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点计时器实验专题详解

打点计时器实验专题详解

打点计时器实验专题详解
打点计时器实验专题详解

一、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重要知识提示】

1.实验目的、原理

(1)实验目的:

(a)用描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b)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2)实验原理:

(a)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分运动合成,一个是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另一个是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

(b)在水平分运动中,运用x=v?t;在竖直分运动中,运用y=1/2gt 2或△y=gT 2.

2.实验器材

斜槽(附挡球板和铅锤线)、水准仪、小钢球、木板、竖直固定支架、刻度尺、三角板、白

纸、图钉、定点用的有孔卡片、重垂、铅笔等

说明 定点用的有孔卡片的制作要求如图5—1所示,在方形硬纸上沿

中间实线挖出一个孔,孔宽(A)应稍大于钢球直径,孔长(B)一般大于钢

球直径.

3.实验步骤及安装调整

(1)描述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

(a)将斜槽放在桌面上,让其末端伸出桌面边缘外.借助水准仪调节末端,使槽末端切线水平,随之将其固定,如图5—2所示.

说明 如果没有水准仪,则可将钢球放于槽的末端.调节斜槽后,轻轻拨动钢球,若钢球能在任何位置平衡,说明达到要求;

(b)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木板上,让木板左上方靠近槽口处桌面边缘,

用支架将木板竖直固定,使小球滚下飞出槽口后的轨迹平面跟板面平

行;

(c)将小球飞离斜槽末端时的球心位置水平投影到白纸上描点O ,并

过。沿重垂线用直尺描出竖直方向;

(d)选择钢球从槽上滚下的合适初位置Q ,在Q 点放上挡球板;

(e)将小球从斜槽上释放,用中心有孔的卡片靠在纸面上并沿纸面移动,当飞行的小球顺利地穿过卡片上小孔时,在小孔靠近纸面所在处做上记号;重复该步骤,描下至少5个不同位置的对应点;

(f)把白纸从木板上取下来,将前面描述的一系列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

(2)求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a)以。为坐标原点,用三角板在白纸上建立z0夕坐标系;

(b)在轨迹线上选取点M ,并测出它的坐标值(z ,y),代人公式g y

x v x 2 计算水

平初速度;

(c)再在曲线上选取不同点,重复步骤2(b),测量、计算水平初速度,最后求出其平均值,即为小球平抛初速度的测量值.

4.注意事项

(1)在调整安装时,应保证斜槽末端切线水平,确保钢球飞出后作平抛运动;应使木板(包

括白纸)靠近槽口、竖直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确保运动小球靠近木板,但不接触木板.

(2)在实验中应使用斜槽挡球板,保证小球每次均从同一位置无初速释放.

说明:斜槽挡球板的位置应恰当,以便使小球的运动轨迹由木板左上角到右下角.

(3)在取下白纸前,应在白纸上记下小球飞离槽口时球心位置0(钢球球心在图板上的水平投影点,而不是斜槽末端点的投影),如图5—3所示.确定坐标轴原点,并用重垂线过0 作竖直线,以准确确定坐标系的y 轴.

(4)在轨迹曲线上选点时,应选离坐标原点稍远的点用以测量计算,这

样可减小误差.

【典型范例导析】

【例1】 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

(1)在安装斜槽时,如何判断其末端切线是否调整为水平?

(2)由于需要通过多次释放小球、描点,才能描绘小球的运动轨迹,那么在进行该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解析 (1)调节斜槽使其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时,最好使用水准仪.如果没有配备水准仪,则可借助小钢球,将其放置于槽的末端,轻轻拨动后,若它能停留在放置的任意位置处,则说明达到要求.

(2)在进行该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两点:

(a)释放小球时,应选择合适的初位置,最好使钢球运动轨迹从图板左上角到右下角,以减小测量误差;

(b)保证小钢球每次滚下的初始高度相同且均由静止释放,因此,在实验时,应在斜槽上配套安装挡球板.若没有配备挡球板,则可用直尺、薄板代替,但不宜直接用手释放. 点评研究高考实验试题可知:近年来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试题几乎年年都有,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必要性.本例题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实验为例说明: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在对实验器材的安装、调整中,既要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又要有灵活处理的方法,学生手脑并用尤为必要.

【例2】 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实验中,某同学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有一处失误.设他在安装实验装置和进行其余的操作时准确无误.

(1)观察如图5—4,可知,他失误之处是___________.

(2)他根据记录建立坐标系,运用教材实验原理测得的平抛初速度值与其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解析 (1)坐标系原点应建在正飞离斜槽槽口的小球重心处,即在槽口正上方r(r 为小球半径)处.而该同学却错误地将坐标原点取在槽口处.

(2)如图5—5所示,正确的坐标系横轴应建立在x’处,原点应在O’处.

在轨迹上取点P ,其坐标值真实值为(x’,y’),测量值为(z ,y),其中y’>y,x’=x

真测真测,’,t t g

y t g y t <∴==22

而 真测真

真测测,因此,v v t x v t x v <==' 当套用课本实验原理而又错取坐标原点时,该同学得到的测量值偏大.

点评无论将坐标原点是取在飞离槽口的球心处,还是将原点取在槽

口处,只要认清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运动性质,就可这样处

理:如图5—6所示.

在竖直方向上: g

s s g s T gT s y

y I -===? ,2 在水平方向上: v 0=x/T

当改用通用方法处理时,小球平抛初速度测量值会与真实值相吻合.

