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自我_与_他人_萨特的人际关系异化论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08.38 KB
- 文档页数:4
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在当代社会中,我们时常面对着种种压力和困境,这些压力和困境如何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本文将以“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为关键词,探讨当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内心压抑和异化的生活状态。
压抑的自我指的是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工作、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使我们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压抑感。
长期的心理压抑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压抑的自我对个人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压抑的环境下,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受到限制,导致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
压抑的自我可能使个体产生自卑感和无力感,从而影响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异化的人生指的是社会和个人因素对个体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价值观盛行,这些价值观可能使个体的人格和价值观产生偏离。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使个体在虚拟世界中花费大量时间,导致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疏离,使个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
异化的人生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可能使个体在现实世界中产生社交障碍,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可能使个体陷入无尽的物质追求中,忽视内心的精神需求,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乏味。
为了改变这种压抑的自我和异化的人生状态,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精神生活。
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和活动中,以建立更健康、更真实的人际关系。
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内心的精神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非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消费。
我们也需要心理健康,及时排解内心的压力和困扰。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探索内心的需求,从而走出压抑的阴影,活出真实、健康的自己。
压抑的自我和异化的人生是当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精神生活,合理分配时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心理健康。
萨特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萨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作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萨特关注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存在即是为了选择。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中,他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萨特的主要思想,并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由与责任:人类的自由是萨特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被自由所定义,一是因为人没有固定的本性和目的,二是因为人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
人的行为是完全自主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决定他们应该如何行动。
然而,自由并不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感受,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因为自由同时也带来了责任,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萨特强调,人不能抱怨命运或者将责任转嫁给外部因素,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二、存在主义的反抗:萨特认为,人活在一个充满虚无的世界中,生命本身就没有意义。
然而,正是因为生命没有意义,人才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命以意义。
他提出了存在主义的“反抗”,指的是面对虚无和绝望时,人们应该坚持选择和行动,积极地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种反抗是对虚无的拒绝和对生命的肯定,虽然生活可能没有确定的目标和意义,但人们可以通过主动选择和坚持自由来充实自己的存在。
三、他者与他者性:萨特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者的关系紧密相连。
人的存在会影响他人,他人的存在也会影响人。
萨特将这种相互影响的现象称为“他者性”。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不对他人进行剥夺和虐待。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存在,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护自己的自由。
他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成为他人的奴隶或主宰。
四、艺术与创造:萨特认为,艺术是存在主义者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手段之一。
通过艺术创造,人们可以突破生活的平庸和限制,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可以使人们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帮助人们理解和超越存在中的困惑和矛盾。
总结起来,萨特的主要思想是关注人的自由和责任,强调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强调人应该接受生命的虚无,并通过选择来赋予生命意义;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他者的关系密切相关的,主张保护他人的自由和尊重他人的存在;他提倡通过艺术创造来突破生活的限制,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
2021年4月第2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Apr.2021No.2论萨特《禁闭》中的自我迷失与救赎姜乐恒(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法国作家让-保尔•萨特的代表剧作独幕剧《禁闭》是一部典型的“境遇剧”,情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地狱”中,由于镜子的缺失,剧中的三个鬼魂谁都无法忽视他人的在场,每个人只能拿对方当镜子,这样,对方的视就会禁的自由。
他们相互折磨,每个人都会成为他人的刽子手,不能解脱彼此的禁。
文章从物之镜的缺失与他者之镜存在的,进而讨究个体的自我关键词:禁闭;镜子失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73(2021)02—0024—04On Self Lost and Redemption in Sartre's ClosedJIANG Leheng(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Guilin541006) Abstract:The one-act play Closed of French Writer Jean-Paul Sartr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circumstances Grama".Happening in a particular"hell",due to the lack of the mirror,the three ghost who cannot ignore the presence of others,can only take each other as a mirror,in this way,each other's gaze will imprison his liberty.They torment each other,and each becomes the executioner of the other,unable to free each other from bondage.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absence of the mirror of thing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mirror of others,and then discuss the way of individual self-salvation.Key words:Closed;mirror;lost;redemption—、前言让-保尔•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你会怎样对待别人?(三维树)人际关系关系的好与坏,是由自己决定的,还是由别人决定的?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哲学家萨特告诉你,和别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由自己的选择来决定的。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是哲学思想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成为你自己”。
