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地区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12
281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粤北地区鲁古金矿预查及地质特征叶升明,何 斌,李 锐,杨吉武,何 翔(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 广州 510080)摘 要:作者对粤北鲁谷地区进行了详尽的地面调查,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等调查与分析,对该地区金矿矿产开展了全面的预查工作[1]。
基本查明了该地区金矿的特征、成矿时期以及空间分布等特征,为后期普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粤北;金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2-0281-2 收稿日期:2021-11作者简介:叶升明,男,生于1991年,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广东省金矿主要分布于恩平-新丰深大断裂带以西地区,矿床类型有蚀变糜棱岩型、微细粒浸染型、蚀变破碎带型、石英脉型和砂矿型[2]。
如河台金矿床属蚀变糜棱岩型[3,4],烟介岭金矿床属蚀变火山岩型及石英脉型金矿[5],那程银金矿床属蚀变破碎带型[6]等。
工作区处于北东向新丰断裂以东,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总体上,规模宏大的北东向构造带及北西、东西向构造带构成了本区的主体构造格局。
地层出露齐全,构造形态复杂多变,矿产资源丰富。
本矿区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金矿体主要赋存于石英脉体或构造岩内。
1 矿区概况矿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城120°方向约10km 鲁谷村附近。
区内山脉多呈南北及东西走向,海拔多在450m 以上,最高达800m,由中低山构成,分布有少量的低山丘陵。
内水系较为发育,河流多呈南北或东西延伸。
地形切割强烈,坡陡谷深。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湿气流,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
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21.1℃;雨季长,雨量充沛,雨季多集中在5月份~8月份。
区域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陶土、金和钨锡等。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定稿-目录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毕业论文提纲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引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
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
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结语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广东省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广东省北依南岭,南濒南海,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
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7%、24.9%、14.2%和21.7%。
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线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占优势,主要有南岭山地、罗平山脉和莲花山脉,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
丘陵大部分分布在山地周围,与山地连接,或零星分布于沿海平原和台地之上。
广东省台地分布较广,粤中、粤西均有大片台地,以电白县以西,经雷州半岛到海南北部的面积最大,这些台地地面坦荡,但河流短小,较为干旱。
广东省平原可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河谷平原在各大小河流沿岸均有分布;三角洲平原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
广东省河流众多,水网发育,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水力资源丰富等特点。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岛屿,大陆海岸线长3368千米,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共759个。
二、地层广东省内地层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出露,其沉积建造类型复杂,岩石类型多样。
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发育于粤西云开、粤中广博和粤东北的兴梅地区。
由千枚岩、片岩或变质砂岩等组成。
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中地区,为一套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等。
震旦纪-志留纪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曲仁地区和粤中恩开地区,由一套板岩、千枚岩及浅变质砂岩等组成。
泥盆-中三叠世地层主要分布于粤北、粤西云开、粤中恩开和粤东北兴梅地区,由一套浅(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
岩石由砾岩-砂岩-灰岩的韵律性变化明显,其中泥盆石炭纪地层是广东省铜多金属主要赋矿层位之一,二叠世地层则是广东省主要含煤层位。
文化旅游发展资源与潜力——以粤北瑶族地区为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方式之一。
而在我国,各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瑶族地区作为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发展资源与潜力。
粤北地区作为瑶族地区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底蕴,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本文将以粤北瑶族地区为例,探讨其文化旅游发展资源与潜力。
一、瑶族文化的丰富资源瑶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粤北地区,瑶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风俗文化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1.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瑶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如瑶族年、瑶族婚礼等。
瑶族年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这一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二十八日前后,瑶族人民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有舞龙、舞狮、唱山歌、燃放烟火等传统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瑶族地区还有着独特的婚礼习俗,每年都会有大量新人在瑶族地区举办传统婚礼,这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观之一。
2.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瑶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瑶族人民喜欢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服饰上的图案、颜色等均有其独特的寓意,这成为了游客们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瑶族人们还有着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如瑶族人喜欢用竹筒装酒、青糯米酿酒等,这些独特的饮食文化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青睐。
二、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除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之外,瑶族地区还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这些自然风光资源同样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潜力。
1. 壮丽的山水风光粤北地区地处岭南山区,其地形多山,自然风光秀丽。
尤其是瑶山、银炉山等著名的山峰,其峰峦起伏、峰峰皆立,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壮美的景色。
粤北地区还有着众多的溪流、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广阔的游览空间。
粤东西北粤东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区,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广东省境内的重要区域。
粤东地区包括潮州、汕头和揭阳三个地级市;粤西地区包括珠海、湛江和茂名三个地级市;粤北地区包括韶关和清远两个地级市。
这个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而闻名。
粤东地区地势较低矮,河流纵横交错,有众多的水资源和湿地。
此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适宜,多雨。
由于气候条件的优势,粤东地区以水果种植为主要农业产业,如柑橘、火龙果和荔枝等品种均属上乘。
同时,潮汕菜以其独特风味而享誉国内外。
