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咐》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70 KB
- 文档页数:5
《嘱咐》教学设计海宁市南苑小学杨润敏【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我们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大胆走出教材,积极汲取文本之外的有用信息,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教学服务。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教学尝试以旧版教材为例,用新课改的理念处理教材,力求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嘱咐》这种文章的学习除了情感的激发,学会基础的阅读方法(能抓住重点句阅读课文),提高阅读与朗读能力之外。
我认为还应该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这可以通过借用其他学科创设情景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本课设计尝试利用与课文中心相贴切的古诗和儿童歌曲创设学习的特殊心理情境与氛围,鼓励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更加多元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母爱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在理解母亲、赞美母亲、回报母亲的心理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通过抓住重点句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母亲无声的嘱咐是希望我成为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从中感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与回报。
【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体会母亲用眼神所表达的无声嘱咐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用眼神所表达的无声嘱咐的含义,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爱妈妈的眼睛》【教学过程】一、由诗入情,引出“母爱”1、欣赏配乐朗诵《游子吟》。
2、这是唐朝诗人孟郊所作的一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并能说说你的感受。
(生谈感受)3、师:是的,自古以来,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一位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
诗中这位母亲,把爱凝聚在一针一线中,用密密的针线来传递自己深深的爱。
《示儿》的教学设计《示儿》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
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
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
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朗读《示儿》。
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最新《背影》教学设计(精选5篇)最新《背影》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名⽼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作更加有效地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最新《背影》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背影》教学设计1 学习⽬标: 1、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内容。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华却饱含深情的语⾔。
3、体味⽗爱的伟⼤,懂得对⽗母怀有⼀颗感恩的⼼。
学习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品味语⾔。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朴实⽆华的语⾔,感悟深沉伟⼤的⽗爱。
学习⽅法: 诵读法、⾃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点拨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课时 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对⽗母的爱已经有了⾃⼰的感悟和理解,但同时,还有很多学⽣对⽗母的爱习以为常,缺少⼀颗感恩的⼼,本⽂可以引导学⽣回味⽣活、反思⾃⼰,让学⽣从平凡中发现伟⼤,从细节中体会关爱。
学习过程: ⼀、导⼊新课 多媒体播放⾳乐电视作品《⽗亲》。
我们看到的这部⾳乐电视作品叫《⽗亲》,演唱家刘和刚借这⾸歌唱出了⽗爱的伟⼤,唱出了⼀个⼉⼦感恩的⼼。
今天,在⾳乐之外,我们再来借助⽂字感受浓浓的⽗⼦之情,感受⽂字和写作的魅⼒,⼀起来学习现代著名散⽂家朱⾃清先⽣的作品《背影》。
(板书) ⼆、预习检测 为了更好地赏析⽂本,我们⾸先要扫清⽂本的阅读障碍,看⼀看⼤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请看⼤屏幕,在练习本上写出你认为对的正确答案。
请两名同学上⿊板写。
交xiè(卸)奔丧(sāng) 狼jí(藉)簌簌(sù) fù闲(赋)颓唐(tuí) cǎn淡(惨)琐屑(xiè) pánshān(蹒跚)妥帖(tiē) shì泪(拭)差使(chāi) 同位互相批改、全班交流,齐读。
三、默读课⽂、整体感知 1、没有了阅读的障碍,我们便可以更贴近地跟随作者再次回到⽗亲的⾝旁,请静静地默读课⽂,读完后思考,这是⼀篇写⽗亲的⽂章,⽂中写了有关⽗亲的什么事情?作者为何以“背影”为题? 明确:⽗亲在浦⼝车站送别⼉⼦。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父亲的叮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理解课文《父亲的叮嘱》。
(2)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感恩,珍惜生活中父母的爱。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3.学习策略:(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参加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理解课文《父亲的叮嘱》。
(2)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参加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前导入法、讨论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访问: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如何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的。
(2)出示图片:“父亲的叮嘱”,请学生谈谈这张图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场景,引出新课《父亲的叮嘱》。
2.新课呈现(1)教师朗读全文,并带领学生理解。
语速适宜,情感真挚,读出文字的感情色彩和语音语调的感染力,以达到学生感受、理解和吸收。
(2)学生课内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声音等方面的表现。
3.学习策略(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话,进行阅读、理解并分析。
最后请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2)个人思考: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孩子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父母更加放心?”4.巩固提高(1)正确理解全文,逐条分析,加深阅读理解。
(2)小结课文主旨、内容和感受。
(3)情感体验、自我感悟、学习体会。
六、学生作业1.课后复述全文。
2.思考并回答问题:“父母的爱是什么?怎样才能回报父母的爱呢?”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去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也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去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提高了思考和表达能力。
《芣苢》《插秧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教案《芣苢》教案【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受与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一、导入新课图片引入二、了解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常识积累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子,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
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
三国时期陆玑曰其叶可鬻作茹。
北宋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
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
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
四、创作背景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示儿》教学设计《示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
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
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
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
