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纳西族
- 格式:ppt
- 大小:24.13 MB
- 文档页数:80
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纳西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
他们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纳西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使得他们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介绍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纳西文化的基础纳西族文化起源于前秦时期,时至今日,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
在纳西人的心目中,纳西文化代表着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继承了长达千年的历史文化。
1. 建筑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全国负有盛名的木楼便是纳西人修建出来的。
木楼是纳西族人的代表建筑,具有神秘、古老、美丽、威严等多种特性。
木楼采用木质结构,内部结构合理,四面楼廊,建筑形态独特,充满着古朴的气息。
它是纳西族人的精神象征。
2. 音乐文化纳西民间音乐源远流长,与纳西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传统音乐主要集中在民间婚礼、庆典和祭祀等传统场合中。
纳西音乐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这些音乐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手工艺文化纳西族有着卓越的手工艺文化,古老而又生动的手工艺品让人们驻足默想。
纳西苗族织锦、花鼓制作和金银器具等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衣着文化传统的纳西服饰在典型的村庄里,仍然能够被看到。
蓝色和白色的头巾、领巾、裹襻和马褂等均为代表。
有着丰富的颜色和图案,耐穿耐用、精美绝伦,是中华传统服饰的珍贵遗产,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二、历史背景纳西族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在中国西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此前,纳西族从事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今天的文化和东巴教。
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南地区,东巴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宗教,而纳西族的东巴教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1. 纳西族的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发源地。
东巴教其实是女儿村附近道场僧人们传承的门户。
纳西族的神秘信仰,至今仍不为人所知。
纳西族禁忌简介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在纳西族社会中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事项,违反禁忌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几种禁忌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1. 纳西族概述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土家族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纳西族人民以勤劳善良、淳朴热情而著称。
2.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纳西族的禁忌也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的禁忌1. 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无主的物品带有凶险和邪恶的力量。
因此,纳西族的人们被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
这些无主的物品可以是在路边被遗弃的物品、别人家的东西等。
纳西族人民相信,触碰无主之物会引来厄运。
2. 禁忌与死亡相关的行为纳西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谨慎。
在纳西族社会中,有许多与死亡相关的禁忌存在,比如禁止谈论死亡、禁止在晚上谈论死亡、禁止在家中贴写死亡的字等。
这些禁忌源于纳西族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希望通过遵守禁忌来避免死亡带来的厄运。
3. 禁止谈论不吉利的话题纳西族人民相信,谈论不吉利的话题会带来厄运和不祥之兆。
因此,纳西族有许多禁忌与不吉利的话题相关,比如禁止谈论疾病、禁止谈论婚丧嫁娶等。
纳西族人们希望通过遵守这些禁忌,保持生活的平稳和吉祥。
4. 禁止穿红色衣物纳西族中,红色往往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然而,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红色也被认为是与恶魔和不祥相关的颜色。
因此,纳西族人民被禁止穿红色衣物。
这个禁忌同样体现了纳西族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敬畏。
禁忌的作用和意义1. 社会秩序纳西族的禁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禁忌的制定和遵守,纳西族人们能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其中包括着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婚嫁习俗和民族服饰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让大家更加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1. 纳西族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以纳西古城(丽江)著名。
纳西族的婚礼是他们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
传统的纳西族婚礼通常会持续3-7天,包括三个主要的仪式:迎亲、婚宴和送亲。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家会派遣一支队伍前往新娘家迎接她。
婚宴通常在新郎家中进行,亲友们会欢聚一堂,尽情享用美食、酒水和表演。
最后,在送亲仪式中,新娘会离开娘家,和新郎一起回到新家。
2. 彝族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的彝族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把节,也叫做“彝族春节”。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持续三天。
