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随园食单》
- 格式:docx
- 大小:14.62 KB
- 文档页数:1
论《随园食单》的饮食理念及当代启示《随园食单》系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因其自号随园老人,所以该书亦以“随园”命名。
该书建议人们在操作饮食时,必须遵循食料的自然本性、食料搭配的彼此相和性、饮食功能发挥的自然规律,以及饮食原料的节俭原则等等。
应该说,袁枚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建立科学的饮食理念和健康的饮食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也不容否认,其中有些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理想化成分,甚至还有诸多片面和局限性,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甄别和对待。
标签:《随园食单》饮食理念启示《随园食单》系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因其自号随园老人,所以该书亦以“随园”命名。
本书共分14单,也就是今天意义上的“章”,包括“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除记述一些具体饮食品种的制作方法外,还蕴涵着丰富的饮食理念和思想,中国自古强调“药食同源”,所以对其中的饮食理念进行探讨,不但可以在一定层面上传统的中药文化,而且对我们调整饮食结构、形成健康饮食方式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一、遵循食料的自然本性食料是饮食构成的根本,绝大多数食料均来源于自然,所以人类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就颇受所处环境制约,因为“饮食是一种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药学家孙思邈则具体论述了环境差别对饮食的影响,“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己,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在此基础上。
袁枚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一定要遵循食料本性即自然性的观点,所谓“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自成小巧。
即如燕窝佳矣,何必捶以为团?海参多矣,何必熬之为酱。
”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是“矫揉造作,以桤柳为杯榜,全失大方。
”遵循食料自然本性的另一点就是在操作上一定要保持食物的原味,才能使人得到食用后的享受,故袁枚在本书《戒单》中就列有“戒外加油”条指出:“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
【清】袁枚《随园食单》火候须知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
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
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
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
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蛇蛤之类是也。
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
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
火熄再烧,则走油而味失。
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
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
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
明明鲜鱼,而使之不鲜,可恨已极。
译文烹调最重要的是火候。
有的食物一定要用旺火,如煎、炒,火小了菜就绵老。
有的食物一定要用文火,入煨、煮等,火大了就少干硬了。
有的先用旺火后用文火,收汤的菜就是这样,性急话,就会皮焦而内不熟。
有越煮越嫩的,如腰子、鸡蛋之类。
有稍煮就老的,如鲜鱼、蚶蛤之类。
起锅迟了,肉有红色变黑,鱼的活肉变成死肉。
不断揭锅盖,就会沫多而香味少。
熄火之后在烧,就会走油而味失。
道士把丹烧成九转为‘仙丹’,儒家把无过错,不过分奉为中庸。
厨师了解火候而小心侍候,那就近于悟道了。
鱼上桌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是活肉;色白如粉,不相胶粘,则是死肉。
明明是鲜鱼,而把它做成不鲜的东西,可恶极了啊。
其实主要讲的就是火侯;烹制菜肴、面点是控制用火时间的长短和火力大小的技能。
因肴馔不同,用火时间的长短和火力大小也不同。
火候掌握恰当,可使肴馔成熟适度,并使肴馔的色、香、味、型和质地均达到最佳效果,反之易致欠火或过火。
导致菜肴失败。
1/ 1。
袁枚与《随园食单》作者:细书来源:《新晨》2020年第09期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
清乾隆才子、“性灵派”主将。
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随园食单》等。
在袁枚的诸多爱好中,好味、好友、好游、好葺屋几项都与他的好吃联系在一起。
他的家厨是一代名厨王小余,二人之间有深厚的“知味”之交;他广交宾朋,云游四野,得以遍尝美食;辞官后隐居的随园,是当地著名的食材生产基地。
袁枚推崇饮食之道,四十年的美食实践使他对食物原料的选择与配搭、调味品的使用、烹饪火候的掌握、进食要求与步骤,了然于胸,循循有法。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记述了流行于14—18世纪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及美酒名茶,既有美食经验与制作技艺的分享,又有饮食理论的总结,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鱗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
自问世以来,这部书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资深美食家的品鉴指南。
书中提出的本味为上、调和适中、饮食卫生等理论,对今天的饮食文化以及养生思想仍有极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对饮食制作和餐桌上的一些陋习的批判,足以令人警醒。
随举《随园食单》一个精彩片段即可窥之。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
犹如圣人设教,因才乐育,不拘一律。
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
