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实验七生产者和消费者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实验七:同步机构实验报告一、实习内容模拟实现用同步机构避免发生进程执行时可能出现的与时间有关的错误。
二、实习目的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进程是并发执行的,也即系统中的多个进程轮流地占用处理器运行。
我们把若干个进程都能进行访问和修改的那些变量称为公共变量。
由于进程是并发地执行的,所以,如果对进程访问公共变量不加限制,那么就会产生“与时间有关”的错误,即进程执行后所得到的结果与访问公共变量的时间有关。
为了防止这类错误,系统必须要用同步机构来控制进程对公共变量的访问。
一般说,同步机构是由若干条原语——同步原语——所组成。
本实习要求学生模拟PV操作同步机构的实现,模拟进程的并发执行,了解进程并发执行时同步机构的作用。
三、实习题目模拟PV操作同步机构,且用PV操作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提示]:(1) PV操作同步机构,由P操作原语和V操作原语组成,它们的定义如下:P操作原语P (s):将信号量s减去1,若结果小于0,则执行原语的进程被置成等待信号量s的状态。
V操作原语V (s):将信号量s加1,若结果不大于0,则释放一个等待信号量s的进程。
这两条原语是如下的两个过程:procedure p (var s: semaphore);begin s: = s-1;if s<0 then W (s)end {p}procedure v (var s: semaphore);egin s: = s+1;if s 0 then R (s)end {v}其中W(s)表示将调用过程的进程置为等待信号量s的状态;R(s)表示释放一个等待信号量s的进程。
在系统初始化时应把semaphore定义为某个类型,为简单起见,在模拟实习中可把上述的semaphore直接改成integer。
(2)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假定有一个生产者和一个消费者,生产者每次生产一件产品,并把生产的产品存入共享缓冲器以供消费者取走使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背诵清单整理高频考点提分必记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8个):(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长的像父母为遗传;长的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8)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二、生物归类方法: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2、生物圈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3、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及细菌等生物5、水圈包括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150米以内的范围。
6、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生活的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等1、科学探究的6步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中只有1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相同。
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线。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干燥和潮湿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相同。
三、生态系统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食物链: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既: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4、伴随食物链:由于能量↓所以养活的生物数量↓;但由于生物富集的原因使物质浓度↑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七年级上册科学试卷及答案【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物质的物理性质?A. 颜色B. 燃烧C. 溶解D. 反应性2. 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A. 一天B. 一年C. 一个月D. 一周3. 下列哪种能源是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太阳能C. 石油D. 天然气4. 下列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鸟B. 鱼C. 蝙蝠D. 蛇5. 下列哪种植物是通过种子繁殖的?A. 苔藓B. 蕨类C. 草本D. 藻类二、判断题1. 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2.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 食物链的起始点是消费者。
(×)4.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最快的。
(√)5. 酸雨对环境没有危害。
(×)三、填空题1.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3. 地球上的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过程。
4.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5.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四、简答题1. 简述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简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3. 简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4. 简述安全用电的原则。
5.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五、应用题1. 小明在实验室测量一段铁丝的长度,测量结果为20.5cm,请计算这段铁丝的体积。
(已知铁丝的横截面积为3mm²)2. 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升水,将其加热至沸腾,求容器内水蒸气的压强。
(已知水的沸点为100℃,大气压为b)3. 小红家的电热水器功率为2000W,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求该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4. 一辆汽车以v 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t小时,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5.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为r,求入射角。
高中经济学实验一览表实验名称:实验一:供需关系实验二:市场定价实验三:货币循环实验四:消费者行为实验五:生产与成本实验六:市场结构实验七:国际贸易实验八:税收与政府支出实验目的:通过进行一系列经济学实验,使高中学生了解和认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验内容:实验一:供需关系- 随机分配学生成买家和卖家角色,模拟市场环境。
- 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条件,观察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化。
- 讨论市场上供需关系的影响因素。
实验二:市场定价- 学生扮演制造商的角色,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定价。
- 通过调整价格和观察市场的反应,了解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实验三:货币循环- 模拟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学生扮演消费者和生产者角色。
- 通过交换商品和货币,了解货币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
实验四:消费者行为- 分析不同价格和产品特征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和动因。
实验五:生产与成本- 学生扮演企业家的角色,制定生产方案和成本计算。
- 通过模拟市场竞争,了解企业如何在成本和利润之间做出决策。
实验六:市场结构- 分析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的影响。
- 研究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影响。
实验七:国际贸易- 研究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优势。