【例3】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运动轨迹上三点A 、B 、C ,如图5—7所示,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各点坐标值已在图中标出.求:

(1)小球平抛初速度大小;

(2)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始位置坐标.

解析 (1)如图5—7所示,小球在彻段、13(2段水平位移相

等,而小球在水平方向作匀速运动,因此小球在这两段的运动时

间t AB =t BC =T .

小球在竖直方向作匀加速运动,由△s=aT 2得 25cm 一

15cm=lOOcm /s 2·T 2, T=O .1s 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运

动,有v 0=10cm/0.1s=lcm /s=lm /s .

(2)由于小球在竖直方向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小球在B 点的竖直分速度大小等于AC 段在竖直方向平均速度大小.

v By =0.4/0.2=2(m/s)

设小球从抛出点0到B 点历时为t OB ,有

t OB =v By /g=0.2s

小球从抛出点0到A 点历时:

t OA =t OB —T=O .1s

因此, x OA =v 0t OA =lOcm , y OA =22

1OA gt =5cm 故0点坐标值为(一10,一5).

点评在学习中应该学会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肤浅地看表象;例如在解决本例题时,我们关键在于抓住其运动本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某种解题方法.不少学生将图5—7中的A 点作为小球抛出点,运用公式

x=v 0t

y=1/2gt 2

必然导致求解错误.

在此实验中,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对实验者和实验仪器的影响会造成误差

(称偶然误差),减小这类误差的方法是通过多次实验测量、计算最后结果再

求其平均值.在应用平均法测量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要平均的是待测量(平

抛初速度),而不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如图5—8所示,斜槽末端切线略向下倾斜,设其切线(虚线)与水平成

θ角.

在处理数据时,取小球运动轨迹上某点P 点坐标(x ,y),设通过测量计算的小球飞到P 点的时间为t 测,而小球真实的运动时间为t 真,则有

真测t g

y t >=2 设小球平抛初速度的测量值、真实值分别为t 测、t 真,有 v 测=x/t 测, v 真= θcos 1?

真t x

因此 v 测< v 真

即当斜槽末端切线向下倾斜时会导致小球平抛初速度测量值偏小.

实验课后练习:

【能力跟踪训练】

1.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实验中,白纸在木板上的固定情况如图5—9所示,正确的做法是 ( )

2.在做“研究平抛物体运动”实验中,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A .斜槽轨道末端切线必须水平

B .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 .每次要平衡摩擦力

D .小球每次应从斜槽同一高度释放

3.一个学生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描出了如图5-10所示的

几个实验点,其中偏差较大的实验点B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

A .小球滚下的高度较其它各次高

B .小球滚下的高度较其它各次低

C .小球在运动中遇到其它各次没有遇到的阻碍

D .小球开始滚下时,实验者已给它一个初速度

4.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要在白纸上作x0y 坐标,其

中确定y 轴的方法是 ( )

A .先过斜槽末端O 作水平线,再作此水平线的垂线

B .过斜槽末端0作一条竖直线

C .利用重垂线画出通过斜槽末端0的竖直线.

D .取白纸的竖直边缘为y 轴

5.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为了描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实验应有下列各个步骤:

A .以0为原点,画出与y 轴相垂直的水平方向x 轴;

B .把事先做好的有缺口的纸片用手按在竖直木板上,使由斜槽上滚下、抛出的小球正好从纸片的方孔中通过,用铅笔在白纸上描下小球穿过这个缺口的位置;

C .每次都使小球从斜槽上固定的标卡位置开始滚下,用同样的方法描出小球经过的一系列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描出了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D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并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好斜槽;

E.把斜槽末端拉高一个球半径处定为0点,在白纸上描出0点,利用重垂线在白纸上画出过0点向下的竖直线,定为y轴.

在上述的实验步骤中,缺少的步骤F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中,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6.如图5—11所示,用频闪照相法测当地重力加速度时,

用10次/秒的闪光照相机对正在做平抛运动的球拍摄的照

片.背景是每格边长为5cm的正方形格子.试分析照片求当

地重力加速度.

【答案与提示】

1.C(在描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时,要在白纸上建立直角

坐标系,其坐标原点应取在小球脱离槽口时小球重心处,因此:(a)安装白纸时,应将其左靠、对齐桌面边缘(而不是槽口),且白纸上边缘要高于斜槽末端;(b)白纸面积大小要合适,尽量盖满木板,从而使描出的平抛运动轨迹较长(从白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 2.A、D(当斜槽末端切线没有调整水平时,小球脱离槽口后并非作平抛运动.但在实验中,仍按平抛运动分析处理数据,所得的初速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肯定不相符,故斜槽末端切线不水平会造成误差,选项A正确.每次释放小球时,只要让它从同一高度、无初速开始运动,在相同的情形下,即使球与槽之间存在摩擦力,仍能保证球作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相同,因此斜槽轨道不必要光滑,更不必平衡摩擦力.选项D正确,B、C中的措施是不必要的.) 3.B、C(观察描点可知:B点偏差到平抛运动轨迹之下.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小球平抛初速度比其它各次偏小,而导致平抛初速度比其它各次小的原因可能是:(a)小球在斜槽上释放的初位置高度偏低;(b)小球在运动中遇到了其它各次没有遇到的阻碍.如小球滚下的初位置偏高或小球开始滚下时,实验者不小心给它一个初速度,则描出的该点应在平抛轨迹线之上.)