彝族人们会点燃火把,组织巡游和舞龙等活动。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参加火把节的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彝族的独特舞蹈、音乐和美食,体验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3. 傣族傣族是云南省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以泼水节而闻名。
泼水节是傣族人们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也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净过去一年的不顺和不好的事情,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傣族人们还会进行划船比赛、象棋比赛和舞龙等传统活动。
泼水节是一个热闹而欢乐的节日,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4. 藏族藏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地区的重要民族。
藏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藏戏。
藏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包括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元素。
藏戏通常表现的是一些史诗和传说故事,比如《格萨尔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服饰,将人们带入到神话和传说的世界中。
5. 哈尼族哈尼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和梯田耕作而闻名。
纳西族的文化风俗纳西族的文化风俗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那么属于他们的文化风俗都有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纳西族历史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
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
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
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
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
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
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
尤其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的礼仪纳西族很重视人际关系,重感情交往,患难与共,讲求礼尚往来。
尊老幼是纳西族的美德。
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
凡遇天灾人祸,婚丧嫁聚,亲友村邻都会主动接济帮助,不计报酬。
好客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若村中或家里来了客人,男女老少都会起来打招呼,热情让坐。
在家里,年青人要先顾老人吃和睡,要给老人端洗脸水、洗脚水,此种美德世代相传。
纳西族的节庆纳西族以农历记年。
主要节日“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米拉会”(即棒棒节)、夏历七月中旬举办的丽江七月会,也称为“七月骡马会”等。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第1篇一、引言纳西族,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纳西族的传统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传统工艺品,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纳西族传统工艺品的种类1. 纳西族银饰纳西族银饰是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银饰种类繁多,包括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银腰带等。
纳西族银饰的工艺独特,造型精美,色彩斑斓,富有民族特色。
2. 纳西族木雕纳西族木雕以雕刻精湛、造型古朴而著称。
木雕作品主要包括家具、屏风、佛像、香炉等。
纳西族木雕的雕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富有立体感。
3. 纳西族漆器纳西族漆器以天然大漆为原料,经过打磨、上漆、雕刻等工序制成。
漆器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纳西族漆器主要包括漆盒、漆盘、漆碗等。
4. 纳西族刺绣纳西族刺绣以其独特的技艺、丰富的图案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纳西族刺绣主要分布在纳西族聚居的丽江、中甸、维西等地。
刺绣作品包括服饰、枕头、挂毯等。
5. 纳西族东巴文字画东巴文字是纳西族古老的文字,被誉为“东方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字画是纳西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以东巴文字为基础,结合绘画、雕刻等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巴文字画主要包括东巴经卷、东巴画、东巴雕刻等。
三、纳西族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工艺1. 纳西族银饰制作工艺纳西族银饰制作工艺包括打制、錾刻、镶嵌等。
银饰制作过程中,工匠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银片、银丝等材料打造成各种造型,再通过錾刻、镶嵌等工艺,使银饰更加精美。
2. 纳西族木雕制作工艺纳西族木雕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材、设计、雕刻、打磨等环节。
工匠们根据木料的质地和纹理,设计出富有特色的图案,再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将图案雕刻在木料上。
3. 纳西族漆器制作工艺纳西族漆器制作工艺包括选材、打磨、上漆、雕刻等。
工匠们选用优质的大漆,经过多次打磨、上漆,使漆器色泽鲜艳、质地细腻。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纳西族这一神秘而独特的民族文化。
纳西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生活在我国的云南省丽江市,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纳西族的古老世界,感受他们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魅力。
一、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研究,纳西族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早在四五千年前,纳西族的先民们就在我国西北地区繁衍生息。