潮州、汕头和揭阳这三个城市的独特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食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粤西地区则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城市珠海因其美丽的海滩、豪华的度假村和赌场而广受欢迎。
湛江和茂名作为港口城市,拥有良好的海运条件,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此外,茂名还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而闻名。
除了海洋资源,珠海还拥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澳门,这个被誉为“东方的拉斯维加斯”的特别行政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粤北地区则地处广东省的山区,山峰连绵起伏,风光秀美。
韶关市是这个地区的最大城市,也是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韶关以丹霞地貌和瀑布景观而著名,丹霞地貌是指由红色岩石和石柱构成的地貌景观,被认为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此外,清远市的风景名胜区也是粤北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拥有许多如洞天福地、溪谷飞瀑和巨石奇观等自然景观。
除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粤东西北地区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潮州和揭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古建筑、古民居和传统手工艺品。
汕头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这里也是汕头大学的所在地,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元的文化氛围而闻名。
珠海则是一个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城市,这里有着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国际化的氛围。
综上所述,粤东西北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而备受游客喜爱。
韶关韶关市区全景韶关,地处粤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
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接河源市,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
被称为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重要。
韶关市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广东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岭南有名重镇,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南雄市两个县级市。
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人口279.14万。
中文名称:韶关市外文名称:Shaoguan City别名:韶州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广东省下辖地区:、、等县市政府驻地:浈江区电话区号: 0751邮政区码:512000地理位置:广东省北部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人口:321万(2008年),常住人口295万方言:,粤语,瑶族语言等语言气候条件: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著名景点:、南华禅寺、云门寺、马坝人遗址、满堂大围等机场:火车站:韶关火车站,韶关东站车牌代码:粤F市树:阴香市花:杜鹃市鸟:画眉韶关市行政区划▪ ▪ ▪ ▪ ▪ ▪ ▪ ▪ ▪ ▪目录展开展开简介韶关市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韶关市地处省的北部,广东省辖市,,重工业城市,粤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广东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位于省境北部、北江上游、浈、武二水交会处。
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市、江西市交界,东面与市接壤,西连市,南邻市、,市南连,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是粤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现辖三区五县,并代管两县级市。
全市9个街道办事处,94个乡镇,1204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总面积1824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约153人,每行政村约1645人,14.16平方公里。
广东省是我国油茶栽培的主阵地,油茶产业前景广阔、状态向好,当地出台了《广东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广东省林业局关于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全面规划油茶产业发展。
在油茶产业引导发展中,要重点关注良种培育问题,通过改善油茶栽培技术,做好栽培指导,才能促进油茶高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本文以粤北地区为例,探讨油茶良种培育的技术要点,为广东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粤北地区油茶特性了解油茶生长特性是加强油茶良种培育,保证油茶品质和产量的基础。
粤北地区油茶的特性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形态特性。
油茶属于常绿小乔木,一般高2~6m ,胸径24~30cm ,单叶互生,每年9月到10月中下旬为开花期,次年9—10月为果实成熟期。
油茶种子一般为黄褐色或乌褐色,光泽度好,呈三角状。
2)生物学特性。
油茶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气候区域,最佳生长温度为14~21℃,最佳生长湿度为74%~85%。
粤北地区降水丰富,分布均匀,日照充足,湿度适中,适合油茶生长[1]。
油茶对土壤要求不高,具有很强的生长力和适应性,在pH 值为5~6的黄壤或红壤中也能生长。
油茶有萌蘖性,再生能力强,有利于实现老残林的更新改造,也能实现伐后萌发新枝的培育成林。
3)油茶病害特性。
粤韶系列油茶种植主要面临炭疽病和软腐病两大威胁。
炭疽病在粤北油茶林发生十分广泛,主要为害油茶的叶、芽、枝、花及果等。
每年4—10月均可发病,7—9月蔓延速度最快,因为该病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害部位多,常规的营林、化学防治控制效果不理想。
软腐病又叫油茶落叶病,主要在成年树中发生,表现为落果严重或树木枯死。
油茶树软腐病害暴发时节快速蔓延,病株死亡率高达100%。
2粤北地区油茶栽培现状——以韶关市为例在油茶良种推广种植方面,2018年,韶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利用省级林业科技创新资金项目,在前期品种审定和标准制定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粤韶74-1、粤韶75-2、粤韶77-1等3个油茶良种推广试验示范研究。
韶关简介韶关是位于广东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东北与江西紧邻,北与湖南接壤,西与广西相近,南与广州市相连。
现辖乐昌市(县级)、南雄市(县级),仁化、始兴、翁源、新丰4县,乳源瑶族自治县,浈江、武江、曲江3区。
全市辖11街道,93镇,1民族乡。
总面积18598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899平方千米,建成区60平方千米。
韶关是历史文化名城,她山清水秀,“韶关”一词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
这里原先被称为韶州,是一个三面环山的“盆底”形城市,在军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势;在商贸上则是“一吏当关,万物难出”,各种商品货物,均有东、西、北三关把守,后来商贾们就将这里称为韶关。
韶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13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躬耕劳作。
举世闻名的“马坝人”,便是因其在韶关马坝发现而得名。
韶关是历史上岭南有名的重镇,三国时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为韶关立郡之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取韶石山的“韶”字改设韶州府。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
清康熙九年(1870年),将原设在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县。
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增设旱关,往来商贾必经韶州,人称之为“过关”。
“韶关”之名由此而得,并沿用至今。
韶关地处山区,自然风光秀丽。
加之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当地的旅游景观十分多姿多彩,是广东和京广线的旅游中心之一。
韶关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全国重点寺庙南华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网络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坝人遗址、石峡遗址狮子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南岭,有“地下宫殿”之称的古佛岩,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岭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玑巷”,珠三角最高峰新丰云髻山,乳源必背瑶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