4.C(要准确确定坐标系y轴,需明确以下几点:(1)确定坐标轴,需使用重垂线.先确定y 轴方向,再用三角板确定2轴;(2)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之上厂处(厂为小球半径),因此y 轴位置应通过斜槽末端处.在安装木板时,应使木板左边缘紧靠桌面边缘,因而白纸的左边缘应在斜槽末端的左边,故不可能取白纸的竖直边缘为y轴.)

5.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影响研究、测量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斜槽末端切线是否水平,而本题提供的步骤中正缺少对斜槽的调整.其安装、调整要求是:(a)斜槽末端应伸出桌面边缘之外;(b)斜槽末端切线应水平,具体操作方法是:调整斜槽,并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轻轻拨动小球,若小球可停留在槽末端的任何位置,说明斜槽末端切线已调整呈水平.因此,(1)缺少的步骤F是:调整斜槽,使放在斜槽末端的小球可停留在任何位置,说明斜槽末端切线已水平.(2)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D、F、E、A、B、C

6.10m/s2相机拍照时间间隔为:T=0.1s,由于平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所做的分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根据△s=aT2得5L一3L=gT2,g=2L/T2=(2×0.05)/0.12=lOm/s2(提示:照片上第一拍照点并不是小球作平抛运动的初位置,因而在小球由第一拍照点到第二拍照点的竖直分运动中,不能运用3L=1/2gT2进行计算.)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知识点精解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实验原理】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的仪器,它的工作电压为4~6伏特。当频率 f=50赫兹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当运动物体拖着纸带运动时,打点计时器便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这些点既记录了运动物体的位移,也记录了发生这些位移所用的时间,这就给我们定量地研究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计时器的构造如图1-23。

【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两根导线;低压交流电源;刻度尺。

【实验步骤】

(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纸带穿过限位孔,把复写纸片套在定位轴上,并且压在纸带上面;

(2)在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上分别接上导线,两根导线的另外一端分别接到低压交流电源(4~6伏特的交流电)的两个接线柱上。

(3)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地牵拉纸带,纸带被打上了许多小点。

(4)取下纸带,从能看得清的点数起,如果共有N个点,那么,点子的间隔数为N-1个,用 t=0.02s×(N-1)计算,这段纸带记录的时间是多长。

(5)用刻度尺测量一下,从开始计时的点起到最后一个点间的距离S是多少。

(7)在纸带上打出连续的6个点,分别标上记号0,1,2,3,4,5。相邻的两个点间的距离为S1,S2,S3,S4,S5,各有多长,看它们是否相等,若S1=S2=S3=S4=S5,则拉动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相等则做变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必须是交流电源,且电压是4~6伏。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同步达纲练习】

1.在做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后,关于打点计时器打点时间间隔的长短,三位同学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电源电压越高,打点计时器通过的电流越强,计时器打点速度就会越快,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会越短

B.手拉纸带速度越大,纸带运动越快,计时器打点速度就会越快,每打两个点所需时间间隔就会越短

C.打点计时器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由电源的频率决定,与电源电压的高低和纸带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D.以上都不对

2.接通电源与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关系应当是( )

A.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

D.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

3.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痕,下列关于纸带上的点痕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点痕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

B.点痕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C.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质量和形状

D.纸带上点痕的分布情况,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

4.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打点后得到的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O点开始每隔两点取一个记数点:O、A、B、C、D,量得OA=1.30cm,OB=3.10cm,OC=

5.38cm,OD=8.17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m/s2.

5. 下图为接在50Hz低压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打出的一列点,图中所标的是每隔5个点所取的记数点,但第3个记数点M没有画出,则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BM间的距离约为 m.

6.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本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填在横线(填编号):

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交流电源④低压直流电源⑤细绳和纸带⑥钩码和小车⑦秒表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有 .

7.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纸带,从O点开始,每隔两个计时点取一个记数点,则每两个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s,测得OA=3.20cm,DE=9.72cm,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m/s2.

8.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下图给出了该次实验中,从O 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O、1、2、3、4、5、6都为记数点.测得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依次为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

3.87cm.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cm/s,v2= cm/s,v3= cm/s,v4= cm/s,v5= cm/s.

(2)作出速度-时间图像,并由图像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cm/s2.

【素质优化训练】

1. 如下图,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的一条纸带,从O点开始每5个计时点取一个记数点,依照打点的先后顺序依次编为1、2、3、4、5、6,测得s1=5.18cm,S2=4.40cm,s3=3.62cm,s4=

2.78cm,s5=2.00cm,s6=1.22cm.

(1)相邻两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s.

(2)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方向 (填A→B或B→A).

(3)打点计时器打记数点3时,物体的速度大小v3= m/s,方向 (同上).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主要步骤有:

A.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接好电路;

B.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时,接通电源后开启小车;

C.换上纸带,重复三次,选择一条较理想的纸带;

