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二十) 24分的“文言文+古诗歌选择题”分分都要保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
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
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②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③储胥:军用的篱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2.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
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②。
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
②从:听任。
教:使。
却:助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叙事类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D.尾联写田夫嘱咐送饭人回去赶快喂鹅鸭。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三虎行[宋]方岳黄茅惨惨①天欲雨,老乌查查路幽阻。
田家止予且勿行,前有南山白额虎。
一母三足其名彪,两子从之力俱武。
西邻昨暮樵不归,欲觅残骸无处所。
日未昏黑深掩关,毛发为竖心悲酸,客子岂知行路难。
打门声急谁氏子,束蕴乞火霜风寒。
劝渠且宿不敢住,袒而示我催租瘢。
呜呼李广不生周处死,负子渡河②何日是。
【注】①黄茅惨惨:指南方天气不好时,茅草上蒸腾出阵阵瘴气。
②负子渡河:《后汉书》载,弘农太守刘昆,施行仁政,上任三年,教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离境。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在诗中,通过行路的艰难、田家的劝阻,勾勒出猛虎伤人的恐怖局面,为下文张本。
B.本诗通过西邻的介绍,更突显出猛虎的凶狠和危害,与前两句所写的路途的荒凉气氛合成一个阴森的场面。
C.本诗的第二段转写避债逃亡人对行路难的看法及行为,把情绪再推进一层,尤其是“瘢”的细节意蕴丰富。
D.本诗最后通过三个典故来体现诗人的愤慨及忧虑,希望能出现像周处、刘昆那样的好官,让百姓安居乐业。
4.请从叙事角度入手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词元稹牛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趵趵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4 古代诗歌阅读一、高考真题(2024·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②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②。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②本句首字原缺。
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
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2024·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4.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新课标国Ⅰ卷)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②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题型二古代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结合,分类强化记忆古代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必备知识图解】学在课内,练在课外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十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下面课内、课外结合,分点进行训练。
一、姓名、称谓1.【学在课内】解释下列出自课本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④吾不能早用子.( )⑤则虽欲长侍足下.. ( )⑥敢以烦执事..( )⑦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⑧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⑨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⑩贱妾..留空房( )2.【练在课外】判断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①“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正妻为嫡母,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 )②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 )③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号”和“名”词义相近或相反,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 )④“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于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 )⑤庙号是指皇帝在位时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也用这个庙号。
( )⑥上辈称呼下辈或者平辈之间称呼时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无尊卑之说,如“尔安敢轻吾射”中的“尔”。
( )⑦古人自称家人的时候经常带“家”或“舍”,其中“舍”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家”则是称呼家中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少的人。
( )⑧“殿下”是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 )⑨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示褒奖之意,称之为“谥”或“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练(十五)24分的“文言文+古诗歌选择题”分分都要保一、冲刺满分的文言文(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
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
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
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
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
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时齐王冏有匡复之功,而专权自恣,公卿皆为之拜,衍独长揖..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
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
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
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
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
”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
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
勒甚悦之,与语移日。
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
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使左右扶出。
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
”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王衍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B.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C.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D.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解析:选A辨析断句的正误,可以使用排除法,比如“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从专有名词“衍”“郭”和动词“疾”等分析,宾语应该是“郭之贪鄙”,“鄙”后要停顿,由此可排除B、C两项。
