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公开课:《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细胞代谢”单元教学设计》3
- 格式:pptx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0
细胞代谢复习课附:专题二细胞代谢教学案专题二细胞代谢(预习案)命制人:殷兆娜时间:2015.3【预习目标】1.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2.ATP的结构式,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和利用。
3.光合作用过程。
4.呼吸作用过程。
【预习过程】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酶的本质和作用特性是什么?(1)酶的作用:酶在代谢中具有作用(2)酶的作用机理:活化能是分子从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态所需要的能量;酶的催化作用机理是。
(3)酶的本质产生部位:;作用;成分:有机物,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二、ATP1.ATP的结构与功能(1)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
(2)ATP是_______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_______化合物。
(3)AT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
其中,A代表_______,P代表_______,~代表_______,叫做_______。
2.ATP与ADP的转化对植物而言,ADP转化成ATP时能量来自于_______和_______,对动物而言,能量来自于_______。
对生物体而言,体内的ATP含量不是很多,时刻不停地进行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生命活动需要,所以我们把ATP称之为“_______”。
三、细胞呼吸1、线粒体的结构是怎样的?2、用图像的形式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场所联系起来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四、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哪里?结构是怎样的?2、光合作用的两个过程,以及物质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3、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哪些?【预习自测】1、在唾液水解淀粉的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实验效果相同,这表明酶具有()A.专一性B.稳定性C.高效性D.多样性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A.有些酶是核酸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3、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某人进行实验来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曲线Ⅰ为只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
细胞与能量一、设计理念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构建学生的正确认知体系。
因此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体现整体性思维。
另外,概念教学还表现在概念的层次上:高中生物新标准的“设计依据”中指出,根据生物学大概念来建构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并通过大概念学习,来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和理解核心概念。
基于这种理念,对浙科版《细胞与能量》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二、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浙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细胞与能量》,简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细胞中的能量的转化,②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③能量代谢的中心分子ATP的结构与功能。
这节内容是在总体上对《细胞的代谢》整章节从能量角度的一个概括:细胞内所有的化学反应在生物学上的分成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生物体内的能量变化是能量形式的转变;能量代谢离不开ATP的参与等。
所以本小节起到一个框架的作用,后面章节的内容是对这个框架的一些补充和具体体现。
教学重点:ATP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ADP的循环对细胞中能量代谢的意义。
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细胞中的能量转化,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
2、学情分析:经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学生对有关生物和化学方面的基础是具备的。
如化学反应是物质和能量的偶联变化,生物的基本结构是细胞等。
但存储的知识是块状的,没有体系的。
高一生物开课后,经过前言和第一、二两章的学习,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分子水平和亚显微结构上的深化。
但是这些知识点多且散,学生的认知负荷很重,导致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也随着这些散乱的知识点慢慢地退去,对后面生物的教学十分不利。
所以教师急需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主动,将知识体系化,达到“温故而知新”和“温新而知故”。
三、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旧知识,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能提出新问题:细胞中的能量如何变化?从能量的形式,量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核心精要]1.利用表格厘清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的区别 项目光合作用 需氧呼吸 物质变化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光能→化学能(储能) 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放能) 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 场所叶绿体 活细胞(主要在线粒体) 条件 只在光下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1)物质联系①C 元素:CO 2――→碳反应(CH 2O)―――――→需氧呼吸ⅠC 3H 4O 3―――――→需氧呼吸ⅡCO 2②O 元素:H 2O ――→光反应O 2―――――→需氧呼吸ⅢH 2O③H 元素:H 2O ――→光反应[H]――→碳反应(CH 2O)――――――――→需氧呼吸Ⅰ、Ⅱ[H]――――→需氧呼吸ⅢH 2O(2)能量联系[对点训练]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合成蛋白质B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能产生ATPC.水体的pH影响藻类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D.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可进入线粒体被氧化分解D[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中含有核糖体,可以合成蛋白质,A正确;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能产生ATP,B正确;pH能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C 正确;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必须先在细胞溶胶中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D错误。
