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项训练 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之揭示问题的根源
- 格式:ppt
- 大小:447.50 KB
- 文档页数:43
议论文写作(四)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刘东生议论文论证之深刻《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提出了四项要求之“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预测未来的方向、后果、发展趋势)。
古人云:“千古文章意最高。
”写作议论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论点过于泛泛。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将“深刻”落实呢?首先对命题要有独到,深层的认识,就得多角度、立体式的思考命题。
思考角度越多,越有价值,就越有深度。
切入点尽量要小,切入的小,论证就透,这是发散思考的结果。
围绕作文题目的中心思考问题,但写作不能面面俱到,需选取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及答案,作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或一个拓展段落的中心,然后再充实表达。
【方法点拨】:一、把握四个思考方向:(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二、掌握四个基本方法:(1)因果分析法;(2)披文示意法;(3)意义分析法;(4)内涵分析法。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往往偏好用“深刻”去衡量考生作文的价值,因而,写出较为深刻的考场作文,是获取高分甚至满分作文的主要途径之一。
【基本逻辑】:一、发问命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概念分析例如,20XX年北京作文题“隐形的翅膀”,首先,我们思维的触点是,隐形的翅膀指什么。
2009江苏卷“品味时尚”,立意时首先要到位的把握“时尚”内涵。
二、发问“为什么”——因果分析这体现了思维深度之因果分析。
比如湖南卷“踮起脚尖”,立意时,应思考为什么要“踮起脚尖”。
找到了答案也就透过命题的结论深入挖掘其原因。
三、发问“怎么做”——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也体现了同学们如何面对社会、人生,如何做出选择的现实行为品质。
所以对命题发问“怎么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比如2009上海卷可以以“继承与创新”为中心,立意的环节,通过发问“怎样继承与创新”,一位考生的优秀作文写到: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深刻,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做到文章的见解透彻、精辟、独到,或抓住要害,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等等,能给人以启发。
常用方法:(二)1.分析现象,探究因果。
一种现象产生了,要探明事物产生的原因。
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深入事物的内部去纵向思虑,透析生活的表象,挖掘深邃的人生哲理,开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例如:在如今讲求个性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齐和谐”已不能满足中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要。
他们拒绝千篇一律的校园模式,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室构造,拒绝千篇一律的校服校鞋。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沦为几十个学生中平庸的一员。
当教育使个人独特性丢失,学生们欲图寻找方式挣脱“整齐划一”,防止自己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疑似“克隆”的商品,避免“相同的短发,相同的校服,相同的校鞋”复制出“相同的人”的尴尬场景出现。
究其根源,校服涂画不过是中学生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的方式罢了。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确实,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不符合现今时代多样化的审美标准。
康德曾写道:“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某种程度上来说,统一的校服遏制了学生自由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这个追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时代,学校却要求学生重拾“千人一面”的审美标准,未免有忽视学生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自由之嫌。
当西方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地点时,中国学生依然在为整齐划一的校服发愁,这不得不引起人深思。
上文从学生校服涂鸦的现象说起,追根溯源是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所谓辩证分析,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审视问题,多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
例如:荆轲要带上他的人头去见秦王以复仇,樊於期也不啰嗦:既然如此,人头只管拿去!真正豪迈极了。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例示一、深刻。
1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山中少年吴庆康每次到一些所谓比较落后的国家旅游。
在偏远山区遇见那些没有见过大城市的乡间小孩,总会怀疑到底是我比较幸福,还是他们比较幸福?不久前在缅甸的Kyaikhtiyo小镇遇见一个帮游客扛行李到著名景点金石头的少年。
看他瘦瘦小小,却一个人把我们4个人的行李都顶上了头,在细雨中穿着破旧的拖鞋带领着我们上山我们4个人的包肯定不轻.少年也不见得扛得轻松。
但他哼也不哼,稳步向前,而且总是要走在我们前头带路。
我是个在外国不论是高级酒店还是街边小贩从来不给小费的吝啬鬼,但这个少年的敬业让我破了戒,还没到山顶已经决定重重打赏他。
望着少年,我在想,他会不会就这样一辈子被困在山中,每天就是靠着替人扛行李赚那几块钱的生活费?如果把他带到大城市,他会不会有更多的选择?他会不会还想要当苦力?他会不会比较开心?以后的他会不会比较幸福一点?后来和友人聊起,他觉得我这样的想法并不实际。
山中少年或许永远都不会有机会离开家乡到大城市看这个世界五花八门的一面,但那未必就代表着不幸福。
一个没在花花世界浸濡过的现代人,也不会有太多机会让他有各种欲望,那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比较起被生活周遭太多物质所诱惑的我们,往往在得到后还想得到更多,欲望之洞无边无底永远填不满,快乐似乎总是可望不可即,我们辛苦工作努力赚钱,但时间总是不够用,钱从来赚不够。
到底是谁更幸福,实在说不定。
说回那个山中少年,因为一份怜悯,因为他精灵的样貌,我们要他第二天早上8时回到我们落脚的客栈,帮我们扛行李下山。
隔天一早还未到时间,他已经冒雨赶到。
还是昨天的脏衣服,还是昨天的烂拖鞋,而且非常倔强地不肯踏进客栈避雨。
不知道那是他们的工作“礼仪”,还是自尊心问题。
但很欣赏他的骨气。
下山途中,两只野狗在他身边转呀转,看他与狗之间的交流,真的觉得他和狗都是快乐的。
可见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空间。
生活环境的苛刻与否,生活条件的好或不好,都只是相对的。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一、考点阐释关于“深刻”,《考试说明》有三点具体要求:(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入手,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理性概括。