D.把一条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

E.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

2.A

3.ABD

4.1.37m/s 2

5.51.2cm/s 2 4.36cm

6.①③⑤⑥⑧⑨

7.0.06 4.53

8.①16.5;21.4;26.3;31.3;36.3 ②

图略 a =A B A

B t t v v --=50cm/s 2

【素质优化训练】

1.①0.1 ②0.80 B →A

③0.32 A →B 2.ADBEC

打点计时器练习题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点痕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 B.点痕记录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某段时间内的位移 C.点在纸带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D.根据纸带上的点痕可以知道任一时刻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2.在使用打点计时器前应检查() A、所用电源是否符合要求 B、纸带是否平整 C、打点周期的等时性是否良好 D、复写纸安装是否正确 3.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可以直接得到(可直接测量得到,而不需经过计算)的物理量是()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4.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 A、每打完一列点子就要切断电源 B、不要移动圆形复写纸片的位置 C、纸带一定要从两限位孔穿过,并且压在复写纸的下面 D、侧向移动限位孔位置,在一条纸带上可以打出两列点,提高纸带的利用率 5.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 A、应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应先使用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在使纸带运动的同时接通电源 D、先使纸带运动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 6.下面是四位同学在测定匀速运动的小车的速度时 分别打出的四条纸带,纸带上的点迹比较理想的是() 7.运动小车拉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子中有5 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5 个点间的距离为20cm,则() A、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00m/s B、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50m/s C、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00m/s D、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50m/s 8.某同学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纸带上打下了一列点,他要根据这列点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及纸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他首先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B、他首先从第一个能看清的点数起,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C、他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然后相加,把相加的结果作为所有能够看清点间的总长度,用来计算平均速度。 D、他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用来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判断是否是匀速运动。 二、填空题 9.根据图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构造图, 指出各主要部件的名称:①___ _, ②__ __,③___ _, ④ ___ _,⑤__ __, ⑥__ __,⑦__ __,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练习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和电磁打点计时器。测定平均速度,画出v-t图象 了解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知道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数学中的函数图象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实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初步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B.平均速度C.位移D.瞬时速度 2.某同学将纸带穿过限位孔,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拉动纸带,但在纸带上打不上点,其可能原因是( ) A.复写纸放反B.使用了直流电源C.振针过短D.纸带运动过快3.小车拖动的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间的距离为18 cm,则( ) A.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m/s B.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m/s C.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m/s D.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m/s 4.某同学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纸带上打下了一列点,他要根据这些点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他首先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B.首先从第一个能看清的点数起,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C.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然后相加,把相加的结果作为所有能看清点间的长度,用来计算平均速度 D.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用来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决定于( ) A.交流电压的高低 B. 交流电的频率; C.永久磁铁的磁性强弱; D. 振针与复写纸间的距离. 2. 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要先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开始打点再释放小车;B.要舍去纸带上密集点,然后选取计数点。 C.打点频率为50Hz,每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1S。D.实验中应使小车速度尽量小些。 3. 一学生在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 是因为 )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定; C.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压频率不稳定; D.振针到复写纸片的距离太小 4.某物体的v-t图象如图1-3所示,则该物体( ) A.做往复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 C.朝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某同学操作中有以下实验步骤,步骤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把计时器上的电源插头插在交流220 V电源插座上,按下脉冲输出开关,用手水平的 拉动两条纸带,纸带上就打下一列小点 ②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 ③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的套在纸盘轴上,检查 两条白纸带是否已经正确的穿好,墨粉纸盘是否已经夹在两条白纸带之间

高考物理复习专题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专题04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 【满分:110分时间:90分钟】 实验题(共10小题,每题11分) 1.如图所示为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的装置,将宽度均为b的挡光片A、B固定在小车上,测得二者间的距离为d。 (1)当小车匀加速经过光电门时,测得两挡光片先后经过的时间 1 t?和2t?,则小车加速度a=。 (2)为减小实验误差,可采取的方法是。 A.增大两挡光片宽度b B.减小两挡光片宽度b C.增大两挡光片间距d D.减小两挡光片间距d 【答案】(1)2 22 21 11 ] ( 2)() b a d t t =- [;(2)BC (2)b越小,所测的平均速度越接近瞬时速度,d越大初速度与末速度差距越大,速度平方差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故为减小实验误差, 可采取的方法是减小两挡光片宽度b或增大两挡光片间距d,故BC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应掌握光电门测量滑块瞬时速度的原理,正确进行误差分析,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题。 2.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小车加速度时,用50Hz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如图所示,经测量 x1=1.560cm,x3=4.802cm,x5=8.204cm (1)每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s (2)实验中应该先_______,后______(填字母 a、释放小车;b、接通打点计时器)(3)打点4时对应小车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结果保留

2位有效数字) 【答案】(1)0.02s (2)b ;a (3)0.83/m s , 21.0/m s 【名师点睛】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2x aT ?=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4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3.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电火花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 、B 、C 、D 、E 、F 、G 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接220 V 、50 Hz 交流电源。 (1)设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为T ,计算F 点的瞬时速度v F 的公式为v F =________; (2)若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为T =0.02s ,各个间距的数值如下表,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 =________ 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实际电压为210 V ,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T d d v F 1046-=(2)2/51.0s m (3)不变 【解析】(1)F 点是EG 的中间时刻点,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求出F 点的瞬时速度,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T ,E 到G 的时间为10T ,所以T d d v F 1046-=;(2)通过逐差法求解加速度,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 A.时间间隔 B.平均速度 C.位移 D.瞬时速度 2.某同学将纸带穿过限位孔,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拉动纸带,但在纸带上打不上点,其可能原因是 ( ) A.复写纸放反 B.使用了直流电源 C.振针过短 D.纸带运动过快3.小车拖动的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间的距离为18 cm,则 ( ) A.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s B.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s C.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s D.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m/s 4.某同学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后,纸带上打下了一列点,他要根据这些点计算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他首先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B.首先从第一个能看清的点数起,查清共有多少个点 C.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然后相加,把相加的结果作为所有能看清点间 的长度,用来计算平均速度 D.分别测出每两个相邻清晰点间的距离,用来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决定于 ( ) A.交流电压的高低 B. 交流电的频率; C.永久磁铁的磁性强弱; D. 振针与复写纸间的距离. 2. 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A.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要先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开始打点再释放小车; B.要舍去纸带上密集点,然后选取计数点。 C.打点频率为50Hz,每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D.实验中应使小车速度尽量小些。 3. 一学生在练习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打出的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 是因为 A.打点计时器错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定; C.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压频率不稳定; D.振针到复写纸片的距离太小 4.某物体的v-t图象如图1-3所示,则该物体 ( ) A.做往复运动 B.做匀速直线运动 4-10 C.朝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某同学操作中有以下实验步骤,步骤顺序排列正确的 是 ( ) ①.把计时器上的电源插头插在交流220 V电源插座上,按下脉冲输出开关,用手水平 的拉动两条纸带,纸带上就打下一列小点

