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前交叉配血不合104例原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0.21 KB
- 文档页数:2
78例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分析处理目的探讨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选自2013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发生的交叉配血不合病例78例,对这78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研究导致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结果78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中,具有高血压史有42例,肝硬化疾病18例,糖尿病史13例,白血病5例。
其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种自身抗体、球蛋白增高、肝素影响、ABO系统以外血型不合、ABO错误定型等。
结论通过对患者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有助于实现合理用血。
标签: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处理在临床上,在为患者进行输血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提高临床用血的有效性。
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问题,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資料选自2013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发生的交叉配血不合病例78例,其中有男性患者40例,年龄在23~48岁,平均年龄为(29.3±1.1)岁。
女性患者38例,年龄在20~45岁,平均年龄为(26.2±1.8)岁。
1.2方法对这78例病例资料进行查阅和鉴定,观察患者的临床诊断,交叉配血不合的记录以及处理方法等等,进而进行临床研究和临床结果的比较,并且在研究患者临床病例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临床记录。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知,78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中,具有高血压史有42例,肝硬化疾病18例,糖尿病史13例,白血病5例。
由表2可知,78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是由于多种自身抗体的原因导致出现交叉配血不合,有32例患者由于球蛋白增高出现交叉配血不合,有11例患者是由于肝素影响出现交叉配血不合,12例患者由于ABO系统以外血型不合出现交叉配血不合,9例患者是由于ABO错误定型出现交叉配血不合。
临床医学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3据报道[1]全球住院病人发生医疗事故的百分比为:美国3.7%,澳洲16.6%,英国10%。
包括输血、药物注射、外科手术、诊断过程、实验室误检等,而与输血有关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后果最严重,输血事故中最常见的原因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血液错误输给患者,其次是血液本身存在的特殊问题及技术性问题[2]。
下面就临床输血错误原因进行探讨。
1责任性原因主要体现在责任心不强,上班不用心,精力不集中,工作不负责任,不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等。
它是导致临床输血事故的主要原因。
1.1临床医生常见错误:①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时,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区、床号填错,导致张冠李戴,产生严重后果;②不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和记忆填写血型;或听信患者的自诉填写血型,造成血型错误;③血液成分、输血剂量填写错误。
1.2临床护士常见错误:①抽血液标本时,不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糊里糊涂抽血,导致受血者和受血者标本不一致;②血库(站)取血时,不进行反复检查、核对,不观察血液的外观是否正常、红细胞和血浆分界是否清楚,红细胞和血浆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凝块、汽泡、絮状物等;③输血前没有进行床旁“三查八对”,三查:查血液和血袋的有效期、血液的外观及外包装、输血器材是否合格;八对: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血型、配血结果;献血者条码号、性别、血型、血液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和失效日期。
对神志清醒的病人没有进行唱名核对,对神志不清的病人和儿童没有询问其最亲密的家属证实;④输血中没有做到“先慢后快、仔细观察”;⑤输血后没有做到“严密观察、密切观注”,未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没有及时救治。
1.3检验人员常见错误:①在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时,标本拿错,或离心后试管拿错,造成血型和配血结果错误;②工作精力不集中,填写结果时因笔误而造成结果错误;③把“抗-A 血清”误以为A 型血清,“抗-B 血清”误以为B 型血清,使血型结果判定错误;④交叉配血用的滴管、试管等交叉混用,各种配血器皿、器材不清洁、不干燥;⑤标准血清未用时不及时放冰箱,导致细菌生长、变质;⑥观察结果时只用肉眼观察,不用显微镜观察;⑦冬季把冷凝集误认为真凝集;⑧不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血型鉴定时只做正定型,不做反定型;只做ABO 血型鉴定,不做Rh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时只用盐水相配血,不用非盐水相配血;⑨一个血标本多次配血;⑩交叉配血后不进行反复检查、核对,就发出配血报告单和发放血液。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4期输血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手段。
输血前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是安全输血的三道屏障,交叉配血是最后一关,也是安全输血的生命线。
选择灵敏、准确的配血方法并正确分析配血不合原因,对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和解决临床及时用血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7年3月-2018年3月使用微柱凝胶试验(MGT)配血中发现的配血不合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不合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52.6±9.1)岁;疾病类型:血液疾病13例,尿毒症6例,肿瘤疾病4例,自身免疫性疾病4例,肝脏疾病2例。
所有患者均有输血史或妊娠史。
血液样本采集及处理要求:配血标本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真空采血管抗凝。
在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处理时,离心速度设定为4200r/min,离心时间设定为5min,避免发生溶血,且不要让血液标本受到污染。
供血者血液均来自长寿区中心血库。