任务突破练二十四 理解内容与把握情感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忆滁州幽谷欧阳修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已离开滁州,千峰环抱的幽谷、山花烂漫的景象仍让他难以忘怀。
B.往昔辛勤种植花木,如今花开花落谁来欣赏,诗人因此生发怅惘之心。
C.欧阳修曾谪居滁州,自号醉翁,他想象田夫野老还会记得当年的自己。
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再访滁州,抚琴为乐,夜访幽泉。
2.诗人为何追忆滁州幽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狂歌[注](节选)陆 游枵然痴腹肯贮愁,天遣作盎盛藜苋。
发垂不栉性所便,衣垢忘濯心已惯。
眼前故人死欲无,此生行矣风雨散。
羞为尘土伏辕驹,宁作江湖断行雁。
,愤然辞官,重回老家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句写愁,化虚为实,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B.第二句写老天爷把“我”的肚皮当作一只盛野菜的大盎,这一比喻生动形象。
C.三、四两句通过描述披头散发、身上的衣衫污垢斑斑的细节,描绘出诗人的狂态。
D.诗人对现实忧多愁深,“性所便”“心已惯”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之情。
4.诗歌题为《狂歌》,诗人为何狂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9分)题春归亭唐 庚沙际春光又是归,亭前景物故应奇。
绿杨雅与清江称,残雪偏于碧嶂宜。
流水无凭何处去,东风有准不吾欺。
芳菲栏槛无穷兴,消得新愁入鬓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首联承诗题而来,写春天再次来临的讯息,并因之联想到江边小亭的景物之变。
B.颔联运用平常意象“绿杨”“清江”“残雪”“碧嶂”进行巧妙搭配,自然新奇。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诗词曲:鉴赏诗词语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①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②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
②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
两年内,作者先后被调动四次。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借聚散兴感,表达对频繁调动的不满。
对调动原因只以“不偶然”点出,耐人寻味。
B.饯别宴会上,作者只愿意和朋友畅饮而不愿意话别,饱含无计可施、只得借酒消愁的愁情。
C.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的意境。
D.下片起首对东湖美景的描绘,表现了作者为眼前美景陶醉,暂时忘记了离别的忧愁。
2.“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两句在意境和手法上很相似,请找出这两句,并就二者在手法上的异同点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教。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直饶:纵使。
②分付:交付。
3.请简要概括词中抒情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4.请简要赏析本词语言上的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苏轼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
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却是柳丝披拂,春风荡漾。
1 考案[二十四] 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二十) 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盐城市响水中学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梨园,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诸文行世。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瘳。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①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 (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有删节) 【注】 ①眉公: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瘳 B.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瘳 C.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瘳 D.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瘳 【解析】 “外太祖”是一个词,指外曾祖父,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项。“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表时间段,中间不宜断开,在前后断开,排除B、D两项。 2
预测07 古诗词鉴赏精选20题(名校名题预测)(解析版)上海专用,2024届高考语文精编预测系列一、古代诗歌阅读(2023春·上海浦东新·高三华师大二附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甲()(唐)元稹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
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
乙()(宋)守璋草深烟景重,林茂夕阳微。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1.这两首诗标题相同,最有可能是()A.早春B.晚春C.早秋D.晚秋2.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押韵上看,甲诗和乙诗都是一二四句押韵。
B.从选材上看,两首诗都选取典型意象写季节。
C.从描写上看,甲诗视听结合,乙诗侧重视觉。
D.从语言上看,两首诗都平实质朴,清新自然。
3.两首诗都围绕“静”字来写,请结合画线句,说说写法和效果有何不同?【答案】1.B 2.A 3.甲诗意在写“静”的境界,但却不见一个“静”字,而是以“不见人”而状幽静。
乙诗通过白描手法,写花落絮飞而无声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场景的能力。
根据甲诗“燕语”“雀动”“落尽闲花”和乙诗“草深”“林茂”“花犹落”可知,此时应是草木繁茂、花朵逐渐凋谢的晚春时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甲诗和乙诗都是一二四句押韵”说法有误。
甲诗中第一句押“in”韵,二四句押“en”韵;乙诗第一句押“ong”韵,二四句押“ei”韵。
故应是二四句押韵。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甲诗中,画线句的意思是太阳已经落山,柴门随风关上;风吹落花满地都是,但只见落花却不见人。
日暮时分,应该是人归掩门之时,但是却不见归人,柴门只是随着风的吹动而自动掩了起来;花开应当有人欣赏,可是花儿落尽也不见有人。
两句虽都意在写“静”的境界,但表面却不见一个“静”字,这闲适、这静谧完全通过形象的景物显现。
以“不见人”而状幽静,手法别致,给人留下寻味的余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题材与鉴赏训练及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古诗词鉴赏题·题材与实战最基本的古诗词题材与鉴赏训练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诗歌题材分类有: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思乡怀远(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诗、送别诗、闺(宫)怨诗、哲理诗等,分类指导如下:一、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四)鉴赏训练:1、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解析】(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