打点计时器创新题型的解题指导

打点计时器创新题型的 解题指导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有关打点计时器创新题型的解题指导 打点计时器作为一个重要的实验工具,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和高考中都占 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以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作为研究动力学的“根”,那么,通 过一条纸带可以解读各类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机械能守恒定律、动 能定理等动力学的问题。在近年高考中出现了许多涉及到打点计时器的创新题 型,随着近年新课程改革和深入,在未来高考命题中会有更多的有关打点计时器 的创新型命题出现。 一、关注考查打点计时器实验步骤的创新题型 【例1】(2002年广东)一个有一定厚度的圆盘,可以 它匀速转动的角速度。 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米尺,纸带,复写纸 片。 实验步骤: (1)如图1所示,将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上,将纸带的一端穿过打 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后,固定在待测圆盘的侧面上,使得圆盘转动时,纸带可以卷 在圆盘侧面上。 (2)启动控制装置使圆盘转动,同时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 (3)经过一段时间,停止转动和打点,取下纸带,进行测量。 ①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的角速度的表达式为 = 式中各量的意义是:

②某次实验测得圆盘半径r =×10-2m ,得到的纸带的一段如图2所示。求得 角速度为: . 〖解析〗(1)设圆盘匀速转动的角速度为ω,圆盘的半径为r 。则圆盘边缘处的线速度跟纸带水平前进的速度是相等的。而纸带前进的速度可以利用纸带上打下点的情况求出, 由21(1)x x r T n ω-?= -可得21(1)x x T n r ω-=- T 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r 为圆盘的半径,x 1、x 2是纸带上选定的两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n 为选定的两点间的打点数(含两点)。 (2) rad/s 〖点评〗利用打点计时器求转盘的角速度,这是本题的创新之处,转盘边缘的线速度与纸带的线速度相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此题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是不需要考生判断是否正确的信息,对于此类常规试题略加变化的创新题型,能否有效排除干扰信息,直指问题关键是高考考查能力的一种全新命题方式。 【例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下面是按实验要求装置好器材后,进行的实验性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备用砝码,使小车与砝码的总质量远大 于小桶与砂子的总质量。 (2)挂上小桶,放进砂子,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放开小车,在纸带上打 下一系列的点。 0 1 2 3 4 5 6 7 8 9 图2 单位: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试题两套.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试题(一) 1.(2016?湖南校级模拟)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 A.时间 B.位移 C.加速度D.平均速度 2.(2015?鄞州区校级一模)如图是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得到的一条纸带,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重力加速度为g,在计算图中N点速度时,几位同学分别用下列不同的方法进行,其中正确的是() A.v N=gnT B.v N= C.v N= D.v N=g(n﹣1)T 3.(2011?萧山区校级模拟)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s=cm;C点对应的速度是m/s;该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m/s2.(计算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4.(2016春?莆田校级月考)为了探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下面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采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球就水平飞出,同时B求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观察到两球;这个现象说明了 实验二:如图b所示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N的末端与可看作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铁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铁球E处,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个现象说 明.

打点计时器实验

1、研究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电磁打点计时器—4~6V)、纸带、小车、轨道、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 实验原理:打点计时器上同时记录了时间和位置两个信息,通过s,t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匀变速,若是可以求得其加速度; 数据处理方法。(纸带处理) 实验步骤:(1)把附有滑轮的轨道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轨道没有滑轮一端,连接好电路;再把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 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若是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用两个纸带分别从上下两边穿过墨粉纸盘)。 (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 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3)从三条纸袋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 并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即T=0.02×5=0.1s,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第六点作为计数 点1,依次标出计数点2、3、4、5、6。两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用刻度尺测出分别记作s1、s2 (6) (4)求出a的平均值,它就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注意事项: (1)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 (2)细绳尽可能与木板平行,以确保细绳对小车拉力不变; (3)开始释放小车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4)先通电后放开小车 (5)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把计时器打出的5个点作为一个计数点),选取的计数点不少于6个; (6)若为电磁打点计时器(f打点=f电源,电源频率越大,针与纸带摩擦越大,a越小),若出现连续直线,则抬高针;若为电火花则无针与纸带的摩擦。纸带运动时不要让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 (7)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尽可能的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到记数起点之间的距离)。 纸带处理: (1)“逐差法”求加速度(若测得6段相邻点间位移,设两计数点时间间隔为T) a= [(s6+s5+s4)-(s3+s2+s1)]/9T2。 (2)“平均速度法”求瞬时速度(需先判断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才可用时间中点公式) v n= (s n+s n+1)/2T。 纸带的应用:验证牛二、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

