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水源地供水工程可研综合说明 2
- 格式:docx
- 大小:307.35 KB
- 文档页数:17
1 综合说明1.1 概述1.1.1 工程地理位置拟建工程所在区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
该市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大兴安岭西边的低山丘陵边缘上,地势南高北低。
其东邻西乌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相连,东南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接壤,北同东乌珠穆沁旗为邻。
地理坐标为:N43°02′~44°52′,E115°13′~117°06′。
市境南北长208km,东西长143km,总面积14785km2。
图1-1 锡林浩特市行政区划及交通位置锡林浩特市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处,市区与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为460km,与首府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km,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市直线距离为620km,能有效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北临二连浩特市和东乌珠穆沁旗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常年开放的陆路口岸,距离分别为340km和338km,可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各国。
该市公路、铁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放射状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已建成9条通往华北、东北及出海口和自治区西部地区、蒙古国的高等级公路运输快速通道;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10条铁路通道,将使该市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疆达海,承接华北东北、沟通中蒙俄的祖国北疆重要的综合铁路交通枢纽;航运能力进一步增强,4C级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客机,直达北京市、呼和浩特市,旅游旺季时开通至广州市和大连市的航班,具备了向其它国内大中城市延伸能力。
1.1.2 自然条件1.1.2.1 土壤植被锡林浩特市境内土壤以草原土壤为主,主要类型有栗钙土、暗栗钙土、黑钙土等,土壤腐殖层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有机质含量2~3%。
草原植被主要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为主。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锡林浩特东南部;典型草原是锡林浩特最主要植被类型,集中分布在锡林浩特中部;沙地植被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草地植被类型主要以羊草、大针茅、冰草、隐子草、冷蒿为主,丘陵坡地有锦鸡儿,洼地有芨芨草分布,平均覆盖度40~70%。
【分析研究】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在玄武岩地区划分含隔水层的试验研究于向前,赵义平,王文婷,汪馨竹,刘迪,王明新(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摘要〕文章通过勘探线测深范围内的视电阻率分布断面,分析得到了地下水含隔水层的分布状况,将试验结果与水源地详查报告提供的水文地质剖面图作比对,结果表明大地电磁测深法可很好地用于玄武岩地区的地下水含隔水层划分。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法;玄武岩;含水层中图分类号:P631.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028-020引言水文地质物探方法是地下水资源勘查的重要手段,随着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一些物探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中,应用较多的包括电阻率测深法、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地面核磁共振法等。
大地电磁测深法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A.N.Tikhonov和L.Cagnird分别提出的天然电磁场方法。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技术难度大,方法的研究进展缓慢,但它具有探测深度大、不受高阻层屏蔽的影响、对低阻层反应灵敏等优点,因而对该方法的研究始终为人们所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张量阻抗分析方法的提出,方法理论研究出现突破性进展,并随着电子、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地电磁测深法在仪器研制、数据采集处理、反演、解释等方面都融合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这使大地电磁测深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研究将大地电磁测深法应用于玄武岩地区地下水含隔水层划分工作中,进行了野外试验研究,检验方法的可行性。
1大地电磁测深法原理大地电磁测深法是以天然电磁场为场源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天然电磁场源位于高空,随时间变化的天然电磁场入射到导电的地球内部将产生二次场,在地球内部,二次场对入射天然电磁场起着消减的作用,导致电磁场幅度随深度而减弱,减弱的速度取决于入射电磁场的周期T 和地层的电阻率β。
乌拉特后旗大坝口水库供水配套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工程名称:乌拉特后旗大坝口水库供水配套工程工程地质勘察资质证书: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证书编号:160103-kj[4-1]完成时间:2013年11月批准:翟渊军审定:何杰审核:董振峰项目负责人:任云峰编写:任云峰参加人员:刘伟、李国亮、李智目录1 绪言 (1)1.1工作的由来 (1)1.2勘察目的 (1)1.3勘察任务 (1)1.4编制依据 (2)1.5完成工作量 (2)2区域地质概况 (3)2.1地形地貌 (3)2.2地层岩性 (3)2.3地质构造与地震 (4)2.4水文地质条件 (4)3.各建筑物和输水管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8)3.1节制闸的工程地质条件 (8)3.2节制闸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9)3.3输水A管线取水1号泵站的工程地质条件 (13)3.4输水A管线取水1号泵站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4)3.5输水A管线取水2号泵站的工程地质条件 (18)3.6输水A管线取水2号泵站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9)3.7输水B管线取水泵站的工程地质条件 (20)3.8输水B管线取水泵站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21)3.9输水A管线的工程地质条件 (25)3.10输水B管线的工程地质条件 (27)3.11输水C管线的工程地质条件 (28)3.12各输水管线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29)4天然建筑材料调查 (32)4.1混凝土粗细骨料 (32)4.2块石料 (32)5结论 (33)1 绪言1.1工程概况为了解决乌拉特后旗内蒙古东升庙矿业公司以及巴彦淖尔紫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两家用户用水问题,受乌拉特后旗水务局委托,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承担乌拉特后旗大坝口水库供水配套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本工程的供水对象是内蒙古东升庙矿业公司以及巴彦淖尔紫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两家用户,供水规模600万m3/a,最大日供水量1.81万m3/d。