]2.下图表示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2过程消耗的ATP来自1、3、4、5过程产生的ATPB.1、2过程在叶绿体中进行,3、4、5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C.1过程产生NADPH参与2过程,3和4过程产生的NADH与氧结合产生水D.高等植物所有的细胞都可以进行1、2、3、4、5过程C[2碳反应过程消耗的ATP只能来自过程1光反应产生的ATP,A错误;1、2过程在叶绿体中,3过程在细胞溶胶中,4、5过程在线粒体中,B错误;1光反应过程产生的NADPH参与2碳反应过程,3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和4需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产生的NADH与氧结合产生水,C正确;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主要在叶肉细胞中,故主要是叶肉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1、2过程,高等植物所有的细胞都可以进行需氧呼吸3、4、5过程,D错误。
《植物不同层次的光合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时间:2019年6月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章末复习检测授课:重庆市江北中学校任光辉学生:高三(4)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三四节。
在课程标准强调基于核心素养,聚焦大概念注重实践的基本理念下,本节内容从物质能量观、结构功能观等多方面强调生命观念,通过归纳概括等科学思维,进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交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派样,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研究,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本节内容上同样聚焦高考考试大纲,结合高考真题,分析本章内容,聚焦高考考点,分析出从不能生命系统的层次理解植物的光和呼吸作用,对于学生综合理解光合呼吸作用基础知识的把握,综合问题的梳理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提供了思路。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节内容的为高中三年级学生,他们经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关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综合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弱项,对新题型更无法分析关键信息,联系基础知识,对于全国二卷经常出现的原因分析题目答题也不够规范系统。
所以本节确定了关于不同层次的光合呼吸作用的教学内容,综合梳理光和呼吸作用的综合问题。
三、教学目标分析重要概念:2.2.3说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这些能量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和氧气的过程中,转换并储存为糖分子中的化学能。
2.2.4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换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关键能力: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规范科学的表达能力;必备品格:从生产实际出发,利用光合呼吸作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层次分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综合问题,影响光合租用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难点:不同层次解决光合呼吸作用的综合问题五、教学准备教材、学案、希沃授课助手APP、电子白板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总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在高考题中的特点总结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结构,体会植物不同生命系统层次下的光合呼吸聚焦高考,把握出题规律和知识点细胞与光合呼吸1.展示细胞呼吸作用过程图提问: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据图观察进出线粒体膜的物质有哪些?2.展示细胞光合作用过程,提问: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物质过程变化?3.综合细胞层次的光合呼吸作用,形成整体知识网络,提出问题:光合呼吸中总光合、呼吸、净光合是什么?物质如何流动,能量的变化是什么?外回忆基础知识,整合光合呼吸综合知识,回答问题1.回归课本,重视基础知识,联系其他知识2.解决图像题的一般分析方法,关注横纵坐标,图像变化趋势和特殊点界环境对光合呼吸的影响?4.展示板书5.分析各项物质的变化曲线(关注坐标分析的常用方法:横坐标、纵坐标、曲线趋势、特殊点)6.例题讲解(重点第3题)器官和光合呼吸1.叶片的光合呼吸提问:叶片所有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区别2.影响叶片光合呼吸的因素3.对应例题4:(重点第4题)分析长填空答题的一般方法,比较学生答案和标答的区别,注意长填空回答的规范性问题(小组讨论)4.根与光合呼吸提问:根细胞的生理活动对植物光合呼吸的影响土壤板结需要及时松土的原因是什么5.种子与光合呼吸例题分析思考种子光合呼吸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小组讨论1.关注长填空的答案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问题,2.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理解部分与整体观3.创设情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顺应高考需求个体与光合呼吸创造模型:植株放置于密闭容器中,探究一天内光合呼吸变化思考问题小组讨论1.从器官到个体角度分析呼吸光合提问:植物正常生长,光合呼吸的关系例题5回答问题的具体问题2.不同提问方法针对影响光合呼吸的因素。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附:专题二细胞代谢教学案专题二细胞代谢(预习案)命制人:殷兆娜时间:2015.3【预习目标】1.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2.ATP的结构式,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和利用。
3.光合作用过程。
4.呼吸作用过程。
【预习过程】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酶的本质和作用特性是什么?(1)酶的作用:酶在代谢中具有作用(2)酶的作用机理:活化能是分子从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态所需要的能量;酶的催化作用机理是。
(3)酶的本质产生部位:;作用;成分:有机物,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二、ATP1.ATP的结构与功能(1)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_。