公元前7世纪,纳西族逐渐南迁至滇西北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纳西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氐羌族群,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东巴文。
二、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活化石”。
东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和东巴舞蹈等。
其中,东巴文是纳西族独有的文字,它是一种象形文字,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1. 东巴文字东巴文字是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由图画演变而来。
据统计,东巴文字共有1300多个单字,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巴文不仅用于书写经文,还用于刻写碑文、绘制图案等。
2. 东巴经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内容丰富,包括创世纪、宗教仪式、历史传说、道德教诲等。
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3. 东巴绘画东巴绘画是纳西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分为东巴画和唐卡画。
东巴画以线条为主,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内容多为宗教仪式、神话传说等。
唐卡画则是一种宗教画,描绘的是佛教故事和神灵形象。
4. 东巴音乐和舞蹈东巴音乐和舞蹈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东巴音乐以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东巴舞蹈动作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三、纳西族的民俗风情纳西族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纳西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本文将从纳西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沿革纳西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史前时期,他们是在古代滇池区域繁衍生息的部落之一。
据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初,纳西族逐渐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一个统一的部族。
这一时期,纳西族经济以农业为主,逐渐开垦了许多高原农田。
他们还熟练地利用水源,修建了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纳西族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当时纳西族的政权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纳西族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繁荣,如纳西文学、纳西音乐等。
纳西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纳西族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后来的战乱和政治动荡,纳西族的统治政权逐渐衰落。
二、传统习俗纳西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祖先文化的承继。
婚俗是纳西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部分。
纳西族的婚姻制度非常特殊,他们实行的是“走婚”制度。
简而言之,就是男女双方没有正式的婚礼,而是通过相互居住和性生活来确认婚姻关系。
这种习俗保留了纳西族传统的部落婚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纳西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三月街”。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纳西族对春天的迎接和庆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穿着传统的纳西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丰收和祈福。
这个节日一般会持续数天,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参观体验。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他们的服饰以色彩鲜艳、线条简洁而著称。
男性常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而女性则以彩色长裙为主。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表达了纳西族人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总结:纳西族历史上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习俗,不断传承着纳西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走进云南感受独特的纳西文化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美丽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其中,纳西族是云南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带您走进云南,深入了解纳西文化的魅力所在。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体现在云南的民族文化中,纳西族便是其中一个代表。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等地,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纳西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他们崇尚大自然,尊重生命。
文化传统中有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这种观念贯穿于纳西人的生活中。
他们尊重土地,融入自然的节奏,与自然和谐相处。
纳西族有着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在纳西族男性传统服饰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帮服”,它是由丝绸、毛皮等材料制成,充满了浓郁的纳西族特色。
而女性则常常身着绚丽多彩的衣裙,搭配精美的首饰。
除了服饰外,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传统的纳西族建筑多以木材为主,结构稳固,风格独特。
丽江古城便是纳西族建筑的典型代表,这里的石板巷道、青砖灰瓦的房屋,处处流露出纳西的特色。
在纳西族的文化中,音乐和舞蹈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纳西族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音乐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乐器演奏和歌舞表演。