浅谈锡林浩特市水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锡林浩特市通过不同水厂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标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水回用一、现状供水水源设施的能力严重滞后于用水需求2002年底锡林浩特市人口17.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4.9万人,根据《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预测,到2010年锡市人口将达到30万人。
所有现状水源井全部同时投入运行时,给水能力仅为2万m3/d,城市综合人均用水指标仅为133L/p.d,用水指标太低,供水量严重不足。
现状城镇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供水需求的增长也较快,进一步拉大了需求和现状能力之间的差距。
随着新区的快速发展,锡林浩特市的人口增加较快,供水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拉大了需求和现状能力的差距,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崛起,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对城市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锡市现状供水设施的能力已严重地滞后于现在城市发展势头对城镇供水的要求,更不能满足近期和中期城市发展对供水的要求,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所以,锡市的供水扩建工程必须实施,才可以满足城市的用水要求,并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近期城市供水短缺问题,为城市的稳步发展提供最为必需和最为基本的物质条件。
二、水厂扩建概况拟建设处理能力为5m3/d的供水,分二期建设,一期为3m3/d,二期为2m3/d,水源是深层地下水,由于锡市地下水铁、锰的含量偏高,需对原水进行除铁除锰的处理,工艺采用加入氢氧化钠及氯对水进行混凝,对水的ph值进行调整,加入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和氧化,氧化将可溶的二价铁和二价锰转化为不可溶解的三价铁和锰,再经过重力过滤系统,对滤后水进行沉淀,然后回到介质过滤器重新过滤,对合格水加氯消毒后通过泵站供给用户。
水厂扩建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0000m2。
水厂扩建在锡林浩特市区西南处,劳改农场东南方向,既与水源地近又可利用已建成的管网,办公设施,提高项目的效益。
场区地质地下水含水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细砂,含泥砂砾石层,储存孔隙潜水。
1200MW!内蒙古巴彦淖尔太阳沟抽水蓄能电站可研报告通过评审
1月14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太阳沟抽水蓄能电站预可研报告通过评审。
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家能源局“十五五”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自治区、我市着眼全局统筹推进的重大能源工程。
电站位于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境内,为日调节抽水蓄能电站,枢纽工程主要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下水库及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电站装机规模120万千瓦,总工期72个月,总投资96亿元,由内蒙古电力集团综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
该电站是巴彦淖尔市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后将承担内蒙古西部电网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等重要任务,对推进我市绿色能源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能源电源结构、提升电网综合防御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锡乌铁路走向方案研究王超【摘要】锡乌铁路全长651 km.结合沿线地形、煤田分布和有关城市规划,对锡林浩特至西乌旗和哈日努拉至乌兰浩特两段线路的走向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方案.【期刊名称】《铁道勘察》【年(卷),期】2008(034)005【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锡乌铁路;铁路选线;走向方案【作者】王超【作者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1 概述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简称锡乌线)地处内蒙古中东部,贯穿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四个盟市。
线路西起锡盟首府锡林浩特市,东至兴安盟首府乌兰浩特市;线路全长651 km。
锡乌线扼自治区中部咽喉,衔接锡桑线、巴新线、赤大白线、通霍线等四条区域路网中的尽头铁路,吸引范围覆盖胜利、吉林郭勒、白音华、霍林河四大矿区及其周边煤田,是一条承接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交流的便捷通道和蒙东地区重要的能源输出通路。
2 走向方案研究2.1 锡林浩特至西乌旗走向方案(图1)图1 锡林浩特至西乌旗走向方案示意(1)经过地区概况及有关规划锡林浩特市辖7个苏木、6个国营农牧场和6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 785 km2,总人口19万人。
胜利煤田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郊;在城市东北部至西乌旗之间分布有巴彦宝力格和五间房两大煤田。
西乌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东部,总面积2.3万 km2,总人口7万人;辖5个镇、1个苏木,是本线线路走向的必经之地。
旗政府所在地巴彦乌拉镇是即将实施的巴新线的终点。
西乌旗总体规划为“一个核心、两极发展轴”,旗政府所在地巴彦乌拉镇是旗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主要城镇发展轴:吉仁高勒镇—巴彦乌拉镇—白音华;次要城镇发展轴:巴彦胡硕—巴彦乌拉—浩勒图高勒镇。
结合地形条件和地区车流特点,以及在建锡东联络线的线路走向,在锡林浩特至西乌旗范围内研究了靠近沿线煤田,在锡林浩特北站接轨的巴彦宝力格方案和充分利用在建锡东联络线,在锡林浩特东站接轨的沿307省道方案。
《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锡林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规划区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重点研究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二、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 水资源概况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
主要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增加。
2. 开发利用现状(1)供水设施:目前,锡林浩特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水系统,包括水库、水厂、供水管网等。
(2)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是锡林浩特市的主要用水领域,但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
(3)工业用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逐年增加。
(4)生活用水: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用水需求日益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方面,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明显。
2. 水资源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地表水污染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正常使用。