今见俗厨,动以鸡、鸭、猪、鹅,一汤同滚,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蜡。
吾恐鸡、猪、鹅、鸭有灵,必到枉死城中告状矣。
海参,无味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
然天性浓重,断不可以清汤煨也。
须检小刺参,先泡去沙泥,用肉汤滚泡三次,然后以鸡、肉两汁红煨极烂。
辅佐则用香蕈、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
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
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尹文端公说:“宁人等粥,毋粥等人。
”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
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
随园食单读后感《随园食单》是一部以食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深受读者的喜爱。
通过对《随园食单》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袁枚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食物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随园食单》以食物为主题,通过对各种食物的描述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食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袁枚在书中对各种食材的特点、烹饪方法、食用禁忌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人仿佛能够嗅到食物的香味,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在书中,袁枚不仅仅是对食物进行了赞美,更是通过食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食物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乐趣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随园食单》的阅读,我对食物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食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因为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更是因为食物可以带给人们愉悦和满足。
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对食物的品尝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可以通过食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食物也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重要标志,通过食物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通过对食物的描述和赞美,向人们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我对食物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食物,品味食物,感受食物的美味和魅力。
希望通过对《随园食单》的阅读,可以让更多的人对食物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珍惜生活,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2013.04学教育4袁枚《随园食单》的饮食性灵观姚利芬(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学专业2011级博士,北京100081)[摘要]《随园食单》是袁枚所写的烹饪学著作,但又与一般食谱不同,杂以记事,且文笔灵动,思想闪烁,其饮食审美追求与“性灵”说的诗论主张相耦合,从食材的选择、烹制的过程到菜肴的品尝方面无不与之相契合佐证,两者互为补益,以此观照,更见“性灵”风神。
[关键词]随园食单;袁枚;随园诗话;性灵《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撰,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名重一代,“所为诗文,天才横逸,不可方物。
”(《清史文苑传》)。
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著作传世,袁枚还是清代的大美食家,被后世学者誉之为“食圣”。
《随园食单》是他72岁时写的一部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以翰林身份著此书,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曾多次再版,日本东京岩波书店曾将它译成日文出版。
虽说是“食单”,但它又与单纯的烹饪技法书迥异,身为文学家的袁枚将其写得活色生香,循章法而又摇曳生姿,文笔活脱跳跃,灵动逸出,食单杂记事,亦以厨事与人事类比,思想火花扑朔其间,故《随园食单》又可当成一部文学作品来读。
袁枚其人率真放达,言称自己“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琏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1],他将“好味”一项放置于几大喜好之首,可见其对饮食的推崇与重视。
袁枚少年及第,当过几年的知县,后筑园林(号随园)于小仓山,过起了优游诗酒的士大夫生活,他的家厨是一代名厨王小余,王小余是一代名厨,曾拒重金所聘,一意做袁枚的家厨,因其懂得“知己难,知味更难”的道理。
袁枚与王小余感情甚笃,在王小余去世后还为他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厨者王小余传》,对其风神描绘无遗。
袁枚十分留心各种饮食的特点和烹饪技术,广搜博尝,“善取于人”。
《随园食单》“序”中有言,他为了追求美味,“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
原文:
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
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
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
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
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无真,终身不中矣。
(选自袁枚《随园食单》)
译文:
满洲人做菜烧和煮用得多,汉人做菜喜欢做羹汤,(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练习这些做法,所以很擅长这些做法。
汉人请满人吃饭,或者满人请汉人吃饭,都应该各自做自己擅长的菜肴,反而让客人吃起来觉得味道新鲜,这样才不会像学习原来的做法。
现在的人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却要格外地讨好对方。
汉人请满人吃满菜,或者满人请汉人吃汉菜,反而容易导致依样画葫芦,有名无实,这就是画虎不成反而画得像狗的道理。
秀才进考场,专心写自己擅长的文字,力求达到工整,自然会有人赏识。
如果迎合某位宗师而模仿他的写法,或者迎合某位主考官而模仿他的写法,无异于用皮毛功夫,一辈子都不能考中。
随园食单读后感《随园食单》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备受瞩目,被誉为中国古代美食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袁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随园食单》一书中所记载的美食,不仅包括了各种名贵的珍馐美味,还有很多平民百姓所能品尝到的家常菜。
袁枚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将这些美食以一种生动而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领略到了当时的饮食文化。
在《随园食单》中,袁枚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美食的做法和食材,更是通过对美食的品尝和感悟,表达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用文字将美食的香气、口感和色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能够嗅到那一盘盘美味的香气,感受到那一口口美食的鲜美。
通过《随园食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饮食文化,还可以感受到袁枚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部作品中,袁枚用文字将美食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除了对美食的描述,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还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美食的品尝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热情。
他用文字将美食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读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随园食单》是一部充满着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的饮食文化,还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美食文化,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袁枚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将美食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品尝美食,还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因此,《随园食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让人在品读的过程中不禁为之倾倒。
在中国,大凡做与饮食相关的工作,有一本书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随园食单》。
今天,无论是餐厅酒家的商业宣传,还是厨师创作的心得体会,行文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从这本著作里引文,进而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这是一本写于三百多年前的随笔,然而对当下中国餐饮,依然有着重要影响。
汪曾祺先生有言,“浙中清馋,无过张岱。
白下老饕,端让随园”。
《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是杰出的文学家,康乾盛世数一数二的才子,也是清代三百多年间最有成就的美食家。
他做过官,以诗文行走江湖,中年后辞官幽居,活得非常自我,有魏晋名士之风。
袁枚一生著述甚多,晚年搜集天下名馔,创造性地汇编成这样一本美食随笔,这也是中文历史上第一部全方位记录食材、烹饪和饮食理念的文集。
后世的饮食工作者,一直将其奉为中国烹饪的经典之作。
我大概是十多年前,因为写美食专栏,第一次读《随园食单》。
说实话,我是带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读的,除了前面的“须知单”和“戒单”部分,后面的菜谱更多的是当成工具书去看。
我的一些前辈,也尝试过复原《随园食单》中的菜肴,尽管最终完成了宴席,但标本意义远大于美味体验,效果差强人意。
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毕竟有三百年的“时差”,今人的口味和食物审美,与当初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变。
二来,中式传统烹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很多菜肴的风味差异,往往最终依赖于操作者的“手感”。
袁枚号称精于调鼎,但不是厨师出身,《随园食单》也少有详尽的烹饪工艺介绍,也就是说食单的实操性并不强。
以现有在册的三百多个条目,我个人分析,袁枚大部分清楚制作流程,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厨师制作的成品,也就是从菜肴的完成状态,凭口味经验推断其制作方法,另有个别菜肴,则有道听途说之嫌。
《随园食单》还有其他方面的瑕疵,比如个人口味偏狭,独重江南味道;比如厚古薄今,对明清时期一些流行菜肴点评失之偏颇……当然,这都是站在今天角度的评判,对袁枚有失公允,也无损于这部作品的伟大。
随园食单读后感
《随园食单》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一部美食文集,书中收录了大量的饮食文化知识和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读完这部书,我深深感受到了袁枚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热情,也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袁枚是一位文学家,但他对于美食的热爱却不亚于对于文学的追求。
在《随园食单》中,他将自己对于美食的热情融入到了文字之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各种美味佳肴的制作过程,让人读后垂涎欲滴。
