是农民,年龄在16~30周岁的青年群体。
[1]这部分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1%,其中16~25岁的占45%,26~30岁的占16%,按农民工规模为1.2亿计,青年农民工规模约为7200万(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70~71)。
青年农民工与其他年龄层的农民工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当代青年农民工的研究,学科视野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研究内容涉及群体的构成、社会流动、生存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市民化问题、教育和管理等。
在身份认同问题上,也有学者曾作过专门性的研究(陈映芳,2005)。
因为身份转变是解决青年农民工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重点之一,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当代青年农民工群体工作和生活在城市,有的就生长在城市,但按照户籍管理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他们的身份是农民,难以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
他们希望成为城市居民,但遭遇到制度性壁垒和各种阻碍。
从群体意愿和现实情况来看,他们又不可能重归农村,回到传统的农村和农民生活。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实际身份(职业身份)和制度性身份、制度性身份和意愿性身份的多重错位。
他们的身份认同,客观上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行为方式。
身份认同(identity)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但可以将其界定为对身份的确认。
因而,身份认同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是客观层面的身份和主观层面的身份的和谐统一。
在这两个层面中,客观层面是前提性的,主观层面是对客观层面的确认、拒斥或改变。
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就是对其客观身份的确认、拒斥或改变问题。
身份的客观层面,既是先天性的,又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而主观层面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重点研究影响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客观因素,包括制度安排、社会处境,而在主观的归属感方面也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调研报告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
“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劳动年龄后在城市务工的青年农民,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
据统计,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民约2.3亿,新生代农民工大约1亿多人。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老去,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在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出现了精神生活空虚、利益诉求无门、成长发展路径狭窄、价值导向多元化、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影响、空巢老人生产生活困难等重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何引导和服务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融入社会和认同社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万源市16万余农民工中,常年外出务工14.9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占有比例大,约9万人,职业流动频繁,就业状况较差,大多数无固定收入来源,常期处于无业、待业或打临时工状态。
鉴于此,万源团市委专门成立调研小组,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深入基层走访,建立万源籍外出务工青年QQ群等方式,对万源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
并召开了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为主题的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会,收集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目前,共发放调查问卷2500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762份,其中,网上调查问卷632份。
现就相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现状分析1. 整体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
据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870人,高中的622人,大专以上的270人,分别占总数的49.4%、35.3%、15.3%,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比第一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只是相对于教育极其贫乏的上一代农民工而言的,事实上,新生代农民工所受的教育仍然十分欠缺,初中及以下学历比重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导致他们整体素质不高,多聚集在第二、三产业就业。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原因探析论文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原因探析论文所谓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即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流动和徘徊的过程中,基于城乡多方面差异而形成的“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
”就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状况而言,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同情势不容乐观,面临着不一而足的诸多困境,如身份认同困境、乡土认同困境、城市认同困境等等。
故而,为了有效缓解、弱化社会认同困境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就有必要深入剖析其困境产生的原因,因为这不仅是破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之社会认同困境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正式制度藩篱:户籍制度的阻隔和认同机制的缺失与所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认同困境的产生并非某种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以户籍制度的阻隔和认同机制的缺失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制度藩篱。
可以说,正式制度的不足和缺位恰是引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社会认同困境的重要社会根源。
所谓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的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他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包括宪法、成文法和行为规范。
”下面主要围绕由户籍制度所导致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的错位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与融入机制的缺失来探求该群体社会认同困境出现的制度性根源。
(一)身份错位:户籍身份与职业身份的隔离不可否认,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正是这样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户籍身份与职业身份的隔离,进而影响了其社会认同的形塑。
就户籍身份而言,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地理空间的迁移和流动,但他们依旧是以农民的身份和标示卷入到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从职业身份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极大脱离了其祖辈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进入了城市中不同领域的非农行业,这就无疑使得该群体的户籍身份滞后于职业身份的转换,正是户籍身份与职业身份的这种非同步性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掣制了新生代农民工良性社会认同的形成。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作为新型劳动力的主力军,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认同的概念、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以及解决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认同的概念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在社会中地位、角色、身份以及与他人的联系和归属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
它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过程,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群体的互动关系。
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1. 职业身份不稳定:农民工作为外来打工者,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的工作,没有固定职业身份,也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在社会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
2. 社会地位低下:由于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一般受到城市居民的一定歧视,他们在城市中往往被边缘化,未能融入到城市社会中,缺乏身份认同感。
3. 缺乏社会支持体系: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生活环境的突变和依赖子女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有稳定的社会支持体系,无法获得充分的社会支持和认同。
三、解决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的对策1.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身份认同感。
2. 宣传教育促进社会融合: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传递农民工的贡献和价值,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融合和共享。
3.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政府应该合力打造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民工提供咨询、援助、保护等服务,帮助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得到更好的保障。
四、结语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面临的社会认同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宣传教育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境,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