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合理部分地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四、对策研究1.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措施,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建设节水型社会。
3. 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不同领域的用水需求。
4. 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对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减少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和改善水质。
1 综合说明1.1 概述1.1.1 工程地理位置拟建工程所在区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
该市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大兴安岭西边的低山丘陵边缘上,地势南高北低。
其东邻西乌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与正蓝旗相连,东南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接壤,北同东乌珠穆沁旗为邻。
地理坐标为:N43°02′~44°52′,E115°13′~117°06′。
市境南北长208km,东西长143km,总面积14785km2。
图1-1 锡林浩特市行政区划及交通位置锡林浩特市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处,市区与首都北京市直线距离为460km,与首府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km,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市直线距离为620km,能有效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北临二连浩特市和东乌珠穆沁旗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常年开放的陆路口岸,距离分别为340km和338km,可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各国。
该市公路、铁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放射状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已建成9条通往华北、东北及出海口和自治区西部地区、蒙古国的高等级公路运输快速通道;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10条铁路通道,将使该市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疆达海,承接华北东北、沟通中蒙俄的祖国北疆重要的综合铁路交通枢纽;航运能力进一步增强,4C级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客机,直达北京市、呼和浩特市,旅游旺季时开通至广州市和大连市的航班,具备了向其它国内大中城市延伸能力。
1.1.2 自然条件1.1.2.1 土壤植被锡林浩特市境内土壤以草原土壤为主,主要类型有栗钙土、暗栗钙土、黑钙土等,土壤腐殖层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有机质含量2~3%。
草原植被主要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为主。
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锡林浩特东南部;典型草原是锡林浩特最主要植被类型,集中分布在锡林浩特中部;沙地植被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草地植被类型主要以羊草、大针茅、冰草、隐子草、冷蒿为主,丘陵坡地有锦鸡儿,洼地有芨芨草分布,平均覆盖度40~70%。
1.1.2.2 气象特征锡林浩特市地属中温带亚干旱区,地处中纬度内陆,受蒙古高压大陆性气团控制,经常遭受寒冷、干燥气团侵袭,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少雨、春秋多风少雨,为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根据锡林浩特市气象站1954~2006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为-42.4℃。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61.1mm,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12%,7月份为最多,占全年降雨量的29.67%。
由于降水量少,日照时间较长,气候干燥多风,水面蒸发量比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62.9mm(20cm蒸发皿),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倍。
本地区多风,冬季西北风居多。
多年平均风速为3.4m/s,历年最大风速高达29.0m/s 风向为W。
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为2.89m,土壤结冻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解冻期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下旬。
1.1.3 水资源概况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锡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2968.63万m3/a,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305万m3/a,扣除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量1337.82万m3/a,水资源总量为23935.81万m3/a。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5730.75万m3/a,其中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4601.75万m3/a,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29万m3/a。
1.1.4 社会经济概况锡林浩特市是锡林郭勒盟盟公署所在地,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宝力根办事处、杭盖办事处、楚古兰办事处、希日塔拉办事处、额尔敦办事处、南郊办事处、白音查干办事处)、1个镇(阿尔善宝拉格镇)、3个苏木(宝力根苏木、巴彦宝拉格苏木、朝克乌拉苏木)、6个国营农牧场(白音希勒牧场、白银库伦牧场、毛登牧场、贝力克牧场、奶牛场、蔬菜农场),城市规划控制区面积409km2,城市建设区面积34km2。
境内矿产品资源丰富,以石油、煤炭为主,其中胜利煤田探明储量224亿t,主要为褐煤,现被列入国家级能源基地。
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可观,初步探明有铁、铬铁、铜、锡、锗、钨、天河石、绿柱石、萤石、大理石、芒硝、佛石等30余种,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和市场前景。
发展煤、电、油、煤化工及其它矿产加工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锡林浩特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畜牧业、煤炭、石油、电力、稀有及有色金属、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框架,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产业体系。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14793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36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902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2403万元。
人均生产总值69159元,同比增长13.6%。
截止2011年底,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GDP比重为16.80%。