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理解纸带中包含的物体运动的信息(时间、位移). 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瞬时速度.3.明确速度一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的速度一时间图象, 【学习重点】 1.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 2.能根据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并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学习难点】处理纸带的方法,用描点法画图象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电磁打点计时器 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教材,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1、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应是________电源,通常的工作电压为________伏,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每隔________秒打一次点, 【思考与交流】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工作,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使用直流电源,为什么? 二、电火花计时器 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说明书了解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1、电火花计时器通常的工作电压为________伏,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 s打一次点

三.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提示.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四、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实例:如图,测量出包括E点在内的D,F两点间的位移△x和时间△t,算出纸带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x/△t,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 点时的瞬时速度. △x/△t可以大致表示正点的瞬时速度,D、F两点离E点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正点的瞬时速度.然而D,F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学生根据粗略表示某点瞬时速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计数点,测量包含这 根据v=△x/△t算出刚填完的表1中各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些点时的瞬时速度,填下表.从该表中能粗略看出手拉纸带运动的速 五、用图象表示速度

打点计时器(专题)

打点计时器 1.实验原理 电磁打点计时器电压是4~6V,电源频率是50Hz,每隔0.02s打一次点。运动物体带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纸带上的点子也相应地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在不同时间里,物体发生的位移和变化。进而计算出速度的大小,从而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数据处理原理 ①理解和推得△S=aT2 ②用逐差法求加速度: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S1、S2、S3……,则有 S2- S1= S3-S2=…=S n-S n-1=△S=aT2,由上式可以得到:S4- S1= S5-S2= S6- S3 =3aT2,所以,测出各段位移s l、s2、s3……用逐差法求出a1 =(S4- S1)/3T2,a2=(S5-S2)/3aT2,a3=(S6- S3)/3aT2。再由al、a2、a3算出平均值a,就是所要测的加速度。 ③v-t图象法求加速度 3.注意事项 (1)钩码的质量适当大一些,使绳对小车的拉力始终远大于小车所受的摩擦力,保证外力基本恒定。 (2)调整滑轮架的角度,使小车的拉绳与长木板板面平行。 (3)开始时,应将小车位置摆正,使纸带与拉绳的方向一致,且不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边相摩擦。 (4)先启动打点计时器,再释放小车,小车行至终点时切断电源或脉冲输出开关。 (5)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定滑轮相撞。 (6)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点子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 4.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台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图。(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使用,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我们把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也就是T=0.02×5=0.1s,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标明0,在第六点下面标明1,在第十一点下面标明2,在第十六点下面标明3……标明的点O,1,2,3……叫做记数点,两个相邻记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S1,S2,S3(5)测出六段位移S1,S2,S3,……S6的长度,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6)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前面的公式,计算出a1、a2、a3的值,注意T=0.02×5=ls。(7)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它就是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例一】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造成各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不是一个恒量 的主要原因是 ( ) A.长度测量不精确 B.打点间隔不均匀 C.运动中受摩擦力作用 D.木板未调成水平 【例二】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的相对误差,下列列举的措施中,哪些是有益的? A.使小车运动的加 速度尽量小一些 B.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的钩码个数 C.在同样条件,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 D.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计算。【例三】如图是小车在斜面上滑动时,通过计时器所得的一条纸带,测得各段长度为OA=6.05厘米,0B=13.18厘米,0C=21.40厘米,OD=30.7厘米,0E=41.10厘米,OF=52.58厘米,根据这些数据,可判断小车做 _________运动,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例四】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赫兹。如图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0、1、2、3、4、5六个点用尺量出1、2、3、4、5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厘米)8.78 16.08 21.87 26.16 28.94由此得出小车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_米 /秒2,方向 __________

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练习题.doc

实验: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设各 相邻计数点之间距离分别为x1、 x2、 x3、 x4,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2 =aT 2 =3aT 2 =aT D.与计数点 2 对应的速度为v2=( x2+x3) / 2T 二、填空题 1.如图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图中1、 2、 3、 4、 5、 6、7 是按打点的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 1s.测得:x1=1。 40cm ,x2=, x3=, x4=, x5=, x6=.由给出的数据可知,小车在通过第 2 个计数点时的速度大小v2=_____m/s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 . 三、解答题 1.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A、 B、 C、 D、 E、 F、 G 为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为,x1=, x2=, x3=, x4=, x5=, x6=.( 1)计算运动物体在A、B 两点的瞬时速度大小.(2)求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2.如图所示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通过打点计时器所得到的一条纸带(A、 B、 C、 D、 E、 F)每相邻的 两个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得各段长度为OA=, OB=, OC=, OD=, OE=, OF=,根据这些数据,求出 B、 C、 D、 E 等各点的速度,画出速度图象.(取 A 点为计时开始),并求出小车的加速度.(打点 计时器使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3.如图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某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物体在AB