- 通过模拟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对参与国经济的影响。
实验八:税收与政府支出- 讨论税收和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 了解税收和政府支出对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实验效果评估:- 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对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诚信,不得进行违规操作。
- 注意实验材料和装置的正确使用。
- 提倡合作研究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资料:- 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实验手册- 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以上为《高中经济学实验一览表》的内容概要,请参考实验手册进行具体操作。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知识归纳整理一、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1.方法:⑴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⑵间接观察: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
要求:前:要有明确的目的;中: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后:与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⑴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⑵动物、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但能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例如海豚捕食大马哈鱼。
2。
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生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的落叶也可以带走一部分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例如: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是遗传现象;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是变异现象。
7.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知识归纳整理一、调查1.什么是调查⑴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校园、公园或农田;②分组:6~8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③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④调查并记录:要特别注意树皮、草丛和枯枝落叶等处存在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⑤归类;⑥整理:将归类好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写在记录本上。
2024年上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七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说明:考试时间60分钟。
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第。
所有答案必须填写或涂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嗅闻气味C. 滴加液体D. 取用粉末【答案】B 【解析】【详解】A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B 、闻药品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C 、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 、不能用手取用粉末,防止发生危险,应用药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 有一种植物,轻轻触碰它的叶片,叶片就会蜷缩起来,这种现象是( )A. 生物的生长 B. 生物的呼吸C. 生物的繁殖D.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答案】D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有一种植物,轻轻触碰它的叶片,叶片就会蜷缩起来,这种现象是植物的应激性,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选项D 符合题意。
故选D 3. 小林将下列4种生物分成甲类和乙类,其分类依据是( )。
的甲类猫、鸽子乙类蚊子、蜜蜂A. 是否有生命B. 是否有脊柱C. 是否有翅D. 是否有羽毛【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详解】由表格可知,猫和鸽子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蚊子、蜜蜂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4. 实验测得生活中四种液体的pH如表1所示,其中碱性最强的是()表1液体种类橘子汁食醋蒸馏水苏打水pH5379A. 橘子汁B. 食醋C. 蒸馏水D. 苏打水【答案】D【解析】【详解】A、橘子汁pH为5,pH<7,显酸性,不符合题意;B、食醋pH为3,pH<7,显酸性,不符合题意;C、蒸馏水pH为7,显中性,不符合题意;D、苏打水pH为9,pH>7,显碱性,且pH值最大,碱性最强,符合题意。
复习题1.解释买者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和需求曲线如何相关。
答:需求曲线反映了买者的支付意愿。
在任何一种数量时,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
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总面积是一种物品或劳务市场上所有买者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2.解释卖者的成本、生产者剩余和供给曲线如何相关。
36答:供给曲线的高度与卖者的成本相关。
在任何一种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的成本。
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3.在供求图中,标出市场均衡时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答:APE 的面积代表消费者剩余;PBE 的面积代表生产者剩余。
图7-1 供求图4.什么是效率?它是经济决策者的唯一目标吗?答: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除了效率外,经济决策者还应该关心平等。
实际上,市场交易的好处很像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割一块蛋糕,经济决策者不仅要关心如何将经济蛋糕做大,即效率;还要考虑如何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这块蛋糕,这就涉及公平问题。
5.看不见的手有什么作用?答: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会尽力追求自己的利益,看不见的手指引他们在相互竞争中达到一个并非他们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市场均衡点。
在均衡点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整个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6.说出两种市场失灵的名称。
解释为什么每一种都可能使市场结果无效率。
答:市场失灵包括市场势力和外部性。
如果某一市场上存在市场势力,即只有极少部分(可能是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控制市场价格,他们就会使价格趋向于对他们这一小部分人有益的水平。
于是,市场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平衡,社会福利达不到最大,市场失去效率。
外部性是某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它使市场福利还要取决于买者评价和卖者成本之外的其他因素。
由于买者和卖者在决定消费和生产时并没有考虑这种负作用。
所以,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市场均衡可能是无效率的。
问题与应用1.Melissa用120美元购买了一个iPod,并得到了80美元的消费者剩余。
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7.1 复习笔记1.消费者剩余(1)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
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