锡林浩特市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截止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17.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5万人,牧业人口2.2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数的86.80%和13.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587元;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54.34万头(只),其中大牲畜总数为7.62万头(只),小牲畜总数为45.71万头(只),猪总数为1.01万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0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中水浇地面积为12.93万亩,菜田0.90万亩,林果地面积4.50万亩。
1.1.5 项目由来随着锡林浩特市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也在逐年增长,然而当地有限的供水能力和快速增长的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而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改善用水紧张局面,保障城镇居民正常生活与工业园区正常运转,受内蒙古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我所承担了《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水源地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对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净水工程等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此经过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野外试验、数据分析以及多种方案比选等工作,并于2013年8月编制完成。
该工程的建设实施,必将对锡林浩特市及其北部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1.2 水源分析1.2.1 水源地的选择根据1989年内蒙古101水文地质队提交的《锡林浩特市供水水文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城市规划区300km2内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30万m3/d,随着给排水公司供水量达到3万m3/d,胜利煤田各露天矿的疏干水也在消耗1.20万m3/d的地下水,加上其他自备用水,城市规划区内开发利用地下水已达到可开采量的极限,目前已发现水源地内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
由于受到城市供水能力的限制,近年来,锡市城区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水压不稳、供水不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快速发展。
作为城市备用水源的巴彦宝力格水源地的开发利用已经列入锡林浩特市水利“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二五”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规划中,实施巴彦宝力格水源地供水工程对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构筑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巴彦宝力格源地位于巴彦宝力格盆地内,距锡市约30km,根据内蒙古煤田地质局两次对该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结论该区域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岩组、玄武岩裂隙—气孔水含水岩组十分发育,含水层厚度较大,富水性强,水质较好,是一个理想的城市供水水源地。
1.2.2 水源井布置根据水源地水文地质资料,该水源地的取水规模为最高日3万m3/d,供水规模为最高日2.70万m3/d,日平均供水量为2.25万m3/d,日变化系数1.20。
参照水文地质勘探孔及其抽水试验资料,选择三处强富水区共布置23眼水源井,其中2眼作为备用井。
水源井交错布置,井间距600m,井深100m,井径300mm,单井出水量50~80m3/h不等,平均60m3/h。
1.3 工程地质(1)锡林浩特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
(2)场地土对钢筋砼结构有弱腐蚀性。
(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80~450kPa。
(4)本区最大冻土深度达 2.89m,建议输水管线埋深应大于此深度,防止发生冻胀破坏。
(5)在勘察期间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不需考虑施工排水。
(6)管道沟槽开挖坡比建议大于等于1.50。
1.4 工程任务和规模1.4.1 工程任务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水源地供水工程建设的任务是城市生活供水。
该工程在巴彦宝力格水源地打井取水,原水经过净水厂软化和除氟处理后再分别向北部工业园区和锡林浩特市城区提供生活用水。
1.4.2 工程规模工程设计取水规模为最高日3万m3/d,工程设计供水规模为最高日2.70万m3/d,其中向锡林浩特市城区供水规模为最高日1.66万m3/d,向锡林浩特市北部工业园区供水量为最高日1.04万m3/d。
工程规模属于中型供水工程。
1.5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锡林浩特是锡林郭勒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增多,商贸建筑、工业化进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又加之当地水资源贫乏,现有水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的需求,城市用水量的需求大大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到2020年锡林浩特市城区人口将达到33万,综合生活用水定额按153L/(人·d)计算,用水量为5.05万m3/d,加上城区内小型企业用水和北部工业园区职工生活用水,预计总需水量将达到8万m3/d,但是城市现状供水能力仅为5万m3/d,城市给水系统已不能满足锡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必须另外开辟新的水源地并加紧投资建设相应的供水工程。
为了适应锡林浩特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城市和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实现宏伟的建设目标,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需开发巴彦宝力格水源地,加快供水工程建设;随着北部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园区的用水量日益加大,虽然园区内生产用水可以通过收集露天煤矿疏干水供给,但是园区内职工生活用水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无法正常供给,给园区内各个企业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推动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解决缺水瓶颈,同样需要开发巴彦宝力格水源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业需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锡林浩特市的缺水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实施锡林浩特市巴彦宝力格水源地供水工程,才能彻底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为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供水工程的建设对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该工程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工程起点巴彦宝力格水源地水文地质详查工作已经完成,其地下水资源补充勘查评价工作也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