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植根于爱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鲁迅的名言和事例如下:
名言:
1. 教育植根于爱。
2. 青年应当天真烂漫。
3.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4.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5. 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6.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7.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8.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9.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事例:
鲁迅在13岁时经历了家境的变故,他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父亲又长期患病,最终导致家境败落。
这段经历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体验到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周围人的态度变化让鲁迅感到痛苦,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师德演讲稿: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敬亲爱的各位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而育人,就是在爱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首先,教育要以爱为基础。
爱,是教育的灵魂和力量源泉。
爱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我们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教育应该是一种对学生的关怀、呵护和尊重。
做到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与积极性。
其次,教育要给予学生真心的关怀。
我们要把学生放在心底,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他们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
我们要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困惑和疑问,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教育要以身作则。
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以自身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我们要做学生的榜样,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态度和行为规范。
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学生去做。
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心。
我们要教会学生感恩、关爱和奉献。
要引导他们培养同情心和爱心,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意义,让他们明白爱是无私的,只有懂得给予,才能得到更多。
亲爱的领导、教师和同学们,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用心去爱,才能实现真正的育人成果。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爱心去教育,用爱心去感染和引领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智慧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责任感和爱心的人才。
谢谢大家!。
2024年师德演讲稿: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亲爱的学生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的师德演讲。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我深信,教育是一项植根于爱的事业。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教育的意义和责任更加凸显。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不能缺失的是爱心。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学生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荒谬和不公。
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怀和爱护,需要我们以爱去引导和教育他们。
正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才能够在他们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华丽花朵。
不论学校的硬件条件如何,教师们的心怀都需要充满爱意。
当我们走进课堂,看到一张张期待的面庞时,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挣扎。
只有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用心去爱护,才能够真正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表面的问题,更要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
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情感困扰等,这些都是学生心灵的呼唤。
我们需要耐心聆听,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才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真正的关怀,相信自己的价值。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性格的培养。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只有在爱的教育下,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积极向上、有担当精神的人才。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教会他们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品质。
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做到了以爱心去指引学生成长,我们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是一份充满挑战和责任的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工作,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
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我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采用从班主任角度出发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心理自我调节的辅导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平等的谈话式的辅导方法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
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①放松学生的情绪。
热情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拉家常引出主题,慢慢地引入正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进来。
②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心理的伸缩变化,随机应变,恰当处理,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协调到协调。
③巧妙启发学生开口谈话,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不能单纯地讲理、训诫、批评,从而剥夺学生的说话机会,使学生反感,失掉辅导作用。
④向学生提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模仿认同。
⑤善于选择场合。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回顾这一年来的班主任生活经历,与学生朝夕相处,从关注学生的言行到关注学生的爱好,从关注学生的成绩到关注学生的成长,这一年来却让我再次体会到了做班主任的艰辛,但也让我享受到了教学相长的充实和为人师表,感化学生所带来的快乐。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植根于爱的意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xxxx分享的教育植根于爱的意思。
供大家参考教育植根于爱的意思篇一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
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未来的教育家应该全身心地去爱学生爱教育。
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只要你能够发现挖掘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的花朵。