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目标定位] 1.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2.掌握测瞬时速度的方法,会用打出的纸带求瞬时速度.3.理解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并能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 一、了解打点计时器 1.作用及分类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填“交流”或“直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 时,它每隔0.02s 打一次点.打点计时器和纸带配合,可以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及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供高中学生实验用的打点计时器有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两种. 2.电磁打点计时器 (1)工作电压:6V 以下的交流(填“交流”或“直流”)电源. (2)原理:接通电源后,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振动起来,带动其上的振针上下振动.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通过复写纸在纸带上留下一行小点. 3.电火花计时器 (1)工作电压:220V 交流(填“交流”或“直流”)电源. (2)原理:当接通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放电针、墨粉纸盘到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的纸带上就打出一行点迹. 4.两种打点计时器误差比较 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中对纸带运动阻力极小,因而系统误差较小. 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实验步骤 (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并穿好纸带. (2)把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到交流电源上(电磁打点计时器接6V 低压交流电,电火花计时器接220V 交流电). (3)先接通电源开关,再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取下纸带,从能看得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共有n 个点,那么n 个点的间隔数为n -1个,则纸带的运动时间Δt =(n -1)×0.02s. (5)用刻度尺测量出从开始计数的点到最后的点间的距离Δx . (6)利用公式v =Δx Δt 计算出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相关计算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相关计算》专题 命题人:王树斌 班级:姓名: 一、知识要点: 1、打点计时器构造及原理: 1)、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电源的计时仪器,其工作电压约为 V,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V。通常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s.如果每打5个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秒。 2)、根据图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构造图,指出各主要部件的名称: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⑨____ 2、相关计算: 1)、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 2)、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 aT2(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依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注意: ⑴、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⑵、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⑶、求a方法: (4)、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画出图线,图线的斜率等于a; (5)、求某一段位移 4)、易出错的地方: (1)、找位移关系时容易出错: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 (2)、找时间关系时容易出错:计时点和计数点的区别 (3)、计算中未统一单位容易出错:纸带上通常以厘米为单位

二、针对训练: 1、根据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可知,影响其打点周期的主要因素是( ) A.振片的长度 B.振针的长度 C.电源的频率 D.电源的电压 2、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确定纸带上的点表示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时:( ) A 、可以根据测出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看其是否都相等来判断; B 、应通过测出纸带表示的运动的全路程来判断; C 、必须通过计算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判断; D 、必须通过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来判断。 3、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纸带的运动规律时,在拉动纸带和合上电源开关两个操作中,应当先进行的操作是:( ) A 、先拉动纸带; B 、先合下开关; C 、拉动纸带和合下开关同时进行; D 、先进行哪个操作都可以。 4.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处理数据时,纸带上的点一定要每五个点选一个 B .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统称为打点计时器 C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6V 以下低压,故可用4节干电池供电 D .在纸带上打点时候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一段时间稳定后再进行拉纸带或让小车带动纸带运动,次序不能颠倒 5、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在纸带上所打的一系列的点如图,各相邻记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s 1、s 2、s 3、s 4、……,则下面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s 2- s 1=aT 2 B 、s 3-s 1=3aT 2 C 、s 2-s 1=s 3-s 2 D 、s 3-s 2=aT 2/2 6、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为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根据 可判断小车做 运动。根据 计算各点瞬时速度,且V B = 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 。 7.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每两点之间有4个记时点,其中OA=0.9cm ,OB=2.4cm ,OC=4.5cm ,OD=7.2cm ,求纸带加速度=a ,A 点的瞬时速 度是=A v 。 8、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图为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 六个计数点,用米尺量出1、2、3、4、

高中物理打点计时器考点大全及常见典型考题

第二讲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实验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要点概览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⑵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及测瞬时速度的方法; ⑶用v-t图像进行数据分析。 2.内容详解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①用途:计时仪器,同时记录不同时刻的位置,进而可测量各点间的距离(物体位移) ②电源:交流电 ③电压: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6V以下;电火花计时器工作电压220V ④打点周期:(频率50Hz) ⑵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步骤 ①将纸带穿过限位孔,固定打点计时器; ②先开启电压,然后拉动纸带运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随即关闭电源; ③取下纸带,选择比较清晰的一段,计算某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测量两点间距离。 ⑶瞬时速度的测量 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 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该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 确。 示例:如图,测量出包括E 点在内的D 、F 两点间的位移Δx 和 时间Δt ,算出纸带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 =t x ??,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 点时的瞬时速度。 t x ??可以大致表示E 点的瞬时速度,D 、F 两点离E 点越近,算出 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 点的瞬时速度。然而D 、F 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 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⑷用v-t 图像进行数据分析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时间t (s );纵轴——速度v (m/s) ②描点:利用所测数据计算瞬时速度,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在 坐标纸上描点。 ③连线:用平滑曲线将描的点连接起来。 ④v-t 图像: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例题剖析 如图所示,表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

打点计时器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姓名 实验课题: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实验目的:(1)认识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根据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根据纸带上的点迹求平均速度及粗略的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 (4)能认识、描绘v--t 图象,并根据v--t 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斜面、小车、钩码)刻度尺 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通过打点来计时的一种仪器。当通有交流电(4~6V )时,线圈变为一电磁铁(N 极,S 极不断变化),与永久磁铁相互作用,造成振片上下振动,带动振针在运动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迹。由于交流电为50Hz ,故打下的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打下的点不仅记录了物体的位置,也记录了运动所用的时间。 2、测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取纸带上某两点之间为研究对象,用刻度尺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Δx ,通过两点之间的间隔数n ,求出该段位移所用时间Δt=n ×0.02s,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求出该位移的平均速度。 3、粗略测量瞬时速度:测量某点(位置)瞬时速度时,在其两侧(包含该点)取一段小位移,求出其平均速度,可以粗略的代替该点的瞬时速度。 实验步骤: 1、 认识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熟悉实验仪器。 (2) 用导线将学生电源与打点计时器连接 (学生电源处于关闭状态)。 (3) 装好复写纸片及纸带,启动电源,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出一行小 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 取下纸带,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 个点, 由间隔数计算出第一个点到第n 个点的运动时间。 (5) 用刻度尺测量出第一个点到第n 个点的距离,由平均速度的公式,求出该段 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3、 测量瞬时速度: (1)、取纸带上某一点为计时零点,每隔0.1s (5个间隔)取一测量点,分别用数字0, 1, 2,3,4,5标出这些“测量点”。 (3)将上表中的瞬时速度在v —t 图中描点连线,画出v —t 图象。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注意人身安全及仪器安全, 打点计时器应使用10V 以下交流电源。 2、实验时先接通电源,再拉动纸带,实验 完毕立即关闭电源。 4、 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5、 利用小车时,应用手接好小车,防止小车落地损坏实验仪器。