就如我们经常说起的,“活出自己的风采”,这就是存在主义核心的思想。
他在《禁闭》中谈到“他人即地狱。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想要“禁闭”的电子版,请扫一扫下图,回复“禁闭”就可以看到)萨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了质,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
譬如,我同他人的关系之所以很坏,是因为我完全依赖于他人,这样我当然就像在地狱里一样。
世上有许多人处在这种地狱般的境况中,因为他们太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太在乎别人的看法,那么,他人对我可能就是煎熬的地狱。
为什么说,一个人太信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就如地狱般的煎熬呢?萨特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主体林立的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当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看外界时,世界向我聚拢,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完全自由,我是主体。
这就是萨特所谓“主体我”。
当你被别人凝视的时候,你就在别人的目光下变质了,“我在我的活动之中把别人的注视当做我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是一种被目光的奴役,也是对我这个主体的自由性的剥夺,于是主体我成了对象我,而别人成了我眼中的主体。
由我的目光建立起来的那个“我的世界”崩溃了,这就是所谓他人即地狱。
也就是说,你用自己的标准看别人,你会处处感受到自己的优点。
比如,我画漫画没别人画得好,可我觉得,我是正在学习,我的优点是在不断进步啊。
比如我现在创业,赚钱比别人得少,可我是在干大事业啊。
用自己的标准,怎么看自己都有成就感。
如果用别人的标准来看自己,有可能会让你怀疑自己的人生。
比如,你在公司会议室做演讲的时候,看到领导在凝视着自己,立马会想到领导的工作能力比自己强,担心自己说错话,越想越内心发毛;当你看到下属也在台下注视着自己,你会觉得自己的声音没他的好听,担心下属会轻视自己。
浅析萨特自由观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彭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3期摘要萨特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思索自由的问题,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传入我国后,特别是其自由思想受到我国青年的追捧,然而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价值秩序的混乱和价值虚无以及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使自由套上了金钱的枷锁,其精神找不到停靠的彼岸,由此,萨特的自由观带领我们对自由进行了又一次的呼喊,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自由,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由以及在当代社会自由的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当代启示作者简介:彭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69-02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高速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把人们的精神世界笼罩在一片金钱的迷雾之中,各种矛盾危机更加层出不穷,从国际上,帝国主义为了国家利益不断发动战争,从国内来看,虽然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整体上矛盾缓和,但个人素质、精神世界并没有跟上价值观的与时俱进。
拜金主义让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了疑惑和幻灭之感,孤独、异化、烦恼、绝望似乎伴随着自由的窒息,人们追求自由却常常误入歧途,那么,什么才是自由,萨特自由观如何融入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并指导启迪人们让我尤为关注。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其哲学思想、文学作品不仅广泛流传于欧美国家,也在东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知识界和青年中的影响很大,自由、作为萨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传播最广的一部分。
有人称萨特的哲学为“自由的哲学”,在萨特的哲学中,自由贯穿始终却出现前后两种明显的区别,一种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另一种是以实践论为主体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一、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由与存在存在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另一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议《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浅议“他人即地狱”的深刻内涵——读萨特的《禁闭》有感摘要:法国存在主义主帅萨特的独幕悲剧《禁闭》以三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地狱中像旋转木马似的互相追逐、勾心斗角、饱受精神折磨这样一个荒诞性的题材为线索,引出了“他人即地狱”的重要论断。
这个论断解释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他人即地狱”的内涵。
关键词:地狱自由限制行动让·保罗·萨特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存在主义美学里程碑式的人物。
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性的大师人物,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思想清风的“外在”者,而且还呈现给我们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存在主义哲学。
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深邃的哲理、闪光的精神火花、逼人的思想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
《禁闭》是萨特最著名的一部哲理剧,写的主要是三个在生前犯罪的人在死后进入地狱的状况。
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曾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剧中那句著名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i,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哲学观点: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彼此不能沟通。
萨特在1965年录制唱片前言中清楚地解释了自己的意图:如果自己犯罪作恶,毒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不能公正待己,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他进一步解释:“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ii《禁闭》独辟蹊径的以反角的表演,表现了人生、社会的某种境遇,传达出一种痛彻心脾的人生况味,被法国评论家视为“唯我论的悲剧”。
首先,如果你选择把别人推入地狱,也就选择了自己入地狱。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萨特)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
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
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
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读小学时,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犹豫起来。