试剂与仪器:ABO、Rh(D)血型定型检测卡为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ABO 反定型、RhD(IgM)血型定型试剂、ABO 反定型试剂和抗体筛选红细胞试剂均来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抗人球蛋白卡来自荷兰三昆。
用于配制红细胞悬液的生理盐水来自天圣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机来自北京蕾勃尔。
试剂卡孵育来自杭州奥盛。
ABO 血型卡离心机来自长春博研。
抗人球蛋白卡离心机为长沙英泰TXK4型。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进行t 检验,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用百分数表示,进行χ2检验。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类型情况:所有2911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实验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29例,其中表现为主侧有强度不同的凝集6例,表现为次侧有强度不同的凝集21例,表现为主、次侧均有强度不同的凝集2例。
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摘要:输血是在患者临床治疗时候常用的一种医疗手段 , 同时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手段。
近些年来 , 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提高 , 使得临床用血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
但是随之而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像是安全便成为了首要的问题。
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 , 在人体之外进行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是否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 也就是所说的血液相容性实验 , 进而再进行交叉配血。
经过这样的步骤 ,才能够保证安全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实验的血型都相合 , 本文归纳总结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式。
关键词:输血;交叉配血;原因;处理方法0 引言在如今的临床治疗中 , 输血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
随着输血量的增加 , 其安全问题也暴漏出来。
而交叉配血实验的应用 , 便是为了解决输血的安全问题。
交叉配血试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分别为主试验和副试验。
主试验又名直接配合 , 主要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组合以检测受血者的血清中有没有相应的抗体;副试验又名间接配合 , 主要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组合以检测供血者的血清中有没有相应抗体[1]。
1 主、次侧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1.1主侧配血不合交叉配血中主侧配血是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献血员红细胞的同种抗体,当主侧配血阳性时其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针对献血员红细胞的不规则抗体、患者体内存在温抗体、高效价冷凝集素或献血员 DAT阳性以及血浆高白蛋白或高纤维蛋白等。
当患者存在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情况下,其体内可能存在同种抗体,此时我们可以鉴别患者体内同种抗体具体类别后选择献血员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
如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温抗体时可以选择通过用患者自身红细胞将血浆中的自身温抗体吸附后再进行交叉配血。
最终选择凝集强度最弱的血液进行输注,以确保输注效果。
当患者患有可以使血沉加快的疾病时如多发性骨髓瘤,其体内会出现白球比倒置、血浆蛋白含量增高等现象,在交叉配血时会引起主、次侧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2],其主要原理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形成网状晶格,红细胞黏附在其表面,离心时悬浮于微柱凝胶卡法中凝胶的最上层,形成颜色较浅的环状微聚物。
交叉配血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背景血液制品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研究领域。
由于血液具有很高的个体差异性和复杂性,严格的血型鉴定和配型工作是保证血液制品安全和有效性的必要步骤之一。
然而,由于操作流程、操作人员技能、分析仪器精度等因素,偶尔会出现血型鉴定错误,导致血液制品质量下降或患者健康受到威胁。
本文通过分析交叉配血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探究血型鉴定中的风险点和提高血型鉴定准确性的方法。
现象描述交叉配血不合格指在进行输血前对受血者的血型和配血过程中发现不符合要求。
交叉配血不合格会导致输血后机体出现过敏、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交叉配血不合格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流程管理不规范流程管理不规范是导致交叉配血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包括操作人员工作纪律不严、量杯擦拭不彻底、检测记录不完整、标本标签贴错等多个方面。
操作人员工作纪律不严血型鉴定和配型是非常严谨的工作,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度和责任心。
如果操作人员严谨性不够高,容易出现分心或疲劳等情况,从而导致操作失误。
例如,当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疲劳、粗心等情况,可能会丢失标本、多次处理同一标本、操作不当等。
量杯擦拭不彻底在进行血型鉴定前,在新鲜血液中加入抗体血清后,需要对悬液进行离心。
如果离心管还有残留的血液和抗体物质,会影响悬液的离心效果和检测结果。
而导致离心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量杯擦拭不彻底。
特别是在检测亚甲基蓝染色的过程中,更需要量杯干净。
检测记录不完整对于每一个标本的检测,都需要记录相应的数据,包括血型、配型结果、检测时间、操作人员等,以便于在后续的操作中快速查询和审核。
如果记录不完整或错误,将会导致后续操作风险加大,或者容易造成后期回溯困难。
标本标签贴错对于血型鉴定来说,标本标签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个标签的贴错将会导致血型鉴定结果的错误。
因此,需要操作人员在检测前核对标本信息、标本编号和标签信息等,确保标本和数据的一致性。
交叉配血不相合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栾自槐输血是临床抢救、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但在交叉配血试验中偶尔会出现的交叉配血不相合的情况发生,使临床输血的安全性问题面临困难和挑战,为了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处理能力,本研究就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遇到的交叉配血不相合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并提出处理对策,对减少或预防患者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共3128例次,其中交叉配血不相合2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d至83岁,平均年龄为58岁。