答案: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专题

专题——打点记时器的使用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2011-11-11.(6分)如图10所示为小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下滑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已知闪光频率为每秒10次,且第一次闪光时小车恰好从A 点开始运动。根据照片测得各闪光时刻小车位置间的实际距离 分别为AB =2.42cm ,BC =7.31cm ,CD =12.20cm ,DE =17.13cm 。由此可知,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小车运动到D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m/s 。(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4.9…………(3分) , (2)1.5…………(3分) 2011-11-f 11A .(6分)如图27所示为小金属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下滑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已知闪光频率为每秒10次,且第一次闪光时小金属块恰好从A 点开始运动。根据照片测得各闪光时刻小金属块位置间的实际距离分别为AB =2.42cm ,BC =7.31cm ,CD =12.20cm ,DE =17.13cm 。若测得斜面的倾角θ=37°,且已知sin37°=0.60,cos37° =0.80,g 取9.8m/s 2。由此可知,小金属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1A .0.125 11B .(6分)如图28所示为小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匀加速下滑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已知闪光频率为每秒10次,且第一次闪光时小车恰好从A 点开始运动。根据照片测得各闪光时刻小车位置间的实际距离分别为AB =2.42cm ,BC =7.31cm ,CD =12.20cm ,DE =17.13cm 。若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m/s 2 ,小车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可忽略不计,则由此可知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11B .30 3.某同学用图2 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实验步骤如下: a 、安装好实验器材。 b 、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平板斜面向下运动,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两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如图3中0、1、2……6点所示。 c 、测量1、2、3……6计数点到0计数点的距离,分别记作:S 1、S 2、S 3……S 6。 d 、通过测量和计算,该同学判断出小车沿平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10 图27 图28

打点计时器高考题目

打点计时器高考题目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34.(18分)(1)研究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16(a )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 Z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16 (b )所示,七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 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用字母填写) ② 图16(b )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s 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 。 ③ 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 22.(19分) (1)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 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 、B 、C 、D 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 A S =16.6mm B S =126.5mm D S =624.5mm 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 ① 相信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S ② 打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取2位有效数字) ④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用A S 、B S 、C S 、D S 和f 表示) ⑤ 22.(5分) 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中需要调整好仪器,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松开纸带,使重物下落。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 出一系列的小点。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 实验名称: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二、实验目的: 1. 理解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2. 掌握纸带上运动信息的处理方法。 3. 掌握用v-t 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略)见课堂讲解和实验报告册P2 四、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纸带、刻度尺、电源等。 五、实验方法与过程: 1.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对照打点计时器的使 用说明书了解它的结构及作用 (2) 将打点计时器与交流电源相连接,并按照说明书将 纸带装好。 (3) 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打 点计时器就会在纸带上打出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 取下纸带,给纸带编号,如:“纸带1” (5) 在“纸带1”上从某个点开始,向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的个数为n ,由每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可以计算出从打下第一个点到打下第n 个点过程中纸带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量出第一个点到第n 个点的距离。将上述数据填到“记录数据的表格中” 2.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 重新给打点计时器装上纸带,用打点计时器再打出 两条纸带,给纸带编上号,如“纸带2”、“纸带3”。 (2) 在“纸带2”上,每隔0.1s 取一个点,在纸带上 分别标出A 、B 、C 、D 、E 、F 等点,测量出相邻点间的位移 ,记录在表二中,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 ,将上述数据记录到相应的表格中。 (3) 在“纸带3”上,选取点迹清晰、间距适当的几个 连续点,并标上0、1、2、3、4、5、6。测量出与各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 并计算出平均速度,把它当做打点计时器打下这个点时的瞬时速度,填入相应的表格,点0做为计时的开始,即t=0. 六、实验记录及处理 1.纸带采集 图为 一条已经编好计数点的纸带,其比例尺为1: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实验数据记录 表三:测纸带瞬时速度的数据记录表 坐标纸: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基本构成,知道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并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 2.通过实例学会根据纸带上的点分析速度的变化情况,并学会测定平均速度。 3.通过实例学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4.学会用图象表示速度变化规律的方法,理解用平滑曲线“拟合”坐标系中描出的点来反映客观规律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信息,用数学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3.通过画速度一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 4.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5.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体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即要动手,又要动脑 2、感受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3、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打点计时器是高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计时仪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掌握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为后面对打点计时器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教学重点: 1、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 2、能根据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会用描点法描绘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并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本节课教学难点:处理纸带的方法,用描点法画图象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实验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各种活动应有序进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说明卡,对照课文和说明卡观察仪器结构、了解仪器功能、操作要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小组之间可以交流、对比实验情况。如有意识的变速拉动纸带,观察纸带上打出的点起始部分、中间部分、最后部分有什么变化?其他小组打出的点有什么不同,这些差异都说明什么问题?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力。 要求学生尊重原始测量的数据,不能随意改动,实验测量的原始数据是研究实验想象,寻找结论和规律的基本依据,也是检验、评价实验结果的依据。尊重原始测量数据,是良好实验素质和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