他对于食材的挑选、烹饪的技巧、调味的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人不禁感叹他对于美食的专注和执着。
除了对于美食的热爱,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还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于家庭的重视。
他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家常菜和家宴佳肴,这些菜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多的是带着对于家人的思念和对于家庭的温暖。
他用美食来传递对于家庭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团聚的幸福。
通过阅读《随园食单》,我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袁枚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还介绍了很多关于饮食文化的知识,比如饮食的起源、饮食的养生之道、饮食的礼仪等等。
这些知识让我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于传统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总的来说,读完《随园食单》让我受益良多。
袁枚对于美食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热情让我深受感动,他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也让我对于中华美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美食,更加热爱生活,也会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袁枚和《随园食单》作者:刘善伟来源:《养生大世界》2009年第05期我国清代乾隆年间名士袁枚,爱吃,也懂得吃,曾经写过一本《随园食单》。
袁枚(1716~1798)字子才,与纪晓兰素有“北纪南袁”之称。
他的《随园诗话》解放后曾重印。
《随园食单》可说是他吃菜、做菜的经验谈。
《随园食单》卷首先叙述了下厨的知识两章。
《须知》共19条,对配制菜肴的佐料、洗刷、调剂、配搭、独用(如螃蟹、羊肉腥膻之类)、火候、洁净等,提出了全面的严格的要求。
如“洁净”就说:“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花椒)之臼不可以捣粉。
闻菜有抹布之气者,由其布之不洁也;闻菜有砧板之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
”火候方面,谈到武(急)火、文火、先武火而后用文火等,还提醒人们“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火息再烧则走油而味失。
”在“戒条”下,告诫人们下厨时外加油、同锅熟(“一锅熟”)、耳餐(听说的)、目食(眼观而未品尝)以及苟且(制作马虎)等14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难能可贵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常识中“操作规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用性。
袁枚在这份食谱中,以很大篇幅记述了我国18世纪中叶(个别上溯到14世纪)的326种菜肴饭点。
大而至于山珍海味,小而至于一粥一饭,无所不包,真是味兼南北,香满四座。
属于家常食用又比较新鲜的,如黄鱼切丁,用酱油泡过,沥干后爆炒之,带皮肉煮半熟,经油烧,切块蘸椒盐;熟羊肉切丁,用鸡汤加笋丁、香菇丁、山药丁同煨(名“羊羹”),家居皆可一试。
有意思的是倪云林鹅。
云林本名倪瓒(1306~1374),善画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有“元四家”之称。
袁枚介绍倪云林自述吃鹅法为:鹅一只,用盐(搀入葱末、椒粉,用料酒调合)擦鹅的腹腔,外涂蜜、酒;锅内放酒、水,用筷架鹅水上(不能沾水),文火烧蒸。
经一定时分,将鹅翻身重蒸。
锅盖须用绵纸糊封。
据袁枚说,起锅时“鹅烂如泥,汤亦鲜美”。
如今,菜市场鹅很多,但人多不喜接近此君。
袁枚的《随园食单》作者:王英志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06期清代袁枚被视为文学大家,其实还是杰出的思想家,或者说思想学术批评家。
这不仅表现在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对老庄思想的发挥,其所谓“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山居绝句》其九),以及对程朱理学与佛教的批判等方面,还表现在其独特的饮食观上。
袁枚隐居后,尽情享受人生成为其生活目的。
除了读书写作、壮游山水之外,就是“饮食男女”,真正体验了“食色,性也”(《孟子·告子》)的人生真谛。
而且在写作了大量诗文之余,还专门写了一本食谱《随园食单》(下简称《食单》)。
其《杂书十一绝句》其十云:“吟咏余闲著《食单》,精微仍当咏诗看。
出门事事都如意,只有餐盘合口难。
”可知其著《食单》之用意与精心。
袁枚并非是一般的饕餮之徒,而是于饮食文化深有研究的美食家。
但凡与友人宴饮,人皆“以枚为饮食之人,引为上座”(袁枚《答相国》)。
所谓“饮食之人”,即精于饮食之道者,袁枚乃视饮食之道为“学问”和艺术的。
其所谓“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宋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
四十年来,颇集众美”,“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食单》序),从而编纂成《食单》一书。
《食单》先以《须知单》作为正面理论指导。
此单分别论述了如何采买、洗刷原料,如何辨别、搭配作料,如何掌握火候、色味,如何配备器皿,如何上菜,等等。
其所谓“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
饮食亦然”,力求揭示饮食的规律。
后又以《戒单》从反面指出饮食的注意事项。
除了点明烹饪时应“戒外加油”、“戒同锅热”、“戒走油”等技术性问题之外;还论及厨师的态度问题,以及食客的饮食文明问题。
《食单》先务虚而后务实,这是其独特之处。
《食单》主要介绍了江浙一带富有特色的饮食制作方法,因此它是一本地域性的“江浙食单”。
但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海鲜、特牲、羽族、水族、素菜、点心、茶酒等十四单,当时江浙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饮食几乎网罗殆尽。
袁枚随园食单的妙语袁枚,字子革,号随园。
他是清代著名文人、学者、官员,被誉为“随园食单”的作者。
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美食家,袁枚的笔杆子非常灵活,他在随园食单中不仅记录了各种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还给予了独特的评价和妙语。
本文将以随园食单的妙语为题,以袁枚的视角,探讨他对美食的独特见解。