所有供血者血液均来自文山州中心血站,患者血样标本均未抗凝。
1.2试剂:ABO血型试剂(抗-A/抗-B标准血清)、谱细胞、抗人球蛋白试剂(广谱)、单克隆抗IgG、单抗C3、筛选细胞及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Ac、Bc和Oc)均来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Rh(D)血型试剂、凝聚胺盒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0.9%氯化钠注射液和IgG致敏细胞为本实验室自制。
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方法: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和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对供血者血样采用试管法ABO血型正反定型复查;对患者血样用试管法做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选。
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配血相合,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进行输血。
配血不相合,则进行复查,如仍然配血不相合,复核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加强与临床沟通,进一步查找原因。
2结果3128例患者中采用盐水法交叉配血不相合18例,凝聚胺法不相合25例。
其中冷凝集素所致非特异性凝集15例,缗钱状假凝集3例,红细胞被致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引起的凝集4例,不规则抗体引起的凝集3例。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输血科张桂芬《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临床输注含红细胞成分血液前,需要做交叉配血实验,目的是选择与受血者血型相配合的红细胞成分,使输注的红细胞在患者体内有效存活,避免因输注不配合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安全、有效。
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配血困难,及主侧或次侧出现红细胞凝集、溶血。
(一)疾病影响患者血浆蛋白紊乱,血清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比例倒置,某些肝脏病、传染病(TB)、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往往有球蛋白增高,而心肌梗死、感染、外伤、肿瘤性疾病可引起纤维蛋白原增高,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假凝集。
(二)、某些药物影响静脉输注高分子药物如右旋糖酐、甘露醇、羟乙基淀粉等致红细胞发生假凝集。
一、红细胞假凝集•上述两种情况导致交叉配血时红细胞形成缗钱状假凝集影响配血结果判断。
一、红细胞假凝集缗钱状假凝集一、红细胞假凝集•缗钱状假凝集特点:1.在显微镜下红细胞膜完整细胞间界限清晰地成缗钱状(钱串状)聚集2.不受温度影响,室温与37℃结果一样一、红细胞假凝集•解决方法:将患者红细胞用盐水反复洗涤,待红细胞盐水悬液不见凝集时,再用洗后的红细胞作交叉配血实验。
采用试管法配血(聚凝胺和盐水法)在配血管离心后去除血浆加入2-4滴生理盐水观察结果,红细胞散开,也可在显微镜下观察配血结果。
一、红细胞假凝集(三)供血者血辫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夹带红细胞形成凝块,干扰交叉配血结果。
解决办法:将血辫离心后,取上清液,血辫中的红细胞生理盐水洗涤,用血辨清凉血清和洗涤的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用接近血袋血辫)一、红细胞假凝集(四)患者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偏高,血标本经一般离心后,血浆中混有大量白细胞,由于白细胞体积大于红细胞而变形能力远远低于红细胞,配血白细胞不能通过微孔而堵塞微孔,导致红细胞配血假凝集。
血小板计数偏高,大量血小板聚集成团,在血细胞和血浆交界处形成白细胞和血小板一层膜。
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及处理方案。
方法对24例配血不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并归纳解决方法。
结果24例患者均发生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其中6例患者是由于不规则抗体引发,1例患者因冷凝集引发,1例患者由于离心不充分导致,1例患者为标本混合不充分,12例患者因自身疾病或药物引发,由于纤维蛋白过高患者3例。
结论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包括:ABO系统、自身免疫病和服用药物。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自身输血,避免因交叉配血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
关键词输血安全;交叉配血不合;分析;处理输血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可用于急性大出血、慢性贫血和出血性疾病等治疗。
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用血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输血安全在临床得到广泛关注。
血型鉴定基础上,应在体外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是否发生抗原反应,通过交叉配血,可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正确合理输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输血前交叉配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方案,其包括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和MP试验等,通过检测患者血清是否含有可破坏献血员红细胞的完全抗体及不完全抗体,避免输血后发生溶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1,2]。
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常会出现交叉配血不相符情况。
本文通过对本院申请临床输血的门诊与住院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分析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并针对不合原因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申请临床输血的门诊与住院患者中,本科使用微柱凝胶法行同型配血发现的24例配血不合患者,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5.74±5.10)岁,其中7例女性患者有妊娠史,患者无其他因素影响。
1. 2 方法1. 2. 1 仪器与试剂配血标本应用乙二胺四乙酸真空采血管抽血抗凝,供血者血液来自泰州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