(2)ATP是_______的英文缩写符号,它是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_______化合物。
(3)ATP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
其中,A代表_______,P代表_______,~代表_______,叫做_______。
2.ATP与ADP的转化对植物而言,ADP转化成ATP时能量来自于_______和_______,对动物而言,能量来自于_______。
对生物体而言,体内的ATP含量不是很多,时刻不停地进行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生命活动需要,所以我们把ATP称之为“_______”。
1、线粒体的结构是怎样的?2、用图像的形式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场所联系起来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四、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哪里?结构是怎样的?2、光合作用的两个过程,以及物质和能量变化是怎样的?3、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哪些?【预习自测】1、在唾液水解淀粉的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实验效果相同,这表明酶具有()A.专一性B.稳定性C.高效性D.多样性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下列关于酶的论述错误的是()A.有些酶是核酸 B.酶的数量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C.酶的活性与pH有关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3、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某人进行实验来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曲线Ⅰ为只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新陈代谢:是活细胞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3-1 细胞与能量一、能量的转化(一)化学能:活细胞中的各种分子,由于其中原子的排列而具有势能。
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的转化:即不被消灭,也不被创造,相互转变,细胞有序状态的维持要消耗能量。
二、ATP是细胞中的能量生命活动直接能源——ATP(一)、ATP结构1、组成:C、O、H、N、P2、全称:腺苷三磷酸3、结构: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腺苷A -P ~P ~P普通化学键高能磷酸键结构简式:A—P~P~P4、ATP的结构特点:每分子ATP含两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指远离A的那个“~”断裂,释放大量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1、存在特点: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
2、转化过程:化合酶ATP ADP+Pi+能量不是可逆反应的原因:1)能量的来源于去路不同;2)条件不同;3)反应场所不同3、转化意义:细胞内ATP处于动态平衡中,对构成生物体内部稳定的供量环境有重要意义。
(三)、ATP的应用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能量通货),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四)、ATP再生动物、真菌等 绿色植物 呼 呼 光 吸 吸 合 作 作 作 用 用 用 ADP+Pi+能量 酶 ATP(五)ATP 的来源: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等 §3-2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扩散和渗透 扩散定义: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结果:使分子分布均匀特点:缓慢 高浓度→低浓度 渗透定义: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 方向:低浓度→高浓度 条件:①有半透膜存在②半透膜两边存在浓度差.(二)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运至浓度较低的一侧。
易化扩散: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运转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改变形状,于是把分子或离子运转质膜的另一侧;将分子或离子释放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形状。
这种转运仍是一种扩散作用,但扩散的速率要大得多,成为易化扩散。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第3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教案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细胞的物质交换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保护、识别及物质运输功能。
2.通过探究细胞膜结构的研究资料,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的能力。
3.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课标解读1.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结构特点。
2.说出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教学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在近三年的高考中,多结合生物膜的结构、功能特性及跨膜运输等综合考查。
●教法指导对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让学生结合示意图和说明文字自学阅读后,通过引导进行总结。
然后通过人——鼠细胞杂交实验的分析,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最好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特别是细胞膜的流动性,用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胞膜上分子的相对运动。
关于细胞膜功能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生命现象探究分析,如草履虫生活在水中,其细胞膜具有屏障作用以及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功能;皮肤移植过程中的排斥反应说明细胞膜的信息接收与传递功能,并结合“细胞膜的屏障作用”的示意图,使学生对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大体的了解。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1.任何系统都有边界。
例如,使人体与外界环境隔开的皮肤和黏膜,就是人体的边界;一个国家陆地、海域、领空的边界。
边界的稳定对系统至关重要。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什么?(引出本课的课题)2.以一首优美的小诗,一个个生动的比喻,既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细胞膜的功能,又形象生动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会是何等模样?”●教学流程设计课前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45~4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完成“思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