每个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商品,并拒绝以高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而且,对于正好等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商品持无所谓的态度。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2)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与一种物品的需求曲线密切相关,通过求出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可以来计算消费者剩余。
(3)价格下降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剩余因两个原因而增加:①原有消费者可以为要购买的量少支付而得到了更多的剩余;②新的买者由于现在价格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而进入市场,新的消费者剩余出现。
(4)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买者的经济福利由于需求曲线是用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一种物品的评价,所以,消费者剩余衡量“作为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因此,如果政策制定者尊重买者的偏好,消费者剩余就是对买者利益的一种恰当衡量。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除了吸毒等例外情况,买者都是理性的。
而且,买者的偏好应该受到尊重。
2.生产者剩余(1)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它们的生产成本市场上每一个潜在卖者都有某种生产成本。
这种成本是生产者为了生产一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一切东西的价值,并应该解释为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钱包里的实际支出加生产者时间的价值。
生产成本是卖者为了生产物品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值,生产者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就是生产者剩余。
(2)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通过求出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可以来计算生产者剩余。
(3)价格上升可以增加生产者剩余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卖者可以为要出卖的量而得到了更多的利益;②一些新卖者进入市场,新的生产者剩余出现。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实验报告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实验报告一、引言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经典的并发问题,主要涉及到多个线程之间的协作和资源的共享。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来模拟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过程,以深入理解该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
二、问题描述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有两类线程:生产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线程负责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而消费者线程则负责消费这些产品。
两类线程需要共享一个有限的缓冲区,生产者将产品放入缓冲区,而消费者从缓冲区中取出产品。
然而,缓冲区的容量是有限的,当缓冲区已满时,生产者需要等待,直到有空间可用。
同样地,当缓冲区为空时,消费者需要等待,直到有产品可用。
三、实验设计为了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我们采用了经典的解决方案——使用互斥锁和条件变量。
互斥锁用于保护共享资源的访问,保证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共享资源。
而条件变量用于线程之间的通信,当某个条件不满足时,线程可以通过条件变量进入等待状态,直到条件满足时再被唤醒。
在我们的程序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有界缓冲区来模拟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交互。
缓冲区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进行设置。
我们创建了两个线程分别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它们通过互斥锁和条件变量来实现同步。
生产者线程在缓冲区未满时将产品放入缓冲区,并通知消费者线程有产品可用;消费者线程在缓冲区非空时从缓冲区取出产品,并通知生产者线程有空间可用。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保证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协作和资源的共享。
四、实验结果经过多次运行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当生产者线程的生产速度大于消费者线程的消费速度时,缓冲区会被生产者填满,消费者需要等待;当消费者线程的消费速度大于生产者线程的生产速度时,缓冲区会被消费者清空,生产者需要等待。
只有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速度相等时,才能实现平衡的生产和消费。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可能出现死锁或饥饿现象。
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线程相互等待对方释放资源,导致程序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
什么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他们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某种商品的最低价格和实际售价之间的差额。
换言之,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所得到的“额外好处”,而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所得到的“额外收益”。
消费者剩余的原理消费者愿意为一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被称为边际效用。
特定数量的商品的边际效用是指一个人愿意为获得这个数量的商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
例如,如果一名消费者愿意为一桶苹果支付10元,那么这个10元就是这名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如果这个消费者最终以8元的价格买到这一桶苹果,那么他就会得到2元的消费者剩余。
因此,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取决于价格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可以看作是不同价格下的边际效用的总和。
如果价格下降,消费者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也会增加。
同样的,如果价格上升,消费者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就会减少。
生产者剩余的原理在生产方面,卖方通常会考虑将商品出售给那些最愿意为它们付出高价的消费者。
随着价格的上涨,卖方的收益也会随之增加。
由于大多数生产者将生产成本视为固定成本,因此他们愿意卖出商品的最低价格被称为边际收益。
当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者就会获得生产者剩余。
与消费者剩余一样,生产者剩余的大小也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可以看作是不同价格下的生产成本的总和。
如果最低售价高于边际成本,生产者就能从交易中获得收益。
当价格上涨时,卖方的生产者剩余也会增加,而当价格下降时,生产者剩余就会减少。
应用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对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践中,经济学家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作为评估政府干预的有效性的重要工具。
如果政府制定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就会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则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