为此,萨特向学长学姐们请教。
音乐小组的学姐告诉他:千万不要参加音乐小组,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无聊。
舞蹈小组的学姐说:老师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太累了。
田径小组的学长说:天天风雨无阻地跑步,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每个同学都建议萨特不要选择他们所在的兴趣小组。
萨特迷惑了,说:“我干脆放弃选择吧!”外祖父笑着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对其他兴趣小组的看法呢?”于是,萨特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音乐小组的学姐说舞蹈小组既能活动筋骨,又锻炼了形体,比枯坐着有趣多了;舞蹈小组的学姐说,音乐小组的学生每天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多好;田径小组的学长说,打篮球更酷……萨特很迷茫,同样一个兴趣小组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外祖父说:“这就是事实呀!”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也要面临很多的选择,萨特的选择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以“人生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异化。
异化,这个词源于哲学领域,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原初状态相背离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异化现象无处不在,从个体到社会,从经济到文化,异化现象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异化的理解。
一、异化的表现1. 个体异化: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不断追求金钱、地位和名誉,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
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
2. 社会异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导致社会信任度降低。
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 经济异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人们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4. 文化异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受到冲击。
二、异化的原因1. 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过度强调自身利益,忽视自然界和他人,导致异化现象的产生。
2. 物质主义:在物质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追求,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3. 科技发展:科技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们陷入异化困境。
4. 社会制度: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固化等,也为异化现象提供了土壤。
三、应对异化的措施1.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强化道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4. 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完善社会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异化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B R I D G E O FC E N T U R Y马克思与萨特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郭康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在萨特和马克思的哲学中,异化都是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两者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没有超出存在主义的范围,而马克思则把异化的产生归于私有制,从而指明了消除异化的途径。
本文从异化的概念、产生异化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三个方面入手,阐明了两者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萨特;马克思;异化;自我异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1-0090-03【收稿日期】2017-10-23【作者简介】郭康军(1991-),男,山西晋城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萨特的异化理论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奉行非理性主义,带有历史悲观主义的色彩。
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用他的存在主义理论作为补充。
虽然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分歧,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的缺陷需要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进行补充。
异化问题是萨特人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这是人学理论上萨特与马克思主义重大分歧点。
当人们的生存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会加重异化现象,当人们的经济、自由、道德和情感统统被束缚,没有支撑的时候,就会丧失自己的主体,变成客体。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为了把人们从异化的深渊拉出来,实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他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收了异化范畴,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异化的理论。
在1960年发表的《辨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从自我对象化的结果作为某种对他来说是异己的和敌对的东西而出现这一现象来考察异化问题,并把它置于匮乏的前提下,处处受匮乏的制约,提出了匮乏——异化的社会本体论。
语文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他者凝视与自我审视”导写【作文题】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
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
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审题指导】材料第一段话引用了哲学家萨特的话。
“他者的凝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他者价值观的投射,是他人的关注、评价、期待。
在“他者的凝视”中主体的思考容易被消解、被凝滞。
所谓“被贴上物质的标签”,即被对象化、客体化甚至物化,失去了自我塑造个性追求的主动性。
(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凝视”的解读极其丰富,在写作中无需展开深入讨论)。
材料第二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步理解“他者凝视”的含义,从而思考可能带来的结果。
他人,尤其是师长亲友的关注与期待的确给予了年轻人爱护、鼓励和指导,但他者的价值取向,世俗社会的关注和评价也会固化年轻人的自我追求。
更可怕的是这种来自于他人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等的影响很可能永远存在,且常以“温情脉脉”的面貌出现,对个体产生极大的作用,使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忽视了“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性,妨碍了自我塑造的实现。
材料第三段话是重点。
既然在成长历程中“他者的凝视”无可避免,那么如何直面值得思考。
第三段话为考生如何面对“他者凝视”提供了积极的可行性。
来自他者的“凝视”经过思考判断与选择,可以也应当部分内化为对自我的主动审视。
个体并非为实现他人的评价与期待而被动塑造自我,而当借助他者的评价与期待审视自身的不足。
相比在他人的凝视中被肯定,人生更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个体。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禁闭》文/郑苏皖摘要:“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戏剧《禁闭》中的台词及重要观点,本文试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中心句“他人即地狱”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萨特;《禁闭》;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一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擅于以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的形式来阐述其哲学理论。