为了培育这些美丽的花朵,作为园丁的教师就必然孜孜以求,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已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做一名合格教师,要先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棵棵扶正,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教育的深刻主题——教育植根于爱。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而爱,则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
一、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这一过程,离不开爱的滋养。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首先,爱是教育的源泉。
爱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使教师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
正如古人所说:“教者,爱也。
”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会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茁壮成长。
其次,爱是教育的动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学生的个性差异、家庭背景、学习压力等。
而爱,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使他们充满信心和力量,克服一切困难,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最后,爱是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爱,懂得珍惜,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担当精神的人。
二、教师的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爱是教育的基石。
教师的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平等的,他们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这种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勇敢面对困难。
2. 爱事业。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他们甘于奉献,不断追求卓越。
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学生的成长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
3. 爱学校。
教师对学校的爱,使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4. 爱同事。
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爱,能够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这种爱,使教师团结一心,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
三、教育的爱是多元化的教育的爱是多元化的,它包括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对同事的关爱等。
教育——植根于爱“教育是植根于爱。
”鲁迅先生这样说过,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但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更重要的是把那种爱传达出来,只有让别人感受到,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也才能从心底里接受。
在我班就有一个这样的男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同学相处,下课总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成绩不是很理想的他上课发言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一开始我也没怎么注意,但在检查背诵时我发现了他,背诵成绩不是很理想。
有一天放学后,我找他谈了谈,严肃地给他讲了一下他的学习情况以及对他以后的要求。
谈话时他没反对也没有赞成,都是我在讲,说完后他点点头就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我发现他还是几乎跟原来一样,我的要求很多都没有达到,心里有点恼火,抽时间批评了他一次。
他的表情还是很木然。
我再一次严厉地说出他的不足和我对他的要求,我就气乎乎地走了。
过了几天,我看他对我的要求仍然置之不理,连上课时好象都不怎么看我了。
有一次我上课提问他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站起来半天.一句话也不说,我忍不住当全班的面说了他一顿。
当时的他没有任何表情,看不出他在想啥。
眼看一天天的过去,而他还没有任何起色,心里很急.怎么办呢?有天放学时,正准备回家,突然看到(三)班的班主任冯老师找她班一个很调皮的王某同学谈话(我知道他今天上课扰乱课堂,老师叫他起来说了他一下,要他到办公室反思,想不到他就是不肯。
冯老师马上叫他过来谈谈),我想冯老师肯定会臭骂他一顿,然后让他去道歉。
但让我吃惊的是她面带微笑地拿了一把椅子让那个学生坐下,然后才开始与他谈话.她详细地和学生分析在课堂扰乱学生带来的后果,让他明白老师批评他一分钟就要浪费全部每个同学一分钟的道理。
不一会儿,我看到王某同学在哭。
他会在老师面前掉眼泪我可从没想过。
只听冯老师再说:“人犯错很正常,老师上课说你,说明你在老师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呀。
教育植根于爱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
作为班主任,应该无私地、充满爱心地去教育学生,与学生相处,要让每一个学生心中感觉到温暖和尊严,看到光明和希望,从而充满信心,焕发朝气,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爱是平等的,要关爱班里每一个学生。
一般而言,对一个老师来说,爱成绩好的学生不难,爱后进生可能就比较困难。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兴趣爱好等不同,在学校的表现就不一样,有的学生成绩会好些,容易讨老师、同学喜欢,有的会调皮一些,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会变着法子调皮捣蛋,这样的学生往往较难得到老师的认可,更别说爱了。
但我认为对于此类学生,不能简单的一味的去指责和批评,应该是要去尊重和理解他们,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染他们,不能因为调皮捣蛋就不去关爱他们了,反而更加要细心、耐心。
譬如我班有一位蒋超林同学,他调皮捣蛋全校是出名的,不但自己不学习,而且还惹是生非,经常搞得全班不得安宁。
他的年龄在班上是偏小的,但别看他年龄小,他根本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有一次数学老师因他欠交作业而批评他几句,他居然将数学书一撕甩书包出去了,并且扔下一句话:老子不读了。
如此一个顽固不化的学生,可以说老师见了都头疼,基本上都是持放任的态度。
但对于这名同学,我没有放弃,并且在深入了解后,知道他是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爷爷又是一个麻将迷,从小缺少关爱,导致性格倔强。
我认为与他沟通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首先一定要信任他、尊重他,使我们的关系变得和谐,所以对他犯得错误同学检举告状我从不妄下结论,从不在课堂上评判他的对错,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像唠家常一样与他谈话,我要么叫他坐要么俯下身来轻言细语地说,谈他父母的辛苦,爷爷的辛苦......就像知心朋友一样,让他知道老师是信任他的、鼓励他的。
另外我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他好好沟通的机会,从行动和言语中让他感觉到爱,让他感觉到他没有被抛弃。
通过爱,这名学生从不愿意和我沟通到乐意和我沟通;通过爱,这名学生从厌学、借故逃学到现在每天都早早到学校,上课也非常守纪律。
师德演讲稿: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德演讲稿: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德演讲稿: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底深处。
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这就是说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动力源泉,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还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爱心典范。
只有到达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
我们除了要给学生父母般的爱之外,还要教给他们更多的做人道理,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像大姐姐一样对他们问寒问暖,关心备至。
每个课间跟学生交谈,了解上课的情况,每次星期五放学都告诉学生一路上小心,天气转凉了,别忘了带衣服,班会上告诉他们: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适应环境看见同学体质欠佳时抚摸他们的脑门,看是否在发烧,当他们颓废时,拍拍他们的肩膀给他们信心和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忧,那你就勇敢的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新的喜悦。
学生的肯定。
今年因为某种原因,分班了,大家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们不想走,我们舍不得你,这是什么,这正是教师热爱学生所产生的力量。
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心理桥梁。
作为推选素质教育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导,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鲁迅关于教师的句子1. 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