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关注微信公众号: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练(二十) 24分的“文言文+古诗歌选择题”分分都要保 一、冲刺满分的文言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竟往。康卒,子植幼。吕大防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温公之孙,大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惇为相。惇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惇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秩满..,惇犹在相位。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其来,出他州避之。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尝表伯温之墓曰:“以学行起元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选自《宋史·邵伯温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B.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C.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D.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解析:选D 从专有名词“诸贤”分析,其谓语是“南迁”,由此判定“迁”后面要停顿,排除A、C两项。从专有名词“伯温”分析,其谓语是“见”,宾语是“范祖禹”,后置的状语是“于咸平”,故“伯温”前和“平”后要停顿,排除B项。另外,也可以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分析,“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结构相同,可以判断“平”和“昌”后要停顿,这也能排除B项,答案为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诣阙:“阙”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秩满:“秩”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解析:选B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邵伯温勤学好友,受到良好教育。他既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邵伯温讲究礼节,懂得知恩图报。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邵伯温坚守大义,不愿阿谀逢迎。章惇因为曾经师事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听闻童贯要来,却躲避。 D.邵伯温守蜀有功,深受百姓爱戴。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解析:选A “结交了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错误,原文为“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是邵伯温的长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5分) 译文:
(2)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所占领的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邵伯温应当前往,但他却将机会让给同僚。(得分点:“会”“阶”“推”各1分,句意2分) (2)赵鼎小时候曾经跟从邵伯温交游,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追赠邵伯温,朝廷才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得分点:“游”“乞”“追录”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的儿子。邵雍在当时颇有名望,像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这些人都到其门下与之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而司马光等人不讲名位辈分,与邵伯温父子两代为友,因此邵伯温见闻日渐广博,且特别熟悉当代事务。司马光入朝为相,曾打算荐举邵伯温,没有来得及便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与部使者的推荐,邵伯温被特别授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等到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还没去拜见皇帝,不应该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我已经答应了邢恕。”最终还是前往了河阳。司马康去世后,儿子司马植年幼。吕大防说司马康平素认为邵伯温可托付,于是请求任命邵伯温为西京教授来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到任后,就教育司马植说:“你是温公司马光之孙,谏议大夫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这很值得敬畏。”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最终有了立身之本。 绍圣初年,章惇任宰相。章惇曾经师事邵雍,(故任相后)打算重用邵伯温,邵伯温不愿前往。恰逢按规定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认为你此次的吏部之行有危险。”邵伯温说:“我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拟定官职,然后才去拜见章惇。章惇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而邵伯温希望补任郡县官职,章惇为此不高兴,于是让邵伯温监永兴军铸钱监。此时,元祐时期的诸位贤达正南迁,士人很少有去拜访他们的。邵伯温到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到颍昌拜访了范纯仁。有人为他担忧,他却毫不顾忌。恰逢西边发生了战争,欲收复西夏所占领的故地,从军的人可连升数级,邵伯温应当前往,但他却将机会让给同僚。邵伯温任官期满后,章惇依然在朝中任宰相。邵伯温坚守大义不去京师做官,接受州郡征召做了环庆路帅府幕僚,实际上是为了避开章惇。 遭母丧,服丧期满后,邵伯温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贯任宣抚使,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后来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当时反贼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利,窥视剑门,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共同商议守剑门,反贼史斌最终没能进入关内,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绍兴四年,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 赵鼎小时候曾经跟从邵伯温交游,等到赵鼎做了宰相,就请求追赠邵伯温,朝廷才追赠邵伯温为秘阁修撰。赵鼎曾为邵伯温之墓做表记说:“邵伯温以学识操行起于元祐年间,以声名节操显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进退。 二、保5争9的古诗歌(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5~6题。 赠 荷 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曲 池 荷 卢照邻②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 ①伦:同等,同类。②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 5.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李诗中“不相伦”意谓世人重花轻叶,“金盆”表现了对花的偏爱。 B.李诗“惟有”二句与首二句形成对比,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 C.卢诗写“浮香”绕岸,实际表现的是夏荷的盛开,以嗅觉写之,十分巧妙。 D.卢诗“常恐”二字带来角色转换,由前面诗人的观赏,变为荷花的倾诉。 E.两首诗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 解析:选BE B项,“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错误,李诗的三、四句与一、二句对比,表现荷花和荷叶与其他花卉不一样,是花与叶的完美结合。E项,“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错误,李诗“翠减红衰”和卢诗的“飘零”都是想象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6.[夺高分自选题]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解析:解答这道题,应注重对诗歌描写的荷花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李诗,诗人描写了荷花和荷叶密切的关系,又用“常相映”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人际关系的赞美之情;卢诗,描写了荷花的香味、荷叶的风姿等,又写了荷花对秋风的恐惧之情等,以此表现诗人的才华和怀才不遇的悲凉等。 参考答案:①李诗:描写了荷花与荷叶一起开合舒卷,翠减红衰的景象,表现了它们休戚与共的关系,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同甘共苦的美好人际关系的赞美。(“描写”“关系”“情感”各1分,共3分) ②卢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凋零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答出“才华”1分,答出“怀才不遇”2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