著名的纳西族音乐表演艺术有“东巴文化”和“三月街”等,这些都是代表性的纳西族传统音乐表演形式。
每年的纳西乐山祭是纳西族音乐文化的盛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
纳西族还保留着丰富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故事。
纳西族的民间故事通常以山水人情为背景,讲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和感人的爱情故事。
这些故事深入人心,传承至今,成为了纳西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纳西族的饮食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们以米酒、优质茶叶和特色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深受本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在大理和丽江等地的美食街,可以品尝到道地的纳西特色小吃,如凉粉、过桥米线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独特,而且色香味俱佳,让人大饱口福。
参与纳西族的一些传统活动也是加深对纳西文化了解的好方式。
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几个主要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
一、三茅节三茅节是纳西族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举行。
这个节日源自纳西族人们对三茅神的崇拜。
纳西族传统信仰中,三茅神被认为是守护着土地与庄稼的神灵,祈求他们给予丰收和保佑是人们庆祝这个节日的主要目的。
在节日当天,纳西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包括舞蹈、歌唱和燃放烟火。
他们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参与到庙会和游园活动中,展示纳西族独特的艺术和手工技艺。
二、腊八节腊八节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举行。
这个节日在纳西族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宗教意义。
腊八节被视为纳西族的新年,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拜访亲友,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纳西族人会准备一种名为“八宝饭”的美食,由腊八节特有的八种主要食材制成。
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相伴随的还有一些民间传统,例如采茶歌会、斗鸡比赛和篝火晚会等。
三、麦子节麦子节是纳西族农耕文化的传统庆祝活动,常在每年农历四月或五月的麦收季节举行。
这个节日标志着农耕生活的重要时刻,纳西族人会感谢大地的恩赐,庆祝丰收的到来。
在麦子节期间,纳西族人会进行各种民俗活动,例如舞蹈、赛马、射箭和各类竞技比赛。
另外,他们还会亲手制作各种美食、举办农民市集和举行传统音乐演奏会。
麦子节是纳西族人民欢庆丰收的盛大节日,也是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
四、水灯节水灯节是纳西族传统节日中最浪漫和富有情感的一个。
节日期间,纳西族人会在每年农历七月航放精美的灯笼,象征着将来的丰收和光明。
在夜晚的湖泊或河流中,成千上万个漂浮的水灯映照出迷人的光芒,与天空的繁星相映成趣。
纳西族人还会举行水上舞蹈、歌唱和婚庆仪式等传统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纳西族独有的文化魅力。
纳西族民族服饰三坝纳西族民族特色服饰男子衣着大面襟短上衣或者长衫。
穿长衫者则要束毛巾带,下腹部系羊皮兜肚,用以盛钱或日用小物品。
着宽脚裤,裤长过膝,裹绑腿。
赤脚或蹬牛耳草鞋、皮鞋,头戴毡帽或金边帽等,佩带腰刀及火镰。
妇女着对襟长衫、系百褶裙,腰束百带,编发盘辫,披羊皮披肩或毛织披背,佩带首饰。
上江纳西族与三坝纳西族服饰大致相同。
而金江、虎跳峡镇纳西族民族特色服饰则与丽江纳西族民族特色服饰接近,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等。
迪庆维西县及德钦县的纳西族妇女服饰则受藏族服饰的影响,妇女穿无领大襟宽袖短袄,外套红色或蓝色坎肩,下穿长裤,系长裙,右侧腰间系一绣花针线包,中老年妇女绕黑帕子,青年妇女缠红帕子,穿绣花鞋,喜佩首饰。
男子则穿有领大襟外衣,着宽档裤,裤长至膝,小腿打羊毛布绑腿,戴毡帽或瓜皮帽,外穿楚巴或系羊毛带子。
尤其是德钦县纳西族男子着装现几乎与藏族无异。
三坝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是与众不同的独特民族特色服饰。
它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勤劳的母亲养育了九个儿子,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
九个儿子可以帮母亲上山放牧了。
但不知什么原因,儿子们一年一个、九年九个全都失踪了,可怜的母亲伤心极了,决定到山里去寻找她的儿子。
她穿上麻布长衣,套上红腰白褶裙往高山上走去。
越过九座山,跨过九条河,她来到深山密林中。
有一天她正在寻找儿子时,突然遇到一个骑山骡的名叫木恶的魔天。
母亲随着木恶来到了一个十分阴森的岩洞,发现洞壁上挂着九颗人头,经细细辨认,正是她那可怜的九个儿子的头啊。
伤心至极的母亲强忍悲痛,用计套出了魔王木恶的致命处,借用野猪的力量把木恶巧妙地砍成九节。
九节鬼体变成了九个小鬼,九个小鬼又在一起谈起话来。
一个说:“我最怕东巴作法的诵经声。
”另一个说:“我最怕都鲁(神石)”。
最后第九个小鬼说:“其实你们说的都并不可怕,我认为这世上最可怕的就是名叫羊皮的那个东西,它还有四个硬蹄呢!”九个小鬼的话,母亲都听到了,回到家之后,她就披上一张带脚的羊皮。
纳西族民俗文化【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纳西族民俗文化【民族概况】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丽江马〞闻名全国。
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
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2003年丽江地区撤地设市,丽江市包括了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宁蒗县、华坪县及永胜县。
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普及乡村,根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the Naxi (Nahsi) ethnic group or the Naxis(Nahsis)【纳西溯源】纳西的传承纳西族在丽江的居住上限可追溯到何时?从族源的考察,有三说:一是土著说:主要基于考古发现。
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二是南迁说: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
秦汉时称旄〔m 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
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三是融合说: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