)那陆游写了什么?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2.探“悲”因①一探“悲”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嘱咐》教学设计《嘱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学习课文理解13个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母亲无声的嘱咐是希望我成为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从中感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爱。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用眼神所表达的无声嘱咐的含义。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准备有文字的幻灯片。
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用心去读课题2、“嘱咐”是什么意思?文中所介绍的是的嘱咐?(板书:无声的)二、初步感知“嘱咐”的含义1、师:这嘱咐是无声的,但他却向我传达着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找母亲对我的“嘱咐”是什么?2、生反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1)理解:“勿、善、为、恶”的含义(2)说说一句话的含义(3)齐读这句话3、我是从哪里读懂母亲的嘱咐的?生:书本、眼睛4、小结:母亲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作者从母亲的眼睛中读懂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是母亲告诉我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知道的?(从母亲的眼神中)三、深入理解无声“嘱咐”的含义1、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眼神的词语,说说从这些眼神中你读懂了什么?仿佛听到了母亲在对你说着什么话?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使用句式:我从妈妈的眼睛读懂了。
(1)“闪着光芒”的眼睛(板书:闪着光芒)出示句子:母亲笑眯眯……闪着光芒A、望着母亲笑眯眯的眼睛,黑亮的眸子里还闪动着光芒,你仿佛听到了母亲在对你说着什么话?B、你怎么知道妈妈会说这样的话的呢?师:你真是一个懂妈妈心思的孩子C、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书,请你通过你的读,读中其中的嘱咐来!D、小结:母亲那闪动着光芒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做人要做——(板书:勤劳)的人。
你还从哪里读懂了?(2)“我永远忘不了……严厉逼人的眼睛”(板书:闪着光芒,严厉逼人)A、从妈妈那闪着泪花的`眼睛中你读懂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妈妈在对你诉说着什么?B、妈妈那么生气,为什么她的眼睛里会含着泪花?(母亲对我是十分关爱的)你从哪里读懂的?为什么?C、出示:母亲那粗壮的手……一点也不疼。
《难忘的一天》教案设计(优秀9篇)《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3个新单词,写10个单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激动、紧张的心情和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
3、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
教学重点:读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懂长句子,体会小激动、紧张、兴奋的心情。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关于邓爷爷的故事和图片。
一、谈话导入1、投影出示邓小平同志的照片。
提问:“小朋友,你们还记得这位爷爷吗?”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知道邓小平爷爷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伟人。
再让学生说说:如果他老人家来我们身边,我们心情会怎样?2、相机出示课题:难忘的一天3.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问:难忘的一天是指哪一天?那天发生了什么难忘的事?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1、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同桌互查。
2、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生字。
3.请六名学生每人读一段自然段,重点是引导他们正确流畅地阅读。
4 、借助学生评价正音的时候,出示易错字音的卡片:算(suan)怦(peng)灿(can) 5、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1)请同学们划出长句子,并用“/”做上自然停顿的符号。
(2)课件出示语句:①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了计算机表演。
②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邓爷爷,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③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
(3)教师先范读,读完后告诉学生:画“/”处要做自然停顿处理。
这些地方的停顿要比逗号短,只是声音断开或稍微拉长即可,不必在自然停顿处换气6、引导学生回答前边提出的问题: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什么事让“我”难忘?三、朗读感悟,体会的心情。
1.细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我”见到邓爷爷之前、见到邓爷爷之后、离开展览馆之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划找出有关句子。
3、课件出示3个句子: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邓爷爷,我就紧张又激动,心怦怦直跳。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古诗三首》《示儿》人教(部编版)示儿知识与能力: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示儿(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
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间绝唱——《示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大家齐读诗题——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读诗句。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提示: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
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
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
万事空、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
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赵永琴教学设计】《学会记事》教学设计——跟着课文学记事《学会记事》教学设计——跟着课文学记事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学会记事。
本单元是七年级学生的第二次作文训练课,结合课文所学教学生写作。
通过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引导学生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让学生懂得写作就如我们平常说话一样,要勤于练习;在平淡而平凡的生活中学会发现,用写作的方法真实表达自我情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过渡,在知识储备和作文基础训练方面还没有达到初中学生的目标要求。
因而第一次作文课,老师可适当降低要求和标准,传达尽量细致,课堂互动尽量借学生之口来表达,旨在引导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心观察,在叙事中抓住要素、细节,表达感情。
养成勤于练笔,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学习目标1.抓住要素,写清楚。
2.添枝加叶,写具体。
3.融入情感,写真切。
四.教学过程今天我们来学写事。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怎么才能写好一件事呢?生:写出事情的六要素。
师:对,这是写清楚一件事的基础。
生:在写事情中注意细节描写。
师:什么是细节描写?生:就是在叙事过程中,注重写出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
师:你总结的真全面。
生:写好事情,最关键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事。
师:哦!说得好,不熟悉的话就没有什么话好说的了,真理!生:还要处理好写作中的详略。
师: 这是细心的人才能想到的。
一篇文章中写多件事的时候,这一点很重要。
大家想想还有什么?生: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
师:你说的是写作顺序,太棒了。
生:要写出自我真实情感,事情才会写得更出色。
师:更能打动人是吧,的确。
师总结:大家对如何写好一件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我们不但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还要把握好行文的脉络,在脉络中突出自己所写的事情。
其实,我们刚学过的两篇散文就是最好的范例。
(一)抓住要素,写清楚范例引导1.出示范例----《散步》(着重看:写清楚要素,表达清楚)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嘱咐》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嘱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给课文分段,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审题导入。
2、读准课文,初步理解字词。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读音难点:畦眸
字形难点:蓑笠“蓑”字草字头,“笠”字竹字头,理解其意,加以区别。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审题时的问题,通读课文。
(2)默读课文,填空: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我欺侮小伙伴时,母亲(),母亲上山采药回来发高烧时,还()。
(3)反馈自学情况。
4、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中哪一部分写母亲对“我”无声的嘱咐?