袁枚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可见一斑。
他在《随园食单》中提到:“余一生使力于文,使力从正而轻贱之,无计奈何者,岂非周知哉?”这句话表明了袁枚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他认为文人应该以文学成就来展示自我,但同时他也非常热爱美食,将它视为一种艺术,一个可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袁枚对美食的评价和妙语多是简洁而有力的,他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一道菜的卓越之处。
在《随园食单》中,他提到了很多美食佳肴,如“物理管吸”、“欲冻方皆熬之”、“拆尽不厌烦”等等。
这些妙语,不仅仅是对美食的简单评价,更能够让人随着文字的流溢,感受到他对美食的热情和真情实感。
袁枚对美食的独特见解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强调美食要注重原材料的选择和烹饪的技巧,他说:“若要制达至高,只能找了好料子。
”袁枚认为,只有选用上等的原材料,才能制作出美味的佳肴。
此外,他还提到烹饪的技巧至关重要,他说:“要锅奁烹煮时,务须查堟候。
”他告诫人们在制作美食时要注意火候和烹饪时间,以保证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除了强调原材料和烹饪技巧外,袁枚还注重美食的观赏价值,他认为美食不仅要有良好的味觉享受,还要追求视觉上的美感。
“惊树雨花洒桃酥,飞花橘核打山芢。
”袁枚这句诗意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一道菜肴的美妙情境。
他希望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满足,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诠释。
袁枚的妙语和见解让人感受到美食的独特魅力。
他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将自己对美食的深情和热爱传达给读者。
他的妙语不仅仅是对美食的简单评价,更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味食物的垂涎欲滴和渴望。
随园食单是袁枚对美食的独特记录,也是他对美食文化的贡献。
袁枚《随园食单》读后感
《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号随园主人。
生活在乾隆年间,文采风流当时与纪晓岚共称“南袁北纪”,是有名的诗人和评论家。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是老子的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
关于这句话是什幺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一种解释说,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
这种解释虽然接近本意。
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技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
而小鲜,又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更要细心伺侯。
所以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
治理国家事务不仅需要恰当的时机(烹饪需要火候),需要高超的技巧(翻鱼需要技巧不然肉会烂)。
对人才的选择、搭配也要精心准备(做菜的材料选择很重要),国家的各个机构岗位要合理(盛菜的器皿也要跟菜搭配,色香味缺一不可)。
相关资料: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他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进士,入翰林散馆,因满文考试成绩不佳,出为县令。
33岁辞官,卜居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过了50多年的清狂自在的享乐生活。
袁枚《随园食单》的饮食性灵观
袁枚的《随园食单》充满了饮食性灵的观点。
他认为,德祖房的多样性是精神
健康的支柱。
“精神先于肉体。
”用言作为食物,用体验来呵护,表达了丰富的饮食思想。
他倡导“少吃多搭配”,把细腻口味、健康搭配相结合,着重营养平衡。
“食
物有灵性,也有超越灵性的饮食”,高效搭配食材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提升生命力,达到不老、不死的奥义。
“谷类与海鲜的搭配,助其传达更多的物质”,他重视各质及材料的功用,
“腐乳、红花要满足五谷类营养的比例”,把各种营养调入浓缩的营养汤,让它具备健康功效。
然而,他们并不只拘泥于食材的搭配,更强调了食物食用的乐趣。
“青萍、生
菜做小菜,有亮色,也有声音变化”,利用口感、香味、色彩、温度等来创设精致美观的小菜,带来更大的美味享受。
饮食思想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袁枚的饮食思想体现了食物的灵性,让饮食
不仅仅是把食物摆在餐桌上,而是把它们做成一汤羹,而调学、调羹,是但谩之道。
它展现了饮食文化如何多元指向,它不光与营养有关,更关注灵性,是一种和谐、融洽的文化体验。
【清】袁枚《随园食单》
火候须知
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物疲矣。
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
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
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鸡蛋之类是也。
有略煮即不嫩者,鲜鱼、蛇蛤之类是也。
肉起迟则红色变黑,鱼起迟则活肉变死。
屡开锅盖,则多沫而少香。
火熄再烧,则走油而味失。
道人以丹成九转为仙,儒家以无过、不及为中。
司厨者,能知火候而谨伺之,则几于道矣。
鱼临食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胶粘者,死肉也。
明明鲜鱼,而使之不鲜,可恨已极。
译文
烹调最重要的是火候。
有的食物一定要用旺火,如煎、炒,火小了菜就绵老。
有的食物一定要用文火,入煨、煮等,火大了就少干硬了。
有的先用旺火后用文火,收汤的菜就是这样,性急话,就会皮焦而内不熟。
有越煮越嫩的,如腰子、鸡蛋之类。
有稍煮就老的,如鲜鱼、蚶蛤之类。
起锅迟了,肉有红色变黑,鱼的活肉变成死肉。
不断揭锅盖,就会沫多而香味少。
熄火之后在烧,就会走油而味失。
道士把丹烧成九转为‘仙丹’,儒家把无过错,不过分奉为中庸。
厨师了解火候而小心侍候,那就近于悟道了。
鱼上桌时,色白如玉,凝而不散,是活肉;色白如粉,不相胶粘,则是死肉。
明明是鲜鱼,而把它做成不鲜的东西,可恶极了啊。
其实主要讲的就是火侯;烹制菜肴、面点是控制用火时间的长短和火力大小的技能。
因肴馔不同,用火时间的长短和火力大小也不同。
火候掌握恰当,可使肴馔成熟适度,并使肴馔的色、香、味、型和质地均达到最佳效果,反之易致欠火或过火。
导致菜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