”就像园丁爱护花朵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也应该是真挚而深沉的吗?比如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与教导,不正是这种爱的体现嘛!2.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这不就是说老师要以身作则嘛!想想看,要是老师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学生做到呢?3. 鲁迅讲:“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哎呀,只有尊重老师了,学习的风气才会好呀!就如同在一个家里,家长受尊重,孩子也会更懂事一样。
4.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教师不也应该有这样的精神吗?为了学生的成长甘愿奉献一切,这多伟大呀!就像张桂梅老师在艰苦环境中为孩子们付出。
5. 鲁迅曾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教师不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去照亮学生的路吗?好比那黑暗中的蜡烛,默默地燃烧自己。
6. “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教师不正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嘛!就好像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7. 鲁迅说:“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教师对学生不就应该始终抱有希望吗?哪怕学生现在有些调皮捣蛋,难道就没未来了?8. “教育是要立人。
”这不就是说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完整的人嘛!不是只看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素养呀,这多重要啊!9. 鲁迅讲:“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教师不就是给学生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人吗?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前行。
10.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自己更要身体力行呀!不能只是嘴上说,要用行动来影响学生,不是吗?我觉得鲁迅对于教师的这些见解都非常深刻且有意义,教师这个职业真的太重要了,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教育,植根于爱
作者:王翔云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第09期
我是学校引进的第一位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
2012年10月,我从英国约克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
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未来职业的向往,我来到了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成为这所海淀北部地区农村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我认为,教育植根于爱。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学校,就会感到工作顺心,上课开心,生活舒心;爱教学,才会有心钻研,潜心思考,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经典;爱育人,才能言传身教,不忘初心,陪伴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爱学生,才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差异,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入职后,学校为我提供了一系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不仅在清华附中本部为我配备了教学师傅和班主任师傅,在学校内部也有经验丰富的特级、高级教师手把手指导。
2013-2014学年,我还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城区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从课程设计到授课技能,都得到了最专业的引领。
2014年底,学校还为我提供了去美国友好学校参观学习的机会。
言传身教,树立典范
2014年,我开始担任班主任。
作为每天与学生们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我一直都深信,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学生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感觉到肩上责任重大。
要教学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么我就要主动为后来者扶一扶门;要教学生心怀感恩,那么我也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常怀感恩之心。
身教重于言教,努力修身,做好榜样,是我一直坚持的。
我希望,班级里每一个学生将来走出校门的时候,都是热情洋溢、阳光向上的人,都是对人生有着无穷眷恋和热爱的人,都是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
作为英语老师,我认真钻研每一节课,努力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我要把我对工作的认真和热忱传递给学生们,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在学习中也受到影响。
同时,我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我经常思考如何把自己对英语的爱传递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感受英文的魅力。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英语文化,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并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正确地看待、分析问题。
我要让我的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课堂,热爱生活。
尊重差异,平等对话
于永正老师曾说:“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这是我非常赞同的理念。
学生们在学习能力及其他方面有差别是正常的,因此,我们要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我的班上曾有一名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但是他在美术方面却颇为优秀。
有一次英语阅读课的内容是讨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区别,大部分学生都不知其然。
我抓住这次机会,请这位学生讲解,他清晰详尽的解释让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赞叹不已。
尊重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而随便给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则会把学生推向深渊。
我一直对学生说:“老师不是讲台上的圣人,老师也有很多不懂的东西需要向你们请教,所以当老师犯错误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及时指出来。
”这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同样,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也会站在跟他们平等的立场,与他们讨论。
只有平等的对话才会让学生们心服口服,问题也会更容易更彻底地解决。
不忘初心,倾心陪伴
记得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校领导就告诉我,不爱孩子是当不成好老师的。
我喜欢跟学生谈心、交流,和他们一同进行阳光体育,了解他们的世界。
我相信真心对学生好,学生是会感受到的。
尤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的陪伴是对他们莫大的帮助。
有一次,一名学生与父亲因为使用手机的问题发生了严重冲突,得到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学生家中,与学生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沟通。
在家庭关系紧张的时候,老师有可能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最佳人选。
陪伴着孩子及这个家庭度过了家庭关系的紧张时期,也使我再一次认识到了工作的价值。
给予爱和陪伴,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也会永远地做下去。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学校的培育下,我和我的学校、我的学生,同奋斗,共成长。
2015年,我获得了新京报颁发的“北京市最有潜力新人教师奖”;2016年,我被评为“海淀区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和课例获得市、区级奖项;2017年,我被评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等。
我所带的班级也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的殊荣。
心怀感恩与爱,让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
我希望自己一直努力下去,始终做一名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