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就能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写记叙文,就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应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有后果就必然有前因,要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所持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有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二、话题作文指导高考作文怎样做到“深刻”?(1)叙述中渗透感悟。
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
例如《飘落心灵的秋叶》中的一段:“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眼前的秋叶仍在不停的飘飞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吗?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
仔细端祥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这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是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上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
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们的处境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疤痕不就是生活迫使我们做出的痛苦的决定吗?为什么它在疤痕的一端顽强的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的短暂生命?而我却始终徘徊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
文章大美是思想(修改稿)——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河南省洛阳市博达学校于剑涛【考点阐释】“深刻”是新课标考纲对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内涵有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也就是说,文章要深刻,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具有深邃的见解;二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要做到观点鲜明,富含哲理,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事景物的丰富意蕴,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这需要考生对生活现象有深刻的洞察,敏锐的反应;对作文命题有深刻的理解;对所确立的主题思想有恰切的表达。
文章要写得深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认识水平。
对生活现象或社会问题多加关注,追根溯源,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想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苦思冥想,闭门造车,那是绝对不行的。
总之,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
【技法点拨】大凡深刻的文章,通常富含哲理,具有思辩性。
或观点新颖独到,读后使人豁然开朗;或说理客观辩证,读后使人深化认识;或见解切中肯綮,读后引发更多联想等等。
要达到这种境界,须关注以下几点:1.多元思维,精心选材。
无论何种文体,要体现深刻思想,就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多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向纵深处想一想,揭示事物的本质;倒回过去想一想,探明事情的起因;面向未来想一想,预见事物的发展;换个角度想一想,提出崭新的论点;化整为零想一想,理清来龙去脉;综合起来想一想,全面辩证分析。
总之,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要想为什么塑造他?借助这个人物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选用的材料能否表达这样的思想?是否有更新鲜、更典型、更有说服力的素材?换一种结构是否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只有这样深入细致思考了,文章才能达到惯常思维无法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下)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下)深刻(下)深刻,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做到文章的见解透彻、精辟、独到,或抓住要害,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等等,能给人以启发。
(二)常用方法:1.分析现象,探究因果。
一种现象产生了,要探明事物产生的原因。
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深入事物的内部去纵向思虑,透析生活的表象,挖掘深邃的人生哲理,开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例如:在如今讲求个性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齐和谐已不能满足中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要。
他们拒绝千篇一律的校园模式,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室构造,拒绝千篇一律的校服校鞋。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沦为几十个学生中平庸的一员。
当教育使个人独特性丢失,学生们欲图寻找方式挣脱整齐划一,防止自己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疑似克隆的商品,避免相同的短发,相同的校服,相同的校鞋复制出相同的人的尴尬场景出现。
究其根源,校服涂画不过是中学生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的方式罢了。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确实,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不符合现今时代多样化的审美标准。
康德曾写道: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某种程度上来说,统一的校服遏制了学生自由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这个追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时代,学校却要求学生重拾千人一面的审美标准,未免有忽视学生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自由之嫌。
当西方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地点时,中国学生依然在为整齐划一的校服发愁,这不得不引起人深思。
上文从学生校服涂鸦的现象说起,追根溯源是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所谓辩证分析,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审视问题,多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
例如:荆轲要带上他的人头去见秦王以复仇,樊於期也不啰嗦:既然如此,人头只管拿去!真正豪迈极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高分甚至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往往偏好用“深刻”去衡量考生作文的价值,因而,写出较为深刻的考场作文,是获取高分甚至满分作文的主要途径之一。
