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浓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20.09 KB
- 文档页数:4
利培酮辅助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及使用须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表现出持续的低落情绪和对生活失去兴趣的症状。
为了有效地缓解和治疗抑郁症,医生常常会采用药物辅助治疗的方法。
利培酮就是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利培酮的特点、作用机制以及使用须知等内容。
一、利培酮的特点利培酮,又称奥氮平,是一种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也被应用于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中。
与其他传统的抗抑郁药物相比,利培酮具有以下特点:1. 多效性:利培酮不仅具有抗抑郁的效果,还能减轻焦虑和失眠等症状,对于伴随抑郁症的其他心理症状也能有所改善。
2. 兼容性:利培酮与其他抗抑郁药物以及一些镇静药物的联合应用相对较为安全,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3. 唯一性: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在作用机制上存在差异,从而为那些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产生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二、利培酮的作用机制利培酮作为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有关。
具体而言,利培酮通过下述几个方面发挥其治疗抑郁症的作用:1. 抗多巴胺过多:多巴胺在抑郁症患者脑内水平较高,而利培酮通过调节多巴胺水平,减少其过度释放,从而降低抑郁情绪。
2. 调节5-羟色胺:5-羟色胺是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利培酮通过阻断5-羟色胺受体,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提升抑郁症患者的情绪。
3. 平衡去甲肾上腺素:利培酮能够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三、利培酮的使用须知在使用利培酮辅助治疗抑郁症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须遵医嘱:利培酮属于处方药物,使用前需获得医生的指导和处方,且需按医嘱正确使用。
不能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2. 个体差异: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如头晕、乏力等,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调整。
利培酮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李霞;陆峥;蔡军;熊祥玉;姚培芬;郭珍;刘帼芳;李华芳;林治光;江开达【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02(012)005【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剂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收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34例,给予抗抑郁剂与小剂量利培酮合并治疗4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并用副反应量表(TESS)观察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五羟色胺(5-HT)浓度. 结果:治疗1周末时,HAMD减分率显示有5.9%患者(2例)临床痊愈或显著有效,32.4%的患者(11例)进步;4周末时,临床痊愈或显著有效为50.0%(17例),20.6%(7例)进步.副反应较轻.治疗前后血小板5-HT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抗抑郁剂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可能是较安全可行的方法之一,起效较快,但疗效与血小板5-HT浓度不相关.【总页数】2页(P259-260)【作者】李霞;陆峥;蔡军;熊祥玉;姚培芬;郭珍;刘帼芳;李华芳;林治光;江开达【作者单位】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科;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身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7【相关文献】1.氨磺必利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分析 [J], 王叶艳2.喹硫平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J], 董红霞;杜洁;梅红彬3.齐拉西酮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J], 潘秀玲;许勇;郝翠杰;邓玉凯4.奥氮平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J], 王艳红;张继涛;屈建新;刘艳江5.丁螺环酮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J], 崔宏维;魏丽霞;刘传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培酮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常晓棠;陈远岭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13)6
【摘要】目的:研究利培酮对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结合抗抑郁剂治疗(研究组)或单独抗抑郁剂治疗(对照组).同时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分别给予评定.结果: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利培酮结合抗抑郁剂治疗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独抗抑郁剂治疗.结论:利培酮可作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总页数】2页(P365-366)
【作者】常晓棠;陈远岭
【作者单位】212001,江苏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浙江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053
【相关文献】
1.利培酮辅助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对照研究 [J], 褚建平;石晓燕
2.利培酮并帕罗西汀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J], 鞠红珍;盖永新;刘晓玲;于婷;梁红蕾;王深化;赵学庆;于晟培
3.利培酮并帕罗西汀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J], 鞠红珍;迟翠玲;梁红蕾
4.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对照研究 [J], 叶萌;房茂胜;靳士立
5.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与西酞普兰联合齐拉西酮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临床对照研究 [J], 张志英;闫龙保;高玉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培酮片的功能主治和副作用功能主治利培酮片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属于类似苯二氮平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它的功能主治如下:1.治疗精神分裂症:利培酮片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
它可以改善病人的情绪和行为,并减少病发的次数和严重程度。
2.治疗双相性情感障碍:利培酮片也可以用于治疗双相性情感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I型和双相情感障碍II型。
它可以缓解情感波动、抑郁和躁动等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3.治疗抑郁症:利培酮片在一些抑郁症患者中也被使用。
它可以帮助恢复失眠、食欲减退和情绪低落等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治疗焦虑症:利培酮片还被用于治疗焦虑症的一种辅助药物。
它可以减轻焦虑感、紧张和恐惧等症状,使患者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副作用使用利培酮片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在使用药物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这些副作用:1.神经系统副作用:利培酮片可能会导致头晕、头痛、昏睡、失眠、震颤和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方面的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在开始使用药物时较为常见,但通常在几周内逐渐减轻或消失。
2.代谢和内分泌系统副作用:利培酮片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等代谢和内分泌系统方面的副作用。
在使用药物期间,应该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以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的代谢水平。
3.心血管系统副作用:利培酮片可能引起心率不规则、心悸和血压变化等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副作用。
在使用药物期间,应该定期监测血压和心跳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
4.胃肠道副作用:利培酮片可能会导致口干、腹泻、便秘、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方面的副作用。
如果这些副作用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应及时咨询医生。
5.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对利培酮片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肿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使用注意事项1.在使用利培酮片之前,应先向医生告知过敏史、现有疾病和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利培酮片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利培酮片的简介利培酮片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成分是利培酮。