(1)课文分段。
(2)说说段意。
5、找出重点词句。
(1)你觉得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母亲的“嘱咐”跟母亲的做人品德是分不开的。
所以文章的重点词是哪一个?
(3)划出重点词句。
(是祖国上的土地、祖国的历史养育了我勤劳的善良的母校。
)
6、作业。
(1)抄写字词。
(2)《作业本》第1题。
板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第一、二段。
2、感受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领悟母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领悟母亲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紧扣课题,质疑导入:
1、复习:谁嘱咐谁?(板书:母亲我)
母亲通过什么来嘱咐我的?(板画:眼睛)
2、还想知道什么?(附板:什么?怎么?)
二、总结问题、提出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解决两个问题:母亲嘱咐我什么?母亲是怎么嘱咐我的?也就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二段。
三、联系学习提示:
1、这个单元学的重点是什么?齐读。
2、按照抓重点词句了解课文的方法,用“”划出重点句,“ΔΔΔ”标出重点词,来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
四、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讨论思考。
五、解决第一个问题:
1、母亲嘱咐我什么?(生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板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什么意思?具体地说:“勿、善、为、恶”的意思。
3、自己轻轻地念一遍。
六、解决第二个问题:
1、母亲怎么嘱咐?你学懂了哪个句子?
(随机教学)
生答: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1)、齐读这句话。
(2)、母亲为什么笑眯眯?眼里闪着光芒表示什么?
(3)、这里母亲嘱咐我什么?
(4)、齐读这一小节。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母亲怎么嘱咐我,还有吗?
生答: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
(1)、齐读这句话。
(2)、母亲为什么发怒,我干了些什么?
(3)、泪花是什么意思?(板书:泪花)眼泪掉与不掉有什么区别?(学生谈体会。
)
(4)、严厉逼人是什么意思?(板书:严厉逼人)如果母亲手中有棍子、有鞭子的话就会怎么样?
(就会打)但母亲现在用什么?(眼睛、手)
(5)、齐读:母亲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有矛盾吗?
(6)小结: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我欺负小伙伴感到伤心。
一方面对我很爱,舍不得打我。
(7)、齐读这一小节。
过渡:还有哪里写母亲是怎么嘱咐我的?
生答:凝望母亲疲惫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我觉察到母亲用目光,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
(1)、出示句子,齐读,懂吗?
(2)、凝望什么意思?
(3)、谁看着谁?
(4)、看着母亲的什么眼睛?(板书:疲倦、亮光)
(5)、质疑:为什么疲倦?为什么亮光?
(6)、母亲疲倦了,是因为----所以----
(7)、母亲疲倦了,我从母亲的眼睛中看出来的。
疲倦的眼睛很黯淡的,为什么会有亮光?
(8)、自己读这一节。
(9)、归纳:两个理由,第一个是她为我----下雨做了好事,而感到---- 第二个是她有我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而感到----
(10)、尽管她发高烧,她还是感到高兴,体现母亲怎样的品质?(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勤善良。
(11)、母亲用她发亮的眼光看着我,似乎要嘱咐我什么?你说作者当时知不知道?(不知道。
)
现在知不知道?(知道。
)你知不知道?(知道。
)是什么?
(12)、齐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不为。
(13)、齐读这节。
七、学习第一节:
提出不懂的地方。
无声的嘱咐?
八、总结:母亲是个普通的人,不善言辞,而那双深情的眼睛,默默地嘱咐着我,真是“无声胜有声”让我怀着对母亲的敬佩,齐读第一、二段。
板书: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段。
2.朗读训练。
3、完成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1、研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质疑。
为什么说是“祖国的土地、祖国的历史养育了勤劳的母亲?”
(3)扩展思考,体会感情。
作者从生养自己的母亲联想到什么?
(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加以议论。
)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具有这种既平常又高尚的美德,所以可以说母亲对“我”的嘱咐源自于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
2、朗读课文,感受美德。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母亲的美德。
3、作业:《作业本》第3、6、7题。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