高考《考纲》中关于考生作文是否达到立意深刻,具体表现为三个要求:(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性。
怎样才能写出较为深刻的考场作文呢?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一)1.抓住本质,以小见大。
佛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说从一朵花中能看到世界,领悟真理,从一片树叶子中能感知整棵大树,透视哲学。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写作时通过个别来窥知其整体,透过表象探究其本质,正所谓“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之微,而触动人世的大题,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大海。
例如:一个大学生连“钥匙”两个字也不会写,别的同学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如果说一个大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时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体现出些问题了。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严重程度。
这段话从一件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达到了深刻说理的目的。
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
就是根据某些相反或相同的事、物、情、人等,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用以论证自已的观点,是一种思路自由开阔、经常运用的议论方法。
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横向联想拓展,其特点是事与理必须是同一类的并列对象,相互间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
二是纵向联想拓展,其特点以人们的正常思路为序,纵向发展,循序渐进,逐次加深。
例如:拒绝平庸—风沙渡(引材料)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
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扣关键词,提看法)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扣关键词对比分析)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
高考作文辅导:大胆推想,揭示缘由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进展等级分”的要求中,“深刻透彻”的内涵是:“①透过现象深化本质”“②揭示问题产生的缘由”“③预感事物进展的趋向和结果”。
“揭示问题产生的缘由”,也就是要学会寻根溯源。
假如构思时问上一句“为什么答案会是丰富多彩的?”不但有话可说,也有可能加深文章谈论的深度。
有时要大胆假设,当心求证,在分析中呈现自己独到的推理。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假设:瓦特未必是发觉蒸汽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
传统的说法是:少年瓦特看到水壶盖被蒸汽掀动起来,从中受到启发,制造了蒸汽机。
——这个材料曾广泛地被运用在文章中。
依据习惯思维,这个材料一般被用作“要留意身边的事物”“观看思考很重要”“要多动脑筋”“要抓住灵感”的证明材料。
我们质疑瓦特未必是制造蒸汽机的第一人,理由如下:只要是带盖的水壶,在水沸腾的时候,壶盖确定会被蒸汽掀动。
祖先制造有盖的烧水用具,至少已经有3千年的历史了(我们从文物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各种水壶)。
在3千年中,莫非真的没有一个人看到水壶被蒸汽掀动起来的现象吗?确定有人看到了这种好玩的现象。
在看到的人中,一些人想到了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其中一些人去作过这方面的尝试。
在做过尝试的人群中,多数人失败了,但是有人曾获得过成功。
在获得成功的人中,有人可能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过他们的制造,但是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制造。
甚至史书不记载。
为什么那么多先驱的发觉没有被重视?为什么直到瓦特才会成为现实……最终我们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由于没有社会需求,科学制造没有动力,会受到限制。
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需求使瓦特的制造成为现实。
任何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生产力的需求的结果。
所以瓦特未必是发觉蒸汽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
只要擅长发觉问题并努力作确定的探究,多少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显示出“争辩力气”,在写作中将是很“讨巧”的。
曾听南京高校张宏生教授说《水浒》,提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他认为那个座次的排列有问题,“没遮拦”穆弘并无什么不得了的本事,书中也没什么记载,却排在其次十四位;而为梁山立下不少大功,名气很大的“鼓上蚤”时迁竟被排在一百零八人中的倒数其次。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高效导练之二: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江苏省镇江中学陈乃香【能力点睛】“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
“原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结果。
【达标要求】“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要求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追根溯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①追因问果,追本溯源。
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
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
作者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
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例:幸福不是金钱买来的。
马克思是幸福者,但他的—生大多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苏州青年杜芸芸得到养母的十万元遗产,她把钱全部捐献给国家,却将幸福留在自己身边。
所以,幸福不装在钱袋里,幸福属于那些创造新生活,为人民为祖国奋发努力的人。
例后推因的基本公式是“所以”“因此”“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等等。
②运用反推,假设论证。
反面假设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和正确。
例一: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成就,无不是经过艰苦努力,目标专一而取得的。
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要在上百吨的废铀沥青矿石中提炼一点点镭。
这是—项极其艰苦的劳动。
中途,居里曾动摇过,然而,居里夫人却坚定地鼓励他干下去,终于取得了成功。
试想,如果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目标专一的毅力,镭的发现不知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例二:人要有自知之明。
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将军队驻扎在山上。