它属于多巴胺-5-羟色胺拮抗剂,能够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从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利培酮片适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等。
2. 利培酮片的作用机制利培酮片通过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它主要作用于大脑的多巴胺D2受体和5-HT2受体,从而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水平,并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
这种作用机制使得利培酮片能够减少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3. 利培酮片的功能主治利培酮片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以下情况:3.1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
利培酮片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是减少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很大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情绪上会经历极度的高涨和低落。
利培酮片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情绪波动,并改善睡眠质量和日常功能。
3.3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不足等症状。
利培酮片被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情绪、增加活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4. 利培酮片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利培酮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注意遵守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长期使用时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肝功能和血液检查。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避免同时使用其它药物,特别是抗抑郁药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5. 利培酮片的不良反应使用利培酮片可能会出现以下不良反应:•嗜睡和疲劳感•体重增加•高血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运动障碍(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患者可能对阳光过敏6. 结束语利培酮片作为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培酮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利培酮利培酮(Risperidone)是一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
利培酮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精神疾病,可以调节神经传递物质的活动,从而改善相关的症状。
2. 利培酮的功能主治利培酮在精神科领域有多种功能主治,以下是利培酮常见的功能主治及其相关作用:2.1. 控制幻觉和妄想•利培酮能够减少幻觉和妄想等正性症状,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活动,从而降低病人对幻觉和妄想的感知。
2.2. 改善消极症状•利培酮能够缓解消极症状,如情感迟钝、意志缺失和社交退缩等。
它可以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在脑部的水平,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平衡,从而改善病人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2.3. 控制情绪波动•利培酮对情绪波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减少情绪的波动和剧烈变化。
通过影响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活动,利培酮可以调节大脑内的情绪中枢,使情绪更加稳定。
2.4. 降低自杀风险•利培酮还被用于治疗抑郁症患者,有效降低他们的自杀风险。
利培酮的神经调节作用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减少他们对自我伤害的冲动。
2.5. 减轻焦虑和紧张•利培酮可以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平复病人的内心压力。
它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在大脑中产生镇静和安抚的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平静和放松。
2.6. 控制冲动行为•利培酮可用于控制冲动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等。
它能够改善大脑中的神经传递,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频率,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2.7. 改善思维和认知能力•利培酮还可改善思维和认知能力,帮助病人提高专注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通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活动,利培酮调整了大脑中各区域的信号传递,促进了思维和认知的正常发展。
3. 结论利培酮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它能够控制幻觉和妄想,改善消极症状,控制情绪波动,降低自杀风险,减轻焦虑和紧张,控制冲动行为,以及改善思维和认知能力。
利培酮副作用
利培酮是一种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
虽然利培酮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
首先,利培酮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运动障碍,包括帕金森样症状、震颤、肌肉僵硬等。
这些运动障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其次,利培酮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代谢问题。
很多患者服用利培酮后会发生体重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药物引起的食欲增加和新陈代谢率下降所致。
体重增加可能会增加患者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利培酮还可能引起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副作用。
一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
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功能。
此外,利培酮还可能引起性功能的问题。
一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报告了性欲减退、勃起困难等性功能障碍。
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除了上述副作用外,利培酮还可能引起其他一些不太常见的副作用,如低血压、高血糖、眼睛干涩、恶心呕吐等。
这些副作用虽然不太常见,但仍然需要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
为了减少利培酮的副作用,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
物,并定期复查和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不可忍受的不适,患者应立即联系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利培酮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如运动障碍、体重增加、心理认知问题和性功能障碍等。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并及时报告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对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疗程8周。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8周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与安全性。
结果: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
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帕罗西汀,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帕罗西汀;利培酮【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65-01难治性抑郁症是一类以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为特征的严重精神疾患[1]。
由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再加之病情的长期发作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采用帕罗西汀联合使用利培酮治疗类似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可靠,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为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入院时hamd量表评分≥17分;经过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足剂量、足疗程(6周)治疗,抑郁症状无明显好转;hamd减分率≤30%;排除严重躯体疾病、酒依赖、药物依赖、妊娠、哺乳期妇女及合并其他精神障碍者。
共6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
研究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7±12.9)岁,平均病程(88±4.9)年,hamd 评分(26.1±5.1)分;对照组男女各17例,平均年龄(40.1±11.9)岁,平均病程(9.1±4.9)年;hamd评分(25.9±6.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