与萨特处于同一时代的法国文学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曾对其评价道: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成功之处,“乃是把这种哲学运用于小说和戏剧,为小说和戏剧增加了分量,带来了反响。
而反过来,小说和戏剧赋予存在主义在现代思想中一种不经这些作品体现便永远不会有的威力”①。
独幕剧《禁闭》是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剧作,也是最能体现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作品之一。
萨特于1943年创作了该剧,1944年以《他人》为剧名刊载在杂志《弩》的第八期,同年在巴黎老哥伦比亚剧院首演时获得极大成功。
《禁闭》是萨特所有剧本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作品。
《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拉和报社编辑加尔森,三人之间彼此需索又互相折磨的故事,主要探讨了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禁闭》中的地狱,被许多学者看成是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射,三个鬼魂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折磨也暗喻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
然而《禁闭》并不仅是为了批判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戏剧的中心句“他人即地狱”可以有多种解读。
二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看作其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
他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将该原理解释为:“人首先是存在,与自己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②。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
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的自身的规定性。
2532020年37期总第529期ENGLISH ON CAMPUS《仿生人会梦电子羊吗?》中的“自我”与“他者”文/刘红辉问题。
作品通过描写主人翁里克捕杀仿生人时的心理变化来展示作为人类的“自我”和仿生人的“他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自我”的生存状态和认知:在生命荒凉孤寂的末世,德卡德夫妇生活在空旷的公寓楼里。
自然生态毁灭殆尽,太阳不再照耀地球,全球覆盖着放射尘,充满死亡气息。
人类“要么已经死了,要么移民到某个殖民星球去了。
大部分都死了”(《仿》14),动物渐渐灭绝。
里克·德卡德是一名警察,也是一名猎杀仿生人的赏金猎人。
职业决定了这一角色是心狠手辣、冷酷无情、金钱至上。
一旦对猎捕对象--仿生人产生同情心,就意味着无法再从事这一职业,失去收入来源,失去自我价值。
故事开端,里克对自己真实身份的信念是坚若磐石的。
他有工作,有婚姻,还有梦想——赚钱购买一只真正的绵羊,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就是猎杀从殖民星球逃回地球的仿生人。
他的生活单调乏味,按部就班,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
夫妻二人依靠情绪调节器来调节心情。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当这种体验需要机器调节时,人作为主体的需求和愿望便丧失了,沦为异化的人类。
此刻,里克对自我和人类的认知是盲目的。
尽管如此,他清楚地知道,人类才是主体,自然和其他生物都是客体,客体必须屈从于主体。
墨迪在《人类中心主义:一种现代观》中认为:人类评价自身的利益高于其他非人类,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里克将仿生人视为无法产生移情的“独居的捕食者”。
他喜欢这样看待仿生人,这让他在杀死仿生人时没有愧疚,工作起来愉快,没有违反墨瑟的生命条约(《仿》30)。
也就是说,仿生人连动物都算不上。
他很理性地认识到自然人和仿生人的区别。
作为人类,他对自己的身份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于仿生人毫无怜悯,冷血无情。
正因如此,在捕杀第一个仿生人波洛科夫时,他没有任何道德愧疚。
“他者”:在《仿》中,与自然人类对立的仿生人是一群《仿生人会梦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eam of ElectricSheep?)(下文简称《仿》)出版于1968年,是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Blacle Rumer)的小说原著。
浅析萨特“他人即地狱”作者:陆雅露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8期【摘要】萨特,20世纪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重在阐述“他人即地狱”的来源以及笔者对此的理解。
【关键词】他人即地狱;萨特;自我;他人萨特“他人即地狱”这一名言出自他的作品《禁闭》。
萨特借男主角加尔森之口说道:“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火堆、铁条,他人即是地狱!”在此,萨特即将他人与自我对立了起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也对“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
而根据字面意思,即他人的存在对自我就是一种折磨,其实不然,或者说不够准确。
萨特之后做出了解释:“句话常常被人误解。
有人以为我的本意是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总是地狱般的关系。
我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本人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
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
”这让我联想到了列维纳斯在《总体与无限》中的这样一个观点:他人无法超越,绝对外在于我的他者,是处于至高地位的无限,他不是共同概念下的个体,不可被我的意识把握、还原;他以彻底的异质性成为我的陌生人,他的出现打扰我在家状态的自我主义,对我的自发性提出质疑,使得我打开家门迎接他,跳出内在的自我世界,不得不与他建立起伦理关系。
也就是说,身处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不得不产生相对应的关系,所以“他人即地狱”并不是将他人完全置于“自我”的对立面,而是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非正常或恶化的关系对“自我”的负面影响。
具体来说,则表现他人在影响“自我”的自由选择、“自我”的自为行为受到阻碍上。
我认为,萨特说出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很多人在做选择时都会有受到别人牵绊的感受。
举个最近比较热门又比较普遍发生的例子,那就是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名词解释
“他人就是地狱”名词解释:
萨特早期理解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
萨特认为,世界上的根本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自为是虚无,人们在虚无的世界里感到孤独。
因为人不仅是“自为的存在”,而且也是“为他的存在”。
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每个人都想把他人当作对象,当作客体;同时又都想摆脱这种客体地位,恢复到自由主体的自为存在地位。
因此,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不可能是互为主体,只能是“主奴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自由问题上,就是不仅他人是对我的存在和自由的界限,而且我的存在对他人的自由也是个限制,那么,“尊重他人的自由”就只是一句空话。
即使我们有可能打算尊重别人的自由,但我们对别人所采取的每一个态度也会是对我们想加以尊重的这种自由的侵犯。
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我们总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着别人——而且对别人而言,我显得多余的世界里,完成着我们的运动的。
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萨特在1944年发表的剧本《禁闭》中得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
这种关于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的观点,歪曲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现象;但是它把这种异化看作是人的存在的一个必要的构成契机,终究不能为人们指出一条克服异化的正确道路。
萨特这种绝对排斥他人的自由观在二战之后有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